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六(末)
關燈
小
中
大
生故
經。
于某城中(至)五十餘年 贊曰。
牒退流生死也。
某城者大乘也。
最初一逢已教發趣大乘之心。
若定性大乘及上品發心。
未必退沒今說不定姓及下品發心故。
彼已複經退流生死故名某城。
舍吾逃走。
伶音郎丁反與零同。
切韻伶者樂人。
非此所明。
俜音匹丁反。
三蒼雲。
伶俜猶聯翩也。
亦孤獨貌。
切韻若行不正。
作竛竮。
竛音郎丁反竮音普丁反亦作彾[彳*甹]。
又行不正作跉[跳-兆+丁]。
跉[跳-兆+丁]即令[打-丁+聖]音。
今多作跉跰不知所說。
有解雲跉跰足履危險之貌。
亦有本作跉俜字。
此是孤單之狀。
或蹑五趣危險辛苦。
或孤單辛苦馳流五趣舍佛等父母故名曰孤單。
義雖可然不知何據。
其跰音亦補诤反與迸同。
跉不正迸散也。
亦非此義。
此中意言舍父母走常有不安。
失侶孤危行不能正怖懼辛苦 經。
其本字某(至)懷憂推覓 贊曰。
此牒權中餘四久事。
中途既遇我我極谙委。
世世從我所教化故。
由此谙憶自他兩名。
昔住本城者。
中途逢時還教大乘。
故舍利弗修行。
經六十劫方退就小。
中間許時逢教大乘。
故我住本城。
懷憂推覓者。
慈悲深故如似懷憂。
見不肯修大乘。
方便化以二乘。
彼雖得果慈悲深故複示其大。
而彼不悕。
如是種種名為推覓 經。
忽于此間(至)是子所知 贊曰。
此告今也。
佛地論說。
法華會上不定種姓根機成熟。
應舍分段受變易身回心向大。
故言于此會遇得之。
感應相符故。
昔曾化以大乘。
故言實是我子等。
我之菩提.涅槃财物子所應得。
是子所有。
先所利他之出.自利之内功德。
是子所知。
我今皆付 經。
世尊是時(至)自然而至 贊曰。
此子獲也。
識自先來無心規佛。
何期。
根熟任運聞經當得作佛。
名本無心有所悕求。
佛果實藏自然而得 經。
世尊大富長者(至)我等為子 贊曰。
下第三段合領。
有二。
初合昔不悕。
後合今獲得。
今我等。
方知世尊于佛智慧下是。
初文有五。
第一合初發心。
二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下合退流生死。
三迷惑無知。
下合不肯修大。
四今日世尊令我思惟下合化以二乘。
五然世尊先知我等下合示大不悕。
不合第三中還見佛。
中間逢佛亦是佛子。
初逢亦子。
故略不說。
前喻具陳。
世世從化前已有故。
此初文也。
子義如前。
初教發心實住凡位。
故言似子似聖真子。
或此總相。
說諸二乘似菩薩子。
佛常說二乘亦是佛子。
故鹙子前言今聞法華方知真佛子 經。
世尊(至)受諸熱惱 贊曰。
二合退流生死。
三苦者。
一苦苦。
二壞苦。
三行苦。
謂苦受自相。
及順苦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
五蘊一分是苦苦性。
乖緣逼迫名之為苦。
此苦即苦故名苦苦。
即八苦中前之五苦。
皆名苦苦。
樂受自相.及順樂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
于娈壞位能生憂惱故名壞苦。
又由愛故令心娈壞亦名壞苦。
五蘊一分是壞苦性。
即八苦中。
愛别離苦。
求不得苦。
皆是壞苦。
舍受自相。
及順舍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或于一時。
由前二苦粗重所随。
不離前二。
無常易脫所随逐故。
名為行苦。
不唯舍受獨名行苦。
有漏五蘊全是行苦。
即八苦中略攝一切五取蘊苦皆是行苦。
如唯識第八緣生之中。
諸文不同。
由退流故。
受此生死。
或此不說昔日退流。
但總相言三苦逼迫受諸熱惱 經。
迷惑無知樂着小法 贊曰。
三合不肯修大。
愚癡名迷。
猶豫名惑。
樂小法故不肯修大 經。
今日世尊(至)一日之價 贊曰。
四合化以二乘。
有二。
初依佛語得之不多。
後叙小情遂以為足。
