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九(本)

關燈
贊曰。

    下時衆獲益。

    有四。

    一喜禮。

    二得益。

    三無垢界動。

    四衆會信受。

    此初也 經。

    無量衆生得受道記 贊曰。

    彼土衆生得益也 經。

    無垢世界(至)而得受記 贊曰。

    無垢界動。

    有二。

    初明見動。

    後明此益。

    由見彼動便證道果 經。

    智積菩薩(至)默然信受 贊曰。

    衆會信受也 持品 二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來意有三。

    一者初科四品明贊重流通中。

    初之三品贊重人.法勸人流通。

    此之一品時衆奉持。

    二者依十二品明一乘境。

    中分三。

    上來初八品正明權實三根得記。

    次上三品歎人美法勸募持行。

    此持一品禀命舍權持行實法。

    故此品來。

    三者論雲持力有三。

    謂法師品.安樂行品.勸持品。

    法師通能所持。

    安樂行唯所持。

    此品唯明能持。

    故此品來 釋名者。

    持者住令不壞。

    書寫.供養.乃至修行皆名為持。

    非唯十中一受持也。

    前明募說亦贊書讀等人。

    今此雲持。

    故知持通十行令法久住。

    衆生利益總名持故。

    亦有經題名為勸持品。

    本論亦言勸持品。

    因前佛勸而令持之。

    或此品中。

    佛顧菩薩亦即勸持。

    理雖未爽然經多分單名持品 經。

    爾時藥王(至)說此經典 贊曰。

    此品大文分三。

    初二萬菩薩請此方持。

    以衆生等多諸惡故。

    次四類聲聞請他方持。

    此處難化不能堪故。

    後顧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

    此彼俱持力勢大故。

    初文有三。

    初請護持。

    次明惡人。

    後明不怖棄命持經。

    此初也 經。

    後惡世(至)遠離解脫 贊曰。

    此明惡人。

    有六。

    一世惡。

    二生惡。

    三根性惡。

    四煩惱多惡。

    五貪名利惡。

    六不欲解脫惡。

    增不善根即多煩惱 經。

    雖難可教化(至)不惜身命 贊曰。

    此明不怖棄命持經。

    由具六惡雖難可化。

    我不怖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

    應折伏者而折伏之。

    棄命持法 經。

    爾時衆中(至)廣說此經 贊曰。

    下第二段四類聲聞請他方持。

    有三。

    初五百。

    次八千。

    後尼衆。

    此初也 經。

    複有學無學(至)心不實故 贊曰。

    此八千請。

    初标後釋。

    此國有八惡願于餘國持經。

    一處惡。

    二人惡。

    弊困極也。

    又作嫳音扶列反。

    輕薄易怒貌。

    弊姎也。

    姎音于悅反。

    三慢惡。

    四德惡。

    五嗔惡。

    六濁惡。

    近外道故起諸見也。

    七谄惡。

    谄谀也。

    佞也傾身似有下也。

    睎意道言謂之谄。

    身語谄也。

    八心不實。

    口有心無。

    智度論雲。

    世間衆生善好者小。

    弊惡者多。

    或雖行善貧賤鄙陋。

    或雖富貴端正而行不善。

    或樂布施而乏資财。

    或富有财悭貪自弊。

    或見[宴-女+安]默無說。

    便謂憍高不為卑下接物。

    或見卑下引接恩慧普滋。

    便謂欺诳谄曲。

    或見能善言論。

    便謂恃此小智憍慢。

    或見質直無僞。

    便共欺诳調弄。

    将為癡鈍陵辱。

    或見調善柔軟。

    便共蹴踏罵毀。

    若見持戒修行。

    便謂所行矯異輕賤不敬。

    如是十種弊惡衆生實難教化。

    為此等輩難可教化願他國持。

    法鼓經中。

    迦葉白言。

    世尊我終不能攝受惡人。

    甯以兩肩荷負須彌至百千劫。

    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滅法.謗法.污法.非法音聲。

