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六(末)
關燈
小
中
大
能證于果名之為門。
彼時未能專求普習行行證果。
但知總相片聽少教。
修微少因名為門側。
時未全能聽習大教行大乘行。
示當亦聽行故名為立。
片時安處名之為住。
又小機未會于大。
不名正入其門。
微亦信習故名門則。
上來乃以佛法為國。
于中一切大乘為城。
大乘之中真實了義中道大乘名為父舍。
即以教.行名之為門 經。
遙見其父(至)恭敬圍繞 贊曰。
下明見父。
有七此文有二。
一見父安坐。
二貴賤承奉。
由去大乘不退位遠。
去真理遠義名遙見。
佛以四無畏為床。
亦四靜慮為床。
以無貪.無嗔為寶機。
以承戒足戒學迹故。
具戒學者為婆羅門。
慧學者為刹利。
定學者為居士。
又大乘.獨覺.聲聞三乘之衆恭敬圍繞 經。
以真珠璎珞(至)侍立左右 贊曰。
此文有二。
一嚴飾身體。
三念住為珠璎。
二臣佐供衛。
妙願及力為吏民。
示現調伏煩惱為僮仆。
心持四攝為執白拂。
體潔除垢故不離身心。
名侍左右 經。
覆以寶帳(至)威德特尊 贊曰。
此中有三。
一莊嚴外物。
二出内财産。
三結類尊高。
四無量為寶帳。
七淨為華。
總持為幡。
五分法身及妙定潤其身心。
如香水灑地。
教他以七覺如散衆華。
外用萬行。
以為嚴瑩如列寶物。
上名莊嚴 外施法财名出。
身自蘊德名内。
取以釋内内自取故。
與以釋外外與他故。
又出内如前。
衆生機熟名取。
佛應時化名與上為出内 有如是等下結類尊高。
灑音切韻所绮反掃也落也。
又所買反。
通俗文以水斂塵曰灑。
玉篇汛也汛音思見反散也。
此是初現化身淨土勝妙之相。
故子見走未見報身。
亦非穢土 經。
窮子見父(至)悔來至此 贊曰。
此明卻走。
有三。
一悔來。
二起念。
三疾走。
此初也。
見者比知非眼見非智證。
以聞思比知也。
十力。
無畏名大力勢。
或以眼見佛大神通名見力勢。
非已能修非已能證故懷恐怖。
此見化身。
淨土之相。
由勸作佛。
思不能行。
求之當證名悔來至此 經。
竊作是念(至)強使我作 贊曰。
此起念也。
王者法身王。
等者。
報身。
等是相似義。
或王者法之王。
王等者如世之王。
非我精勤之所能證。
名非傭力得物之處。
貧裡者二乘也。
不如往彼勤苦身心縱任有地。
地即依止生長道處。
肆音息利反。
伸也陳也。
伸陳役力得自縱任義。
福慧可求名衣食易得。
若久住大乘。
佛脫強抑勸我修作非我所樂。
此乃未退大前作此思念。
強音巨良反抑也。
或其兩反及其亮反 經。
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贊曰。
此疾走也。
自揣不能修行大行。
速退大心規求作處名疾走去。
此時猶未住二乘中 經。
時富長者(至)心大歡喜 贊曰。
自下第三父令急捉。
有三。
一見喜。
二念生。
三令捉。
此初也。
識大乘姓近生緣熟。
故見生喜 經。
即作是念(至)猶故貪惜 贊曰。
念生也。
而忽自來其根熟故。
甚适我願順本心故。
我雖年朽。
道成久故。
猶故貪惜大悲深故。
愛子情戀大悲深重。
故言貪惜 經。
即遣傍人(至)疾走往捉 贊曰。
令捉。
有二。
初追後捉。
理本絕言。
以言顯之不稱正理。
教名傍人一乘教也。
或行可修名為正主。
教且開悟故名傍人。
悲心疾起名為急追。
令入大乘順先所習名曰将還。
悲教急化故言使者疾走往捉 經。
