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六(末)

關燈
淨土章中所說。

    第四成就衆生者外化利物。

    諸利他行。

    此中即是七地四菩薩行。

    謂菩提分行。

    此名菩薩法。

    諸神通行。

    波羅蜜行。

    此名淨佛國土。

    成就有情行。

    于此四種大乘之中不生一念好樂之意。

    無堪趣故 經。

    所以者何(至)好樂之心 贊曰。

    此釋所由有二。

    一道已滿無苦心安。

    二年已邁齒過力屈。

    故于大法既非已望無一樂心 經。

    我等今于佛前(至)不求自得 贊曰。

    顯今獲得。

    獲得大乘當作佛也。

    有三。

    一得記心領總領初周。

    二聞法生喜。

    别領喻說。

    此二領悟。

    三慶獲善利。

    無量珍寶即大乘也 經。

    世尊我等今者(至)以明斯義 贊曰。

    下别陳喻有二。

    初總談說喻。

    後正陳喻詞。

    此初也。

    以佛前言諸有智者以喻得解。

    故今亦以喻領佛意 經。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 贊曰。

    下陳喻詞有二。

    初喻昔不悕。

    後喻今獲得。

    複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下是。

    即是初喻昔住權而不悕。

    後喻聞今實而獲得。

    初文有六。

    一最初發心喻。

    二舍父逃逝下退流生死喻。

    三年既長大下中還見佛喻。

    四父母念子下不肯修大喻。

    五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下化以二乘喻。

    六世尊爾時長者有疾下示大不悕喻。

    此即初文。

    初之四段同前所說。

    二萬佛所。

    化以大乘。

    第五段方便引導生我法中第六段法華會前為說般若。

    但念空等不生欣樂。

    今獲得中方是令憶本所行道。

    為說法華。

    幼者弱。

    稚者小。

    最初為十六王子時。

    教發大心尚密說故。

    未廣修行名為幼稚 經。

    舍父逃逝(至)五十歲 贊曰。

    第二退流生死喻也。

    對法引經雲。

    若有成世間增上品正見。

    雖經曆千生終不堕惡道。

    彼據上品最初發心。

    今說下品發心是以退流生死。

    心未堅固不專樂佛名為舍父。

    背教違理常行惡行。

    喻如逃逝。

    逃者避也。

    逝者往也。

    行也去也。

    他國者生死也。

    久不可樂故。

    佛法為自國久令安樂故。

    涅槃經中。

    以佛法為他國非已分故。

    生死為自國是已分故。

    以此以彼相待不同。

    此以有性及發心已後為自他。

    彼以無性及未發心前為他.自亦不相違前雖以三界總為佛之大宅。

    今以為他國者。

    染.淨體殊國分他.自。

    又依凡說亦不相違。

    又依大悲生死為宅。

    若依大智乃稱他國。

    下喻說中總有五國。

    一久住他國。

    二遇向本國。

    三乃遍他國。

    四經曆國邑。

    五并會親族國王大臣。

    初及第三以生死為他國。

    第二以佛法為本國。

    第四亦總說佛法說法利寬如國。

    第五即人王之國。

    或喻佛法國之四衆。

    或十乃至五十者馳流五道。

    名言種子各十業道之所資故 經。

    年既長大(至)遇向本國 贊曰。

    下第三段中。

    還見佛喻。

    即是未退大菩提心。

    前更重見佛。

    世世已曾從佛化故。

    此前逢佛皆化大乘。

    文有其三。

    初子長還國。

    次父先求覓。

    後子遇到城。

    此初也。

    于中有六。

    一根性漸成年既長大。

    習種姓也。

    二未修福.慧加複窮困。

    三輪轉四生馳騁四方。

    四規出苦道以求衣食。

    五聞思慧心。

    由種姓逼日日善生漸漸遊行。

    六幸逢佛法遇向本國。

    初教發大心。

    雖退流生死。

    今者還遇佛法内住。

    順昔所修名到本國。

    馳奔。

    騁走也 經。

    其父先來(至)中止一城 贊曰。

    第二父先求覓。

    有三。

    一求子止城。

    二資财甚衆。

    三客利豐廣。

    此初也。

    父者化身。

    佛雖先來已經化導。

    衆生自退。

    故名先來求子不得。

    中止一城。