此初也。
思惟者。
思修谛觀。
蠲亦除也。
蠲除戲糞斷煩惱障。
勤加精進多劫專心。
得至涅槃。
一日價者。
所獲不多。
大涅槃體三大劫得。
名無數價。
今六十劫即得解脫。
豈非涅槃一日之價。
又大涅槃三事圓滿。
名無數價。
今乃唯得解脫。
不得大慧法身。
解脫之中唯得惑障解脫。
不得智障解脫。
唯得離分段生死解脫。
非得離所知障及變易解脫。
豈非涅槃一日之價。
涅槃之體即解脫故 經。
既得此已(至)所得弘多 贊曰。
此叙小情遂以為足。
窮賤心故 經。
然世尊(至)寶藏之分 贊曰。
自下第五示大不悕。
有三。
初知我樂小。
佛不說我得。
故不悕。
二自得涅槃謂已滿足。
故不悕。
三但為菩薩說不正為我說。
故不悕。
此初也。
着弊欲者樂惡悕求小乘也。
佛知樂小觀根未熟。
遂放舍我。
不分明為我說我亦有佛分。
故我不悕。
佛無不擇舍故擇而舍我 經。
世尊(至)無有志求 贊曰。
自得涅槃謂已滿足。
故不悕也。
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者。
初說方便權教。
意顯真實一乘佛之智慧。
由我已得涅槃價故。
所以自謂滿足。
已為大得不知實事佛之智慧所以不悕 經。
我等又因(至)無有志願 贊曰。
但為菩薩說。
不正為我說。
故不悕。
有二。
初标。
後釋。
此标也。
此說般若因佛智慧加持力故。
随我等輩。
為菩薩說。
不正為我說。
我等于此故不志願。
故瑜伽雲。
唯為發趣求大乘者說諸法空。
正同于此 經。
所以者何(至)真是佛子 贊曰。
釋第三不悕。
知我樂小以方便力分明為我正說二乘之法。
不正分明為我等輩說。
亦應宜聞甚深般若。
佛但奄含總相随我宣說般若等經。
我等不知身有佛分。
有佛種故真是佛子修學般若。
由此愚故所以不悕大乘法也 經。
今我等方知(至)說大乘法 贊曰。
下合今獲得有三。
初知佛不悭大乘故得。
次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
後結領今得。
此初文也。
初标後釋。
文意可知。
領方便品雲。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诳。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故。
今知佛不悭。
但我自樂小。
不能學大乘。
若有樂大乘心。
佛則為我說。
以不悭故。
吝音力進反。
鄙吝也。
若惜作吝。
惜已吝。
故作鄙吝 經。
今此經中(至)大乘教化 贊曰。
此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
今此經中。
唯說一乘。
故知但以一乘為宗。
不說一身以為宗也。
昔時毀呰聲聞。
但為化菩薩。
令學一乘故。
佛意既然。
故我今得即領前言。
如是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今此本言說于大乘今此經中。
亦有本言說大乘法于此經中。
義勢相似 經。
是故我等(至)皆已得之 贊曰。
此結領今得。
佛子得者。
菩薩所得一乘因果。
我今聞經發心求趣。
如彼所得皆已得之。
決定得故名皆已得。
菩薩昔時初發心位如我今日。
彼既究竟得。
故我亦然名皆已得。
理無異故 法華經玄贊卷第六(末) 保安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書寫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六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 本者皆點本也以朱書之也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僧覺印為之 大治六年辛亥正月二十九日丁卯申時奉傳授善明房得業已了 攝釋等皆見之覺印
