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五(本)

關燈
皆生愛敬。

    四十五世尊額廣圓滿平正形相殊妙。

    四十六世尊身分上半圓滿如師子王威嚴無對。

    四十七世尊首發修長绀青稠密不白。

    四十八世尊首發香潔細軟潤澤旋轉。

    四十九世尊首發齊整無亂亦不交雜。

    五十世尊首發堅固不斷永無[土*帝]落。

    五十一世尊首發光滑殊妙塵垢不着。

    五十二世尊身分堅固充實逾那羅延。

    五十三世尊身體長大端直。

    五十四世尊諸竅清淨圓好。

    五十五世尊身支勢力殊勝無與等者。

    五十六世尊身相衆所樂觀嘗無厭足。

    五十七世尊面輪修廣得所皎潔光淨如秋滿月。

    五十八世尊顔貌舒泰光顯含笑先言唯向不背。

    五十九世尊面貌光澤熙怡遠離頻蹙青赤等過。

    六十世尊身支清淨無垢常無臭穢。

    六十一世尊所有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

    六十二世尊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

    六十三世尊首相周圓妙好如末達那亦猶如天蓋。

    六十四世尊身毛绀青光淨如孔雀項紅晖绮飾色類赤銅。

    六十五世尊法音随衆大小不增不減應理無差。

    六十六世尊頂相無能見者。

    六十七世尊手足指約分明莊嚴妙好如赤銅色。

    六十八世尊行時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現印文。

    六十九世尊自持不待他衛身無傾動亦不逶迤。

    七十世尊威德遠震一切惡心見喜。

    恐怖見安。

    七十一世尊音聲不高不下随衆生意和悅與言。

    七十二世尊能随諸有情類言音意樂而為說法。

    七十三世尊一音演說正法随有情類各各令得解。

    七十四世尊說法鹹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

    七十五世尊等觀諸有情類贊善毀惡而無愛增。

    七十六世尊所為先觀後作軌範具足令識善淨。

    七十七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觀盡。

    七十八世尊頂骨堅實圓滿。

    七十九世尊顔容常少不老好巡舊處。

    八十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起德相。

    文同绮畫色類朱丹。

    善現是名八十随好。

    善現如來應正等覺成就如是諸相好故。

    身光任運能照三千大千世界無不遍滿。

    若作意時即能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世界。

    然為憐愍諸有情故攝光常照面各一尋。

    若縱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現。

    諸有情類便不能知晝夜半月月時歲數。

    所作事業有不得成。

    佛聲任運能遍三千大千世界。

    若作意時即能遍滿無量無邊無數世界。

    然為利樂諸有情故聲随衆量不減不增。

    善現如是功德勝利。

    我先菩薩位。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已能成辦故。

    今相好圓滿莊嚴。

    一切有情見者歎喜皆獲殊勝利益安樂。

    如是善現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能以财法二種布施攝諸有情。

    是為甚奇希有之法。

    三十二相由行五修。

    一發心二長時三無間四殷重五無餘之所感得。

    如瑜伽論三十七說 十八不共法以五門分别。

    一名二體三行相四差别五諸門。

    名者一身無誤失。

    二無率暴音。

    三無種種想四無不定心。

    五無忘失念。

    六無不擇舍。

    七欲無減。

    八念無減。

    九精進無減。

    十定無減。

    十一慧無減。

    十二解脫無減。

    十三身業随智慧行。

    十四語業随智慧行。

    十五意業随智慧。

    行十六知過去世無著無礙。

    十七知未來世無著無礙。

    十八知現在世無著無礙 體者合以八法為體謂思.想.欲.勝解.念.定.慧.勤。

    廣如無垢稱疏第二卷解。

    二乘所無名不共法。

    論雲上二偈示現何義。

    舍利弗自诃責身我不見諸佛。

    不往佛所聞法。

    不供養恭敬諸佛。

    無利益衆生事。

    未得法退。

    是故舍利弗诃責自身。

    上釋自诃責之意。

    下論自牒解呵責意及經頌文。

    兩參雜釋合有八句。

    其間五句解自責詞。

    自餘三句解經頌義。

    不見者不見諸佛如來大人相生恭敬供養心故。

    自呵無修大因遂不能見諸佛之相恭敬供養故。

    不往者示現教化衆生力故。

    顯佛能化衆生而我不往佛所。

    上二句解自責言。

    金色光明者見佛自身異身得無量功德故。

    此解經中金色之言。

    由見佛故我之自身于異身得無量功德果故。

    聞者能利益一切衆生故。

    此解責中不聞言。

    若聞能作利生事故。

    力者衆生有疑依十力斷疑故。

    此釋經中十力之言。

    供養者示現能教化衆生力故。

    此解自責中不供養佛言。

    佛能化衆我應供養。

    昔者何故不供養也。

    十八不共法者。

    遠離諸障礙故。

    此解頌中十八不共法義。

    恭敬者生無量福德。

    依如來教得解脫故。

