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七(本)

關燈
聞說随順樂入速得成佛。

    心生輕賤。

    授以遲記。

    若言佛道難得久受勤苦然後乃成。

    為此人故授以速記。

    又善根熟者授以速記。

    善根未熟授以遲記厭惡生死。

    欲早證菩提。

    智增上者授以速記。

    樂處生死化度衆生。

    悲增上者。

    授以遲記。

    又有二種。

    一總記二别記。

    智度論有三。

    一自知他不知。

    為利自故不為利他。

    二他知自不知為利他故。

    三自他俱知行二利故。

    又有四種如前已說。

    或說五種即此經中如來自記。

    或說六種并如前譬喻品初說 釋名者。

    授音承秀反為也。

    與也。

    付也。

    記者決也。

    别也。

    驗也。

    識也。

    為決了當果為分别其當來果相。

    與驗其因記識當果故名授記。

    此品明彼事故名授記品 經。

    爾時世尊(至)無量大法 贊曰。

    此品之中大文分二。

    初為四人現前記别。

    後品末有二頌半标當授記。

    為第三周說法之由。

    初複有二。

    初為大迦葉記。

    後為三大聲聞授記。

    初文又二。

    初長行後偈頌前長行有二。

    初因記後果記。

    此初也。

    外遇良緣内修妙行觐見也。

    如文可知然觀上下授記之人應為四句。

    一在小無勝劣在大即有之。

    如五百弟子同是無學故小無勝劣。

    前後成佛轉次授記故大有勝劣二在小有勝劣在大無勝劣。

    如學無學人。

    在小學與無學勝劣有殊。

    同時成佛故在大無勝劣。

    三小劣而大勝。

    如阿難在學地得預流果。

    在羅睺前成佛。

    四小勝而大劣。

    如羅睺。

    是無學在阿難後成佛。

    今此四人不依根性。

    論位次者在小無勝劣。

    同無學故在大有勝劣。

    迦葉觐三百萬億佛。

    須菩提觐三百萬億那由他佛。

    迦旃延初觐八千億佛。

    後二萬億佛。

    大目揵連初觐八千諸佛。

    後值二百萬億佛。

    供養諸佛多小不同。

    故知作佛亦有前後。

    涅槃經說。

    第四依菩薩供養八恒河沙佛。

    今說小者退心之人非樂廣行。

    且就一地位。

    遇佛多少而與授記。

    非但爾所。

    亦不相違。

    今以此準涅槃經說。

    須陀洹人八萬劫到。

    乃至阿羅漢二萬劫到者。

    以根性齊修行遲速相似者說。

    不約根異行殊者說。

    今以根行利鈍遲速故成四句。

    不爾義旨極為相違 經。

    于最後身(至)佛世尊 贊曰。

    果記有七。

    此記自體。

    睹豪光而生明慧。

    聽法義而瑩金光。

    況久修因金光自飾。

    故名光明 經。

    國名光德(至)二十小劫 贊曰。

    此有三。

    一國名。

    以光為德故。

    二劫名。

    衆行莊嚴故。

    三壽量 經。

    國界嚴飾(至)周遍清淨 贊曰。

    此中有六一土相有七。

    一雜嚴。

    二無惡。

    三平正。

    四寶地。

    五樹。

    六繩。

    七華。

    準前鹙子知因識果。

    礫沙也。

    小石也。

    坑虛也。

    塹也。

    或作硎。

    坎陷也。

    小壘也。

    堆聚土也。

    阜陵也。

    玉篇高平曰陵。

    大陵曰阜。

    土也。

    肥也。

    厚也。

    長也 經。

    其國菩薩(至)皆護佛法 贊曰。

    此中有二。

    一眷屬。

    二無魔。

    迦葉性.行調順。

    頭陀學戒不慢于人。

    不壞善事。

    故雖有魔皆護佛法 經。

    爾時世尊(至)當得作佛 贊曰。

    下十二頌半分三。

    一頌半标告。

    十頌半頌記。

    半頌結之。

    此初也 經。

    而于來世(至)無上之慧 贊曰。

    下頌記十頌半中分二。

    初二頌半頌因記。

    後八頌頌果記。

    此初也 經。

    于最後身(至)無有丘坑 贊曰。

    下果記中有四。

