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六(末)
關燈
小
中
大
子(至)尋與除糞
贊曰。
此第四段子遂依行。
先取價者。
初發二乘菩提之心學聞思慧。
此真勝德名為取價。
後位方始作五停心.念處觀等。
漸折伏煩惱名尋除糞。
與者為也。
順用佛言故名尋與 經。
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贊曰。
自下第五勸入善根。
有三。
一心傷。
二身近。
三共語。
此初也。
愍無相好.福慧。
怪無求大之心 經。
又以他日(至)污穢不淨 贊曰。
下身近有二。
一見子。
二身。
同此初也。
除糞已上是遠世化。
解脫分滿位。
見子愍已後是近世化。
創教令入四善根位。
異前解脫分名為他日況此皆是多劫修行。
分位既異。
故别說時。
知根未熟潛施密化。
又不以大乘教被。
但以二乘生空教化。
故言于窗牖中。
不正視故。
牖者導也。
向也。
将成道時方向鹿園。
相見。
此乃猶未是今生事。
故名遙見。
或由彼去聖位尚遠亦名遙見。
未得勝福故名羸瘦。
羸弱也。
不得勝智故名憔悴。
煩惱名糞土。
惡業名塵坌。
坌音蒲悶反塵穢也。
[土*孛]土曰坌。
苦果名污穢。
合此三種皆名不淨 經。
即脫璎珞(至)除糞之器 贊曰。
此身同也。
化身具德相好圓明居淨土中。
子見驚走。
今現穢土穢垢塵身。
化相隐之。
如脫璎珞嚴身之具。
亦如神力隐身常光但放一尋。
非佛勝身相好但爾名脫上服。
相同有漏名著粗弊垢衣。
示有煩惱.惡業。
如塵坌身。
先說權教名為右手。
用之先故。
除糞器者二乘因行伏煩惱故。
以教诠顯義同手執。
佛自示同斷煩惱行。
說權教故 經。
狀有所畏(至)得近其子 贊曰。
下共語。
有二。
初總與語勸勉。
後别與語教示。
此初也。
示怖衆苦。
慈悲接引如狀有所畏。
示現.教導.贊勵.慶慰.勸行精進。
名語勤作。
此乃世世從佛化時故得近子 經。
後複告言(至)當加汝價 贊曰。
下别與語教示。
有三。
一不令西東。
二随須即與。
三假稱父子。
此初也。
咄音當沒反。
說文相謂也。
字書吐也。
今取相謂。
呼也。
勿複退堕卻入生死修外道法。
名勿餘去。
加汝價者。
與汝修慧四善根故。
加于前位聞.思慧故 經。
諸有所須(至)好自安意 贊曰。
此随須即與。
盆器謂禅定。
米面謂解脫.勝處.四無量等。
因定所有諸功德也。
此位亦學分修習故。
鹽醋謂生空本.後有漏二智。
猶如鹽梅調和諸味。
此智亦爾調功德故。
決意忻趣勿生疑難。
老弊使人者。
二乘之五通.四種神足作用弱故。
立老弊名。
以與汝等。
汝可勤學以自安意。
此說利根超得果者。
次第得果者。
盆器謂初未至定米。
面謂四谛.五根.五力等觀。
鹽醋謂生空無我等行相。
老弊使人四神足等。
曾解脫分位所修之法 經。
我如汝父(至)如所生子 贊曰。
假稱父子也。
初标。
後釋。
我道滿名老。
汝道軟如少。
父子之情既切。
眷念之意逾深。
既以如父子之言。
亦何憂于困乏。
亦不自輕己。
專求出要名無欺。
身常精進名無怠。
心無煩惱嗔恨語無怨惡之言。
此即折伏三業惡也。
汝已能為方便谛觀折伏煩惱。
名都不見汝有如此惡。
如餘外道家修行之作人。
亦都不見汝有諸惡。
如我佛家初心凡夫之作人有所欺怠者。
自今已後汝既近聖。
如諸聖人我所生子。
亦無有異。
未得見谛仍非真子且名如子 經。
即時長者(至)名之為兒 贊曰。
自下第六便成聖位。
