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四(末)

關燈
法輪十地為正。

    第二七日說十地故 經。

    我所得智慧(至)雲何而可度 贊曰。

    思救不可得。

    有四因故。

    一法深難解。

    二根鈍難救。

    三着樂難舍。

    四癡盲難悟雲何可度 經。

    爾時諸梵王(至)請我轉法輪 贊曰。

    下十一頌半請念設權方。

    中分四。

    初二頌諸天請說。

    次三頌示相思惟。

    次四頌半化遇良緣。

    後二頌念随權誘。

    此初也。

    大自在天色界天也。

    今對三乘法爾說法皆待請故。

    智度論雲淨居天勸出家。

    四天王獻缽。

    帝釋獻寶座。

    梵王請轉法輪。

    佛初不許。

    梵王說有三根重請殷勤。

    佛方許之初說三乘。

    勝天王般若雲。

    四天王等獻缽。

    天帝釋獻座。

    佛為受之。

    各見獨為受之皆發勝心。

    然下大通智勝唯梵王請。

    此說通諸天者。

    彼舉勝類。

    非無餘天請彼佛也 經。

    我即自思惟(至)疾入于涅槃 贊曰。

    下三頌示相思惟。

    有二。

    初二頌即說大乘。

    衆生有損。

    後一頌且說三乘衆生有益。

    此初也。

    以諸衆生處俗現在苦中。

    出家妄行苦行。

    無暇頓能信大乘法。

    若為說者返生诽謗疑惑破壞。

    脫生不信卻堕惡道。

    又在俗者沒苦故不信外道出家者破法故不信。

    既有此損甯不說法疾入涅槃。

    何得翻損諸衆生也。

    即同智論初不許也 經。

    尋念過去佛(至)亦應說三乘 贊曰。

    且說三乘衆生有益同諸佛故。

    此同智論重請方許 經。

    作是思惟時(至)而用方便力 贊曰。

    下有四頌半。

    化遇良緣。

    有三。

    初一頌半佛現贊揚。

    次半頌勸同諸佛。

    後二頌半引己為證。

    後實初權。

    此初二也。

    十方佛現歎佛稱善。

    贊第一師得無上法。

    勸随諸佛後實初權。

    釋迦能姓。

    牟尼寂号。

    今略言文如音訓說。

    法爾随喜皆雲善哉 經。

    我等亦皆得(至)分别說三乘 贊曰。

    下二頌半引己為證。

    後實初權。

    中有三初一頌引己為證。

    次一頌釋此所由。

    後半頌結歸真實。

    此初也。

    引已初時說三乘也 經。

    少智樂小法(至)但為教菩薩 贊曰。

    此釋所由。

    及結歸真實。

    以不定人創在凡夫小智樂小無欣大意。

    不信自作佛故。

    初說三乘。

    雖複初權後必真實。

    但化菩薩 經。

    舍利弗當知(至)喜稱南無佛 贊曰。

    下二頌念随權誘。

    分二。

    初頌聞之敬贊。

    後頌思順彼行。

    此初也。

    有本雲稱南無諸佛。

    應從喜稱為正正言納慕亦言納莫。

    此雲敬禮。

    若言伴談或言伴題。

    此雲禮拜。

    舊雲和南訛略也 經。

    複作如是念(至)我亦随順行 贊曰。

    思順彼行也。

    既遇良緣勸我權化。

    思生濁劫應順彼行 經。

    思惟是事已(至)為五比丘說 贊曰。

    下三頌半正說三乘。

    化分三。

    初一頌半正起權化。

    次一頌三寶遂興。

    後一頌會成今古。

    此初也。

    梵雲婆羅痆斯雲波羅奈訛也。

    中印度境。

    往昔此地有兩群鹿各五百餘。

    佛為一群鹿王。

    提婆達多複為一王。

    時此國王畋遊原澤。

    菩薩鹿王前請王曰。

    大王狡獵中原縱獠飛矢。

    凡我徒屬命盡斯晨。

    即日腐臭無所充膳。

    願欲次差日輸一鹿。

    王有割鮮之膳我延旦夕之命。

    王善其言回駕而返。

    兩群之鹿更次輸命。

    提婆群中有懷孕鹿。

    次當就死。

    白其王曰。

    身雖應死子未次也。

    願暫差替誕訖當往。

    鹿王怒曰誰不寶命。

    雌鹿歎曰吾王不仁死無日矣。

    乃急告菩薩菩薩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

    吾今代汝。

    遂至王門。

    道路之人傳聲唱曰。

    彼大鹿王今來入邑。

    都人士庶莫不馳觀。

    王之聞也以為不誠。

    門者白王王乃信然。

    王曰鹿王何遽來耶。

    鹿王曰有雌鹿當死。

    胎子未産心不能忍。

    敢以身代。

    王聞歎曰。

    我人身鹿也無慈育之心。

    爾鹿身人也有代命之德。

    于是悉放諸鹿不複輸命。

    即以其林為諸鹿薮。

    因而謂之施鹿林焉。

    鹿野之号自此而興。

    初薩縛喝剌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古曰悉達多訛略也)太子踰城之後栖山隐谷亡身殉法。