    生死中也。

    城者大乘。

    無垢稱經雲。

    為護法城。

    今以大乘法為城也。

    将說大乘以教發心故。

    城喻大乘法 經。

    其家大富(至)悉皆盈溢 贊曰。

    下資财甚衆。

    有八。

    此中有二。

    一七寶喻七聖财豐足。

    二有為倉無為庫。

    諸德悉皆盈溢。

    博物志雲。

    松脂入地千年。

    化為茯苓。

    茯苓千年化為虎魄。

    一名紅珠。

    廣志曰。

    此物生處其上及傍不生草木。

    深者八九尺。

    大如斛。

    削去上皮中成虎魄有汁。

    初如桃膠。

    凝堅乃成其器。

    西方人用以為碗 經。

    多有僮仆(至)牛羊無數 贊曰。

    此有六種。

    一調伏煩惱為僮仆。

    驅策随心故。

    二方便善巧為臣佐。

    三妙願及力為吏民。

    四五通。

    為象馬。

    五五乘為車乘。

    六八萬四千衆行為牛羊無數 經。

    出入息利(至)亦甚衆多 贊曰。

    此客利豐廣。

    真俗谛教名入出利。

    入佛法中出生死故。

    或三乘教名出出生死故。

    人天教為入入生死故。

    令善漸生故名為息。

    息者長生之義。

    為愍衆生教被生死故遍他國。

    三乘聖衆處處。

    宣揚佛之正法。

    名商估賈客。

    宣尼雲。

    求善價而估之即同于此。

    此類非一名衆甚多。

    商者說文行賣也。

    玉篇通四方之珍異曰商旅。

    有作商商量也。

    非此義估音公戶反字書無此字。

    唯爾雅郭璞音義釋言。

    注中商賈作此字。

    切韻估市稅也。

    賈者坐賣也。

    周禮九職。

    六曰司市。

    掌以商賈。

    以通貨賄鄭玄玉篇。

    通物曰商。

    坐賣曰賈。

    白虎通曰商之言商。

    商其遠近通四方之物以聚之也。

    賈者固也。

    言固物以待民來求其利也。

    賈亦通語耳。

    故左傳荀[勞-力+(乞-乙+止)]之在楚。

    鄭賈人褚中以出之。

    史記陽翟賈人往來販賤賣貴是也。

    客通名耳 經。

    時貧窮子(至)所止之城 贊曰。

    子遇到城。

    内道三乘名為聚落。

    此為總句。

    所有說法。

    神通之事名為國邑。

    此中意說。

    遍遊内道以求出要。

    名遊聚落。

    前文已說子長還國歸佛法訖。

    故知。

    聚落不通外道。

    或聽說法之淺深。

    或觀神通之勝劣名曆國邑。

    國寬喻說法。

    邑小喻神通。

    識衆聖以否藏。

    還至佛法大乘教内名到父城。

    依後解雲。

    幸逢佛法。

    初聽大乘名到父城。

    佛自住大乘故。

    即是中途還逢大乘 經。

    父每念子(至)心懷悔恨 贊曰。

    第四段不肯修大喻。

    有四。

    一父恒念子。

    二子見驚走。

    三父令急捉。

    四子遂憂惶。

    初文有二。

    初總明思念。

    後别明思念。

    此初也。

    五十年者馳流五道。

    未曾向人說如此事者。

    我自昔來未曾對衆說我曾教發大乘心。

    今者常念。

    望欲與之大乘财寶及一乘樂。

    但竊思念不彰于言。

    悔不早覓子教。

    恨子不早覓我故名悔恨 經。

    自念老朽(至)每憶其子 贊曰。

    下别思念。

    有二。

    初念付财。

    後念己樂。

    此初也。

    修行日久道先圓故名為老朽。

    福慧無窮故多财物。

    雖有菩薩。

    未化聲聞令繼佛位故言無子。

    或子少故亦名無子。

    一旦終沒示入涅槃。

    大乘财物悉皆喪失。

    彼機未熟無所委付權實之法。

    是以悲深每恒念子 經。

    複作是念(至)無複憂慮 贊曰。

    此念已樂。

    無子付财。

    所以憂慮。

    子脫順領豈不樂哉。

    坦音他但反。

    安和之義 經。

    世尊爾時(至)住立門側 贊曰。

    下第二段子見驚走。

    有三。

    初到父門。

    次明見父。

    後明卻走。

    此初也。

    傭音餘封反亦賃也賣也。

    身心精進以求出要。

    心如傭賃展轉。

    非是本心故求大乘。

    種姓所排幸至大乘。

    名遇到父舍。

    以大乘種子近生遠熟故幸初逢。

    于中更值了義大乘名到父舍。

    大乘教.行能诠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