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七(本)

關燈
經。

    爾時摩诃迦葉(至)不求自得 贊曰。

    長行四人同領。

    頌領獨迦葉者最年大故。

    叙衆意故影彰餘人亦頌說故。

    下有八十六頌半分二。

    初七十三行半頌頌前三文。

    世尊大恩下十三行頌。

    屬品中第三段荷佛恩深。

    初文有三。

    初二頌頌法說。

    次四十一頌頌喻說。

    後三十頌半頌合說。

    此初也。

    不頌昔日不悕。

    唯頌今時獲得。

    初一頌半頌聞法聞記二事。

    後半頌獲得 經。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 贊曰。

    下第二段。

    四十一頌頌喻說。

    中分二。

    初三十四頌頌昔不悕。

    後有七頌頌今獲得。

    初中有六。

    初半頌最初發心喻。

    次一頌退流生死喻。

    次七頌中還見佛喻。

    次十四頌不肯修大喻。

    次九頌半化以二乘喻後二頌示大不悕喻。

    此初也 經。

    舍父逃逝(至)五十餘年 贊曰。

    第二退流生死喻。

    周流者經曆義。

    諸國者五趣也。

    總名他國 經。

    其父憂念(至)頓止一城 贊曰。

    下第三段。

    有七頌中還見佛喻。

    長行有三。

    子長還國。

    父先求覓子遇到城。

    今此唯頌父先覓子。

    不頌餘二。

    二文入後第四段中。

    文穩便故此中有四。

    一頌求子止城。

    二頌半資财甚衆。

    一頌客利豐廣。

    二頌半往來者多。

    此初也。

    四方求者。

    随入四生求之。

    疲者劬勞。

    示相以求于子。

    頓停也停住大城 經。

    造立舍宅(至)人民衆多 贊曰。

    二資财甚衆。

    造宅者起慈悲心。

    立舍者顯空勝義。

    或造者起也。

    宅即舍謂慈悲心。

    五欲者五種樂。

    或淨法界等五法。

    娛者樂也。

    辇者真谛。

    法王獨乘。

    輿者俗谛。

    諸人共乘。

    勝劣異故車乘者五乘。

    田業者智斷餘文可知 經。

    出入息利(至)無處不有 贊曰。

    三客利豐廣商賈也。

    通四方之珍異曰商坐賣曰賈。

    估市稅也。

    行曰商。

    坐曰賈客名通上。

    往來六趣以利群生曰商。

    住淨土.人.天以化物曰賈。

    遍三界厘市行其稅利曰估利豐客廣。

    故遍三界皆有佛法 經。

    千萬億衆(至)有大力勢 贊曰。

    四往來者多王者愛念仁王敬故。

    豪族宗重臣庶崇故。

    由此因緣。

    四衆八部往來者多 經。

    而年朽邁(至)當如之何 贊曰。

    下第四段有十四頌。

    不肯修大。

    有四。

    初二頌父恒念子。

    次九頌子見驚走。

    次一頌半父令急捉。

    後一頌半子遂憂惶。

    此初也。

    年邁益念道久悲深。

    夙夜惟念六返觀故 經。

    爾時窮子(至)或無所得 贊曰。

    第二有九頌。

    子見驚走。

    中有三。

    初三頌遇到父舍。

    次二頌半所見父相。

    後三頌半見已驚走初中有二。

    初一頌半遊求。

    後一頌半困到。

    此初也。

    索音所戟蘇各二反。

    乞也。

    亦求也。

    國邑之義。

    長行已解。

    有所得者。

    遇佛法中真實善友。

    無所得者虛假知友 經。

    饑餓羸瘦(至)遂至父舍 贊曰。

    困到也。

    法食不足故饑。

    妙行不圓故疲。

    或起惡見損壞深故。

    生瘡。

    不堅持戒。

    損壞淺故生癬。

    妄生見解不專持戒。

    到父城者。

    遇入大乘。

    傭賃。

    展轉者勤力求法也。

    至父舍者入中道大乘也 經。

    爾時長者(至)注記券疏 贊曰。

    二所見父相也。

    門内者理居教内果在因内。

    昔望生死名居門外。

    今望涅槃故住門内。

    計算金等者諸聖作論分别計度法聖财故。

    出内财産者行二利用也。

