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九(本)
關燈
小
中
大
提婆達多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三。
一者論解六記中。
第四無怨記雲。
與提婆達多記者。
示佛世尊無怨惡故。
故此品來。
二者四品贊重流通中。
此為第三。
顯持此經人可尊重。
不吝軀命以求此法。
于怨家所以身為床。
故此品來。
三者顯此經妙用利益無邊成道亦疾即是海會大衆龍女成道。
故此品來 釋名者。
提婆天也。
達多授也。
佛之黨弟。
斛飯王之子。
從天乞得。
天授與之故名天授 解妨者。
此品亦明龍宮湧出.龍女成道。
何故唯以天授為名。
答天授良緣乃釋迦之師傅。
餘雖顯勝德非佛自事故。
不以為品名。
又從初立名天授往事。
龍宮古湧出等現事故。
問何故龍宮湧出.龍女道成不别為品合天授耶。
答文殊順緣之善友。
非違己之良緣天授不然。
顯經可重故以違緣為品目。
勸人持經。
不以順緣為品名。
俱經良友。
故合為品 經。
爾時佛告(至)無有懈惓 贊曰。
此品大文分二。
初明天授與佛自身。
違緣善友。
欲顯但能持經不問怨親皆是善友。
後明文殊與一切衆生順緣善友。
說經益多速疾之力。
初複分三。
初明佛昔重法以求經。
次明天授由經當來作佛。
告諸四衆提婆達多下是。
後結聞經獲益。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下是。
初文有二。
初明往昔求法。
後明結會今古偈後文是。
初中複二。
初長行及偈明求法。
後二頌求法所由。
初長行分三。
初明求法。
次明仙許。
後明随順。
求法有三。
初明求法。
次明修行。
後明訪求。
擊鼓宣令下是。
此初也。
惓音渠眷反正應作倦。
玉篇懈也劬也極也止也。
亦作券字。
或作惓。
不知惓字所從 經。
于多劫中(至)心不退轉 贊曰。
下明修行。
有四。
一位高能下。
二劣心能勝。
三難财能施。
四難位能捐。
此初二也 經。
為欲滿足(至)委政太子 贊曰。
此後二也。
時世人下難位能捐.難财能施中。
初施意。
後所施。
所施中初外财後内财。
捐棄也廢舍也。
在君為政在臣為事。
今棄君政非己任也 經。
系鼓宣令(至)供給走使 贊曰。
此明訪求 經。
時有仙人(至)當為宣說 贊曰。
此明仙許 經。
王聞仙言(至)身心無倦 贊曰。
下明随奉。
有二。
初難行能為後難事能久。
此初也。
乃至者中間所經無量事業。
謂打罵之曾不退等 經。
于時奉事(至)令無所乏 贊曰。
難事能久 經。
爾時世尊(至)身當為奴仆 贊曰。
五頌半頌前中分三。
初二求法。
一頌半仙許。
二頌随順。
此初也。
推擊也。
有作槌都回反槌樀也。
字從木追。
有作捶直淚反。
關東謂捶關西謂棏。
棏音竹革反。
槌樀并非經義 經。
時有阿私仙(至)吾當為汝說 贊曰。
此仙許也。
阿私仙者此雲無比 經。
時王聞仙言(至)身心無懈惓 贊曰。
此随順也。
蓏作瓜音讀。
玉篇果謂桃李之屬。
蓏謂瓜瓞之屬。
又有核曰果無核曰蓏。
又木實曰果草實曰蓏。
又木上曰果地上曰蓏 經。
普為諸衆生(至)今故為汝說 贊曰。
