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四(末)
關燈
小
中
大
沙門基撰
經一切諸世尊(至)唯一無二乘
贊曰。
下第五段七十頌半。
頌第五依法。
有三。
初一頌半頌十方佛法。
次三十八頌半頌三世佛法。
後三十頌半頌我亦如是。
此初也。
既唯一無二乘。
雲何破三以歸一 經。
過去無數劫(至)其數不可量 贊曰。
下三十八頌半頌三世。
中分三。
初二十七頌半頌過去。
次六頌半頌未來。
後四頌半頌現在。
初中有二。
初四頌半頌佛說法初權後實。
後二十三頌頌衆生聞法皆究竟得一切種智。
初中有四。
一頌佛多。
一頌開權。
一頌顯實一頌半釋開權顯實之意。
此初也 經。
如是諸世尊(至)演說諸法相 贊曰。
明初開權 經。
是諸世尊等(至)令入于佛道 贊曰。
明後顯實 經。
又諸大聖主(至)助顯第一義 贊曰。
釋開權顯實之義。
知諸衆生未能頓學一乘教故。
識其根欲。
故初以權方便助顯一乘。
後令入實。
又菩薩根性有二。
一不定性二定性。
為不定性初權後實。
顯暢一乘。
前二頌是。
為定性者說頓教一乘。
此文是也。
謂知衆生心性頓欲故。
以異方便不從權取實顯助一乘。
一乘者第一義谛真如等是。
初三後一是權實之方便。
頓說一乘故名異方便 經。
若有衆生類(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下二十三頌頌衆生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為三。
初二頌佛在。
次二十頌滅後。
後一頌結。
此初也。
逢佛聞法修行六度四攝無量等。
名種種福德。
修佛之因菩薩行故皆已成道 經。
諸佛滅度已(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下二十頌頌佛滅後。
分五。
一頌慈心。
四頌半造塔。
六頌半造像。
七頌供養。
一頌稱佛。
此初也。
有善剛強非菩薩。
心柔軟非善亦非菩薩。
要善而耎方菩薩心。
順理益物極柔和故。
已成佛道。
植佛因故。
後文且據佛滅之。
行後。
難作故。
是别行故。
非是佛在作此諸行。
而非佛因在易修故。
準上六度佛滅後行是總行故亦成佛道 經。
諸佛滅度已(至)莊校于諸塔 贊曰。
下四頌半造塔成佛。
分二。
初四頌明造塔。
後半頌結。
初文有三。
初二頌造塔。
數多八珍嚴瑩。
次一頌九物為塔。
後一頌下至戲笑劣物為塔。
此初也。
佛地論數七寶無玫瑰。
仍琉璃與珠别。
珠謂赤真珠。
今此若以琉璃為珠即為七寶。
不爾故八。
琉璃與珠别故。
頗梨多白紅色。
車渠青白間色。
馬腦有多色或純白.或純青黃.或衆色間.玫瑰赤色。
說文火齊珠也。
一曰石之美好曰玫圓好曰瑰。
餘者可知。
增一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四梵之福。
一若有信心善男子等未曾起塔處能起于塔。
二補持故寺。
三和合聖衆。
四佛初成道諸天人等請轉法輪。
是名四梵之福。
比丘白佛梵福多少。
佛言四天下及六欲天所有福德。
猶不如一梵王之福。
故勸造塔當得菩提 經。
或有起石廟(至)磚瓦埿土等 贊曰。
此一頌九物為塔。
石廟者石佛堂。
古雲支提今雲制多翻為靈廟。
應作廟字廟貌也。
白虎通玉篇雲先祖尊貌所在故謂之廟木櫁者字林香木。
切韻作榓玉篇作櫁。
其樹似槐而香極大。
伐之五年始用。
若取其香皆預研久乃香出 經。
若于曠野中(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初一頌下至戲笑。
劣物為塔後半頌結之。
論雲聚沙為佛塔已成佛道者。