窮子驚愕(至)何為見捉 贊曰。
自下第四子遂憂惶。
有三。
一子驚愕。
二使逾急。
三子悶絕。
此初也。
心不悕大行名驚愕。
愕音五各反亦驚也。
心口不伏修行求退。
名稱怨大喚。
我情不欲大名不相犯。
無端強授我之大乘名何為見捉 經。
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将還 贊曰。
此使逾急。
悲心擊故教被彌切。
抑令修學名強牽将還。
用為今時入大乘之因。
所以逼之。
非佛于時不知根器而抑将還 經。
于時窮子(至)悶絕躄地 贊曰。
子悶絕也。
情不樂大無所傷犯。
名念無罪。
不令我學小。
返拘以大乘名被囚執。
菩薩苦行實難可行。
過已力分。
恐将苦已名必定死。
心彌不樂名轉惶怖。
休心不學退入生死名悶絕躄地。
地者生死處故。
擗音房益反撫心也。
今既倒地正應作躄。
亦有作僻。
邪僻之義。
非此中理 經。
父遙見之(至)莫複與語 贊曰。
下第五段化以二乘喻有六。
一教發權心。
二窮子歡喜下彼興小意。
三爾時長者将欲誘引下令修脫分。
四爾時窮子先取其價下子遂依行。
五其父見子愍而怪之下勸入善根。
六即時長者更與作字下便成聖位。
初文有二。
初令放後使放。
令放有二。
初标止被大化教發權心。
後釋所由。
此初也。
子行猶遠名父遙見。
昔者已雲遙見父故。
且止大教暫示勿被。
故言不須。
莫抑授大乘令修大行。
名勿強将來。
用二乘權巧三歸五戒之教。
以被其心。
如冷水灑面。
且令悔滅。
制伏十纏之惑。
暫息八難之苦得生人天。
少漸厭苦複本所忻名得醒悟。
停授大乘莫複與語。
醒醉除也。
此時似醒入聖真悟 經。
所以者何(至)雲是我子 贊曰。
釋令放意。
識聲聞性遠生近熟名知意劣。
自德甚大彼怯能成名為子難。
豪健也。
淮南子智出萬人謂之豪。
亦為[敖/力]字。
難音奴旦反患也痾也。
知有大姓名審知子。
堪當繼位。
隐密潛化名為方便未告大衆雲先我化。
有大乘因言是我子 經。
使者語之(至)随意所趣 贊曰。
此使放也。
大教停被。
任學二乘名随所趣 經。
窮子歡喜(至)以求衣食 贊曰。
第二彼興小意。
适本機宜故歡喜。
初發小心。
故名得未曾有。
從生死中發趣二乘菩提之意名從地起。
往至貧裡以求衣食。
二乘功德少故名貧裡規無漏法名求衣食 經。
爾時長者(至)無威德者 贊曰。
第三段令修脫分。
說五停心.念處等故。
文有二。
初密遣二人。
後二人依教。
初中有三。
一遣二人。
二令傳語。
三拟問答。
此初也。
實無二體。
設有二乘之教故言密遣。
方便之教但化二乘故言二人。
智慧狹劣名色憔悴。
神通不大名無威德。
或教偏故色悴。
理阙故無威。
或自德阙而稱悴。
他利寡而無威此皆發小心後。
初教行二乘行時。
廣雅作憔悴。
切韻三蒼作憔瘁。
愁憂患也病也。
玉篇亦作悴憂也傷也 經。
汝可詣彼(至)将來使作 贊曰。
令傳語也。
教令彼聞名汝詣彼。
方便漸化故。
言徐語。
二乘學地名為作處。
無漏之法勝過初教人天之善。
名倍與直。
彼心能遂而修學者。
勸來修學名使作也 經。
若言欲何(至)亦共汝作 贊曰。
此拟問答。
彼設若問修行何法。
答言除糞。
斷煩惱也。
修行大乘如作寶器。
學小乘者猶如除糞不但行能斷惑。
教亦助斷。
借威勢故故言供作 經。
時二使人(至)具陳上事 贊曰。
二人依教也。
以教扣機如求窮子。
以法稱器。
令彼聞知。
故言得之。
