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七(本)

關燈
說教普滋喻三。

    禀潤各異喻。

    四不自覺知喻。

    密雲彌布是初喻也。

    遍覆以下是第二喻。

    化身隐實八相漸現。

    潛為廣利如雲密而彌布。

    非卒暴雲不為災故。

    雲有十德。

    頌中自釋。

    一化佛化三千大千同時出現。

    聲亦遍彼。

    故言遍滿大千世界 經。

    一時等澍(至)及諸藥草 贊曰。

    下第三段禀潤各異喻有二。

    初一雨所滋。

    後禀潤各異。

    初文有三。

    一總标。

    二橫滋。

    三豎長。

    此初也。

    一時者應機熟故。

    等澍者一音演說各随解故。

    澍音之戍時遇二反。

    時雨也。

    今從初反。

    其澤普洽利滋同故。

    洽音候交反沾也。

    遍徹也。

    調和遍灑之義卉木林藂喻如前釋。

    藥草喻善根 經。

    小根小莖(至)大枝大葉 贊曰。

    此橫滋也。

    三乘性異破乘同病。

    根性有三。

    故分三種。

    涅槃經雲。

    譬如病人有其三種。

    一若遇良醫及以不遇。

    決定可差。

    即此大草。

    二若遇即差。

    不遇不差。

    即此中草。

    三若遇不遇定不可差即此小草。

    此三乘中各有禀教.理.行.果四而生長者。

    故皆說有根莖枝葉。

    依教證理。

    依理起行依行得果。

    如根莖等生次第故又依勝劣果.行.理.教如次配之又解此三之中皆有四法。

    一種性。

    二發心。

    三修行。

    四得果。

    此四通三。

    如次配之。

    橫名三乘。

    豎名四類。

    類依性有故說為橫。

    亦有說四。

    即是勝解.見.修.無學。

    此義不遍小草中有。

    故不取之 經。

    諸樹大小(至)各有所受 贊曰。

    此豎長也。

    論唯說大木不離我身。

    是種子無上義。

    大草中分大小樹。

    不退位前名為小樹。

    不退位後名為大樹。

    此有二義。

    一雲七地以前名為小樹。

    八地已上名為大樹具四不退故。

    準下頌文。

    但于二木分上中下。

    故合二木以分三品。

    謂五地已前名下。

    創得三摩跋提樂意生身故。

    六七八地為中。

    得覺法自性意生身故。

    九十二地名上。

    得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故。

    有義不然。

    初地已前是何品攝豈非小木。

    若依此義初地已前名下純有漏修故。

    初七地名中有漏.無漏二雜修故。

    八地已後名上純無漏修故。

    二雲初地已前名小樹。

    初地已上名大樹證不退故。

    大小二樹各有下中上者。

    十住.十行.十回向為小樹三。

    十信即是初發心住攝。

    四決擇分善根即第十回向攝。

    由此華嚴但說三十位不說十信。

    發心住中成八相故。

    亦不說四善根。

    法界無量回向中住四觀故。

    但說舍利弗修道經六十劫退。

    即是至第六住滿。

    未入第七不退住中。

    故知十信更無别位。

    由此但說三十三阿僧祇。

    地前為三不說四故。

    對法等說初劫滿已修四善根。

    不說時長别劫修故。

    故四善根十回向攝。

    大樹三者。

    初二三地名下相同世間故。

    四五六地名中方同出世故。

    七八九十地名上超過世間二乘道故。

    若說三草皆有下中上者。

    小草之中。

    說人為下。

    欲天為中色天為上。

    中草三者。

    七方便為下。

    聖有學為中。

    無學名上。

    前是橫貫三乘。

    今乃豎通三位 經。

    一雲所雨(至)華果敷實 贊曰。

    禀潤各異也。

    能滋教一。

    所滋卉木各有差别。

    生喻初心長喻後習。

    華敷喻聞教修行。

    果實喻證理得果。

    敷音撫夫反開也陳也。

    由各受潤随其種性生長華果各各不同。

    以教對理而忘其機。

    或以教對後不定性等成熟之根名為一雨。

    亦名一音所說理法唯一相故。