此二頌求法所由。
勸示勤學 經。
佛告諸比丘(至)善知識故 贊曰。
此明結會今古。
有二。
初結會後領荷。
領荷有二。
初領十一别德。
後領二種别德謂成覺.度生 經。
告諸四衆(至)住不退轉 贊曰。
下明天授由經當來作佛。
行損害故近雖沉沒。
由經力故當成勝果無垢稱雲示現作魔王者多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唯有香象能與香象捔力鬥戰。
非驢所堪。
故知天授示現為也。
授記有二。
初記現在後記滅後。
現在有四。
一自體。
二界名。
三住壽。
四利益 經。
時天王佛(至)不退轉 贊曰。
此記滅後。
有四。
一法住。
二起塔。
三供養。
四利益 經。
佛告諸比丘(至)蓮華化生 贊曰。
下第三段結聞經獲益。
信心不疑當具五德。
一不堕三惡趣。
二生佛前。
三常聞此經。
四生人.天受樂。
五佛前化生。
凡難有八。
謂三惡趣為三。
四生佛前佛後。
五諸根不具。
六邪見世智辨聰。
七邊地即攝北洲。
八長壽天。
成實論說四輪摧八難。
一住善處謂生中國。
除五難謂三惡趣.邊地.長壽天。
二依善人謂遇佛。
除生佛前佛後。
三發正願謂正見。
除邪見.世智辨聰。
四宿植善根。
除諸根不具。
今言不堕地獄等者離三途難。
生佛前者除生佛前後。
常聞此經除邪見.世智辨聰。
生人.天受樂除諸根不具。
佛前化生除邊地.北洲.及長壽天 經。
于時下方(至)當還本土 贊曰。
下品第二大段明文殊順緣善友說經。
益多速疾。
中分四。
初智積請歸。
二釋迦留止。
三文殊湧出。
四智積談議。
此初也。
驗此文意。
智積請歸明說經訖。
故知八品正宗為勝。
問何故白多寶。
釋迦留待。
答侍者請還故白多寶。
賓主之道釋迦留之 經。
釋迦牟尼佛(至)可還本土 贊曰。
二釋迦留止 經。
爾時文殊師利(至)詣靈鹫山 贊曰。
下第三文殊湧出。
有二。
初湧出詣山。
後下華緻敬。
此初也。
問初标經首。
及答彌勒并在會中。
何故此言龍宮湧出。
答利益多端去住鹹益。
佛創說一乘便即隐而不現。
今為證驗方出龍宮。
此亦何失。
從海湧出傍詣靈山 經。
從蓮華下(至)卻坐一面 贊曰。
此下華禮敬。
既緻禮世尊亦慰問菩薩。
問分身既在不獨兩尊。
何故文殊獨禮二聖。
答逐近偏歸。
未必要須普禮。
相鄰緻敬不假普禮分身。
又現前易禮遠處難歸。
故知東土上人偏禮二聖。
觀音奉珠但為兩分。
分身猶在亦複何愆 經。
智積菩薩(至)其數幾何 贊曰。
下智積談議。
有二。
初辨所化多少。
後辨所化遲速。
偈後智積問下是。
初顯二益。
一所度衆二所化難。
皆從聲聞以入大故。
後亦二益。
一道成速二轉惡身。
去畜生之貌轉女人之質。
皆是經力所緻然也。
初文有六。
一問化多少。
二答數無央。
三龍宮湧出。
四文殊指示。
五智積贊揚。
六文殊告化。
此初也。
仁者周禮雲仁者有六德。
一曰仁鄭玄愛人以及物曰仁。
上下相親曰仁。
貴賢親親曰仁。
殺身成人曰仁。
仁忍也。
好生惡殺曰仁。
善惡含忍曰仁 經。
文殊師利(至)自當有證 贊曰。
答數無殃。
須臾者玉篇雲俄頃也。
有雲自當證知聲不及此 經。
所言未竟(至)大乘空義 贊曰。
龍宮湧出。
有二。
初湧出詣山。