有三。
一初入聖。
二住修道。
三成無學。
此初也。
住凡位如假兒仍非是兒。
入聖已是真兒方号為兒。
故便作字。
轉親近故此住初果 經。
爾時窮子(至)常令除糞 贊曰。
住修道也。
此明金剛道前。
雖得入聖欣于此遇。
自知不及諸菩薩故。
尚自謂是客作賤人。
于二十餘年喻二乘位。
一一皆具無漏十法行。
十業道。
故常令除糞。
恒斷煩惱。
或二十年者。
加行.無間二位之中伏斷除惑。
或住修道。
斷上下界諸俱生惑。
五下分結.五上分結。
二類斷故。
或無間.解脫道斷種.粗重二位别故 經。
過是已後(至)猶在本處 贊曰。
此明金剛道後。
成無學已得親近佛。
識達生空同得解脫名相體信。
入學佛法出利群生。
無怖無染名無障難。
又心相體信入.出二利亦無疑難。
尚住二乘生空之理。
不悕大果名止本處。
是本所求所學處故 經。
世尊爾時(至)當體此意 贊曰。
下第六大段示大不悕喻。
有二。
初明示大後明不悕。
初文複二。
初标後釋。
此初複二。
初知時後正告。
有疾者十二年後衆生煩惱展轉增多。
衆生病故佛亦有疾。
此于法華會前。
知入涅槃時近所應度者皆将度訖名知死不久。
菩薩.如來有為無為一切功德名倉庫盈溢。
溢滿也。
其中大乘許多二乘許少。
如來許多。
菩薩許少。
無為許多。
有為許少。
所應取者自利萬德。
所應與者利他萬德。
汝應谙識悉應知之。
述自先心當體此意。
即令谙識大乘義旨.二利萬德。
此乃為說大般若等。
令其識達大乘道理。
而未付之教發大心。
故奄含言當體此意 經。
所以者何(至)無令漏失 贊曰。
此釋示大。
如世父子身雖有異心事不殊。
佛與二乘為不異者。
一解脫等。
二生空真如等。
三意樂等。
佛得衆生平等意故。
宜加用心求解大法。
無令漏失勿忘不學 經。
爾時窮子(至)一餐之意 贊曰。
下明不悕。
有二。
初領而不悕。
後猶住本處。
此初也。
須菩提等法華會前。
領解空義。
守護大乘。
不愚于法知大乘理然無一念發大乘心。
無悕佛果大乘法食一餐之意。
故前說言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悕音虛機反。
亦應作希希願也 經。
然其所止(至)亦未能舍 贊曰。
此猶住本位。
然其所止猶住二乘。
二乘劣心亦未能舍 經。
複經少時(至)自鄙先心 贊曰。
下第二大段。
喻今獲得。
有二。
初父付後子獲。
世尊是時窮子下是。
父付又二。
一知時到二集衆付。
此初也。
經少時者般若會後法華會中少長進故名為漸已。
以解二空其意弘遠名為通泰。
通者開達。
泰者安泰。
成就大志者。
昔發大心近生遠熟故自鄙先心者。
悔昔住小也。
鄙者輕嫌輕嫌先時修小乘心。
故鹙子先言我等同入法性。
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每自克責。
正與此同 經。
臨欲終時(至)皆悉已集 贊曰。
下集衆付。
有二。
一命集二正告。
此初也。
今法華會去涅槃時才有五年。
名将臨命終。
昔退大聲聞之子會菩薩之親族。
國王等四喻四衆也。
或如自名即實彼類 經。
即自宣言(至)我之所生 贊曰。
下正告。
有二。
初牒昔後告今。
忽于此間下是。
牒昔有三。
初牒最初發心。
次牒退流生死。
後牒權中餘四久事。
謂中途遇佛不肯修大。
化以二乘示大不悕。
此即初也。
二乘作佛其事極難。
故自宣之不遣餘說。
最初我為十六王子時。
教之發大心。
彼之善根我口所生。
從佛法音而得生。
