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七(本)
關燈
小
中
大
禀潤各異喻。
後之一頌頌不自覺知喻初中有二。
初一頌總頌前二喻。
後二頌别釋雲德。
猶如大雲起于世間。
初喻也。
遍覆一切第二喻也。
頌雲有七德。
一慧雲含潤。
如慈心龍起雲含雨七日住。
待農夫作了方始下雨。
喻佛慈雲内含萬德。
待生機而降迹應器熟而宣揚二電光晃耀。
喻化導明。
身光智光遍照一切。
晃音胡廣反光也。
曜音弋笑反照也。
三雷聲遠振遠驚群生。
喻佛出生諸魔恐怖。
四令衆悅豫。
豫喜逸也。
衆喜雲興悅當蔭覆。
喻見佛出欣将說法舟航五趣。
五日光掩蔽。
喻除煩惱。
華嚴經說掩邪見日故。
六地上清涼。
喻令有情居生死地得涅槃故。
七叆叇垂布。
如可承攬。
有解叆者昧義。
叇者黑色。
愛逮音同。
昧闇黑色。
故名叆叇。
又廣雅叆叇猶翳荟。
翳荟雲興盛貌。
通俗文雲覆日為叇叆。
喻佛降靈慈悲興盛。
作大模軌。
令生欣樂。
當得作佛。
故如承攬。
承攬乃是可得之狀。
攬音盧敢反。
若手取作掔。
說文作攬撮持得也。
菩提雖複不可以身心得。
如可似得非正得也。
以智證故。
今更加三。
一次前文說起于世間。
悲四生故。
二龍能起之。
法報二身現此化故。
三能澍甘雨滋潤萌牙。
喻能說法益一切故。
并經有十 經。
其雨普等(至)率土充洽 贊曰。
下第二段有六頌半。
禀潤各異。
有三。
一頌雨功能。
次二頌半所滋長體後三頌所滋長用此初也。
涅槃經說。
佛于衆生不觀種性乃至下賤僮仆。
唯觀衆生有善心者。
即便慈念如師子兒殺于香象殺兔亦爾。
不生輕心故名普等。
四方俱下遍四生故。
充滿洽沾灑也 經。
山川險谷(至)藥木并茂 贊曰。
此明所滋之體。
初一頌總。
次一頌半别。
滋種性。
百谷者谷續也。
楊泉物理論雲。
梁者黍稷之總名。
稻者粇糯之總名。
荠者衆豆之總名。
三谷各二十合為六十。
蔬果之實助谷各二十。
凡為百谷故。
詩曰播厥百谷。
周易百谷麗于地是也。
百谷.甘蔗.萄葡.三事。
以喻中大二草三乘有種性故。
蔗音之夜反。
萄音徒刀反。
或作桃[王*匋]。
張骞西域使還得安石榴.葡桃.胡桃。
廣志雲葡桃有白黑黃。
此是小草無種姓人得生人天。
如幹地普洽。
無出世種故。
總結上雲。
三乘藥草.大小二木有種姓者。
因此雨故普得滋茂。
此依别義以配其喻。
亦有本言山川險谷。
其苗稼者即是百谷。
說文草生于田曰苗。
蒼颉玉篇禾之未秀曰苗。
苗而不秀是也。
禾之秀實曰稼。
莖即為禾。
又雲在野曰稼。
前解苗.稼為異。
喻因.果别。
後解苗即是稼。
但喻總谷 經。
其雲所出(至)皆得鮮澤 贊曰。
此明所滋長用。
有二。
初二頌禀閏生長。
後一頌禀閏鮮澤。
上中下等三品不同唯在樹中。
稱其大小者。
大小二木并有三故。
根莖枝葉四義如前。
此等各有華之與果皆有光色。
外作用故。
華總喻因。
果總喻果。
餘文可知 經。
如其體相(至)而各滋茂 贊曰。
此頌第四不自覺知。
所閏是一禀教同故而各滋茂有差别故。
三乘衆生竟不自覺所得功德。
故知三乘實有差也。
智有異故。
如三草故。
如二木故 經。
佛亦如是(至)諸法之實 贊曰。
下第三段有三十六頌半。
頌前合說。
文分為二。
初二頌頌初二合。
餘三十四頌半頌前第三禀閏各異合。
不頌第四不自覺知合。
此初也 經。
大聖世尊(至)及涅槃樂 贊曰。
下第二段三十四頌半頌禀閏各異合中。
長行有四。
今此唯三。