    初半頌自體。

    三頌土相。

    三頌眷屬。

    一頌半壽量。

    此初二也。

    土相有八。

    一無惡二地。

    三樹。

    四繩。

    五香。

    六華。

    七莊嚴。

    八平正。

    其香一種長行所無。

    戒香因具。

    故果多香。

    萬行滿修莊嚴亦足然與長行前後不同 經。

    諸菩薩衆(至)不能數知 贊曰。

    此眷屬也。

    一頌半菩薩。

    一頌半聲聞 經。

    其佛當壽(至)其事如是 贊曰。

    初一頌半壽量。

    後半頌結之 經。

    爾時(至)目不暫舍 贊曰。

    下第二段三人授記。

    中初請後授。

    請中初長行請儀軌。

    後頌正請。

    此初也。

    悚者怖也懼也。

    栗者戰也謹也。

    敬也。

    戚也。

    心求記果不敢專辄。

    既怯威嚴所以戰懼 經。

    即共同聲(至)除熱得清涼 贊曰。

    下七頌分三。

    初二頌贊請。

    次四頌喻請。

    後一頌結請。

    此初也。

    初一頌贊後一頌請 經。

    如從饑國來(至)然後乃敢食 贊曰。

    下喻請。

    分二。

    初一頌半喻。

    後二頌半請。

    此初也。

    小乘匮乏大乘之法名為饑國。

    佛之一乘名為王膳。

    今者得聞。

    名為忽遇。

    疑已無分不敢修行名未敢食。

    佛與授記名得王教因授記後領納大乘。

    修行大行欣當作佛名方敢食 經。

    我等亦如是(至)爾乃快安樂 贊曰。

    此請也。

    聞佛音聲說一乘理總言我作佛。

    如見王食。

    未蒙别記。

    受領修行欣當佛果。

    名未敢食。

    蒙别授記如蒙王教。

    即望修行欣當作佛名之為食 經。

    大雄猛世尊(至)如饑須教食 贊曰。

    此結請也 經。

    爾時世尊(至)具菩薩道 贊曰。

    下别記三人。

    初文有二。

    長行及偈。

    長行有二。

    初因後果。

    此因記也 經。

    于最後身(至)世尊 贊曰。

    下果記有九。

    此自體記。

    解法體相空。

    但有假名故名名相。

    或名與相二義俱空故名名相。

    名即名假。

    相即受.法二種相假 經。

    劫名有寶(至)周遍清淨 贊曰。

    此中有三。

    一劫。

    空理為寶故。

    二國。

    三土相。

    土相有五。

    一土平.二地.三樹.四無惡.五華淨。

    丘坑者玉篇地高曰丘大冢曰丘 經。

    其土人民(至)那由他 贊曰。

    此中有二。

    一人居其處。

    由内達理外感珍寶。

    二眷屬 經。

    佛壽(至)及聲聞衆 贊曰。

    此有三。

    一壽量。

    二佛住空以解空故。

    三利益 經。

    爾時世尊(至)聽我所說 贊曰。

    下十二頌。

    分二。

    初一頌标告。

    後十一頌正告。

    此初也 經。

    我大弟子(至)猶如寶山 贊曰。

    下正告。

    分六。

    初三頌果.因合記。

    一頌半土相。

    三頌眷屬。

    一頌佛化。

    一頌聽衆。

    一頌半壽量。

    此初也。

    有三一頌名。

    一頌因。

    一頌形 經。

    其佛國土(至)度無量衆 贊曰。

    此土相也 經。

    其佛法中(至)有大威德 贊曰。

    下三頌眷屬。

    分二。

    一頌半菩薩。

    一頌半聲聞 經。

    其佛說法(至)聽受佛語 贊曰。

    初一頌佛化。

    後一頌聽衆 經。

    其佛當壽(至)二十小劫 贊曰。

    壽量也 經。

    爾時世尊(至)恭敬尊重 贊曰。

    下迦旃延記。

    長行分二。

    準前初因記中有二。

    初明初時。

    後明後時。

    初時有二。

    初佛在。

    後滅後。

    此初也 經。

    諸佛滅後(至)供養塔廟 贊曰。

    滅後有二。

    合成。

    已前造塔衆華。

    已後供養。

    玫瑰者火齊珠也。

    抹香者若手[撤-育+言]摩作抹。

    細壤土作抹。

    塗飾作瀎。

