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六(末)

關燈
沙門基撰 信解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三解妨難。

    來意有二。

    一雲鹙子上根聞法說而喜領。

    四人中品。

    承喻曉而忻悟。

    故譬喻後信解品生。

    二雲論解七種具足。

    煩惱性衆生有七增上慢。

    為對除此說七譬喻。

    中前品為第一。

    求勢力人。

    起颠倒求功德。

    增上慢。

    求人天妙境界果報。

    為此說火宅喻。

    此品為第二。

    求聲聞解脫人。

    一向增上慢。

    雲我乘與如來乘無别。

    以如是颠倒取對治。

    專求聲聞解脫。

    為此說窮子喻。

    前以無為乘及後乘無異說乘是一。

    勸令入于大乘。

    彼便迷執。

    今說如長者之比窮子。

    有為乘及初乘是異。

    勸令舍于執着。

    故前品後有此品生 釋名者。

    略有四門。

    一除疑名信。

    破迷名解。

    解音鞋買反。

    四人昔疑自不作佛。

    故于菩提心不喜樂。

    便于正覺亦不能悟由斯在坐身體疲懈。

    既聞喻說同前鹙子。

    疑悔皆除。

    故稱信解。

    信即忍欲之淨心。

    解乃印希之妙智。

    信已作佛解佛說意。

    二信除不信。

    解破不解。

    昔即解三而不信一。

    或信三而不解一。

    今乃解一而亦信三。

    解三而亦信一。

    心淨複知故名信解。

    信即能了之心淨。

    解乃所達之理明。

    解深信淺初後并說。

    由信故為入大乘之基。

    由解故作證真宗之本兩能雙舉故名信解。

    信即印順所聞之名。

    解乃悟趣權實之稱。

    于權于實俱信俱解。

    三信顯由他。

    解明自悟。

    前雲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随順此經。

    非已智分故顯由佛四人方信。

    既有信已自比解生。

    故名信解。

    信則順他以心淨。

    解乃顯已而能知于人。

    于法并信并解。

    四信.解二言各有所簡鈍根正見信而不解。

    利根邪見解而不信。

    利根正見亦信亦解。

    鈍根邪見不信不解。

    又初心凡夫信而未解。

    十地菩薩證解已信。

    地前趣入由信而解。

    一闡提輩不信不解。

    今為雙簡。

    是信之解非信不解非解不信。

    信而解故名為信解。

    皆取第三句。

    信者定趣之淨心。

    解乃悟會之深智。

    于教于理俱信俱解。

    是比解故。

    随增義者解教實權之趣。

    信歸一乘之旨。

    于理未證故不說解。

    以義通論俱緣教理。

    亦信亦解持業為名。

    解妨者。

    依毗婆沙說聲聞有三品。

    上根唯一。

    謂舍利弗。

    獨六十劫曾練根故。

    中根亦一。

    謂大目連。

    所餘聲聞皆屬下性。

    何故今時四人領悟并為中品。

    答鹙子先悟。

    未爽彼宗。

    四人中根。

    何乖此理。

    望聲聞以比況。

    中品獨是目連。

    發向大性以歸心兼四人而何爽。

    且如悟空善現.辨說滿慈.持律婆離.頭陀迦葉。

    各有一勝何必齊能。

    故四皆中未乖真趣。

    問何故七喻論名窮子。

    經中題品乃言信解。

    答信解為本方能說喻。

    論從破病窮子為名。

    經從根本法名信解名據勝立。

    未勞為例 經。

    爾時慧命(至)歡喜踴躍 贊曰。

    此品大文有三。

    初叙四人之喜敬。

    次申四人之領述。

    後陳四人之荷恩。

    下頌中雲。

    世尊大恩下是。

    初中有二。

    初明歡喜。

    後明虔仰。

    此初也。

    慧命者應雲具壽世俗之徒皆愛身恒之壽。

    聖者之輩并寶智慧之命歎願雙成故言具壽。

    單言慧命義便阙也又真谛般若名淨命據斷德惠命據智德今言具壽雙顯智斷二德單言惠命義阙也。

    餘三以姓為稱。

    簡小以大标名。

    善現以德彰題。

    但以慧命标德。

    近聞喻說得未曾有。

    遠聞授記複生歡喜。

    踴躍義通近遠俱說。

    或未曾有法即是授記 經。

    即從座起(至)而白佛言 贊曰。

    此明虔仰表有九義。

    一從坐起表從二乘發大心故。

    二整衣服表具任持菩薩戒故。

    三偏袒右肩表作一乘吉祥事故。

    四右膝着地表降昔執二乘心故。