後文殊化德 經。
文殊師利(至)其事如是 贊曰。
文殊指示 經。
爾時智積(至)令速成菩提 贊曰。
智積贊揚 經。
文殊師利(至)妙法華經 贊曰。
文殊告化 經。
智積菩薩(至)速得佛不 贊曰。
下辨所化遲速。
有四。
初智積問。
二文殊答。
三智積疑。
四龍女現。
此初也 經。
文殊師利(至)能至菩提 贊曰。
文殊答。
有十六德。
一龍。
二女。
三小。
四慧利。
五知根。
六得總持法此聞持也。
七得定。
八了法。
九得不退。
十辨才。
十一慈念。
十二具德。
十三迅辨。
十四所說深遠。
十五仁慈謙沖。
十六和雅。
如上此女速至菩提。
刹那頃者時之極小也。
俱舍論說。
百二十刹那為怛刹那量。
臘縛此六十。
此三十須臾。
此三十晝夜。
三十晝夜月。
十二月為年。
于中半減夜。
華嚴經說。
十信菩薩八相成道。
今或說此勸示衆人。
伽耶山頂經淨光天子問有幾發心文殊答有四。
一證發心謂入初地。
二行發心次六地。
三不退發心八九地。
四一生補處發心。
謂第十地。
今此龍女或即第四發心。
化為龍女。
小而能學法華速得菩提。
勸獎衆人非為實爾。
文殊問菩提經雲。
此四中初過聲聞。
次過獨覺。
次過不定地。
後安住定地。
據增勝為論不違前經。
法印經菩提心有七。
發菩提心論。
有十發心。
菩薩地有四緣十種發心。
恐繁且止 經。
智積菩薩(至)便成正覺 贊曰。
智積疑也。
有四。
一時長。
二行廣。
三處遍。
四意大方得菩提。
故生疑也 經。
言論未訖(至)度脫苦衆生 贊曰。
下龍女現。
有四。
一龍女現贊。
二鹙子申疑。
三龍女道成。
四時衆獲益。
此初。
有二。
初現已歸敬。
後以頌贊歎。
三頌半中。
初二半贊。
後一申誠。
此諷誦偈 經。
爾時舍利弗(至)是事難信 贊曰。
下鹙子申疑。
有二。
初标後釋。
此初也 經。
所以者何(至)速得成佛 贊曰。
此釋。
有三。
一穢身不得。
能依勝法依勝人故。
二時少不得。
果妙大故。
三障礙不得。
離障無礙方圓覺故。
超日明三昧經說。
上座比丘謂慧施曰。
不可女人身得成佛道。
有三事隔五事礙故。
何謂為三。
在家從父母制。
出嫁從夫制。
夫亡從子制。
亦同俗書三從之義。
五礙同此。
即彼經雲。
不得作梵天者。
奉清淨行無有垢行。
修四等心善達四禅。
及升梵天。
淫恣無度。
乃為女人。
故不得作梵天。
不得作帝釋者。
勇猛小欲乃作帝釋。
雜惡多态為其女故。
不得作魔王者。
十善具足尊敬三寶。
奉事父母謙順長年。
乃作魔王。
輕慢不順毀失正教為女人故。
不得作輪王者。
行菩薩道慈愍群萌。
供養三尊.先聖.師.父乃作輪王。
主四天下化行十善。
尊崇道德為輪王故。
無有淨行為女人故。
不得作佛者。
行菩薩心愍念一切。
大慈大悲被大乘甲。
消五蔭化六衰。
行三三昧解二無我。
證無生忍體達一切。
乃得成佛。
女無此事故不得成。
菩薩地言。
一切女人成就煩惱.諸染污智。
諸佛不以惡身能證無上大菩提。
故說女人不得作佛 經。
爾時龍女(至)複速于此 贊曰。
下龍女道成。
有二。
初獻珠發喻。
後示現道成。
此初。
有四。
一獻珠。
二返問。
三直答。
四結喻 經。
當時衆會(至)演說妙法 贊曰。
示現道成有二。
一見因二見果 經。