    今既别有塗香故應作[土*未]玉篇粖者亡達.亡結二反。

    粥糜也。

    碎香如糜故作粖。

    碎香如細壞土應作[土*未] 經。

    過是已後(至)具菩薩道 贊曰。

    此明後時供養于佛。

    值良緣已方具菩薩所行之道。

    内自修行 經。

    當得作佛(至)佛世尊 贊曰。

    果記。

    有六此自體也迦延過去曾掃僧地。

    身常金色容儀閑雅。

    今複目睹毫光耳。

    聽法光。

    故名閻浮金光。

    廣如樞要度缽代多王事。

    瞻部那提是樹名。

    在此洲無熱池岸側。

    有經在此洲北岸。

    近樹下有紫金光映弊日月 經。

    其土平正(至)見者歡喜 贊曰。

    此唯一土相。

    有五。

    一平正.二地.三樹.四繩.五華。

    迦延端正見者歡喜。

    由掃地因故。

    外土相見者歡喜 經。

    無四惡道(至)二十小劫 贊曰。

    此中有四。

    一無惡趣。

    二多人天。

    三眷屬。

    四壽量 經。

    爾時世尊(至)真實無異 贊曰。

    下七頌為二。

    一頌标告。

    六頌正告。

    此初也 經。

    是迦旃延(至)供養舍利 贊曰。

    下記有二。

    初二頌因記。

    後四頌果記。

    此初也 經。

    其最後身(至)之所供養 贊曰。

    四頌果記。

    為四。

    此中有二初一頌土相。

    後一頌福田 經。

    佛之光明(至)莊嚴其國 贊曰。

    此中有二。

    初一頌自體。

    後一頌眷屬也 經。

    爾時世尊(至)恭敬尊重 贊曰。

    第三目連記中文段同前。

    因記有二。

    初初時。

    後後時。

    初時有二。

    初現在後滅後。

    此現在也 經。

    諸佛滅後(至)以用供養 贊曰。

    此滅後有二。

    初造塔後供養 經。

    過是已後(至)亦複如是 贊曰。

    此後時因 經。

    當得作佛(至)世尊 贊曰。

    下果記有七。

    此自體。

    多摩羅跋旃檀香者。

    多是性義。

    阿摩羅者無垢義。

    聲勢合故遂略去阿字。

    跋馳羅是賢義。

    略但雲跋旃檀香是唐音。

    即是性無垢賢旃檀香佛。

    由大目連煩惱輕微名性無垢仁德如香可熏名賢旃檀香佛 經。

    劫名喜滿(至)見者歡喜 贊曰。

    此中有三。

    一劫名。

    二國名。

    三土相。

    土相有四。

    一平正。

    二地。

    三樹四。

    珠華 經。

    多諸天人(至)四十小劫 贊曰。

    此中有三。

    一多善趣。

    二眷屬。

    三壽量 經。

    爾時世尊(至)奉持佛法 贊曰。

    下頌記有十頌。

    分二。

    初五頌因記。

    後五頌果記。

    因記有二。

    初三頌佛在。

    後二頌滅後。

    此初也初一半遇良緣。

    後一半修妙行 經。

    諸佛滅後(至)菩薩道已 贊曰。

    此滅後行。

    長表金刹以金為刹。

    梵雲掣多羅。

    彼土更無别幡竽。

    即于塔覆缽柱頭懸幡。

    今雲刹者聲訛也。

    有所表故名為長表 經。

    于意樂國(至)演說佛道 贊曰。

    下五頌果記有六。

    此中有四。

    一國名。

    二自體。

    三佛壽。

    四善趣 經。

    聲聞無量(至)像法亦爾 贊曰。

    此有二。

    一眷屬。

    二法住量 經。

    我諸弟子(至)鹹得成佛 贊曰。

    下品第二段标當授記。

    為第三周說法之由中有二。

    初一頌半标當記。

    後一頌許當說。

    此初也 經。

    我及汝等(至)汝等善聽 贊曰。

    此許說也。

    警告其心令聽法故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七(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八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圓和房之本法隆寺僧覺印 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