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四(末)

關燈
經。

    未來諸世尊(至)亦方便說法 贊曰。

    下六頌半頌未來法。

    中分二。

    初三頌半标同今說實。

    後三頌重釋前義。

    初中有三。

    一頌标同初方便。

    一頌半标後成說實。

    一頌釋前所由。

    此初也。

     經。

    一切諸如來(至)無一不成佛 贊曰。

    此頌标後成說實。

    令聞法者皆得作佛。

    佛及衆生二俱合說 經。

    諸佛本誓願(至)亦同得此道 贊曰。

    釋前所由由本願故 經。

    未來世諸佛(至)其實為一乘 贊曰。

    下三頌重釋前義。

    有二。

    初一頌明初方便皆為一乘。

    後二頌明悟三性諸法歸趣所以如此。

    此初也 經。

    諸佛兩足尊(至)導師方便說 贊曰。

    明悟三性諸法歸趣。

    所以初權後說一乘。

    真如妙理體性常住。

    佛能證知。

    遍計所執生法二我體性是無。

    佛證無我理故亦知此無是凡虛妄執。

    佛種從緣起者。

    無漏依他報佛種子因緣所生從緣所起因修作故。

    由證真理斷能執心染分依他。

    知所執無。

    從于淨分依他因緣修佛種者為一乘故。

    何者一乘重顯常法即圓成實。

    法住法位者真如住在諸法之中體性常有名為法住。

    法有染淨離染得淨分位顯之故名法位。

    相者體性世間本體。

    即是常住真如實性。

    一乘體也。

    于金剛座道場之中知此諸法本體性已。

    于無名相法中導師方便以名相說。

    一切法中略有二種。

    一空二有。

    空無差别總立一性名遍計所執。

    有法有差别分之為二。

    一者常二者無常。

    常者名圓成實性。

    無常者為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複分為二。

    一有漏二無漏。

    有漏為依他起性。

    無漏為圓成實性。

    今依前門無常為依他。

    依他有漏皆悉除斷。

    就中但取無漏無常淨分依他。

    究竟滿位成菩提故。

    故言佛種從緣起也。

    意顯能證常住法性真如無我理故。

    乃能了知二我為無。

    依于善友修習智慧。

    從緣起法菩提覺滿。

    為證一乘真如妙理。

    妙理即是法住法位世間常住相。

    大般涅槃于道場中既證知已。

    今為衆生方便說之令欣趣證。

    今此依他即菩提。

    圓成即涅槃合成一乘。

    圓成勝故獨名一乘。

    由斷有漏依他起性遣遍計所執。

    證此二果。

    由了依他.所執性故初說阿含次說般若。

    純有.空教名為方便。

    今三俱說故名真實。

    三性之義如别章說 經。

    天人所供養(至)亦說如是法 贊曰。

    下有四頌半頌現在。

    有三。

    初一頌半标。

    一頌開權顯實。

    二頌顯意。

    此初也 經。

    知第一寂滅(至)其實為一乘 贊曰。

    此初開權。

    後還顯實 經。

    知衆生諸行(至)随應方便說 贊曰。

    此顯初權後實之意。

    衆生諸行者總句。

    心行相也。

    下是别句。

    或勝解也。

    心所念者遍趣行也。

    業力者自業也。

    欲力謂勝解也。

    性力謂種種界也。

    精進力者謂處非處等。

    或精進等體。

    即性力。

    以種性體即五根故。

    下一力字貫通上也。

    根利鈍者根勝劣力也。

    佛有此智力能知之故。

    所以初權後還真實。

    前未來佛由悟三性。

    此現在佛由知衆生互相影顯。

    故初方便後說真實 經。

    今我亦如是(至)皆令得歡喜 贊曰。

    下三十頌半頌我亦如是釋迦同。

    中分二。

    初二頌标。

    後二十八頌半廣釋。

    此初也。

    初頌今實。

    後頌昔權。

    皆令歡喜漸入道故 經。

    舍利弗當知(至)貧窮無福慧 贊曰。

    下廣釋。

    分二。

    初二十一頌半頌初以三乘方便誘引。

    即長行雲。

    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

    随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後有七頌頌今說真實。