爾時娑婆(至)悉遙敬禮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三。
一者論解六記中。
第四無怨記雲。
與提婆達多記者。
示佛世尊無怨惡故。
故此品來。
二者四品贊重流通中。
此為第三。
顯持此經人可尊重。
不吝軀命以求此法。
于怨家所以身為床。
故此品來。
三者顯此經妙用利益無邊成道亦疾即是海會大衆龍女成道。
故此品來 釋名者。
提婆天也。
達多授也。
佛之黨弟。
斛飯王之子。
從天乞得。
天授與之故名天授 解妨者。
此品亦明龍宮湧出.龍女成道。
何故唯以天授為名。
答天授良緣乃釋迦之師傅。
餘雖顯勝德非佛自事故。
不以為品名。
又從初立名天授往事。
龍宮古湧出等現事故。
問何故龍宮湧出.龍女道成不别為品合天授耶。
答文殊順緣之善友。
非違己之良緣天授不然。
顯經可重故以違緣為品目。
勸人持經。
不以順緣為品名。
俱經良友。
故合為品 經。
爾時佛告(至)無有懈惓 贊曰。
此品大文分二。
初明天授與佛自身。
違緣善友。
欲顯但能持經不問怨親皆是善友。
後明文殊與一切衆生順緣善友。
說經益多速疾之力。
初複分三。
初明佛昔重法以求經。
次明天授由經當來作佛。
告諸四衆提婆達多下是。
後結聞經獲益。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下是。
初文有二。
初明往昔求法。
後明結會今古偈後文是。
初中複二。
初長行及偈明求法。
後二頌求法所由。
初長行分三。
初明求法。
次明仙許。
後明随順。
求法有三。
初明求法。
次明修行。
後明訪求。
擊鼓宣令下是。
此初也。
惓音渠眷反正應作倦。
玉篇懈也劬也極也止也。
亦作券字。
或作惓。
不知惓字所從 經。
于多劫中(至)心不退轉 贊曰。
下明修行。
有四。
一位高能下。
二劣心能勝。
三難财能施。
四難位能捐。
此初二也 經。
為欲滿足(至)委政太子 贊曰。
此後二也。
時世人下難位能捐.難财能施中。
初施意。
後所施。
所施中初外财後内财。
捐棄也廢舍也。
在君為政在臣為事。
今棄君政非己任也 經。
系鼓宣令(至)供給走使 贊曰。
此明訪求 經。
時有仙人(至)當為宣說 贊曰。
此明仙許 經。
王聞仙言(至)身心無倦 贊曰。
下明随奉。
有二。
初難行能為後難事能久。
此初也。
乃至者中間所經無量事業。
謂打罵之曾不退等 經。
于時奉事(至)令無所乏 贊曰。
難事能久 經。
爾時世尊(至)身當為奴仆 贊曰。
五頌半頌前中分三。
初二求法。
一頌半仙許。
二頌随順。
此初也。
推擊也。
有作槌都回反槌樀也。
字從木追。
有作捶直淚反。
關東謂捶關西謂棏。
棏音竹革反。
槌樀并非經義 經。
時有阿私仙(至)吾當為汝說 贊曰。
此仙許也。
阿私仙者此雲無比 經。
時王聞仙言(至)身心無懈惓 贊曰。
此随順也。
蓏作瓜音讀。
玉篇果謂桃李之屬。
蓏謂瓜瓞之屬。
又有核曰果無核曰蓏。
又木實曰果草實曰蓏。
又木上曰果地上曰蓏 經。
普為諸衆生(至)今故為汝說 贊曰。
此二頌求法所由。
勸示勤學 經。
佛告諸比丘(至)善知識故 贊曰。
此明結會今古。
有二。
初結會後領荷。
領荷有二。
