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七(末)

關燈
沙門基撰 化城喻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四。

    一者上中根類聞法得記。

    下根之徒猶未明解。

    故陳過去已結大乘之緣。

    并說現在小果化城之喻。

    陳往因令其證實。

    述今果令其舍權。

    遣生覺解方可為記。

    故此品來。

    二者論解為對治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

    有七種增上慢中。

    第四有定人。

    實無而有增上慢。

    以有世間三昧三摩跋提。

    實無涅槃而生涅槃想。

    對治此故說化城喻。

    又雲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

    涅槃城者諸禅三昧城。

    過彼城已令入大涅槃城。

    故有定人者彼已得定諸有學凡夫人。

    今說往事令憶念故。

    此所起慢或欲界分别。

    或上界煩惱。

    三昧城者。

    謂有學凡夫專心所求。

    在無學身盡無生智。

    後世間禅定所變解脫。

    離能變無總名三昧。

    此定有漏名為世間。

    此中意說佛說三事名大般涅槃。

    三乘同得擇滅解脫。

    即是無學解脫道中所證生空理。

    由此後時惑苦不生名為解脫。

    佛說此解脫名為化城。

    生空智證名為暫入。

    以息衆苦故言方便入涅槃城。

    後引至寶所方至大涅槃城。

    二乘之人加行智求變作此相。

    至于無學解脫道中正證解脫。

    都無分别種種之想。

    出解脫道後。

    世間定心重緣所得。

    以心粗故不知真智所證之法。

    但見加行所求涅槃解脫相狀。

    便謂涅槃。

    謂有實滅。

    豈非彼解是世間定。

    故言以有世間三昧。

    實無涅槃而生涅槃想。

    凡夫有學聞此假解。

    不識知故謂有實涅槃。

    起堅執心作意欣趣故今破之。

    說彼所證猶如化城。

    尚為不實。

    不應趣求。

    況在無學假所變耶。

    如二乘人所起四倒正智證生空猶未起執。

    後時觀前正智行相不親得故。

    乃見加行所求行相。

    便謂為真遂起四倒。

    此亦如是。

    非無漏心及世間定皆是法執。

    出彼心後方起執故。

    此護法義 若安慧師。

    即無學位解脫道等諸無漏心.世間定心。

    皆有法執。

    所證擇滅名為化城。

    餘人求之理增上慢。

    論說具足煩惱性衆生所起。

    故非無學。

    又有釋言。

    此是世間凡夫所執所得世間三摩跋提。

    六行所得假非擇滅謂真涅槃。

    佛說二乘無學所得擇滅涅槃方便令入。

    猶如化城中路息苦。

    拟向寶所尚非真滅。

    況汝凡夫所得世間假解三昧執實滅耶。

    有學之人不起此執。

    凡夫有故。

    下言導師。

    知無疲倦即滅化城。

    雲向者大城是我化作。

    說化滅化破執二乘涅槃實城。

    為滅凡夫所執城故此中應如護法等解。

    三者十無上中。

    第二示現行無上。

    故說大通智勝如來本事。

    大乘菩提難得。

    行亦難成。

    非如二乘菩提疾得。

    行亦易修。

    故說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

    方得菩提事。

    此為文殘說古事故。

    或說大通佛事者。

    說佛自身彼時修行為十六王子。

    今始得菩提。

    又諸聲聞彼時發心。

    今時方熟。

    故大因行非卒修成。

    名行無上。

    不說大通佛之行也。

    即将說今要先說古。

    雖以今果為品号。

    其因亦在其中明。

    故此品來。

    四者十無上中第三示現增長力無上。

    故說商主喻。

    前說化城知非真滅。

    未說商主能長商人能引至于佛果寶所。

    今此說之。

    故此品來。

    此乃義殘非文殘也 釋名者。

    禦寇安神之所曰城。

    本無而有曰化。

    禦寇者息生死之疲。

    安神者證恬寂之樂故喻于城。

    佛假權施名之為化城即是化名曰化城。

    今是喻.法。

    此品廣明名化城喻品解妨難者。

    問此品所明乃有二義。

    一大通往事。

    即行無上。

    二說化城今事。

    即增長力無上。

    何故唯以化城為名。

    不以佛事為目。

    答正教之說本除生病。

    生有本無而有增上慢。

    執非擇滅為真。

    今說擇滅為化除之。

    令舍漸進寶所故以化城為品。

    不以佛事為品。

    正法華名往古品。

    謂顯過去佛曾教化發大乘種。

    令其憶念為今熟因望其意解引入大乘非正破病。

    故今此經不以往古為品号。

    又化城果今現得。

    大通事在往因。

    以顯果為品名。

    不以隐因為品稱亦無失也 經。

    佛告諸比丘(至)阿僧祇劫 贊曰。

    下第三周為下根說。

    準前二周亦為四段。

    此品佛以喻正化。

    第二後品之初滿慈領悟。

    第三後品之中次領悟後雲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

    是下佛重述成。

    第四諸比丘富樓那。

    亦于七佛下。

    為之授記。

    初文有二。

    初說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

    後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