謂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者。
所作善根能證菩提。
非諸凡夫及決定種姓聲聞。
未發菩提心者之所能得故。
如是乃至上文及下小低頭等亦如是 經。
若人為佛故(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下六頌半明造像中有二。
初五頌造。
後一頌半結。
初中分四。
一頌刻雕。
二頌十物嚴飾。
一頌彩畫。
一頌戲作。
此初也。
明作佛像非作餘像。
故言為佛。
為求作佛為思敬佛故名為佛。
又說為佛而作諸像。
為莊嚴佛故名為佛。
造像功德經說。
造像得十一種果。
一世世所生眼目淨潔面目端正。
二生處無惡。
三常生貴家。
四身體姝好紫磨金色。
五常豐珍玩。
六生賢善家。
七後生為王王中最勝。
八金輪化王九後生梵天壽命一劫。
十不随惡道。
十一後生之中還重三寶。
喜持妙物複造功德。
一之梵福多四天下大海十倍 經。
或以七寶成(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此二頌十物嚴飾作像。
切韻鈆即錫也。
有雲錫銀.鈆之間。
玉篇青金也 經。
彩畫作佛像(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此頌畫佛 經。
乃至童子戲(至)而畫作佛像 贊曰。
此頌戲作 經。
如是諸人等(至)度脫無量衆 贊曰。
此結也。
具足大悲心者。
凡所作善必帶悲心。
方成到彼岸故成佛道 經。
若人于塔廟(至)敬心而供養 贊曰。
下有七頌明供養。
有二。
初五頌半明供養。
後一。
頌半結成。
初中有五。
一頌四物供養。
一頌半音樂供養。
一頌歌呗供養。
一頌華供養。
一頌身業行敬供養。
此初也。
發菩提心經雲。
若以華施得七覺華故。
以香施得五分法身香故。
以幡施得陀羅尼轉衆惡故。
以蓋施獲四無量覆衆生故。
業報差别經說各得十德 經。
若使人作樂(至)盡持以供養 贊曰。
此以音樂供養。
樂音五覺反以生樂故。
亦慮各反。
黃帝世伶倫作樂。
說文五聲八音之總名。
禮記幹戚羽毛謂之樂。
鄭玄雲八音克諧謂之樂。
鼓動也鳴也。
凡出音曰鼓。
今木有皮動之即鳴。
角者曲形而似角。
貝者螺也。
涅槃經吹貝知時。
箫管也玉篇編小管所吹又箾也。
笛七孔籥俗名直。
玉篇五孔竹笛。
羌笛三孔。
琴禁也君子守正自禁。
神農所作。
箜篌.琵琶相可知矣鏡如鈴而大。
玉篇小钲也。
軍法十長執铙。
五人為伍。
五伍二十五人為兩。
兩司馬執铎。
銅拔兩扇相擊出聲。
有作钹無所從。
或為跋字。
發菩提心經雲。
音樂.女色不以施人亂衆生故。
此供養佛故不相違。
如金藏中音樂供養事 經。
或以歡喜心(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此以歌呗供養。
當得大士梵音聲故。
梵雲婆陟此言贊歎。
呗匿訛也。
陳思登漁山聞岩岫誦經。
清婉遒亮遠谷流響。
遂拟其聲而制梵呗。
故今俗中謂之漁梵。
冥合西域三契七聲聞俱胝耳等所作也 經。
若人散亂心(至)漸見無數佛 贊曰。
此以華供養。
與前四事中華施何别。
彼專善心此以散心。
故不相違。
略言供養畫像。
供養餘像亦得 經。
或有人禮拜(至)或複小低頭 贊曰。
此明身業行敬供養。
上歌呗是語業也。
其能發心即是意業。
自餘皆是外财供養。
三業行供養 經。
以此供養像(至)如薪盡火滅 贊曰。
結成供養。
經。
若人散亂心(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此稱佛作佛。
且舉一稱。
尚得作佛何況多稱。
如藥王藥上經雲我常稱五十三佛名故。
今得作佛即其事也 經。
于諸過去佛(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頌衆生聞法得種智中。
