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七(本)

關燈
舍(至)說有實利 贊曰。

    三佛不為說故我不悕。

    簡擇于我觀根未熟故見舍我。

    未曾勸進令修大乘說有實利。

    故我不悕。

    初不勸者據今生來。

    非曾不勸久已勸故 經。

    如富長者(至)乃教大智 贊曰。

    上二十頌半頌合昔不悕。

    下有十頌。

    合今獲得有二。

    初三頌法喻對明。

    初教方便後說真實。

    後七頌明我今獲得。

    此初也。

    一頌半喻一頌半法 經。

    我等今日(至)得無量寶 贊曰。

    下七頌明今獲得。

    中分三。

    初一頌半總辨今得非先所望。

    次三頌始于今日方名得果體。

    後二頌半方名得果用。

    此初也 經。

    世尊我今(至)無上大果 贊曰。

    二始于今日方名得果體。

    初一頌總辨先得果非真今得是實。

    道謂證智。

    果謂無為。

    後二頌今得果。

    是實由前因。

    證于中初頌持戒因得報。

    後頌梵行滿得大果。

    皆以勝昔 經。

    我等今者(至)應受供養 贊曰。

    三方名得果用。

    初一頌得真實聲聞之名利他用故。

    後一頌半得真阿羅漢稱實福田故。

    即顯住小非真聲聞亦非真是阿羅漢也 經。

    世尊大恩(至)誰能報者 贊曰。

    已上七十三頌半頌前長行。

    自下品之第三段有十三頌。

    荷佛恩深。

    分二。

    初六頌半總明恩深難報。

    後六頌半别明所難報事。

    初中複二。

    初一頌半明佛慈悲深故難報。

    後五頌明行供養事而不能報。

    此初也。

    時長處廣行滿心勤。

    苦己利人情深叵答。

    昊天之恩蓋在于此 經。

    手足供給(至)盡心恭敬 贊曰。

    下五頌明供養事。

    中分二。

    初二頌六種内财不能報。

    後三頌四事外财并以起塔。

    亦不能報此初也 經。

    又以美膳(至)亦不能報 贊曰。

    四事外物不能報也。

    二頌四事。

    一頌結之 經。

    諸佛希有(至)随宜為說 贊曰。

    下六頌半明所難報事。

    于中有三。

    初二頌半總明佛能為下劣事于取相凡夫能随宜為說。

    次二頌能知欲樂及勝解而為說法。

    後二頌能知根熟未熟為說三乘。

    此初也。

    藏報身之實德顯化相之權形。

    隐妙理之玄宗揚粗義之疏教。

    不居淨土處此穢方随逐凡夫。

    豈非難報 經。

    諸佛于法(至)而為說法 贊曰。

    二能知欲樂勝解而為說法也。

    志力者勝解故。

    不随自意廣演玄微。

    乃遂他情唱斯方便。

    豈非難報 經。

    随諸衆生(至)随宜說三 贊曰。

    三能知根熟未熟。

    為說三乘。

    或粗。

    或細。

    或實。

    或權。

    觀根初後以施為。

    豈非恩深而難報者也 藥草喻品 以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四。

    一者前為上根初周法說。

    鹙子法領。

    佛法述成。

    後方授記。

    今第二周既為中根喻說。

    四人喻領。

    今佛還為以喻述成。

    後方授記。

    故此品來。

    二者論說對治七慢中。

    第三有大乘人一向增上慢。

    言無别聲聞辟支佛乘。

    為對治此故說兩喻。

    前譬喻品為對治凡夫求人天妙果。

    次信解品為治二乘有學執我乘與如來乘等不求佛乘。

    今此品為對治大乘人一向。

    慢言無别二乘。

    唯有一乘。

    故彼論言。

    第三人者令知種種乘異諸佛如來平等說法。

    随衆生善根種子而生牙故。

    意顯一雨雖同三草二木生長各異。

    佛教雖同三乘.二聖發修亦别。

    有為機器各各别故。

    亦有決定二乘者故。

    由機性殊禀潤别故。

    故勝鬘雲。

    攝受正法善男子堪荷四擔。

    涅槃亦言。

    我于一時說一乘一道。

    乃至弟子不解我意。

    說須陀洹等皆得佛道。

    廣說如餘。

    依人運載。

    教等名乘。

    佛法雖同機修有異故說此品。

    三者方便品初。