    淨飯王乃命家族三人舅氏二人曰。

    我子一切義成舍家修學。

    孤遊山澤獨處林薮。

    故命爾曹随知所止。

    内則叔父伯舅外則君而且臣。

    凡厥動靜宜知進止。

    五人銜命相望營衛。

    因即勤求欲期出離。

    每相謂曰。

    夫修道者苦證耶樂證耶。

    二人曰安樂為道。

    三人曰勤苦為道。

    二三交诤未有以明。

    于是太子思惟至理為伏苦行外道即麻麥以支身。

    彼二人者見而言曰。

    太子所行非真實法夫道也者樂以證之。

    今乃勤苦非吾徒也。

    舍而遠遁思惟果證。

    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

    欲驗苦行非真受乳糜而證果。

    斯三人者聞而歎曰功垂成焉今其退矣。

    六年苦行一旦捐功亦舍而去。

    于是相從求訪二人。

    既相見已匡坐高論更相議曰。

    昔見太子一切義成。

    出王宮就荒谷。

    去珍服被鹿皮。

    精勤勵志貞節苦心。

    求深妙法期無上果。

    今乃受牧牛女乳糜。

    敗道虧志吾知之矣。

    無能為也。

    彼二人曰君何見之晚欤。

    此猖蹶人耳。

    夫處乎深宮安乎尊勝。

    不能靜志遁迹山林。

    棄轉輪王位為鄙賤人行何可念哉。

    言增碜切。

    菩薩浴尼連河坐菩提樹。

    成等正覺号天人師。

    寂默宴然惟察應度。

    思曰彼郁頭藍子者證非想定堪受我法。

    空中諸天尋聲報曰。

    郁頭藍子命終已來經今七日。

    如來歎惜斯何不遇。

    垂聞妙法遽從變化。

    重更觀察有阿藍迦藍。

    得無所有處定可授至理。

    諸天又曰。

    命終已經五日。

    如來再歎愍其薄祐。

    又更谛觀誰應受教。

    唯施鹿林有五人者可先誘導。

    如來爾時起菩提樹趣鹿野園。

    威儀寂靜神光晃曜。

    豪含玉彩身瑩金色。

    安詳前進導彼五人斯之五人遙見如來。

    互相謂曰。

    一切義成彼來是歲月遽淹。

    聖果不證心期已返。

    故尋吾徒宜各默然勿起迎禮。

    如來漸近威神動物。

    五人忘制拜迎問訊。

    侍從如儀。

    如來漸誘示之妙理。

    相傳解雲。

    言五人者。

    一陳如。

    二十力迦葉。

    三頞鞞.有雲即馬勝比丘。

    四跋提。

    五摩诃男拘利。

    應勘婆沙。

    何故唯五人。

    有雲迦葉佛時同學九人。

    四人利根已前得道。

    五人鈍根故今始悟。

    願逢釋迦佛出成道故。

    又經雲釋迦過去作大魚身。

    願先食我者先度。

    五人先食故先度之。

    又經雲六人曾供養佛五人取稻華供養。

    一人待熟。

    五人初悟一人在後。

    即須跋陀羅。

    又即五夜叉食慈力王肉也。

    五人中陳如得初果。

    四人在四善根至夏初方得道。

    西域記雲夏安居畢方得道迹。

    法寂滅相即是真如。

    不可言宣性離言故。

    無名相法以名相說名方便力。

    趣波羅捺為五人說 經。

    是名轉法輪(至)法僧差别名 贊曰。

    三寶遂興也。

    此法輪義略以五門分别。

    一出體。

    二釋名。

    三轉相。

    四差别。

    五三乘 出體者。

    俱舍論第二十四說。

    所說沙門性亦名婆羅門。

    亦名為梵輪。

    真梵所轉故。

    于中唯見道說名為法輪。

    由速等似輪或具輻等故。

    即于此中依見道。

    世尊有處說名法輪。

    如世間輪有速等相。

    見道似彼故名法輪。

    謂見谛道速疾行故。

    有取舍故降未伏故。

    鎮已伏故。

    上下轉故。

    具此五相似世間輪。

    故顯宗雲。

    如聖王輪取前舍後。

    見道亦爾舍苦等境取集等故。

    此意顯示。

    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