    即長行雲。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即頌初權後實之義。

    就初文分四。

    初三頌半見生處危難。

    次三頌思救不可得。

    次十一頌半請念設權方。

    後三頌半正說三乘化。

    初中有二。

    一頌無善。

    二頌半有惡。

    此初也。

    般若經說佛有五眼。

    一肉眼非修定生。

    四大所造。

    或長養或異熟。

    淨色為性。

    二天眼斷于定障修習所起。

    唯是長養。

    四大所造淨色為性。

    三法眼觀事有慧四慧眼觀空理慧五佛眼因積而果圓。

    攬前四為體龍樹解雲。

    如四大河流至天池通名大海。

    如是四眼流至佛果通為佛眼。

    初二體色。

    次二體智。

    後一通二。

    又言人等有肉眼。

    天等有天眼。

    二乘有慧眼。

    菩薩有法眼。

    佛有佛眼。

    由此說五。

    瑜伽十四說有三眼。

    一肉眼能照顯露無障礙色。

    二天眼能照隐顯有無障色。

    三慧眼能照一切種若色非色。

    法眼體慧合慧為一。

    不同色眼境有隐顯。

    故略不論。

    佛眼即前四眼。

    或談因非果。

    故亦不說。

    華嚴經說十眼。

    一肉眼見一切色。

    二天眼見死此生彼。

    三慧眼見諸衆生諸根差别。

    四法眼見一切法第一義。

    五佛眼見佛十力。

    六智眼分别了知一切種法。

    七光明眼見一切佛光明。

    八出生死眼見涅槃法。

    九無礙眼見一切法無有障礙。

    十普眼謂見法界平等法門。

    十中第一是五中第一見諸色故。

    此中第二是前第二。

    此中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九五眼是前法眼。

    此第四第八是前慧眼見真谛故。

    或第四第八第九三眼是前慧眼俱見理故。

    第十普眼是前佛眼普見法界平等性故。

    以佛眼觀者以五眼中佛眼觀也。

    十中佛眼不見衆生見十力故。

    六道衆生無始不修福智二因。

    未獲七種聖财及人天七法财。

    謂施戒忍勤定慧方便故無福及慧 經。

    入生死險道(至)盲瞑無所見 贊曰。

    下二頌半有惡。

    為二。

    初一頌半現苦沉溺煩惱增多。

    後一頌設求出要而行邪行。

    此初也。

    世間牦牛由自愛尾藏身護尾。

    人貪其尾遂殺其身。

    衆生亦爾。

    貪着五欲以自藏身。

    遂以貪愛而自弊敗。

    反自弊困墜堕惡道。

    有本雲自蔽。

    蔽掩障也。

    如牦牛愛尾以弊其心遂緻喪命。

    衆生亦爾。

    貪愛蔽心。

    牦牛說文西南夷長髭牛也。

    有作貓字。

    人間捕鼠者。

    非此中義。

    有作貓牦不知所從 經。

    不求大勢佛(至)以苦欲舍苦 贊曰。

    設求出要而行邪行。

    佛有神通威勢及以智慧斷苦之法而不求趣。

    翻堕外道邪見網中。

    行諸身苦行以舍生死苦。

    此為未可。

    所以六年麻麥尚不證于菩提。

    坐卧荊棘何容得于道果。

    如狗逐塊塊打轉多。

    豈同師子逐人非塊 經。

    為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 贊曰。

    下三頌思救不可得。

    為三。

    初半頌思起因行。

    一頌得果已思。

    一頌半思救不可得。

    此初也見諸衆生有此二緣遂起悲心。

    發心修行思惟将救 經。

    我始坐道場(至)思惟如是事 贊曰。

    得果已思。

    佛成道已樹下經行。

    觀樹喜自道圓。

    經行思惟利物。

    又觀樹心凝妙理。

    經行想化群生。

    又觀樹想蔭四生。

    經行思施福慧。

    諸經說佛成道已後說法時節各各不同。

    此雲三七日。

    彌沙塞律三昧七日。

    與十地經同。

    七日不說法顯示自受法樂故。

    為令衆生增愛敬故。

    律及薩婆多傳過六七四十二日方說法。

    梵天來請。

    憍陳如等根方熟故。

    又有說雲夏安居後方度五人。

    十二由經成道後二年方度五人。

    智度論說五十個七日不說法。

    此皆諸部宜見不同。

    未可和會。

    然今解者。

    大乘以法華為正。

    此說通行四谛法輪故三七日。

    若唯說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