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五(本)

關燈
譬喻品第三 三門分别。

    一叙來意。

    二解品名。

    三釋妨難 來意有二。

    一鹙子上根聞法說而已悟。

    四人中性必假況而方知。

    上已化于上根。

    下将曉于中性故此品來。

    二論雲自此已下為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

    說七譬喻。

    對治七種增上慢。

    及為三種染慢無煩惱人三昧解脫見等染慢。

    即為治此說三平等。

    又雲餘殘修多羅明十無上義。

    此意總顯下有二十六品明此三義。

    七譬喻在七品。

    一火宅喻此譬喻品。

    二窮子喻信解品。

    三雲雨喻藥草品。

    四化城喻化城品。

    五系寶珠喻五百弟子授記品。

    六解髻中明珠喻安樂行品。

    七醫師喻壽量品。

    随其次第各在一品。

    三平等有九品。

    一譬喻.二授記.三五百弟子授記.四授學無學人記.五法師品.六持品.七提婆達多品.八常不輕.九見寶塔。

    初之八品皆有授記說初乘平等。

    後見寶塔中合說生死涅槃法及身二種平等。

    其十無上有二十一品。

    初九無上有七品。

    一藥草喻.二化城此有第二第三兩無上.三五百弟子授記.四見寶塔.五安樂行.六湧出.七壽量。

    此有第八第九兩無上。

    上七品中除第二第七自餘五品各一無上。

    餘殘修多羅是第十無上。

    謂餘十四品并是第十無上。

    于中有二力。

    一法力二修行。

    力法力有三品。

    一分别功德.二随喜功德.三法師功德。

    修行力中複有七力合十一品。

    一持力有三品一法師.二安樂行.三勸持。

    二說力有一品謂神力。

    三行苦行力亦一品謂藥王品。

    四教化衆生行苦行力亦一品謂妙音。

    五護衆生諸難力有二品。

    一觀音普門二陀羅尼。

    六功德勝力有一品謂妙莊嚴王本事。

    七護法力有二品一普賢二囑累。

    後十無上是初七喻。

    三平等殘名為上殘。

    故本論中解七喻三平等已雲。

    餘殘修多羅明無上義。

    第十無上是前九種無上之殘名為下殘。

    故本論中解第十無上雲。

    十者勝妙力無上餘殘修多羅說 殘有二義。

    一者文殘曾未說故。

    二者義殘前雖已說義猶未盡。

    所望别故今複說之名為義殘。

    恐文繁長故略不說。

    至下品中一一疏釋。

    其藥草.化城.五百弟子.寶塔.持品.安樂行.壽量七品。

    或文或義重說之故。

    其七喻者謂凡夫有學名有煩惱。

    有七種增上染慢。

    為對治此說七譬喻。

    如執化城以為真城。

    即是所求世間三摩跋提将為真滅。

    執無學滿故更無所求。

    二乘無學名無煩惱人。

    有三種法執染慢。

    彼三昧解脫見等法執望二乘雖不名染。

    此回心已即名菩薩。

    法執染此菩薩名染無煩惱慢。

    論翻颠倒義意如此。

    無上義者于大乘中可說有之。

    餘乘即無。

    由此三乘說有差别。

    教.理.行.果等有異故。

    論引佛言不離我身是無上義。

    故二乘中不說此義不能解故。

    由此無上即是一乘教.理.行.果。

    随其所應配諸品取。

    七種具足煩惱衆生者。

    第一求勢力人起第一颠倒求功德增上慢。

    以世間諸煩惱熾然而求天人妙境果報。

    為此說火宅喻。

    富貴自在名為勢力。

    謂諸凡夫求此天人妙境.外果并内果報。

    不知煩惱熾然燒煮。

    為此說火宅喻。

    天人勢力煩惱燒煮如火宅故。

    世尊今者說有二車。

    即是世間善根三昧菩提假解令其出宅。

    後令漸入佛大涅槃。

    故論雲第一人者以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

    方便令戲。

    後令入涅槃故。

    此中不說解脫道中正證生空擇滅真智名為世間三昧假解此是羊鹿非是車體。

    從彼觀後入世間定觀前所證以心粗故不見正智及生空如。

    乃見惑業後苦不生心便變作涅槃想解。

    正智所證根本觀中所得擇滅。

    下名化城。

    不說假觀所變為城。

    不息苦故。

    今說後時後得智位能變想解。

    名為世間善根三昧。

    輕安喜樂種種功德假名羊鹿假名種智。

    與之遊戲後化一乘方令入于佛大涅槃。

    至佛位中能入牛車即是二智即是菩提。

    所入涅槃即是寶所。

    後化城喻二乘執彼惑苦不生故為涅槃。

    理實涅槃解脫道中是正智證。

    故說入化城衆商皆倦息。

    前後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故。

    實非種智。

    說羊鹿車有名不見登。

    說此世間三昧善根。

    與令遊戲故。

    二乘執此以為二車。

    實非車體。

    如二乘者所起四颠倒。

    正觀不然。

    後方想解緣此起執。

    化城亦爾。

    今為對治求勢力人颠倒求功德增上慢。

    說此車喻。

    故此品來。

    此餘諸義各至品釋 解品名者。

    譬者況也類也。

    玉篇雲。

    比類以相曉。

    喻者開也曉也。

    玉篇雲曉也谏也。

    今舉世間之近迹況類出世之深緻。

    以開未語用曉前迷。

    曉喻之譬名譬喻品。

    或譬即喻名譬喻品 釋妨者。

    一問。

    此以喻曉理名譬喻品。

    前直以法彰應名法品。

    答前後相例理實應然。

    立者不同何詳所以。