    衆又清淨下。

    顯今果令知舍權以取實。

    初是說古因緣。

    令自了達往修大因退住小。

    果論名行無上說大通如來本事。

    後是述今得果。

    論名為破有定人。

    實無而有增上慢。

    又為示現增長力無上故說商主喻。

    說初發大心。

    令今取大果。

    次說後果為化令今舍小果。

    由此分二初文有二。

    初說過去因緣結會佛自身事。

    後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

    各各教化下。

    明過去結緣。

    會弟子事。

    此意總明過去曾化已結大乘之緣。

    令生信解。

    故為此解。

    初文複二。

    初一長行.一偈頌明大通佛去今久近後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下正明彼事。

    初長行有二。

    初明彼佛久近。

    後顯已能見。

    初中複二。

    初總告。

    後問答。

    初中有四。

    一時。

    二名。

    三國。

    四劫。

    此初也 經。

    爾時有佛(至)劫名大相 贊曰。

    此告後三 經。

    諸比丘(至)盡地種墨 贊曰。

    下問答有三。

    一問.二答.三明久近。

    問中有二。

    初挍量後問。

    此初也。

    種音之隴反磨音莫個反若莫波反。

    應作摩摩研也鬼作魔。

    尼作[(序-予+林)/女]。

    病作[膺-倠+(林/(ㄇ@人))]。

    都無磨作摩音 經。

    于汝等意(至)不也世尊 贊曰。

    此問及答 經。

    諸比丘(至)阿僧祇劫 贊曰。

    此明久近。

    下前塵盡。

    取此着塵.不着塵界總以為墨。

    一塵一劫彼佛滅度更多于彼。

    其抹者以手摩也 經。

    我以如來(至)猶如今日 贊曰。

    此顯已能見宿命智知慧眼見故。

    問釋迦修行不越三祇。

    何故塵劫極多。

    彼時猶稱王子。

    答意趣有四。

    一平等意趣。

    謂佛說言我于爾時曾名勝觀。

    法身平等故。

    二别時意趣。

    謂願生極樂皆得往生。

    暫聞無垢月光佛名定于菩提得不退轉。

    三别義意趣。

    謂說諸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本來涅槃。

    四衆生意樂意趣。

    謂于一善根或贊或毀令增進故。

    今此依于平等意趣說餘佛事。

    即是我身身平等故。

    若不爾者。

    雲何乃言爾許劫數。

    又善心相續劫滿三祇。

    諸心通論何妨爾劫在彼佛時猶稱王子。

    又依晝夜月時年。

    何妨。

    許時釋迦自身三僧祇劫内 經。

    爾時世尊(至)名大通智勝 贊曰。

    七頌分二。

    初五頌頌久時。

    後二頌頌能見。

    初複分二。

    初一頌告佛名。

    後四頌告劫數。

    此初也 經。

    如人以力磨(至)如是無量劫 贊曰。

    此告劫數 經。

    如來無礙智(至)通達無量劫 贊曰。

    此頌能見也 經。

    佛告諸比丘(至)那由他劫 贊曰。

    下第二段正明彼事。

    以下諸長行方頌有文。

    初會自身事。

    文有四。

    第一佛壽成道。

    第二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下轉正法輪。

    第三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下子繼傳燈。

    第四諸比丘我今語汝。

    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下會成今佛。

    初文有三。

    一明佛壽。

    二法難得。

    三說得道。

    此初也 經。

    其佛本坐道場(至)猶不在前 贊曰。

    下明法難得。

    有四。

    一不現前。

    二諸天。

    敷坐。

    三散華。

    四作樂。

    長時此初也。

    報身成道理實為難。

    化身成道何妨化現。

    今他報身示相起也。

    論雲欲顯菩提難得故。

    依華嚴經有十事。

    故坐于道場。

    始從震動一切佛刹。

    乃至。

    自善根力悉能受持一切衆生。

    故坐道場。

    破諸魔軍亦有十義。

    始從五濁惡世衆生互相征伐欲顯菩薩功德力故。

    乃至。

    順五濁世諸衆生故示現降魔。

    不爾。

    魔怨有何勝力。

    與大菩薩.如來競力。

    又釋迦佛破魔軍諸部不同。

    有說成道後方破魔軍依涅槃經亦作此說。

    有說破魔後方成道。

    經文現有此二說。

    故此佛破魔後方成道。

    此事不定。

    随示現故。

    又彌勒佛于出家日即得成道。

    釋迦苦行先經六年。

    今此成道十劫空坐。

    皆是示相不同。

    不可一其所以 經。

    爾時忉利(至)三藐三菩提 贊曰。

    二敷坐。

    勝天王般若說。

    諸天各獻一座。

    佛為受之坐取菩提。

    以神力故合為一座。

    令彼諸天各唯見佛納已之座以取菩提。

    發心歡喜。

    不見納受餘座而坐。

    故此亦言諸天作座。

    非共造一 經。

    适坐此座時(至)常雨此華 贊曰。

    三散華。

    華積如須彌。

    明知他受用身也 經。

    四王諸天(至)亦複如是 贊曰。

    四作樂。

    伎音渠倚反藝也。

    女樂作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