初領十一别德。
後領二種别德謂成覺.度生 經。
告諸四衆(至)住不退轉 贊曰。
下明天授由經當來作佛。
行損害故近雖沉沒。
由經力故當成勝果無垢稱雲示現作魔王者多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唯有香象能與香象捔力鬥戰。
非驢所堪。
故知天授示現為也。
授記有二。
初記現在後記滅後。
現在有四。
一自體。
二界名。
三住壽。
四利益 經。
時天王佛(至)不退轉 贊曰。
此記滅後。
有四。
一法住。
二起塔。
三供養。
四利益 經。
佛告諸比丘(至)蓮華化生 贊曰。
下第三段結聞經獲益。
信心不疑當具五德。
一不堕三惡趣。
二生佛前。
三常聞此經。
四生人.天受樂。
五佛前化生。
凡難有八。
謂三惡趣為三。
四生佛前佛後。
五諸根不具。
六邪見世智辨聰。
七邊地即攝北洲。
八長壽天。
成實論說四輪摧八難。
一住善處謂生中國。
除五難謂三惡趣.邊地.長壽天。
二依善人謂遇佛。
除生佛前佛後。
三發正願謂正見。
除邪見.世智辨聰。
四宿植善根。
除諸根不具。
今言不堕地獄等者離三途難。
生佛前者除生佛前後。
常聞此經除邪見.世智辨聰。
生人.天受樂除諸根不具。
佛前化生除邊地.北洲.及長壽天 經。
于時下方(至)當還本土 贊曰。
下品第二大段明文殊順緣善友說經。
益多速疾。
中分四。
初智積請歸。
二釋迦留止。
三文殊湧出。
四智積談議。
此初也。
驗此文意。
智積請歸明說經訖。
故知八品正宗為勝。
問何故白多寶。
釋迦留待。
答侍者請還故白多寶。
賓主之道釋迦留之 經。
釋迦牟尼佛(至)可還本土 贊曰。
二釋迦留止 經。
爾時文殊師利(至)詣靈鹫山 贊曰。
下第三文殊湧出。
有二。
初湧出詣山。
後下華緻敬。
此初也。
問初标經首。
及答彌勒并在會中。
何故此言龍宮湧出。
答利益多端去住鹹益。
佛創說一乘便即隐而不現。
今為證驗方出龍宮。
此亦何失。
從海湧出傍詣靈山 經。
從蓮華下(至)卻坐一面 贊曰。
此下華禮敬。
既緻禮世尊亦慰問菩薩。
問分身既在不獨兩尊。
何故文殊獨禮二聖。
答逐近偏歸。
未必要須普禮。
相鄰緻敬不假普禮分身。
又現前易禮遠處難歸。
故知東土上人偏禮二聖。
觀音奉珠但為兩分。
分身猶在亦複何愆 經。
智積菩薩(至)其數幾何 贊曰。
下智積談議。
有二。
初辨所化多少。
後辨所化遲速。
偈後智積問下是。
初顯二益。
一所度衆二所化難。
皆從聲聞以入大故。
後亦二益。
一道成速二轉惡身。
去畜生之貌轉女人之質。
皆是經力所緻然也。
初文有六。
一問化多少。
二答數無央。
三龍宮湧出。
四文殊指示。
五智積贊揚。
六文殊告化。
此初也。
仁者周禮雲仁者有六德。
一曰仁鄭玄愛人以及物曰仁。
上下相親曰仁。
貴賢親親曰仁。
殺身成人曰仁。
仁忍也。
好生惡殺曰仁。
善惡含忍曰仁 經。
文殊師利(至)自當有證 贊曰。
答數無殃。
須臾者玉篇雲俄頃也。
有雲自當證知聲不及此 經。
所言未竟(至)大乘空義 贊曰。
龍宮湧出。
有二。
初湧出詣山。
後文殊化德 經。
文殊師利(至)其事如是 贊曰。
文殊指示 經。
爾時智積(至)令速成菩提 贊曰。
智積贊揚 經。