述斷煩惱名陳上事 經。
爾時窮
彼時未能專求普習行行證果。
但知總相片聽少教。
修微少因名為門側。
時未全能聽習大教行大乘行。
示當亦聽行故名為立。
片時安處名之為住。
又小機未會于大。
不名正入其門。
微亦信習故名門則。
上來乃以佛法為國。
于中一切大乘為城。
大乘之中真實了義中道大乘名為父舍。
即以教.行名之為門 經。
遙見其父(至)恭敬圍繞 贊曰。
下明見父。
有七此文有二。
一見父安坐。
二貴賤承奉。
由去大乘不退位遠。
去真理遠義名遙見。
佛以四無畏為床。
亦四靜慮為床。
以無貪.無嗔為寶機。
以承戒足戒學迹故。
具戒學者為婆羅門。
慧學者為刹利。
定學者為居士。
又大乘.獨覺.聲聞三乘之衆恭敬圍繞 經。
以真珠璎珞(至)侍立左右 贊曰。
此文有二。
一嚴飾身體。
三念住為珠璎。
二臣佐供衛。
妙願及力為吏民。
示現調伏煩惱為僮仆。
心持四攝為執白拂。
體潔除垢故不離身心。
名侍左右 經。
覆以寶帳(至)威德特尊 贊曰。
此中有三。
一莊嚴外物。
二出内财産。
三結類尊高。
四無量為寶帳。
七淨為華。
總持為幡。
五分法身及妙定潤其身心。
如香水灑地。
教他以七覺如散衆華。
外用萬行。
以為嚴瑩如列寶物。
上名莊嚴 外施法财名出。
身自蘊德名内。
取以釋内内自取故。
與以釋外外與他故。
又出内如前。
衆生機熟名取。
佛應時化名與上為出内 有如是等下結類尊高。
灑音切韻所绮反掃也落也。
又所買反。
通俗文以水斂塵曰灑。
玉篇汛也汛音思見反散也。
此是初現化身淨土勝妙之相。
故子見走未見報身。
亦非穢土 經。
窮子見父(至)悔來至此 贊曰。
此明卻走。
有三。
一悔來。
二起念。
三疾走。
此初也。
見者比知非眼見非智證。
以聞思比知也。
十力。
無畏名大力勢。
或以眼見佛大神通名見力勢。
非已能修非已能證故懷恐怖。
此見化身。
淨土之相。
由勸作佛。
思不能行。
求之當證名悔來至此 經。
竊作是念(至)強使我作 贊曰。
此起念也。
王者法身王。
等者。
報身。
等是相似義。
或王者法之王。
王等者如世之王。
非我精勤之所能證。
名非傭力得物之處。
貧裡者二乘也。
不如往彼勤苦身心縱任有地。
地即依止生長道處。
肆音息利反。
伸也陳也。
伸陳役力得自縱任義。
福慧可求名衣食易得。
若久住大乘。
佛脫強抑勸我修作非我所樂。
此乃未退大前作此思念。
強音巨良反抑也。
或其兩反及其亮反 經。
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贊曰。
此疾走也。
自揣不能修行大行。
速退大心規求作處名疾走去。
此時猶未住二乘中 經。
時富長者(至)心大歡喜 贊曰。
自下第三父令急捉。
有三。
一見喜。
二念生。
三令捉。
此初也。
識大乘姓近生緣熟。
故見生喜 經。
即作是念(至)猶故貪惜 贊曰。
念生也。
而忽自來其根熟故。
甚适我願順本心故。
我雖年朽。
道成久故。
猶故貪惜大悲深故。
愛子情戀大悲深重。
故言貪惜 經。
即遣傍人(至)疾走往捉 贊曰。
令捉。
有二。
初追後捉。
理本絕言。
以言顯之不稱正理。
教名傍人一乘教也。
或行可修名為正主。
教且開悟故名傍人。
悲心疾起名為急追。
令入大乘順先所習名曰将還。
悲教急化故言使者疾走往捉 經。
窮子驚愕(至)何為見捉 贊曰。
自下第四子遂憂惶。
有三。
一子驚愕。
二使逾急。
三子悶絕。
此初也。