    注記券疏者諸師作疏修撰文記等。

    注者丁住反注記也。

    切韻注之戍反水注也非注記。

    廣雅注亦之喻反注疏也。

    識也解也。

    通俗文記物曰注。

    今亦作注 經。

    窮子見父(至)何故至此 贊曰。

    三見已卻走。

    分二。

    初一頌半悔來。

    二頌卻走。

    此初也 經。

    [雨/復]自念言(至)欲往傭作 贊曰。

    卻走也。

    逼切迫戚也 經。

    長者是時(至)追捉将來 贊曰。

    第三父令急捉。

    默而識之者。

    未曾對衆陳說聲聞過去逢我是我之子。

    名默而識之 經。

    窮子驚喚(至)使我至此 贊曰。

    第四子遂憂惶。

    退大不修卻住生死名悶躄地。

    若行大行乖本求意。

    與死不殊名必當見殺。

    何用大乘無漏衣食一旦至此 經。

    長者知子(至)無威德者 贊曰。

    下第五有九頌半化以二乘喻。

    長行有六。

    此中有四。

    不頌初二。

    初三頌令修脫分。

    次一頌子遂依行。

    次四頌半勸入善根。

    後一頌便成聖位。

    初中複二。

    初二頌遣使。

    後一頌傳語。

    此初也。

    愚癡者無明。

    狹劣者意少。

    眇目者視不正。

    說文一目少也。

    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

    為二乘說安立谛教能诠顯義。

    不圓名為眇目。

    所诠生空理短故名矬。

    無法身功德醜故名陋。

    神用不廣故名無威德 經。

    汝可語之(至)倍與汝價 贊曰。

    此傳語也 經。

    窮子聞之(至)淨諸房舍 贊曰。

    二子遂依行。

    除煩惱糞淨五蘊舍 經。

    長者于牖(至)樂為鄙事 贊曰。

    三有四頌半勸入善根。

    長行有三。

    此亦有三。

    初一頌心傷。

    次一頌身近。

    後二頌半共語。

    此初也 經。

    于是長者(至)往到子所 贊曰。

    此身近也 經。

    方便附近(至)若如我子 贊曰。

    下共語。

    長行有二。

    此亦有二。

    初半頌總與語勸勉。

    後二頌别與語教示。

    後文有二。

    初一頌半随須即與後半頌假稱父子。

    塗足油者西方人庶例多塗跣。

    時既溫熱塵坌頻沾。

    至必洗足以油塗之。

    今言足者。

    即四神足。

    欲.勤.心觀。

    油謂八斷行。

    即欲.精進.信.輕安.正念.正知.思.舍。

    初三為加行。

    輕安攝受身心。

    正念.正知為繼屬。

    不忘所緣安心一境故。

    有放逸生如實了知。

    故思.舍為對治。

    策心持心二種力故。

    已生沉掉能遠離之名塗足油。

    如去風痹斷障染故。

    或足謂戒。

    油謂六支。

    受學學處善能防護别解脫律儀。

    軌則所行皆具圓滿。

    見微細罪生大怖畏。

    滋潤戒故法食既充。

    無貪嗔癡薦席亦厚。

    無垢稱雲。

    四靜慮為床淨命為茵蓐。

    淨命即是無貪所起身語二業故。

    以無貪為薦席也。

    在茵蓐下床之上故。

    薦音作見反亦席也。

    玉篇獸之所食草也。

    又床薦。

    所以同薦藉也。

    廗音詳石反。

    玉篇席廧亦反廣多也。

    切韻為廗。

    假稱父子。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若者如也。

    如我入聖之真子也。

    此乃見道已前 經。

    長者有智(至)執作家事 贊曰。

    四便成聖位文中。

    唯有無學漸令入出并彰修道。

    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名執家事。

    過是以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影顯見道。

    名之為兒。

    文中略故 經。

    示其金銀(至)我無此物 贊曰。

    示大不悕喻也。

    大乘二利雖使令知名為出入。

    猶于門外者大乘教行之因門外。

    止宿草庵者猶住二乘。

    庵音烏含反小草舍也。