    退性究竟并作佛故。

    以教對機忘其理法。

    或對初機未成熟位。

    而有所運名為三乘。

    亦名三車。

    随彼機宜初傍引法說而有三。

    故以教含行名為三藏。

    诠戒.定.慧行差别故。

    若以教含理。

    對機而說名為二藏。

    謂菩薩聲聞藏。

    阿阇世王經亦名三藏。

    謂菩薩.獨覺.聲聞藏也。

    今以教對理及後機一名一雲雨。

    滋彼三機稱其種性名為三乘。

    現理有所對之機明乘有異。

    教對機.理以明攝義立其藏名。

    将顯理之教。

    以運載機。

    立其乘稱。

    是二差别 經。

    雖一地所生(至)各有差别 贊曰。

    下第四不自覺知喻。

    三乘種性依一真理一地所生。

    依一佛教一雨所潤。

    如諸草木禀潤雖别。

    不自覺知。

    亦不知他禀潤生長。

    此解似疏。

    尋合當悉 經。

    迦葉當知(至)如大雲起 贊曰。

    下第三合述。

    亦四。

    一一有二。

    初皆舉法後皆喻合。

    此合法王出世也 經。

    以大音聲(至)大千國土 贊曰。

    此第二合說教普滋。

    不但身遍聲亦遍故 經。

    于大衆中(至)佛世尊 贊曰。

    下第三合禀潤各異。

    有二。

    初法說。

    後喻合。

    初中有四。

    一自标召集。

    二他聞普至。

    三佛應導利。

    四生聞獲益。

    初中有二。

    初自标唱。

    後召他集。

    标唱有三。

    一唱德号。

    二唱利用。

    三唱知見。

    此初也 經。

    未度者(至)令得涅槃 贊曰。

    此唱利用能滿四願。

    度者離越義。

    解者斷修義。

    一未離苦者願令離苦。

    二未斷惡修善者願斷惡修善。

    三未得安樂者願得安樂。

    四未成佛得涅槃者願成佛得涅槃。

    璎珞經說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為四弘願。

    亦即是此。

    此中四種苦.集.道.滅如次配之 經。

    今世後世(至)說道者 贊曰。

    此唱知見。

    有三。

    一唱三明。

    二唱二智。

    三唱三法。

    知今後世唱三明也。

    已見名今。

    現去皆今故。

    一切知是真智。

    一切見是俗智。

    或初是二智。

    後是五眼知開說者知諸境開諸行說諸果。

    知正邪開善惡說斷修。

    又知大乘開獨覺說聲聞。

    又異生有學無學。

    又邪正不定三聚三根三科三世三寶三毒三德三界三漏等。

    又識生死示邪正說通塞。

    又悟知諸道。

    能略開能廣說。

    如次配之道有一種。

    謂一乘一道有二道善惡趣世間出世間。

    乃至十業道等皆如理知 經。

    汝等天人(至)為聽法故 贊曰。

    上标唱。

    此召集 經。

    爾時無數(至)而聽法 贊曰。

    第二他聞普至 經。

    如來于時(至)快得善利 贊曰。

    第三佛應導利。

    為利說大乘為鈍說二乘。

    為利說二草為鈍說小草。

    為精進說修行為懈怠說十念生西方等 經。

    是諸衆生(至)漸得入道 贊曰。

    第四生聞獲益有二果。

    一世間果現世安穩後生善處。

    如法以理受于果報。

    不行非法。

    名以道受樂。

    二出世果離障入道。

    或無種性令得前果。

    有種性者令得後果。

    又菩薩道有二。

    一增上生道。

    二決定勝道。

    随次應知。

    斷二障故任力得道 經。

    如彼大雲(至)各得生長 贊曰。

    此合前法禀潤各異 經。

    如來說法(至)不自覺知 贊曰。

    下第四合有二。

    初法後喻。

    法中初标後釋。

    此标也。

    初佛說後生聞。

    一相者無異相故無相相故。

    大般若七十三說。

    諸法皆同一相所謂無相。

    無量義經雲。

    常說諸法不生不滅無此無彼一相無相。

    一味者一無漏味。

    勝資益味。

    無别體故。

    勝鬘經雲。

    一相一味。

    謂明.解脫味。

    雖說種種諸法不同究竟皆歸一真如相一無漏味。