    标智.及門二皆甚深名為一乘。

    前譬喻品。

    說乘有三體唯有一。

    四人領解實一假三。

    會智慧深今此會門。

    門即阿含。

    教同機異名會其門。

    如說四谛。

    三根俱聞。

    依蘊.處.界.緣起.三性。

    賴修有異名曰三乘。

    故知教同而機異也。

    故此品來。

    四者十無上中雲。

    第一為顯種子無上故說雨譬喻。

    十無上者并是七喻.三平等殘。

    然于其中有是文殘有是義殘者。

    此是義殘非是文殘也。

    七喻之中已有雨喻。

    十無上内又更重說仍名為殘前說雨喻。

    普潤三草。

    三草既别令知乘異。

    今說雨喻。

    所潤三草之中形于二草。

    佛種名大草。

    自位相形加名二木。

    所望義别名為義殘。

    或是文殘。

    謂小中大草文是雨喻破乘同病。

    諸樹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

    此雨喻是種子無上。

    前後文别。

    故是文殘。

    此大種子得雨滋潤體用弘廣。

    後得果殊故名無上。

    論引經言不離我身是無上義。

    唯大乘有名不離故。

    若種若現若因若果雖皆不離大乘。

    今顯大乘無漏種子。

    以為因本成佛身故。

    為顯此種子無上。

    故此品來釋名者。

    去疾神功名藥。

    禀潤之形名草。

    有藥非草。

    有草非藥。

    有草有藥。

    非草非藥。

    所喻亦爾。

    教.理.行.果俱名為藥。

    今取行藥禀教修生不取餘石藥。

    不能生長故。

    世出世種能生長者俱名為草。

    今取人天善種三乘智因。

    是藥之草違害惡故。

    不取生死惡道種草。

    不禀正法而滋長故。

    意辨三乘種别禀教成其異乘。

    不欲普明諸種。

    故以藥草為目。

    是藥即草持業釋名。

    以别簡通是藥之草依主釋也。

    以此為喻名藥草喻。

    若雲此品下明藥及草喻故名藥草喻。

    非藥即草者。

    豈一切草皆取喻耶。

    由此故知今說為善。

    此以二義為喻。

    一如草性異禀雨滋其類别。

    三根本異禀教成其三乘二如草禀性各不相知。

    三根亦爾。

    不能知他五乘種異。

    謂乘無别故。

    以藥草為喻 解妨難者問論解七喻及十無上。

    皆雲雨喻。

    何故題品雲藥草喻。

    不言雨喻品。

    答論說能滋之法以顯所喻故。

    以雨喻為名。

    經取能喻之體以破彼疑。

    故标藥草。

    倒者以乘無别為病。

    破者以機有别為破。

    故假所潤藥草。

    以況所滋根性。

    由此不标雨為譬喻。

    亦不雙舉雨草二性為品。

    問此品亦言二木。

    何故不标草木品。

    答據實而言理應雙舉。

    但以正法之設本破生病。

    生有乘同之疾。

    故以草異破之。

    無上顯體尊高。

    未是破于生病故以藥草為品。

    不以木等标名。

    草寬木狹草小木大。

    顯通三乘不唯于大。

    顯潤生長不唯成熟故有解雲。

    藥者是雨。

    法藥能滋。

    草者是機。

    所滋生性。

    以藥喻法以草喻機。

    二既雙彰便無難矣。

    文雖不然理亦何爽。

    又前譬喻品有所厭火宅.所欣三車。

    二合譬喻但可總言。

    此以所潤機殊破彼執一之病。

    故唯以藥草為喻 經。

    爾時世尊(至)說不能盡 贊曰。

    此品之中大文分三。

    初贊印。

    次迦葉當知下陳述。

    後品末二頌結成說實為授記之漸。

    此初也。

    先贊印。

    後更歎訝。

    言合理故善哉義契真故印。

    顯彼所言尚未窮德故。

    更自歎佛同長者。

    以小可喻于大。

    汝同窮子聖德微亦許同故。

    贊且印。

    誠信也敬也。

    信如所言敬如說故。

    佛德難思說之叵盡 經。

    迦葉當知(至)不虛也 贊曰。

    下陳述。

    分二。

    初長行。

    後偈頌。

    初文有二。

    一陳說二結成。

    将臨偈雲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下是。