初四頌半自标召集。
次九頌佛應導利。
後二十一頌生聞獲益。
唯無第二他聞普至。
初中有二。
初三頌半标。
後一頌召。
此初也。
雖有種性未曾聞法乏法名為枯槁。
槁亦枯也 經。
諸天人衆(至)觐無上尊 贊曰。
此召也 經。
我為世尊(至)解脫涅槃 贊曰。
下第二段有九頌。
佛應導利。
中有五。
初二頌佛說勝法。
次一頌為大乘因。
次二頌半平等說法。
次一頌半專為利益。
後二頌不簡好醜。
此初也。
正法味甘。
能療煩惱之疾。
故喻甘露 經。
以一妙音(至)而作因緣 贊曰。
二為大乘因。
設說二權。
皆為大乘一切種智故 經。
我觀一切(至)衆多亦然 贊曰。
三平等說法。
物我斷故無有彼此。
愛憎斷故無怨親心。
不悭法故我無貪着。
不嫉妒故亦無限礙。
故為一多平等說法。
即亦前雲若人信歸佛。
偈意同也 經。
常演說法(至)如雨普閏 贊曰。
四專為利益。
去來坐立。
佛三威儀。
略無卧也。
利樂時故。
或去謂示入涅槃。
來謂示成正覺。
坐謂說法利生。
立謂待生機熟。
終不疲勞生于厭怠。
慈悲深故 經。
貴賤上下(至)而無懈倦 贊曰。
五不簡好醜不擇種姓貧富貴賤。
但觀善根即為說法。
如殺兔等 經。
一切衆生(至)住于諸地 贊曰。
下第三段有二十一頌。
生聞獲益。
分三。
初九頌半法喻合說。
禀閏有殊。
性異。
次三頌半法喻合說禀閏滋茂。
因異。
後八頌法喻合說禀閏成實。
果異。
初文有二。
初八頌法。
後一頌半喻。
初文複二。
初一頌總标。
後七頌别顯。
此初也。
住諸地者。
謂三乘十地。
謂幹慧地.種性地.八人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
既下别說三草故。
此前說三乘共行十地。
或凡夫地.有學地.無學地.菩薩地.如來地。
或此所說三乘之地。
即是無性。
二乘種性.及大乘性。
随彼分位即名為地 經。
或處人天(至)是上藥草 贊曰。
下七頌别顯。
中分二。
初四頌三草。
後三頌二木此初有三。
一頌小草。
二頌中草一。
頌大草。
無種姓人與人天樂名為小草。
善戒經雲無種姓人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或七方便亦名小草。
二乘名中草。
菩薩名上草。
亦即勝鬘所荷。
四生。
無聞非法衆生即小藥草。
中間二乘即中藥草。
菩薩即是大藥草即是涅槃三病人也 經。
又諸佛子(至)名為大樹 贊曰。
此明二木。
初一半小。
後一半大。
即于大草分為此二。
地前為小木。
伏疑決定知作佛故。
十地名大木得二利故。
證不退故非行不退。
義準二乘未成無學亦名中草。
三意生身據決定者唯說無學回心已後受變易生。
位決定故。
不同有學。
故此不論。
未入聖位。
及無種姓可名小草。
準此地前不名小木。
若爾何攝。
故前解善。
或七地前名為小木。
八地已後名為大木。
此言不退行不退故。
一切菩薩名大草者。
智度論雲。
譬如雷震小鳥聞之悉皆驚怖。
孔雀聞之即為舞踏。
故名大草。
因釋二木分位不同。
諸經論中說得菩提理不一準。
大般若第七十四說五種菩提。
金剛般若雲。
實無小法得佛菩提。
若有小法得菩提者。
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複有教言。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此經下言八生乃至一生當得菩提。