心不悕大行名驚愕。
愕音五各反亦驚也。
心口不伏修行求退。
名稱怨大喚。
我情不欲大名不相犯。
無端強授我之大乘名何為見捉 經。
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将還 贊曰。
此使逾急。
悲心擊故教被彌切。
抑令修學名強牽将還。
用為今時入大乘之因。
所以逼之。
非佛于時不知根器而抑将還 經。
于時窮子(至)悶絕躄地 贊曰。
子悶絕也。
情不樂大無所傷犯。
名念無罪。
不令我學小。
返拘以大乘名被囚執。
菩薩苦行實難可行。
過已力分。
恐将苦已名必定死。
心彌不樂名轉惶怖。
休心不學退入生死名悶絕躄地。
地者生死處故。
擗音房益反撫心也。
今既倒地正應作躄。
亦有作僻。
邪僻之義。
非此中理 經。
父遙見之(至)莫複與語 贊曰。
下第五段化以二乘喻有六。
一教發權心。
二窮子歡喜下彼興小意。
三爾時長者将欲誘引下令修脫分。
四爾時窮子先取其價下子遂依行。
五其父見子愍而怪之下勸入善根。
六即時長者更與作字下便成聖位。
初文有二。
初令放後使放。
令放有二。
初标止被大化教發權心。
後釋所由。
此初也。
子行猶遠名父遙見。
昔者已雲遙見父故。
且止大教暫示勿被。
故言不須。
莫抑授大乘令修大行。
名勿強将來。
用二乘權巧三歸五戒之教。
以被其心。
如冷水灑面。
且令悔滅。
制伏十纏之惑。
暫息八難之苦得生人天。
少漸厭苦複本所忻名得醒悟。
停授大乘莫複與語。
醒醉除也。
此時似醒入聖真悟 經。
所以者何(至)雲是我子 贊曰。
釋令放意。
識聲聞性遠生近熟名知意劣。
自德甚大彼怯能成名為子難。
豪健也。
淮南子智出萬人謂之豪。
亦為[敖/力]字。
難音奴旦反患也痾也。
知有大姓名審知子。
堪當繼位。
隐密潛化名為方便未告大衆雲先我化。
有大乘因言是我子 經。
使者語之(至)随意所趣 贊曰。
此使放也。
大教停被。
任學二乘名随所趣 經。
窮子歡喜(至)以求衣食 贊曰。
第二彼興小意。
适本機宜故歡喜。
初發小心。
故名得未曾有。
從生死中發趣二乘菩提之意名從地起。
往至貧裡以求衣食。
二乘功德少故名貧裡規無漏法名求衣食 經。
爾時長者(至)無威德者 贊曰。
第三段令修脫分。
說五停心.念處等故。
文有二。
初密遣二人。
後二人依教。
初中有三。
一遣二人。
二令傳語。
三拟問答。
此初也。
實無二體。
設有二乘之教故言密遣。
方便之教但化二乘故言二人。
智慧狹劣名色憔悴。
神通不大名無威德。
或教偏故色悴。
理阙故無威。
或自德阙而稱悴。
他利寡而無威此皆發小心後。
初教行二乘行時。
廣雅作憔悴。
切韻三蒼作憔瘁。
愁憂患也病也。
玉篇亦作悴憂也傷也 經。
汝可詣彼(至)将來使作 贊曰。
令傳語也。
教令彼聞名汝詣彼。
方便漸化故。
言徐語。
二乘學地名為作處。
無漏之法勝過初教人天之善。
名倍與直。
彼心能遂而修學者。
勸來修學名使作也 經。
若言欲何(至)亦共汝作 贊曰。
此拟問答。
彼設若問修行何法。
答言除糞。
斷煩惱也。
修行大乘如作寶器。
學小乘者猶如除糞不但行能斷惑。
教亦助斷。
借威勢故故言供作 經。
時二使人(至)具陳上事 贊曰。
二人依教也。
以教扣機如求窮子。
以法稱器。
令彼聞知。
故言得之。
述斷煩惱名陳上事 經。
爾時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