于某城中(至)五十餘年 贊曰。
牒退流生死也。
某城者大乘也。
最初一逢已教發趣大乘之心。
若定性大乘及上品發心。
未必退沒今說不定姓及下品發心故。
彼已複經退流生死故名某城。
舍吾逃走。
伶音郎丁反與零同。
切韻伶者樂人。
非此所明。
俜音匹丁反。
三蒼雲。
伶俜猶聯翩也。
亦孤獨貌。
切韻若行不正。
作竛竮。
竛音郎丁反竮音普丁反亦作彾[彳*甹]。
又行不正作跉[跳-兆+丁]。
跉[跳-兆+丁]即令[打-丁+聖]音。
今多作跉跰不知所說。
有解雲跉跰足履危險之貌。
亦有本作跉俜字。
此是孤單之狀。
或蹑五趣危險辛苦。
或孤單辛苦馳流五趣舍佛等父母故名曰孤單。
義雖可然不知何據。
其跰音亦補诤反與迸同。
跉不正迸散也。
亦非此義。
此中意言舍父母走常有不安。
失侶孤危行不能正怖懼辛苦 經。
其本字某(至)懷憂推覓 贊曰。
此牒權中餘四久事。
中途既遇我我極谙委。
世世從我所教化故。
由此谙憶自他兩名。
昔住本城者。
中途逢時還教大乘。
故舍利弗修行。
經六十劫方退就小。
中間許時逢教大乘。
故我住本城。
懷憂推覓者。
慈悲深故如似懷憂。
見不肯修大乘。
方便化以二乘。
彼雖得果慈悲深故複示其大。
而彼不悕。
如是種種名為推覓 經。
忽于此間(至)是子所知 贊曰。
此告今也。
佛地論說。
法華會上不定種姓根機成熟。
應舍分段受變易身回心向大。
故言于此會遇得之。
感應相符故。
昔曾化以大乘。
故言實是我子等。
我之菩提.涅槃财物子所應得。
是子所有。
先所利他之出.自利之内功德。
是子所知。
我今皆付 經。
世尊是時(至)自然而至 贊曰。
此子獲也。
識自先來無心規佛。
何期。
根熟任運聞經當得作佛。
名本無心有所悕求。
佛果實藏自然而得 經。
世尊大富長者(至)我等為子 贊曰。
下第三段合領。
有二。
初合昔不悕。
後合今獲得。
今我等。
方知世尊于佛智慧下是。
初文有五。
第一合初發心。
二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下合退流生死。
三迷惑無知。
下合不肯修大。
四今日世尊令我思惟下合化以二乘。
五然世尊先知我等下合示大不悕。
不合第三中還見佛。
中間逢佛亦是佛子。
初逢亦子。
故略不說。
前喻具陳。
世世從化前已有故。
此初文也。
子義如前。
初教發心實住凡位。
故言似子似聖真子。
或此總相。
說諸二乘似菩薩子。
佛常說二乘亦是佛子。
故鹙子前言今聞法華方知真佛子 經。
世尊(至)受諸熱惱 贊曰。
二合退流生死。
三苦者。
一苦苦。
二壞苦。
三行苦。
謂苦受自相。
及順苦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
五蘊一分是苦苦性。
乖緣逼迫名之為苦。
此苦即苦故名苦苦。
即八苦中前之五苦。
皆名苦苦。
樂受自相.及順樂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
于娈壞位能生憂惱故名壞苦。
又由愛故令心娈壞亦名壞苦。
五蘊一分是壞苦性。
即八苦中。
愛别離苦。
求不得苦。
皆是壞苦。
舍受自相。
及順舍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或于一時。
由前二苦粗重所随。
不離前二。
無常易脫所随逐故。
名為行苦。
不唯舍受獨名行苦。
有漏五蘊全是行苦。
即八苦中略攝一切五取蘊苦皆是行苦。
如唯識第八緣生之中。
諸文不同。
由退流故。
受此生死。
或此不說昔日退流。
但總相言三苦逼迫受諸熱惱 經。
迷惑無知樂着小法 贊曰。
三合不肯修大。
愚癡名迷。
猶豫名惑。
樂小法故不肯修大 經。
今日世尊(至)一日之價 贊曰。
四合化以二乘。
有二。
初依佛語得之不多。
後叙小情遂以為足。
此初也。
思惟者。
思修谛觀。
蠲亦除也。
蠲除戲糞斷煩惱障。
勤加精進多劫專心。
得至涅槃。
一日價者。
所獲不多。