亦有說言。
三大劫修方登正覺。
諸師于此衆義不同。
瑜伽論說。
劫有二種。
一日月歲數。
即此論說晝夜月時年。
二阿僧祇劫。
諸能超者唯超前劫。
無超後者。
故依此義若據無為.真如.無相。
實無小法可得菩提。
般若經宗說無為故。
初地菩提發心便證。
此證發心非如種性發心。
與此經同。
八生乃至一生當得。
或此經中據證發心。
論解證得初地菩提。
故其初發心即登正覺者。
種性發心菩提因故。
三大劫修得菩提者。
無上菩提。
果滿菩提大劫修故。
亦不相違。
佛果廣大非小因成。
若更異思深乖正道。
故涅槃言說佛難成與速授記。
說佛易成與遲授記 經。
佛平等說(至)所禀各異 贊曰。
此喻說禀閏有殊性異 經。
佛以此喻(至)漸增茂好 贊曰。
下三頌半法喻合說禀潤滋茂因異。
初一頌半喻所說少如海一滴。
後二頌法喻合說滋茂因異。
滴下曆反。
通俗文靈滴謂之凝。
切韻作滴。
有作渧。
丁計反。
水下也。
非此義 經。
諸佛之法(至)普得具足 贊曰。
下有八頌。
法喻合說禀閏成實果異。
有二。
初六頌半法說。
後一頌半喻說。
初文有三。
初一頌總頌能令得果滿足。
亦是别頌令小草果滿。
次二頌中草。
後三頌半大草。
此初也。
世間充足謂人天滿 經。
漸次修行(至)各得增長 贊曰。
明中草也。
因人天生漸得道果。
二乘滿也 經。
若諸菩薩(至)而得增長 贊曰。
明大草也。
大草即二木。
初一頌半小木。
後二頌大木 經。
如是迦葉(至)各得成實 贊曰。
此喻合前禀閏成實果滿 經。
迦葉當知(至)諸佛亦然 贊曰。
此第二段頌前結成。
我同諸佛初權後實。
汝等信受故極希有 經。
今為汝等(至)悉當成佛 贊曰。
品第三段結成。
說實為授記之漸。
聲聞所行成佛遠因。
故是菩薩所行方便之道。
論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
謂發菩提心。
退已還發者。
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
故二乘修是大乘之遠方便因。
名菩薩道 授記品 以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差别。
三釋名 來意有二。
一鹙子上根聞法說而悟解。
佛即為記。
四人中性聞喻說而方解。
故佛與記。
二論雲為三種無煩惱人染慢說三平等。
初說乘平等故與授記。
上來佛說乘體有異。
便有無學執乘定異。
為此記别。
顯乘平等。
故此品來。
如譬喻品已釋 差别者。
可記法有三。
一體性是有。
二勝有當果。
三勝人勝理。
大因大果。
體性有者可記。
無者不可記如十四不可記。
理事本無故不可記。
問有體者可為之記。
華嚴經說。
有始無始是無記佛不為答。
有一比丘問十二因緣自作他作。
無明自起是無始義名為自作。
更從他起是有始義名為他作。
佛種種诃。
如人為毒箭所中。
但應請醫拔之。
不須問其箭之所以。
故有體者可記。
無者不可記。
勝有當果者可記。
無者不可記。
如善不善法。
成唯識雲。
記謂善惡。
有殊勝自體及當果可記故名為記。
無記不然故不可記。
勝人勝理大因大果者可記。
非者不可别記。
即記别經記弟子生死者勝人故。
記深密義者勝理故。
記當成佛者大因大果故。
其劣人劣理小因小果者名不可記。
今此乃是此第三中大因大果。
故為之記非前二全後一少分。
又此授記差别有多。
或記一種謂十二分教中授記經。