    證人法無我諸法平等故。

    此解自責中不恭敬言。

    若恭敬生無量福證平等故。

    是故自诃我從昔來未得此法于此法中遂生退心。

    是名失大法而興嗟也。

    不作此解論極難知 經。

    我獨經行時(至)我為自欺诳 贊曰。

    名利高廣德也。

    自欺賤故常自思惟失佛此德不敢求大。

    自诳負故得小為足 經。

    我常于日夜(至)籌量如此事 贊曰。

    明自興嗟也。

    初頌欲問于佛為失大乘為當不失。

    後頌釋疑。

    此以常見佛唯贊菩薩不贊我故。

    所以疑生籌量此事 經。

    今聞佛音聲(至)令衆至道場 贊曰。

    下十四頌頌喜今聞而惱盡。

    中分二。

    初十二頌半頌斷疑悔。

    後一頌半頌快得安隐。

    初中複二。

    初五頌頌昔悔除。

    後七頌半頌今疑滅。

    初中又二。

    初一頌标悔除所由。

    後四頌正明悔除。

    此初也。

    由聞佛聲随宜說法。

    意趣難知無漏難思所得難解。

    令二乘衆舍随宜教至佛所得道場深法。

    既令悔除故名無漏 經。

    我本着邪見(至)于空法得證 贊曰。

    下四頌除悔。

    中分二。

    初一頌半叙昔舍邪以歸正。

    後二頌半叙今識小以向大。

    此初也。

    本事珊阇耶外道領一百門徒。

    後歸佛出家證人空理。

    得阿羅漢稱梵志師。

    名為拔邪得證空法 經。

    爾時心自謂(至)非是實滅度 贊曰。

    下二頌半叙今識小以向大。

    于中分二。

    初一頌識知小。

    後一半知真大。

    此初也。

    昔時不識謂真滅故 經。

    若得作佛時(至)永盡滅無餘 贊曰。

    知大為真滅得作佛時。

    内具諸相好外為衆生歸敬。

    方成永盡二種生死更無有漏。

    故知大乘是為真滅 經。

    佛于大衆中(至)疑悔悉已除 贊曰。

    下七頌半頌今疑滅。

    分二。

    初一頌結前悔盡。

    生後疑除所由。

    後六頌半正釋疑除。

    此初也 經。

    初聞佛所說(至)惱亂我心耶 贊曰。

    下六頌半正釋疑除。

    複二。

    初一頌叙疑生所由。

    後五頌半正釋疑滅。

    此初也。

    佛昔說三乘我已得訖。

    今說為一與本說乖。

    說我所得非真果滅。

    故心中驚謂佛是魔惱亂我心。

    此疑于事名異熟生不疑于理故非煩惱。

    或前憂疑皆示相起。

    非在鹙子猶有憂疑 經。

    佛以種種緣(至)我聞疑網斷 贊曰。

    下五頌半釋疑滅中有四。

    一頌顯佛言巧心安。

    所以疑斷。

    二頌明三世佛同說方便。

    所以疑斷。

    一頌解佛說同。

    所以疑斷。

    一頌半知佛與魔道迹不同。

    所以疑斷。

    此初也。

    佛說有二一法說二喻說。

    種種緣者法說道理。

    種種喻者比況說也。

    外現此二巧言說法。

    内心安固如海不動。

    所以疑斷。

    言詞不巧理喻乖宗。

    心有動搖智迷真境。

    内.外可阻疑便難滅。

    今則不然所以疑斷 經。

    佛說過去世(至)演說如是法 贊曰。

    此明三世諸佛同說方便所以疑斷。

    初頌過去後頌未來現在二世。

    初皆方便後方真實。

    即領前品三世佛同。

    衆說道乖可令疑起。

    群聖同範今疑故滅 經。

    如今者世尊(至)亦以方便說 贊曰。

    此解佛說同。

    所以疑斷。

    從生及出家身方便也。

    得道者意方便也。

    轉法輪者語方便也。

    初說三乘同三世佛教故言亦以方便說法。

    三業乖張可令疑起。

    色心相順所以疑除。

    又始末說乖可令疑起。

    初後語順故令疑滅 經。

    世尊說實道(至)謂是魔所為 贊曰。

    知佛與魔道迹不同。

    所以疑斷。

    魔說乖真所以疑起。

    佛語符妙由此疑滅 經。

    聞佛柔軟音(至)安住實智中 贊曰。

    下合十四頌。

    喜今聞而惱盡中分二。

    上十二頌半斷疑悔訖。

    此一頌半快得安隐。

    慈悲接引故出柔軟音。

    如雷隐震以說玄理故名深遠。

    清徹如迦陵聲極可愛樂故甚微妙。

    離名利等諸瑕穢事。

    說一乘義故名演暢清淨法。

    暢謂遠也明也。

    心既大喜疑悔永除。

    舍昔處權之心取今住實之智。

    實謂一乘今所求證。

    權謂二乘昔方便也 經。

    我定當作佛(至)教化諸菩薩 贊曰。

    此頌第四知佛子而道成。

    今我為佛子當作菩薩。

    從佛大乘言教所生。

    既修大因定當作佛。

    外為天人所敬能轉無上法輪。

    究竟唯說一乘。

    故能教化菩薩 經。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随我受學 贊曰。

    第一周中自下第三如來述成。

    同藥草喻重述成故。

    于中分三。

    初陳往遇。

    次述今逢。

    後顯還令依前取實。

    此初也。

    曾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常教化汝等者。

    優婆塞戒經言。

    舍利弗曾六十劫行菩薩道。

    有婆羅門從其乞眼。

    鹙子與之。

    彼得眼已投之于地。

    雙足踐踏罵詈而去。

    鹙子悔恨遂退大心。

    此說彼時故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