    世尊我甯屬他為他仆使。

    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背法.違法.壞法非法音聲。

    世尊我甯頂戴大地山海經百千劫。

    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滅法自高毀他非法音聲。

    世尊我甯恒受聾盲喑啞。

    不能堪忍聽彼惡人毀犯淨戒。

    為利出家受他信施非法音聲。

    世尊我甯舍身疾般涅槃。

    不能堪忍聽彼惡人毀犯淨戒螺聲之行。

    而身行谄曲口言虛妄。

    如是諸惡非法音聲。

    故此聲聞不願于此持法華經 經。

    爾時佛姨母(至)目不暫舍 贊曰。

    下第三段尼衆請持。

    有二。

    初授記後持經。

    初文有二。

    初二類得記。

    後二類喜領。

    初文複二。

    初母後妻。

    初中複二。

    初請後記。

    此初也。

    佛之小母。

    母之雁行故稱姨也 經。

    于時世尊(至)三菩提記耶 贊曰。

    下記有二。

    初問後授記。

    此初也。

    梵雲喬答摩。

    此雲日炙種。

    亦雲甘蔗種。

    男聲中呼。

    佛是釋迦姓之本望也。

    今雲喬答彌。

    于女聲中呼日。

    炙甘蔗種。

    是佛母故以彌聲呼。

    訛雲憍昙彌。

    若毀之曰泥土種牛糞種故曰彌。

    瞿昙姓。

    廣此所因如西域記 經。

    憍昙彌(至)俱為法師 贊曰。

    下記中。

    初彰已說與授因記。

    後受果記。

    此初也 經。

    汝如是漸漸(至)三菩提 贊曰。

    此正記果。

    初姨母。

    後傳記 經。

    爾時羅睺羅母(至)獨不說我名 贊曰。

    下妻。

    有二。

    初念後記。

    此初也 經。

    佛告(至)阿僧祇劫 贊曰。

    此記。

    中初因後果。

    果中初體後壽 經。

    爾時(至)心安具足 贊曰。

    此二類喜領。

    初長行後頌 經。

    諸比丘尼(至)廣宣此經 贊曰。

    第二持經 經。

    爾時世尊(至)摩诃薩 贊曰。

    下第三段顧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持。

    中有二。

    初佛視後請持。

    此初也。

    以身加之發起衆心令持經故。

    所以視之。

    故論本中名勸持品以身勸故 經。

    是諸菩薩(至)我當雲何 贊曰。

    下請持。

    長行有三。

    一贊德。

    二念請。

    三言請。

    此初二也。

    德中初位次。

    阿惟越緻此雲不退八地已上。

    後轉法輪下是所成德。

    心念有二。

    如文可知 經。

    時諸菩薩(至)遙見守護 贊曰。

    此言請中。

    初請持略有七行。

    無施他.聽聞.供養三行易而略之。

    後請護 經。

    即時諸菩薩(至)我等當廣說 贊曰。

    下有二十頌。

    分三。

    初一頌标當說。

    次十八頌釋當忍受。

    後一頌結誓。

    此初也 經。

    有諸無智人(至)我等皆當忍 贊曰。

    下十八頌釋當忍受。

    中分二。

    初十六頌行忍持。

    後二頌勸說持。

    初文有四。

    一頌罵打忍九。

    頌半慢謗忍。

    三頌毀辱忍。

    二頌半擯默忍。

    此初也。

    罵音莫下莫霸二反。

    詈音力智反。

    詈亦罵也。

    今解惡言及之曰罵。

    诽毀咒咀曰詈 經。

    惡世中比丘(至)我慢心充滿 贊曰。

    下九頌半慢謗忍。

    有三。

    一頌舉慢相。

    次七頌诽謗忍。

    一頌半結成忍。

    此初也。

    邪智故世智辨聰谄曲故贊朋所事。

    餘之二慢其相可知 經。

    或有阿練若(至)如六通羅漢 贊曰。

    下七頌诽謗忍。

    中有四。

    二頌顯惡人。

    一頌明假行。

    二頌诽謗行。

    二頌說惡行。

    此初也。

    梵雲阿練若此雲閑寂處。

    離村一俱盧舍。

    六百餘步 經。

    是人懷惡心(至)好出我等過 贊曰。

    此明假行 經。