或說二種涅槃經說。
若有
後之一頌頌不自覺知喻初中有二。
初一頌總頌前二喻。
後二頌别釋雲德。
猶如大雲起于世間。
初喻也。
遍覆一切第二喻也。
頌雲有七德。
一慧雲含潤。
如慈心龍起雲含雨七日住。
待農夫作了方始下雨。
喻佛慈雲内含萬德。
待生機而降迹應器熟而宣揚二電光晃耀。
喻化導明。
身光智光遍照一切。
晃音胡廣反光也。
曜音弋笑反照也。
三雷聲遠振遠驚群生。
喻佛出生諸魔恐怖。
四令衆悅豫。
豫喜逸也。
衆喜雲興悅當蔭覆。
喻見佛出欣将說法舟航五趣。
五日光掩蔽。
喻除煩惱。
華嚴經說掩邪見日故。
六地上清涼。
喻令有情居生死地得涅槃故。
七叆叇垂布。
如可承攬。
有解叆者昧義。
叇者黑色。
愛逮音同。
昧闇黑色。
故名叆叇。
又廣雅叆叇猶翳荟。
翳荟雲興盛貌。
通俗文雲覆日為叇叆。
喻佛降靈慈悲興盛。
作大模軌。
令生欣樂。
當得作佛。
故如承攬。
承攬乃是可得之狀。
攬音盧敢反。
若手取作掔。
說文作攬撮持得也。
菩提雖複不可以身心得。
如可似得非正得也。
以智證故。
今更加三。
一次前文說起于世間。
悲四生故。
二龍能起之。
法報二身現此化故。
三能澍甘雨滋潤萌牙。
喻能說法益一切故。
并經有十 經。
其雨普等(至)率土充洽 贊曰。
下第二段有六頌半。
禀潤各異。
有三。
一頌雨功能。
次二頌半所滋長體後三頌所滋長用此初也。
涅槃經說。
佛于衆生不觀種性乃至下賤僮仆。
唯觀衆生有善心者。
即便慈念如師子兒殺于香象殺兔亦爾。
不生輕心故名普等。
四方俱下遍四生故。
充滿洽沾灑也 經。
山川險谷(至)藥木并茂 贊曰。
此明所滋之體。
初一頌總。
次一頌半别。
滋種性。
百谷者谷續也。
楊泉物理論雲。
梁者黍稷之總名。
稻者粇糯之總名。
荠者衆豆之總名。
三谷各二十合為六十。
蔬果之實助谷各二十。
凡為百谷故。
詩曰播厥百谷。
周易百谷麗于地是也。
百谷.甘蔗.萄葡.三事。
以喻中大二草三乘有種性故。
蔗音之夜反。
萄音徒刀反。
或作桃[王*匋]。
張骞西域使還得安石榴.葡桃.胡桃。
廣志雲葡桃有白黑黃。
此是小草無種姓人得生人天。
如幹地普洽。
無出世種故。
總結上雲。
三乘藥草.大小二木有種姓者。
因此雨故普得滋茂。
此依别義以配其喻。
亦有本言山川險谷。
其苗稼者即是百谷。
說文草生于田曰苗。
蒼颉玉篇禾之未秀曰苗。
苗而不秀是也。
禾之秀實曰稼。
莖即為禾。
又雲在野曰稼。
前解苗.稼為異。
喻因.果别。
後解苗即是稼。
但喻總谷 經。
其雲所出(至)皆得鮮澤 贊曰。
此明所滋長用。
有二。
初二頌禀閏生長。
後一頌禀閏鮮澤。
上中下等三品不同唯在樹中。
稱其大小者。
大小二木并有三故。
根莖枝葉四義如前。
此等各有華之與果皆有光色。
外作用故。
華總喻因。
果總喻果。
餘文可知 經。
如其體相(至)而各滋茂 贊曰。
此頌第四不自覺知。
所閏是一禀教同故而各滋茂有差别故。
三乘衆生竟不自覺所得功德。
故知三乘實有差也。
智有異故。
如三草故。
如二木故 經。
佛亦如是(至)諸法之實 贊曰。
下第三段有三十六頌半。
頌前合說。
文分為二。
初二頌頌初二合。
餘三十四頌半頌前第三禀閏各異合。
不頌第四不自覺知合。
此初也 經。
大聖世尊(至)及涅槃樂 贊曰。
下第二段三十四頌半頌禀閏各異合中。
長行有四。
今此唯三。
初四頌半自标召集。
次九頌佛應導利。
後二十一頌生聞獲益。
唯無第二他聞普至。
初中有二。
初三頌半标。
後一頌召。