    初中有三。

    一法述。

    二喻述。

    三合述。

    法中有四。

    初佛興于世。

    二法利群生。

    三受道有殊。

    四不能自達此初也。

    于法自在所說不虛故。

    興于世導利含蠢 經。

    于一切法(至)一切智地 贊曰。

    二法利群生。

    以大悲智方便善巧離名相法。

    能善說之以利群生。

    所說之理亦契至于佛智境地說合證故。

    到者至合之義或教順于理理順于行。

    行順于果。

    故言到于佛果地也。

    以此普滋所應化故 經。

    如來觀知(至)通達無礙 贊曰。

    三受道有殊。

    由識空有法之所歸究竟真性。

    及知衆生心行所趣。

    故能令彼各得生長。

    無垢稱經雲有。

    無所趣意樂所歸。

    故所歸趣即是三性。

    究竟歸趣故即真如。

    心所趣者即是所欣遍趣之行。

    于理智中達之無礙。

    或由佛達法.及衆生心.行。

    故能受道令三乘别 經。

    又于諸法(至)一切智慧 贊曰。

    四不能自達。

    佛于諸法能究竟盡。

    故能識根性。

    初與三乘。

    後示衆生佛之智慧。

    衆生不爾何理能知自性他性。

    下喻及合皆有此勢。

    故作四科。

    又有釋言。

    法述有二。

    初總明于法自在所說不虛後于一切法以智方便下别顯不虛别顯不虛中有四。

    一能開菩提.涅槃二體。

    開曉衆生之心。

    以智方便而演說等是。

    二能顯真如以示衆生。

    法之所歸是。

    三能悟菩提智故。

    以悟衆生通達無礙是。

    四自曾能入亦令他入。

    示一切智慧是。

    雖作此解順上一乘觀此下文乃成别意。

    又别顯不虛。

    四者。

    一窮法實性。

    二能知空有三知生心樂四能示權實。

    以智方便等者法實亡言。

    以言顯說名智方便。

    此智方便所說之法雖非即真。

    然與佛智所證之法亦複無别。

    地者依止。

    佛智所觀依止之處。

    真境名地。

    意言佛說真.俗谛理。

    合契到于佛智境地。

    體無異故合實法故。

    或教能順理理能順行。

    行能順果故到佛地。

    一切智者是佛智故。

    如來觀知等者。

    此能知空.有諸法所歸。

    謂遍計所執.依他.圓成三性法也。

    或所歸趣者。

    即真如理諸法究竟所歸處故。

    亦知衆生深心所行者。

    謂知心行及彼深心之所樂行。

    即是衆生心.及所遍趣行達之無礙。

    又于諸法等者。

    既達諸法究竟明了。

    故能顯示衆生智慧。

    三權一實。

    令生欣證。

    此上意言。

    所說契智境識法空.有性解生心行所應學道。

    故能示衆生佛之智慧令其歸入。

    由此四義所說不虛。

    所說不虛故佛智無邊。

    汝何能說。

    佛知諸法識衆生心故。

    能初權後說實法。

    衆生禀之成五乘别。

    衆生無是功德智慧。

    不識法體及衆生心。

    雲何能知法之權實而執三乘無有差别 經。

    迦葉譬如(至)名色各異 贊曰。

    下喻說。

    中分二。

    初總喻。

    後别喻。

    此初也。

    土地已前喻能有所生。

    已下喻所有。

    三千大千彰所依器。

    一佛化境。

    于中有四。

    一山。

    玉篇艮為山山産也。

    宣氣散生萬物。

    二川。

    貫穿通流水也。

    三溪。

    爾雅水注川曰溪。

    四谷古鹿反。

    玉篇亦餘玉反。

    水注溪曰谷。

    說文泉之通川曰谷。

    喻大千中有四生類。

    此等土地所有之中。

    卉即三草。

    木即二木。

    卉音許貴反。

    百草總名亦衆也。

    卉及木皆有藂.林。

    意顯草木各有衆多。

    此雖衆多就中世出世善法種子喻于藥草。

    五乘種子體類各别如種類若幹。

    相用有殊如名.色各異。

    色者形貌亦色類義 經。

    密雲彌布(至)大千世界 贊曰。

    下别喻。

    有四。

    一法王出世喻。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