    但以方便者法中之别義。

    譬喻者況中之通名。

    通别既殊得名遂别。

    未可相例。

    二問。

    何故七喻唯此獨名。

    餘兼别稱。

    答喻雖有七此最初故。

    雖标總稱即自别名。

    餘品不單名譬喻故。

    三問中根領。

    記别标信解。

    上根領記理應别開。

    何故此品之初寄明鹙子領記等事。

    答中根領記文廣義長。

    所以别開。

    鹙子不然故寄此說。

    又因鹙子領記啟請方陳喻況。

    故在此初寄明領記 經。

    爾時舍利弗(至)得未曾有 贊曰。

    就此品中大文分二。

    初鹙子聞法領喜述成得記。

    後佛廣以譬喻化彼中根。

    初文屬前第一周法說一乘。

    初周有四上法說訖。

    自下第二鹙子聞法領解。

    自責而生喜于中有二。

    初長行後偈頌。

    長行有二。

    初标聞法以喜生。

    後釋歡喜之所以。

    此初也。

    依俗間釋。

    踴跷也。

    躍跳也。

    跷足跳者喜之極也。

    聞真道以起權故踴躍。

    稱悅所希之意故歡喜。

    表發大心故即起。

    心契所說故合掌一心請益。

    瞻仰尊顔啟本所懷故言白佛。

    法音者大乘言教也。

    曾所未聞得未曾有。

    又由三義所以歡喜。

    一聞佛說法心安如海。

    知佛非魔所以歡喜。

    二聞今一實解昔三權。

    三為一因所以歡喜。

    三聞佛說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所以歡喜 經。

    所以者何(至)無量知見 贊曰。

    下釋歡喜之所以。

    有四。

    一失大法以興嗟。

    二處小階而起歡。

    三喜今聞而惱盡。

    四知佛子而道成。

    此初也。

    豫者入也關也。

    玉篇預先辦也備預也早也。

    切韻若逸作豫正應為預。

    爾雅為預。

    逮及與也。

    古文為與。

    左傳雲公必與焉。

    感者激也。

    傷者歎也。

    昔聞菩薩如是受記之事我等不入。

    昔聞授記之流不及授記之事。

    所以感激恨切傷歎失于如來五種知見。

    或失如來智性智相之知見也 經。

    世尊我常獨處(至)而見濟度 贊曰。

    下處小階而起歎。

    有二。

    初歎住小。

    後自責躬。

    此初也。

    常恒也。

    每者數也。

    屢也。

    非一定辭。

    入者證也。

    法性者謂人無我真如。

    彼同證故。

    我與菩薩俱能證入無我真如。

    雲何如來獨以小乘而見度脫。

    或性謂體。

    同入佛法體類之中。

    有本作嘗謂曾經也 經。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贊曰。

    下自責躬。

    有三。

    初标。

    次釋後成。

    此标也。

    咎謂罪失我之愆過。

    咎音巨久反。

    字從人各。

    人各相違即成過咎 經。

    所以者何(至)而得度脫 贊曰。

    此釋所由。

    所因者成大菩提之因行也。

    謂于七地四菩薩行。

    一菩提分.二波羅蜜.三諸神通.四成就有情。

    故迦葉言于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心不好樂。

    故正覺因即此四行。

    待者承望.渴仰.希須之義。

    鹙子自言。

    若我等輩承望希須渴仰無上正覺之因。

    佛必以大乘而見度脫。

    但由我輩于大因中不生希待。

    所以世尊不以大乘而見濟度。

    或因謂菩提心。

    略為三種。

    一厭離有為。

    二求菩提。

    三深念衆生。

    即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 經。

    然我等(至)思惟取證 贊曰。

    此成自責。

    然由我等不解佛之方便随宜所說諸法。

    初聞即信即便受行。

    思惟取證。

    故佛不以大乘度脫。

    由此是我輩之咎也 經。

    世尊(至)快得安隐 贊曰。

    喜今聞而惱盡。

    克者專也。

    昔來修小專自悔責不求于大。

    又疑菩提于己無分不生欣趣。

    或複自身已得解脫與佛無差。

    聞佛今說佛所得法甚深難解。

    二乘不了疑佛為魔。

    今既聞說一實三權知昔修小為大之因。

    所以悔斷知已作佛菩提有分。

    所得解脫是佛方便故疑亦斷。

    心開意解身意泰然。

    泰然者安泰怡然之貌。

    既無疑悔故快安隐。

    疑悔若生恒不安隐。

    何得泰然。

    斷者徒管反截也絕也。

    又都亂反。

    今從初。

    問疑生分别。

    入見即除。

    悔多憂俱。

    離欲便舍。

    如何鹙子今二方除。

    答煩惱之疑預流即盡。

    煩惱伴悔離欲已除。

    今法執之類異熟生疑。

    如阿羅漢疑黑鹽之輩。

    于事之疑。

    惡作名悔未爽于理。

    此惡作體即是善愧。

    輕拒暴惡故。

    或即是厭。

    慧俱無貪之一分也。

    亦即省察心心所故。

    但是悔相性必粗動故。

    離欲舍。

    離欲有悔必是惡作。

    以悔名說從果為名。

    豈離欲已而不厭惡 經。

    今日乃知(至)得佛法分 贊曰。

    知佛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