此初也。
雖有種性未曾聞法乏法名為枯槁。
槁亦枯也 經。
諸天人衆(至)觐無上尊 贊曰。
此召也 經。
我為世尊(至)解脫涅槃 贊曰。
下第二段有九頌。
佛應導利。
中有五。
初二頌佛說勝法。
次一頌為大乘因。
次二頌半平等說法。
次一頌半專為利益。
後二頌不簡好醜。
此初也。
正法味甘。
能療煩惱之疾。
故喻甘露 經。
以一妙音(至)而作因緣 贊曰。
二為大乘因。
設說二權。
皆為大乘一切種智故 經。
我觀一切(至)衆多亦然 贊曰。
三平等說法。
物我斷故無有彼此。
愛憎斷故無怨親心。
不悭法故我無貪着。
不嫉妒故亦無限礙。
故為一多平等說法。
即亦前雲若人信歸佛。
偈意同也 經。
常演說法(至)如雨普閏 贊曰。
四專為利益。
去來坐立。
佛三威儀。
略無卧也。
利樂時故。
或去謂示入涅槃。
來謂示成正覺。
坐謂說法利生。
立謂待生機熟。
終不疲勞生于厭怠。
慈悲深故 經。
貴賤上下(至)而無懈倦 贊曰。
五不簡好醜不擇種姓貧富貴賤。
但觀善根即為說法。
如殺兔等 經。
一切衆生(至)住于諸地 贊曰。
下第三段有二十一頌。
生聞獲益。
分三。
初九頌半法喻合說。
禀閏有殊。
性異。
次三頌半法喻合說禀閏滋茂。
因異。
後八頌法喻合說禀閏成實。
果異。
初文有二。
初八頌法。
後一頌半喻。
初文複二。
初一頌總标。
後七頌别顯。
此初也。
住諸地者。
謂三乘十地。
謂幹慧地.種性地.八人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
既下别說三草故。
此前說三乘共行十地。
或凡夫地.有學地.無學地.菩薩地.如來地。
或此所說三乘之地。
即是無性。
二乘種性.及大乘性。
随彼分位即名為地 經。
或處人天(至)是上藥草 贊曰。
下七頌别顯。
中分二。
初四頌三草。
後三頌二木此初有三。
一頌小草。
二頌中草一。
頌大草。
無種姓人與人天樂名為小草。
善戒經雲無種姓人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或七方便亦名小草。
二乘名中草。
菩薩名上草。
亦即勝鬘所荷。
四生。
無聞非法衆生即小藥草。
中間二乘即中藥草。
菩薩即是大藥草即是涅槃三病人也 經。
又諸佛子(至)名為大樹 贊曰。
此明二木。
初一半小。
後一半大。
即于大草分為此二。
地前為小木。
伏疑決定知作佛故。
十地名大木得二利故。
證不退故非行不退。
義準二乘未成無學亦名中草。
三意生身據決定者唯說無學回心已後受變易生。
位決定故。
不同有學。
故此不論。
未入聖位。
及無種姓可名小草。
準此地前不名小木。
若爾何攝。
故前解善。
或七地前名為小木。
八地已後名為大木。
此言不退行不退故。
一切菩薩名大草者。
智度論雲。
譬如雷震小鳥聞之悉皆驚怖。
孔雀聞之即為舞踏。
故名大草。
因釋二木分位不同。
諸經論中說得菩提理不一準。
大般若第七十四說五種菩提。
金剛般若雲。
實無小法得佛菩提。
若有小法得菩提者。
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複有教言。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此經下言八生乃至一生當得菩提。
亦有說言。
三大劫修方登正覺。
諸師于此衆義不同。
瑜伽論說。
劫有二種。
一日月歲數。
即此論說晝夜月時年。