故從佛法所生。
爾乃是真
此第四段子遂依行。
先取價者。
初發二乘菩提之心學聞思慧。
此真勝德名為取價。
後位方始作五停心.念處觀等。
漸折伏煩惱名尋除糞。
與者為也。
順用佛言故名尋與 經。
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贊曰。
自下第五勸入善根。
有三。
一心傷。
二身近。
三共語。
此初也。
愍無相好.福慧。
怪無求大之心 經。
又以他日(至)污穢不淨 贊曰。
下身近有二。
一見子。
二身。
同此初也。
除糞已上是遠世化。
解脫分滿位。
見子愍已後是近世化。
創教令入四善根位。
異前解脫分名為他日況此皆是多劫修行。
分位既異。
故别說時。
知根未熟潛施密化。
又不以大乘教被。
但以二乘生空教化。
故言于窗牖中。
不正視故。
牖者導也。
向也。
将成道時方向鹿園。
相見。
此乃猶未是今生事。
故名遙見。
或由彼去聖位尚遠亦名遙見。
未得勝福故名羸瘦。
羸弱也。
不得勝智故名憔悴。
煩惱名糞土。
惡業名塵坌。
坌音蒲悶反塵穢也。
[土*孛]土曰坌。
苦果名污穢。
合此三種皆名不淨 經。
即脫璎珞(至)除糞之器 贊曰。
此身同也。
化身具德相好圓明居淨土中。
子見驚走。
今現穢土穢垢塵身。
化相隐之。
如脫璎珞嚴身之具。
亦如神力隐身常光但放一尋。
非佛勝身相好但爾名脫上服。
相同有漏名著粗弊垢衣。
示有煩惱.惡業。
如塵坌身。
先說權教名為右手。
用之先故。
除糞器者二乘因行伏煩惱故。
以教诠顯義同手執。
佛自示同斷煩惱行。
說權教故 經。
狀有所畏(至)得近其子 贊曰。
下共語。
有二。
初總與語勸勉。
後别與語教示。
此初也。
示怖衆苦。
慈悲接引如狀有所畏。
示現.教導.贊勵.慶慰.勸行精進。
名語勤作。
此乃世世從佛化時故得近子 經。
後複告言(至)當加汝價 贊曰。
下别與語教示。
有三。
一不令西東。
二随須即與。
三假稱父子。
此初也。
咄音當沒反。
說文相謂也。
字書吐也。
今取相謂。
呼也。
勿複退堕卻入生死修外道法。
名勿餘去。
加汝價者。
與汝修慧四善根故。
加于前位聞.思慧故 經。
諸有所須(至)好自安意 贊曰。
此随須即與。
盆器謂禅定。
米面謂解脫.勝處.四無量等。
因定所有諸功德也。
此位亦學分修習故。
鹽醋謂生空本.後有漏二智。
猶如鹽梅調和諸味。
此智亦爾調功德故。
決意忻趣勿生疑難。
老弊使人者。
二乘之五通.四種神足作用弱故。
立老弊名。
以與汝等。
汝可勤學以自安意。
此說利根超得果者。
次第得果者。
盆器謂初未至定米。
面謂四谛.五根.五力等觀。
鹽醋謂生空無我等行相。
老弊使人四神足等。
曾解脫分位所修之法 經。
我如汝父(至)如所生子 贊曰。
假稱父子也。
初标。
後釋。
我道滿名老。
汝道軟如少。
父子之情既切。
眷念之意逾深。
既以如父子之言。
亦何憂于困乏。
亦不自輕己。
專求出要名無欺。
身常精進名無怠。
心無煩惱嗔恨語無怨惡之言。
此即折伏三業惡也。
汝已能為方便谛觀折伏煩惱。
名都不見汝有如此惡。
如餘外道家修行之作人。
亦都不見汝有諸惡。
如我佛家初心凡夫之作人有所欺怠者。
自今已後汝既近聖。
如諸聖人我所生子。
亦無有異。
未得見谛仍非真子且名如子 經。
即時長者(至)名之為兒 贊曰。
自下第六便成聖位。
有三。
一初入聖。
二住修道。
三成無學。
此初也。
住凡位如假兒仍非是兒。
入聖已是真兒方号為兒。
故便作字。