    歸實性故。

    何者是一相一味之體。

    謂解脫惑.業.苦相。

    離所知障分别之相。

    不同無漏有為起盡體寂滅相。

    所說諸法究竟不離涅槃智性。

    能達此者。

    竟究至于一切種智得菩提故。

    又佛所說理唯一相。

    究竟順契中道智故。

    衆生聞之随順受持。

    讀誦修行得成三草二木差别。

    不自覺知 經。

    所以者何(至)種相體性 贊曰。

    下釋前标。

    有三。

    初明總知。

    次明别知。

    後結佛知衆生不知。

    此初也。

    種相有為類别。

    體性無為理本。

    又心行作用為種相。

    心法體性名體性 經。

    念何事(至)得何法 贊曰。

    此明别知。

    有四。

    一三慧所緣。

    二三慧行相。

    三三慧體。

    四以何行得何果。

    以何教得何理。

    此四類法皆佛所知。

    但說藥草故唯說此不說知餘 經。

    衆生住于(至)明了無礙 贊曰。

    此結佛知衆生不知。

    地謂種子。

    或是心等行相體性總名為地。

    不同前地。

    彼謂一真。

    彼說佛教名為一雨。

    一真法界名為一地。

    其中四生名卉木等。

    三乘五乘有性無性。

    佛悉知之衆生不知 經。

    如彼卉木(至)上中下性 贊曰。

    舉第四喻。

    合成前法 經。

    如來知是(至)一切種智 贊曰。

    陳述有二。

    上陳說訖下結成前。

    有二。

    初明佛知深為生淺說。

    後贊成迦葉能解深義。

    此初也。

    終歸于空已前。

    明佛知深空之性故。

    體即真如非空不空。

    觀衆生心已後。

    為生淺說能契深理。

    二障雙圓便成種智。

    将護彼意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且說二乘。

    故佛與聲聞由此成異 經。

    汝等迦葉(至)難解難知 贊曰。

    此贊成迦葉能解深義。

    初标。

    後釋 經。

    爾時世尊(至)說種種法 贊曰。

    下頌合有五十四頌半。

    其五十二頌半重頌前義。

    後之二頌入品第三段結成說實為授記之漸。

    初中分二。

    初五十一頌頌前陳述。

    後一頌半頌前結成陳述之中。

    複分為三。

    初四頌頌前法述。

    次十頌半頌前喻述。

    後三十六頌半頌前合述。

    初中有二。

    初三頌頌前第一佛興于世。

    是諸法之王所說不虛。

    後之一頌頌第四不能自達。

    初中有三。

    一标法王所說不虛。

    二明如來說法希有。

    三重成前說。

    此初也。

    破有者能破一有謂三界。

    為一業有之所有故。

    或破二有本有.中有。

    或破三有即是三界。

    或破四有謂生有.死有.中有.本有。

    新翻經論名前時有。

    或破五有。

    即是五趣。

    或破七有。

    謂五趣.業有.中有。

    或破九有謂即九地九有情居。

    或破二十五有。

    頌曰 四域四惡趣  梵王六欲天 無想天淨居  四空及四禅 或破有者執有三乘無别體心。

    或此頌中初句法身。

    次句報身。

    下半化身 經。

    如來尊重(至)不務速說 贊曰。

    此明如來說法希有。

    默者緘默。

    務者趣疾。

    匆遽.專好。

    緘默一三實權之妙。

    不樂趣疾.匆遽.專好。

    急即陳述。

    必待生機方可說故 經。

    有智若聞(至)則為永失 贊曰。

    此成前說。

    恐有疑悔。

    為永失故。

    不好速說 經。

    是故迦葉(至)令得正見 贊曰。

    此頌第四不能自達。

    由佛明了究盡諸法。

    知衆生根随他欲樂勝解等故。

    為他說法令得正見。

    而諸衆生不能自知上中下性。

    文因前起稱是故言 經。

    迦葉當知(至)如可承攬 贊曰。

    下第二段有十頌半。

    頌前喻述。

    分三。

    初三頌合說初二喻。

    法王出世喻。

    說教普滋喻。

    次六頌半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