二阿僧祇劫。
諸能超者唯超前劫。
無超後者。
故依此義若據無為.真如.無相。
實無小法可得菩提。
般若經宗說無為故。
初地菩提發心便證。
此證發心非如種性發心。
與此經同。
八生乃至一生當得。
或此經中據證發心。
論解證得初地菩提。
故其初發心即登正覺者。
種性發心菩提因故。
三大劫修得菩提者。
無上菩提。
果滿菩提大劫修故。
亦不相違。
佛果廣大非小因成。
若更異思深乖正道。
故涅槃言說佛難成與速授記。
說佛易成與遲授記 經。
佛平等說(至)所禀各異 贊曰。
此喻說禀閏有殊性異 經。
佛以此喻(至)漸增茂好 贊曰。
下三頌半法喻合說禀潤滋茂因異。
初一頌半喻所說少如海一滴。
後二頌法喻合說滋茂因異。
滴下曆反。
通俗文靈滴謂之凝。
切韻作滴。
有作渧。
丁計反。
水下也。
非此義 經。
諸佛之法(至)普得具足 贊曰。
下有八頌。
法喻合說禀閏成實果異。
有二。
初六頌半法說。
後一頌半喻說。
初文有三。
初一頌總頌能令得果滿足。
亦是别頌令小草果滿。
次二頌中草。
後三頌半大草。
此初也。
世間充足謂人天滿 經。
漸次修行(至)各得增長 贊曰。
明中草也。
因人天生漸得道果。
二乘滿也 經。
若諸菩薩(至)而得增長 贊曰。
明大草也。
大草即二木。
初一頌半小木。
後二頌大木 經。
如是迦葉(至)各得成實 贊曰。
此喻合前禀閏成實果滿 經。
迦葉當知(至)諸佛亦然 贊曰。
此第二段頌前結成。
我同諸佛初權後實。
汝等信受故極希有 經。
今為汝等(至)悉當成佛 贊曰。
品第三段結成。
說實為授記之漸。
聲聞所行成佛遠因。
故是菩薩所行方便之道。
論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
謂發菩提心。
退已還發者。
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
故二乘修是大乘之遠方便因。
名菩薩道 授記品 以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差别。
三釋名 來意有二。
一鹙子上根聞法說而悟解。
佛即為記。
四人中性聞喻說而方解。
故佛與記。
二論雲為三種無煩惱人染慢說三平等。
初說乘平等故與授記。
上來佛說乘體有異。
便有無學執乘定異。
為此記别。
顯乘平等。
故此品來。
如譬喻品已釋 差别者。
可記法有三。
一體性是有。
二勝有當果。
三勝人勝理。
大因大果。
體性有者可記。
無者不可記如十四不可記。
理事本無故不可記。
問有體者可為之記。
華嚴經說。
有始無始是無記佛不為答。
有一比丘問十二因緣自作他作。
無明自起是無始義名為自作。
更從他起是有始義名為他作。
佛種種诃。
如人為毒箭所中。
但應請醫拔之。
不須問其箭之所以。
故有體者可記。
無者不可記。
勝有當果者可記。
無者不可記。
如善不善法。
成唯識雲。
記謂善惡。
有殊勝自體及當果可記故名為記。
無記不然故不可記。
勝人勝理大因大果者可記。
非者不可别記。
即記别經記弟子生死者勝人故。
記深密義者勝理故。
記當成佛者大因大果故。
其劣人劣理小因小果者名不可記。
今此乃是此第三中大因大果。
故為之記非前二全後一少分。
又此授記差别有多。
或記一種謂十二分教中授記經。
或說二種涅槃經說。
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