    五一心表專求大不受餘經一句偈故。

    六合掌表心冥佛說識權實故。

    七曲躬恭敬表自身心皆俯順故。

    八瞻仰尊顔表心觀教理。

    睹法化二身故。

    九而白佛言彰信解故 經。

    我等居僧之首(至)三藐三菩提 贊曰。

    下第二段申四人之領述。

    初長行後偈頌。

    長行有三。

    初法領。

    次喻領。

    後合領。

    法領有二。

    初彰昔不悕。

    後顯今獲得。

    我等今于佛前下是彰昔不悕者。

    佛昔說權我得權故。

    法華會前未悕得證一乘實法而當作佛。

    今獲得者今聞一乘當得作佛。

    領佛初權後實化故。

    初文有二。

    初略後廣。

    此略有四。

    一居僧之首。

    望重位隆。

    二年并朽邁。

    齒過力屈。

    三自謂已得涅槃。

    苦盡心泰。

    四無所堪任。

    性拙情疏。

    由此四義不複志求。

    無勝進意故昔不悕 經。

    世尊往昔(至)心不喜樂 贊曰。

    下廣不悕。

    初談往事後釋所由。

    此初也。

    初中複二。

    初但修自行。

    佛說般若等時。

    唯念空.無相.無作等是後不樂大乘。

    于菩薩法等是。

    世尊往昔為諸菩薩說般若時久。

    我不欣悟身有勞倦。

    遂作三觀。

    其空攝二行謂空無我觀衆生為空。

    無相攝四滅谛四行。

    觀涅槃為無相。

    無作即是無願攝所餘十行。

    苦谛下二。

    集道各四。

    觀諸有為一切無願。

    此通有漏無漏。

    三慧所攝。

    不言三昧故。

    餘義皆如瑜伽第十二略纂釋。

    此依聲聞三種觀。

    說不說菩薩觀也。

    于菩薩法。

    謂三十七菩提分法。

    略為七位。

    一四念住。

    身.受.心.法。

    以慧為體。

    謂由念力慧于境住。

    二四正斷。

    謂律儀斷.斷斷.防護斷.修習斷。

    以精進為體。

    精進起用能修斷故。

    三四神足。

    謂欲.勤.心.觀。

    以定為體。

    為此四種而修定故。

    四五根。

    謂信.勤.念.定.慧。

    如名以五為體出生善故。

    五五力。

    體即五根。

    難屈伏故離根别立。

    六七覺支。

    謂擇法.精進.喜.念.定.舍.輕安。

    三是别境。

    擇法念定。

    三是善數。

    勤.舍.輕安。

    一是遍行。

    謂喜。

    七八聖道支。

    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

    其正思惟以慧為性。

    能發語言通佛有故。

    正語正業以無嗔癡所發身語為體。

    無貪所發名為正命。

    離五邪命故。

    俱以無表色思為體。

    餘如自名。

    三十七種合體有九。

    一慧.二精進.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輕安.九無表色遍行有一。

    謂喜。

    别境有三。

    謂念.定.慧。

    善有四謂信.勤.舍.輕安。

    色法有一。

    謂無表。

    如無垢稱疏。

    菩薩所修與聲聞異。

    故菩提分名菩薩法。

    第二遊戲神通者。

    華嚴經說。

    菩薩有十法名遊戲神通。

    一現舍天壽。

    二現受生。

    三現為童子種種戲笑。

    四現作出家。

    五現作苦行。

    六現向菩提樹。

    七現降魔。

    八現樂寂靜成無上道。

    九現轉法輪。

    十現入涅槃。

    與論所說八相有異。

    第三淨佛國土者。

    無垢稱經第一有十八種因合為八類。

    謂發起無上菩提心.純意樂.善加行.增上意樂此四各如自名。

    六度為六。

    合名止息。

    四無量四攝事。

    巧方便。

    菩提分。

    此四合名發起。

    凡所修善皆修回向。

    此如自名說息無暇自守戒行十善業道。

    此三名寂靜。

    彼經香台品說八。

    一思于有情作諸善事不希善報。

    二思代彼受苦。

    我之善根悉回施與。

    三思于有情其心平等心無挂礙。

    四思于有情摧伏憍慢敬愛如佛。

    五信解增上。

    于未聞經無疑無謗。

    六于他利養無嫉妒心于已利養不生憍慢。

    七調伏自心常省已過不譏他犯。

    八恒無放逸常勤修善。

    此是八法無毀無傷。

    從此命終生餘淨土。

    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