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四(末)

關燈
四谛理必不俱時。

    如聖王輪降未伏故。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

    如世間輪有輻等故。

    八聖道支似彼名輪。

    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毂。

    正定似辋。

    故名法輪。

    甯知法輪唯是見道。

    憍陳那等見道生時說名已轉正法輪故。

    天親論主依經部宗破薩婆多言。

    三轉行相非唯見道。

    如何可說唯于見道立法輪名。

    是故唯應即此三轉十二行相。

    所有法門名為法輪可應正理。

    雲何名轉。

    由此法門往他相續令解義故。

    或諸聖道皆名法輪。

    于所化生身中轉故。

    于他相續見道生時。

    已至轉初故名已轉。

    此有釋言。

    初說見道名為法輪。

    非薩婆多正義。

    雜心亦叙不正義雲。

    牟尼說見道速疾名法輪。

    俱舍複言或諸聖道皆是法輪等。

    此是薩婆多師本意。

    故顯宗雲毗婆沙師本意。

    總說一切聖道皆名法輪。

    以說三轉三道攝故。

    于他相續見道生時。

    已至轉初故名已轉。

    非唯見道以八聖道支獨名法輪妙音所說非正義故。

    成實論說。

    初轉生聞慧第二轉生思慧。

    第三轉生修慧亦無十二行相。

    唯作一空行今者大乘總貫諸文法輪有五。

    一輪自性。

    謂擇法覺支.正見.正智等。

    瑜伽九十五雲。

    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

    自他三轉通見及修無學道故。

    諸聖慧眼能摧煩惱說名輪故。

    俱舍亦言一切聖道名法輪故。

    或體唯取八聖道支。

    具毂.辋.輻圓滿義故。

    正見.正思惟.說名為毂。

    是根本故。

    正語.業.命說名為輻。

    因毂有故。

    正念.勤.定說名為辋。

    攝錄餘故。

    不同小乘。

    此八聖道别修行相雖在修道。

    體實通餘見無學道。

    世尊應無八聖道故。

    二法輪因。

    謂能生後聖道諸教。

    聞.思.修等。

    無量義經十七名中亦名法輪故。

    諸經論中說佛教法名法輪故。

    俱舍亦言。

    此即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法輪故。

    瑜伽亦說三周十二行相。

    名得所得之方便故。

    前為後因。

    合為果因故名為方便。

    又雲三周正轉見.修.無學随其次第。

    智.見現觀名為方便。

    三輪眷屬。

    謂諸聖道助伴五蘊。

    瑜伽等說聖所愛戒.及信等法助觀增明。

    助道除惑非正斷故。

    四法輪境。

    謂四聖谛十二因緣三性等法。

    瑜伽又說為得所得。

    所緣境者謂四聖谛。

    此經亦說大通智勝轉十二因緣。

    解深密經說依顯了相。

    說三無性皆依遍計所執已名法輪故。

    五法輪果。

    瑜伽又說為得所得者。

    謂大菩提。

    後文又說四沙門果所攝受。

    聲聞.菩提.獨覺菩提。

    若諸如來無上菩提是法論果。

    瑜伽又說三周十二行相名得所得之方便。

    又雲三周正轉見.修.無學随其次第。

    智.見現觀名得方便。

    故菩提涅槃名所得果。

    然此五體不過四種。

    一教二理三行四果 釋名者一名梵輪。

    如來應供是梵增語。

    彼所轉故亦名梵輪。

    二名法輪。

    法者可軌持義。

    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

    輪有四義。

    一圓滿義。

    具毂.辋.輻。

    或擇法覺等體用周備名之為輪。

    二摧壞義。

    此四種法若伏若斷若助.若正未斷煩惱皆能摧故。

    三鎮遏義。

    已伏煩惱令勢遠故。

    四不定義。

    從自見至自修從自修至自無學。

    從自無學智發言教。

    他從言教解于谛理。

    他從谛理起于正行。

    他從正行起于果智。

    如是展轉複為他說。

    如轉輪王所有輪寶。

    能降未伏諸煩惱故。

    能鎮已伏諸煩惱故。

    往複往故。

    瑜伽論說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于阿若憍陳如身中。

    此複随轉置餘身中。

    彼複随轉置餘身中。

    以是展轉随轉義故說名為輪。

    法即是輪持業釋也。

    轉者動也顯也。

    運也起也。