大涅槃體三大劫得。
名無數價。
今六十劫即得解脫。
豈非涅槃一日之價。
又大涅槃三事圓滿。
名無數價。
今乃唯得解脫。
不得大慧法身。
解脫之中唯得惑障解脫。
不得智障解脫。
唯得離分段生死解脫。
非得離所知障及變易解脫。
豈非涅槃一日之價。
涅槃之體即解脫故 經。
既得此已(至)所得弘多 贊曰。
此叙小情遂以為足。
窮賤心故 經。
然世尊(至)寶藏之分 贊曰。
自下第五示大不悕。
有三。
初知我樂小。
佛不說我得。
故不悕。
二自得涅槃謂已滿足。
故不悕。
三但為菩薩說不正為我說。
故不悕。
此初也。
着弊欲者樂惡悕求小乘也。
佛知樂小觀根未熟。
遂放舍我。
不分明為我說我亦有佛分。
故我不悕。
佛無不擇舍故擇而舍我 經。
世尊(至)無有志求 贊曰。
自得涅槃謂已滿足。
故不悕也。
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者。
初說方便權教。
意顯真實一乘佛之智慧。
由我已得涅槃價故。
所以自謂滿足。
已為大得不知實事佛之智慧所以不悕 經。
我等又因(至)無有志願 贊曰。
但為菩薩說。
不正為我說。
故不悕。
有二。
初标。
後釋。
此标也。
此說般若因佛智慧加持力故。
随我等輩。
為菩薩說。
不正為我說。
我等于此故不志願。
故瑜伽雲。
唯為發趣求大乘者說諸法空。
正同于此 經。
所以者何(至)真是佛子 贊曰。
釋第三不悕。
知我樂小以方便力分明為我正說二乘之法。
不正分明為我等輩說。
亦應宜聞甚深般若。
佛但奄含總相随我宣說般若等經。
我等不知身有佛分。
有佛種故真是佛子修學般若。
由此愚故所以不悕大乘法也 經。
今我等方知(至)說大乘法 贊曰。
下合今獲得有三。
初知佛不悭大乘故得。
次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
後結領今得。
此初文也。
初标後釋。
文意可知。
領方便品雲。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诳。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故。
今知佛不悭。
但我自樂小。
不能學大乘。
若有樂大乘心。
佛則為我說。
以不悭故。
吝音力進反。
鄙吝也。
若惜作吝。
惜已吝。
故作鄙吝 經。
今此經中(至)大乘教化 贊曰。
此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
今此經中。
唯說一乘。
故知但以一乘為宗。
不說一身以為宗也。
昔時毀呰聲聞。
但為化菩薩。
令學一乘故。
佛意既然。
故我今得即領前言。
如是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今此本言說于大乘今此經中。
亦有本言說大乘法于此經中。
義勢相似 經。
是故我等(至)皆已得之 贊曰。
此結領今得。
佛子得者。
菩薩所得一乘因果。
我今聞經發心求趣。
如彼所得皆已得之。
決定得故名皆已得。
菩薩昔時初發心位如我今日。
彼既究竟得。
故我亦然名皆已得。
理無異故 法華經玄贊卷第六(末) 保安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書寫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六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 本者皆點本也以朱書之也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僧覺印為之 大治六年辛亥正月二十九日丁卯申時奉傳授善明房得業已了 攝釋等皆見之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