文殊師利(至)妙法華經 贊曰。
文殊告化 經。
智積菩薩(至)速得佛不 贊曰。
下辨所化遲速。
有四。
初智積問。
二文殊答。
三智積疑。
四龍女現。
此初也 經。
文殊師利(至)能至菩提 贊曰。
文殊答。
有十六德。
一龍。
二女。
三小。
四慧利。
五知根。
六得總持法此聞持也。
七得定。
八了法。
九得不退。
十辨才。
十一慈念。
十二具德。
十三迅辨。
十四所說深遠。
十五仁慈謙沖。
十六和雅。
如上此女速至菩提。
刹那頃者時之極小也。
俱舍論說。
百二十刹那為怛刹那量。
臘縛此六十。
此三十須臾。
此三十晝夜。
三十晝夜月。
十二月為年。
于中半減夜。
華嚴經說。
十信菩薩八相成道。
今或說此勸示衆人。
伽耶山頂經淨光天子問有幾發心文殊答有四。
一證發心謂入初地。
二行發心次六地。
三不退發心八九地。
四一生補處發心。
謂第十地。
今此龍女或即第四發心。
化為龍女。
小而能學法華速得菩提。
勸獎衆人非為實爾。
文殊問菩提經雲。
此四中初過聲聞。
次過獨覺。
次過不定地。
後安住定地。
據增勝為論不違前經。
法印經菩提心有七。
發菩提心論。
有十發心。
菩薩地有四緣十種發心。
恐繁且止 經。
智積菩薩(至)便成正覺 贊曰。
智積疑也。
有四。
一時長。
二行廣。
三處遍。
四意大方得菩提。
故生疑也 經。
言論未訖(至)度脫苦衆生 贊曰。
下龍女現。
有四。
一龍女現贊。
二鹙子申疑。
三龍女道成。
四時衆獲益。
此初。
有二。
初現已歸敬。
後以頌贊歎。
三頌半中。
初二半贊。
後一申誠。
此諷誦偈 經。
爾時舍利弗(至)是事難信 贊曰。
下鹙子申疑。
有二。
初标後釋。
此初也 經。
所以者何(至)速得成佛 贊曰。
此釋。
有三。
一穢身不得。
能依勝法依勝人故。
二時少不得。
果妙大故。
三障礙不得。
離障無礙方圓覺故。
超日明三昧經說。
上座比丘謂慧施曰。
不可女人身得成佛道。
有三事隔五事礙故。
何謂為三。
在家從父母制。
出嫁從夫制。
夫亡從子制。
亦同俗書三從之義。
五礙同此。
即彼經雲。
不得作梵天者。
奉清淨行無有垢行。
修四等心善達四禅。
及升梵天。
淫恣無度。
乃為女人。
故不得作梵天。
不得作帝釋者。
勇猛小欲乃作帝釋。
雜惡多态為其女故。
不得作魔王者。
十善具足尊敬三寶。
奉事父母謙順長年。
乃作魔王。
輕慢不順毀失正教為女人故。
不得作輪王者。
行菩薩道慈愍群萌。
供養三尊.先聖.師.父乃作輪王。
主四天下化行十善。
尊崇道德為輪王故。
無有淨行為女人故。
不得作佛者。
行菩薩心愍念一切。
大慈大悲被大乘甲。
消五蔭化六衰。
行三三昧解二無我。
證無生忍體達一切。
乃得成佛。
女無此事故不得成。
菩薩地言。
一切女人成就煩惱.諸染污智。
諸佛不以惡身能證無上大菩提。
故說女人不得作佛 經。
爾時龍女(至)複速于此 贊曰。
下龍女道成。
有二。
初獻珠發喻。
後示現道成。
此初。
有四。
一獻珠。
二返問。
三直答。
四結喻 經。
當時衆會(至)演說妙法 贊曰。
示現道成有二。
一見因二見果 經。
爾時娑婆(至)悉遙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