    動宣言教顯揚妙理。

    運聖道于聲前。

    起真智于言後。

    圓摧障惱名轉法輪。

    所轉即法輪。

    法輪之轉。

    二釋皆得 轉相者。

    九十五說由五種相轉法輪者。

    當知名為善轉法輪。

    一者世尊為菩薩時。

    為得所得所緣境界。

    二者為得所得方便。

    三者證得自所應得。

    四者得已樹他相續令于自證深生信解。

    五者令于他所證深生信解。

    此意總說化身化相自證果時。

    令聲聞等亦有所證。

    不依菩薩報身成義。

    或亦依實菩薩轉義。

    總依始終究竟作論。

    不依一會得成三轉。

    所緣境者謂四聖谛。

    依安立谛非安立谛依于三性。

    皆此攝故。

    得方便者。

    謂即于此四聖谛中。

    三周正轉十二相智。

    此自三周轉法輪相。

    為得無上菩提因故。

    最初轉者謂昔菩薩入現觀時。

    如實了知。

    是苦聖谛。

    廣說乃至。

    是道聖谛。

    于中所有現量聖智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爾時說名真聖慧眼。

    即此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别故。

    如其次第名智明覺。

    此說一智總名法眼。

    有三行相名智明覺。

    非于一谛别起四智。

    由真見道唯一刹那。

    不同小乘上下别觀。

    依诠證滅說通三世。

    非是滅谛通三世有。

    第二轉者。

    謂是有學以其妙慧如實通達。

    我當于後猶有所作。

    應當遍知未知苦谛。

    應當永斷未斷集谛。

    應當作證未證滅谛。

    應當修習未修道谛。

    如是亦有四種行相。

    如前應知。

    第三轉者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

    言所應作我皆已作。

    謂我已遍知未知苦谛。

    乃至廣說。

    我已修習未修道谛。

    亦有四行類前應知 此差别者。

    謂前二轉四種行相是其有學真聖慧眼。

    最後一種是其無學真聖慧眼。

    觀此文意初轉之時見道以前加行智位。

    雖知四谛但是轉因猶非正轉。

    未摧壞故。

    由此但名損力益能轉位所攝。

    入見道中真無間道正名為轉。

    正斷惑故。

    其解脫道及相見道亦名初轉。

    雖不斷惑斷粗重故。

    鎮已伏故。

    亦非别知四谛相故。

    此後修道未斷惑前。

    所起行相應遍知等。

    是正轉相。

    正起真智乃至金剛心。

    斷諸煩惱亦此轉攝。

    起别行相但拟趣聖斷惑道故折伏正斷俱名轉故。

    至其無學解脫道後起我已作所應作智。

    後更不斷。

    但鎮已伏無降未伏。

    然見道前雖有伏道不與轉名。

    非無漏故。

    前無無漏故不同修。

    如是菩薩自為三轉。

    初轉在見道名印相轉。

    次轉在修道名應修轉。

    後轉在無學道名已作轉。

    一一轉時于一一谛生四行相。

    三轉豎論成十二相。

    如是四谛合四十八。

    不過十二以數等故。

    總名三轉十二行相。

    俱舍亦說眼.智.明.覺别觀谛故。

    彼以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如次為四。

    若作此釋所作八谛觀于一一谛便無四行相。

    或忍.智一一皆具四行相。

    照境分明者名眼。

    對治無知名智。

    對治無明名明。

    對治邪覺名覺。

    不同于此證得自所應得者。

    謂得無上正等菩提。

    謂即雙取菩提.涅槃。

    前為後因。

    前無間道為解脫道因。

    此說菩薩自三周轉法輪之果。

    或說法身涅槃真理名無上菩提。

    起無學位菩提報身已作之智證法身故。

    俱舍論等無佛自轉樹他相續令于自證生信解者。

    謂如長老阿若憍陳如。

    從世尊所聞正法已。

    最初悟解四聖谛法。

    又答問言我已解法。

    從此已後如前所說究竟行相。

    五皆證得阿羅漢果生解脫處。

    此說世尊自得道故。

    複為于他三轉法輪。

    同俱舍說三周循曆四聖谛故。

    謂此是苦。

    乃至此是道。

    是名初轉。

    謂此應遍知。

    乃至此應修習。

    是第二轉。

    此已遍知乃至此已修習。

    是第三轉。

    如次顯示見道.修道.無學道三。

    此是佛為他三轉者。

    初名示相示四谛相故。

    次名勸修勸修谛行故。

    後名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