    而作如是言(至)分别說是經 贊曰。

    此诽謗行 經。

    常在大衆中(至)說外道論議 贊曰。

    此說惡行诽音府謂反亦謗也。

    玉篇甫違反。

    謗音補矌反。

    玉篇毀也詛也。

    對人說其惡也 經。

    我等敬佛故(至)皆當忍受之 贊曰。

    結成忍也 經。

    濁劫惡世中(至)護持佛所囑 贊曰。

    下三頌毀辱忍。

    分三。

    一所忍事。

    一忍辱意。

    一結護持。

    铠音苦愛反甲也 經。

    世尊自當知(至)皆當忍是事 贊曰。

    此擯默忍也。

    為此經故擯出我者。

    我當忍之。

    擯斥逐也 經。

    諸聚落城邑(至)願佛安隐住 贊曰。

    此二頌勸說持 經。

    我于世尊前(至)佛自知我心 贊曰。

    此結誓也 安樂行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五。

    一者初科三流通中。

    上來四品贊重流通。

    自下七品學行流通。

    學弘此經正行助行。

    令無傷毀。

    雖已贊重若不說所學能行弘經之行。

    末世多難頻生傷毀。

    不能弘通。

    故說七品學行流通。

    一安樂行。

    二湧出。

    三壽量。

    四分别功德。

    五随喜功德。

    六法師功德。

    七常不輕。

    其安樂一品所學弘經之行。

    湧出等六能行持經之人。

    人由法以成德。

    法藉人以弘宣。

    若無所學之行其人何由建德。

    故安樂品為所學行。

    若無能行之人其法無因廣布。

    故湧出等為能行人。

    故前品後此品來也。

    二者後科十九品為正宗中有三。

    上來十二品明一乘境訖。

    次下二品明一乘行。

    此安樂行品明所行行。

    後湧出品明能行人。

    故次此二品來。

    三者為除七染慢中。

    第六集功德人。

    謂有功德人說大乘法。

    而取非大乘增上慢。

    為此說髻中明珠與之。

    求三乘果者名集功德人。

    昔雖總相為說大乘。

    彼心未定退趣一乘。

    而将為勝取非大乘。

    說功勳小但賜餘物。

    如今既發心定欣大乘建功既大。

    故解明珠與之。

    論雲第六人者說大乘法。

    以此法門一乘與之。

    令二乘同十地行滿。

    今者如來密與解釋。

    如解明珠與之。

    此品明之。

    故此品來。

    四者論解第十無上。

    七力中持力者。

    謂法師.安樂行.持品。

    此安樂行是所持行。

    前持品既明能持。

    必有所持之行。

    故此品來。

    即四安樂行文是。

    此是文殘。

    前說明珠是後文故。

    五者論雲。

    六者示現說無上故說髻中明珠與之。

    以此法賜如解珠與。

    所說之法更無上故。

    雖文有異俱說珠故。

    是前義殘。

    故此品來 釋名者。

    離危怖曰安。

    适身心為樂。

    威儀可軌語言有則。

    心除谄慢之流。

    志蘊慈悲之品。

    緣涉靡辍名之為行。

    安樂是果。

    行是因義。

    安樂之行是依主釋。

    若修因時離諸危怖。

    适悅身心名安樂行。

    即持業釋。

    行通平.去。

    行此經時獲安樂故 釋妨難者。

    問此品亦明解寶珠事。

    何故不為品名。

    答因明勝行贊經勝德。

    非欲對機正明珠事。

    故但以此安樂行為名 經。

    爾時(至)能說此經 贊曰。

    此品之中大文分二。

    初啟請後開示。

    此初。

    有二。

    初贊揚希有。

    後請說軌儀。

    雲何後世無傷損說 經。

    佛告(至)安住四法 贊曰。

    下開示有二。

    初告所問因安樂四行。

    後于品末頌中有二十一頌半。

    因便總告果安樂之相。

    讀是經者常無憂惱下是。

    初告有三。

    一标答。

    二顯答。

    三結答。

    其後顯安樂果。

    頌次前一頌半我滅度後下是。

    此即初文。

    四法者下四段文。

    皆有長行及偈各是一行。

    一正身行。

    二正語行。

    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