    有作庵庵闾草非舍也。

    自念以貧為事業。

    都無大乘事業之分。

    無一悕意不求大乘 經。

    父知子心(至)刹利居士 贊曰。

    下第二大段有七頌。

    顯今獲得前喻中有二。

    初五頌父付子。

    後二頌子獲得。

    初複有二。

    初一頌半知機集族。

    後三頌半正付家事。

    此初也 經。

    于此大衆(至)恣其所用 贊曰。

    下三頌半正付家事。

    有五。

    初半頌初教發心。

    半頌退流生死。

    半頌化以二乘。

    或在人天彼方根熟。

    或在加行。

    無間兩道。

    或斷五下。

    五上分結二位之時。

    故言見子已二十年。

    或說得有學.無學果。

    一頌昔退大乘今得相遇根機熟故。

    一頌正付 經。

    子念昔貧(至)得未曾有 贊曰。

    子獲得也。

    有為功德名為珍寶。

    無為真如慈悲心等名為舍宅。

    又識達本識當成鏡智。

    亦知一切三界衆生皆已舍宅。

    及獲珍财故生歡喜 經。

    佛亦如是(至)聲聞弟子 贊曰。

    下第三大段有三十頌半。

    頌合說。

    中分二。

    初二十頌半頌昔不悕合。

    後有十頌頌今獲得合。

    初合中長行有五。

    不合中還見佛。

    今此頌中唯頌示大不悕合餘略不頌。

    前長行中示大不悕有三。

    今此亦爾。

    初二頌頌初知我樂小佛不說我得故不悕。

    次有八頌頌第三但為菩薩說不正為我說故不悕。

    後十頌半頌第二自得涅槃謂已滿足故不悕。

    此初也。

    未曾說言汝等作佛。

    于佛妙智我亦有分。

    但說我等得諸無漏是聲聞弟子故我不悕 經。

    佛敕我等(至)當得成佛 贊曰。

    下有八頌頌第三但為菩薩說。

    不正為我說故不悕。

    中分六。

    初一頌佛敕。

    次一頌半我依佛教次一頌他依我言。

    次一頌佛授他記。

    次一頌半正為菩薩不為我說。

    後二頌法喻雙結。

    此初也。

    佛三業加。

    密敕令說般若等經 經。

    我承佛教(至)說無上道 贊曰。

    二我依佛教 經。

    諸佛子等(至)精勤修習 贊曰。

    三他依我言 經。

    是時諸佛(至)當得作佛 贊曰。

    四佛授他記。

    言諸佛者顯一切佛法皆同故非唯一佛。

    亦是過去曾于餘佛所受化故不爾一佛雲何言諸。

    故前說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 經。

    一切諸佛(至)說斯真要 贊曰。

    五正為菩薩不為我說。

    故我不悕 經。

    如彼窮子(至)亦複如是 贊曰。

    法喻雙結。

    文意可知 經。

    我等内滅(至)都不欣樂 贊曰。

    下第三有十頌半。

    頌第二自得涅槃。

    謂已滿足故不悕。

    中分二。

    初二頌标自滿不悕。

    後八頌半釋。

    此初也。

    内滅者謂内自身滅諸煩惱證得涅槃。

    唯能了此以為究竟。

    更無自餘外利他事故不欣大 經。

    所以者何(至)謂是究竟 贊曰。

    下八頌半釋。

    中分三。

    初三頌半于佛境智起三解脫門觀。

    自謂滿足故不悕。

    次四頌自謂得道已報佛恩。

    雖為他說而自不悕後一頌結佛不為說故不悕。

    此初也。

    初三頌空無相觀。

    後一頌半是無願觀。

    諸法皆空空觀也。

    二我既無何有生等故。

    次下說無生滅等六種所無。

    并無相觀舍離貪着不貪一切。

    遂于佛智亦不貪求是無願觀。

    由聞般若密意所說空無相願。

    遂錯悟解作此三觀自得涅槃。

    後作此解謂是究竟故不悕大 經。

    我等長夜(至)報佛之恩 贊曰。

    二有四頌。

    自謂得道已報佛恩。

    雖為他說而自不悕。

    中分二。

    初二頌半謂報佛恩。

    次一頌半雖為他說而自不悕。

    此初也。

    驗此文意住有餘依涅槃回心向大。

    非住無餘依涅槃界 經。

    我等雖為(至)永無願樂 贊曰。

    雖為他說而自不悕也 經。

    導師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