轉親近故此住初果 經。
爾時窮子(至)常令除糞 贊曰。
住修道也。
此明金剛道前。
雖得入聖欣于此遇。
自知不及諸菩薩故。
尚自謂是客作賤人。
于二十餘年喻二乘位。
一一皆具無漏十法行。
十業道。
故常令除糞。
恒斷煩惱。
或二十年者。
加行.無間二位之中伏斷除惑。
或住修道。
斷上下界諸俱生惑。
五下分結.五上分結。
二類斷故。
或無間.解脫道斷種.粗重二位别故 經。
過是已後(至)猶在本處 贊曰。
此明金剛道後。
成無學已得親近佛。
識達生空同得解脫名相體信。
入學佛法出利群生。
無怖無染名無障難。
又心相體信入.出二利亦無疑難。
尚住二乘生空之理。
不悕大果名止本處。
是本所求所學處故 經。
世尊爾時(至)當體此意 贊曰。
下第六大段示大不悕喻。
有二。
初明示大後明不悕。
初文複二。
初标後釋。
此初複二。
初知時後正告。
有疾者十二年後衆生煩惱展轉增多。
衆生病故佛亦有疾。
此于法華會前。
知入涅槃時近所應度者皆将度訖名知死不久。
菩薩.如來有為無為一切功德名倉庫盈溢。
溢滿也。
其中大乘許多二乘許少。
如來許多。
菩薩許少。
無為許多。
有為許少。
所應取者自利萬德。
所應與者利他萬德。
汝應谙識悉應知之。
述自先心當體此意。
即令谙識大乘義旨.二利萬德。
此乃為說大般若等。
令其識達大乘道理。
而未付之教發大心。
故奄含言當體此意 經。
所以者何(至)無令漏失 贊曰。
此釋示大。
如世父子身雖有異心事不殊。
佛與二乘為不異者。
一解脫等。
二生空真如等。
三意樂等。
佛得衆生平等意故。
宜加用心求解大法。
無令漏失勿忘不學 經。
爾時窮子(至)一餐之意 贊曰。
下明不悕。
有二。
初領而不悕。
後猶住本處。
此初也。
須菩提等法華會前。
領解空義。
守護大乘。
不愚于法知大乘理然無一念發大乘心。
無悕佛果大乘法食一餐之意。
故前說言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悕音虛機反。
亦應作希希願也 經。
然其所止(至)亦未能舍 贊曰。
此猶住本位。
然其所止猶住二乘。
二乘劣心亦未能舍 經。
複經少時(至)自鄙先心 贊曰。
下第二大段。
喻今獲得。
有二。
初父付後子獲。
世尊是時窮子下是。
父付又二。
一知時到二集衆付。
此初也。
經少時者般若會後法華會中少長進故名為漸已。
以解二空其意弘遠名為通泰。
通者開達。
泰者安泰。
成就大志者。
昔發大心近生遠熟故自鄙先心者。
悔昔住小也。
鄙者輕嫌輕嫌先時修小乘心。
故鹙子先言我等同入法性。
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每自克責。
正與此同 經。
臨欲終時(至)皆悉已集 贊曰。
下集衆付。
有二。
一命集二正告。
此初也。
今法華會去涅槃時才有五年。
名将臨命終。
昔退大聲聞之子會菩薩之親族。
國王等四喻四衆也。
或如自名即實彼類 經。
即自宣言(至)我之所生 贊曰。
下正告。
有二。
初牒昔後告今。
忽于此間下是。
牒昔有三。
初牒最初發心。
次牒退流生死。
後牒權中餘四久事。
謂中途遇佛不肯修大。
化以二乘示大不悕。
此即初也。
二乘作佛其事極難。
故自宣之不遣餘說。
最初我為十六王子時。
教之發大心。
彼之善根我口所生。
從佛法音而得生。
故從佛法所生。
爾乃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