此為第三結成佛道。
下第五段七十頌半。
頌第五依法。
有三。
初一頌半頌十方佛法。
次三十八頌半頌三世佛法。
後三十頌半頌我亦如是。
此初也。
既唯一無二乘。
雲何破三以歸一 經。
過去無數劫(至)其數不可量 贊曰。
下三十八頌半頌三世。
中分三。
初二十七頌半頌過去。
次六頌半頌未來。
後四頌半頌現在。
初中有二。
初四頌半頌佛說法初權後實。
後二十三頌頌衆生聞法皆究竟得一切種智。
初中有四。
一頌佛多。
一頌開權。
一頌顯實一頌半釋開權顯實之意。
此初也 經。
如是諸世尊(至)演說諸法相 贊曰。
明初開權 經。
是諸世尊等(至)令入于佛道 贊曰。
明後顯實 經。
又諸大聖主(至)助顯第一義 贊曰。
釋開權顯實之義。
知諸衆生未能頓學一乘教故。
識其根欲。
故初以權方便助顯一乘。
後令入實。
又菩薩根性有二。
一不定性二定性。
為不定性初權後實。
顯暢一乘。
前二頌是。
為定性者說頓教一乘。
此文是也。
謂知衆生心性頓欲故。
以異方便不從權取實顯助一乘。
一乘者第一義谛真如等是。
初三後一是權實之方便。
頓說一乘故名異方便 經。
若有衆生類(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下二十三頌頌衆生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為三。
初二頌佛在。
次二十頌滅後。
後一頌結。
此初也。
逢佛聞法修行六度四攝無量等。
名種種福德。
修佛之因菩薩行故皆已成道 經。
諸佛滅度已(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下二十頌頌佛滅後。
分五。
一頌慈心。
四頌半造塔。
六頌半造像。
七頌供養。
一頌稱佛。
此初也。
有善剛強非菩薩。
心柔軟非善亦非菩薩。
要善而耎方菩薩心。
順理益物極柔和故。
已成佛道。
植佛因故。
後文且據佛滅之。
行後。
難作故。
是别行故。
非是佛在作此諸行。
而非佛因在易修故。
準上六度佛滅後行是總行故亦成佛道 經。
諸佛滅度已(至)莊校于諸塔 贊曰。
下四頌半造塔成佛。
分二。
初四頌明造塔。
後半頌結。
初文有三。
初二頌造塔。
數多八珍嚴瑩。
次一頌九物為塔。
後一頌下至戲笑劣物為塔。
此初也。
佛地論數七寶無玫瑰。
仍琉璃與珠别。
珠謂赤真珠。
今此若以琉璃為珠即為七寶。
不爾故八。
琉璃與珠别故。
頗梨多白紅色。
車渠青白間色。
馬腦有多色或純白.或純青黃.或衆色間.玫瑰赤色。
說文火齊珠也。
一曰石之美好曰玫圓好曰瑰。
餘者可知。
增一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四梵之福。
一若有信心善男子等未曾起塔處能起于塔。
二補持故寺。
三和合聖衆。
四佛初成道諸天人等請轉法輪。
是名四梵之福。
比丘白佛梵福多少。
佛言四天下及六欲天所有福德。
猶不如一梵王之福。
故勸造塔當得菩提 經。
或有起石廟(至)磚瓦埿土等 贊曰。
此一頌九物為塔。
石廟者石佛堂。
古雲支提今雲制多翻為靈廟。
應作廟字廟貌也。
白虎通玉篇雲先祖尊貌所在故謂之廟木櫁者字林香木。
切韻作榓玉篇作櫁。
其樹似槐而香極大。
伐之五年始用。
若取其香皆預研久乃香出 經。
若于曠野中(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初一頌下至戲笑。
劣物為塔後半頌結之。
論雲聚沙為佛塔已成佛道者。
謂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者。
所作善根能證菩提。
非諸凡夫及決定種姓聲聞。
未發菩提心者之所能得故。
如是乃至上文及下小低頭等亦如是 經。
若人為佛故(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下六頌半明造像中有二。
初五頌造。
後一頌半結。
初中分四。
一頌刻雕。
二頌十物嚴飾。
一頌彩畫。
一頌戲作。
此初也。
明作佛像非作餘像。
故言為佛。
為求作佛為思敬佛故名為佛。
又說為佛而作諸像。
為莊嚴佛故名為佛。
造像功德經說。
造像得十一種果。
一世世所生眼目淨潔面目端正。
二生處無惡。
三常生貴家。
四身體姝好紫磨金色。
五常豐珍玩。
六生賢善家。
七後生為王王中最勝。
八金輪化王九後生梵天壽命一劫。
十不随惡道。
十一後生之中還重三寶。
喜持妙物複造功德。
一之梵福多四天下大海十倍 經。
或以七寶成(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此二頌十物嚴飾作像。
切韻鈆即錫也。
有雲錫銀.鈆之間。
玉篇青金也 經。
彩畫作佛像(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此頌畫佛 經。
乃至童子戲(至)而畫作佛像 贊曰。
此頌戲作 經。
如是諸人等(至)度脫無量衆 贊曰。
此結也。
具足大悲心者。
凡所作善必帶悲心。
方成到彼岸故成佛道 經。
若人于塔廟(至)敬心而供養 贊曰。
下有七頌明供養。
有二。
初五頌半明供養。
後一。
頌半結成。
初中有五。
一頌四物供養。
一頌半音樂供養。
一頌歌呗供養。
一頌華供養。
一頌身業行敬供養。
此初也。
發菩提心經雲。
若以華施得七覺華故。
以香施得五分法身香故。
以幡施得陀羅尼轉衆惡故。
以蓋施獲四無量覆衆生故。
業報差别經說各得十德 經。
若使人作樂(至)盡持以供養 贊曰。
此以音樂供養。
樂音五覺反以生樂故。
亦慮各反。
黃帝世伶倫作樂。
說文五聲八音之總名。
禮記幹戚羽毛謂之樂。
鄭玄雲八音克諧謂之樂。
鼓動也鳴也。
凡出音曰鼓。
今木有皮動之即鳴。
角者曲形而似角。
貝者螺也。
涅槃經吹貝知時。
箫管也玉篇編小管所吹又箾也。
笛七孔籥俗名直。
玉篇五孔竹笛。
羌笛三孔。
琴禁也君子守正自禁。
神農所作。
箜篌.琵琶相可知矣鏡如鈴而大。
玉篇小钲也。
軍法十長執铙。
五人為伍。
五伍二十五人為兩。
兩司馬執铎。
銅拔兩扇相擊出聲。
有作钹無所從。
或為跋字。
發菩提心經雲。
音樂.女色不以施人亂衆生故。
此供養佛故不相違。
如金藏中音樂供養事 經。
或以歡喜心(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此以歌呗供養。
當得大士梵音聲故。
梵雲婆陟此言贊歎。
呗匿訛也。
陳思登漁山聞岩岫誦經。
清婉遒亮遠谷流響。
遂拟其聲而制梵呗。
故今俗中謂之漁梵。
冥合西域三契七聲聞俱胝耳等所作也 經。
若人散亂心(至)漸見無數佛 贊曰。
此以華供養。
與前四事中華施何别。
彼專善心此以散心。
故不相違。
略言供養畫像。
供養餘像亦得 經。
或有人禮拜(至)或複小低頭 贊曰。
此明身業行敬供養。
上歌呗是語業也。
其能發心即是意業。
自餘皆是外财供養。
三業行供養 經。
以此供養像(至)如薪盡火滅 贊曰。
結成供養。
經。
若人散亂心(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此稱佛作佛。
且舉一稱。
尚得作佛何況多稱。
如藥王藥上經雲我常稱五十三佛名故。
今得作佛即其事也 經。
于諸過去佛(至)皆已成佛道 贊曰。
頌衆生聞法得種智中。
此為第三結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