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四(末)

關燈
為作證明知彼滿故。

    由彼憍陳最初悟解入見道已。

    佛問彼言。

    汝已解耶。

    彼答已解故得解名。

    第二第三轉已遂得阿羅漢。

    生解脫智處證得無為果。

    是名轉在他身于佛所證深生信解。

    最後令他于他所證生信解者。

    謂如長老阿若憍陳那。

    起世間心我已解法。

    如來知已起世間心。

    阿若憍陳已證我法。

    地神知已舉聲傳告。

    經于刹那瞬息須臾其聲展轉乃至梵世。

    世間心者緣事之心。

    非要散心此前第四樹聖道于他五人身中。

    令于佛自所證深生信解。

    第五令他地神等知阿若憍陳所證深生信解。

    差别者。

    雖轉四谛法相不殊。

    三乘之人各各證果。

    聲聞姓人已于三生或六十劫。

    先修習已。

    聞佛所說。

    依蘊.處.界證四谛理。

    名聲聞法輪。

    獨覺姓人已于四生或于百劫。

    先修習已聞佛所說。

    依十二緣起修證四谛名獨覺法輪。

    菩薩姓人已于一大阿僧祇劫。

    先修習已聞佛所說。

    依三性等證四谛理名菩薩法輪。

    不爾三乘俱觀四谛。

    俱時證聖。

    有何差别。

    大般若雲世尊初于波羅奈國轉四谛法輪時。

    無量衆生發聲聞心證聲聞果。

    無量衆生發獨覺心。

    無量衆生發起無上正等覺心。

    證于初地二地三地。

    乃至一生當得菩提。

    故知鹿野創轉三乘通行法輪。

    若不爾者第二七日已說十地。

    何故不名轉法輪也。

    彼非三乘同所修故。

    不與初轉法輪之名。

    然實他身三時智起。

    亦有經生而證聖果名三轉者。

    其解憍陳等。

    佛于鹿苑一時之間令其次第得此三果。

    名為三轉無垢稱經雲。

    三轉法輪于大千。

    其輪能寂.本性寂。

    希有法智天人證。

    三寶于是現世間。

    即此經言便有涅槃言音出現.及阿羅漢法之與僧三寶現也。

    佛為佛寶。

    涅槃.及言.果法教法名為法寶。

    阿若多等名之為僧。

    阿羅漢者即是陳如。

    複言僧者餘之四人住有學故。

    能證智.所證谛即行.理法寶。

    四法已周。

    并佛.及僧能化.所化既有體出。

    合名三寶出現世間 三乘者。

    佛.及菩薩.并以聲聞。

    說法令他得智斷惑。

    可名轉法輪。

    獨覺不爾。

    涅槃經言緣覺說法不能令人得燸等法。

    由聲聞等不識藥.病不與聲聞轉法輪名。

    理亦何爽 經。

    從久遠劫來(至)或常如是說 贊曰。

    結會今古。

    非但今日方贊涅槃永盡衆苦。

    久來常說。

    故古同今 經。

    舍利弗當知(至)方便所說法 贊曰。

    下有七頌。

    今說真實。

    頌如是皆為得一切種智。

    中分四。

    初二頌根熟來逢。

    一頌念之應度。

    三頌正說真實。

    一頌結成法儀。

    此初也。

    我見先以權教度者。

    曾于佛所已聞權教。

    善根熟故。

    今來逢我。

    故上文雲是會衆生曾見諸佛。

    亦曾見釋迦。

    今總言諸佛 經。

    我即作是念(至)今正是其時 贊曰。

    念之應度。

    為說佛慧令生修學。

    今根已熟何得不教 經。

    舍利弗當知(至)不能信是法 贊曰。

    下三頌正說真實。

    分二。

    初一頌明鈍不堪授。

    後二頌明利則堪授。

    此初也有五過失不堪受大。

    一鈍根聞法不解。

    或阿颠底迦。

    二小智雖複聰明情見不廣。

    或趣寂者。

    三者着相謂起計執空.有二相錯學亂行。

    或不定種姓。

    執有非空根未熟故。

    四憍者恃己盛事。

    諸富貴者醉逸縱任。

    或根未熟有性凡夫禀性醉逸。

    五慢者恃己陵他。

    五千之輩。

    或複具起七種慢等諸煩惱者。

    不能信大。

    不應授與 經。

    今我喜無畏(至)悉亦當作佛 贊曰。

    此明堪授。

    初頌明舍權就實後頌除疑。

    記得喜者喜無量。

    不嫉衆生成佛事。

    無畏者決定義。

    作師子吼理決定故。

    于菩薩中者對勝人前故。

    二乘發心皆菩薩故。

    依真實理說一乘道名為正直。

    不随機權說有三故名舍方便。

    但說無上一乘之道。

    即顯今直唯說一道非于餘故。

    地前頓悟菩薩疑自獨得菩提聲聞無分。

    不定種姓菩薩疑于佛果自亦無分。

    欲退向小故。

    今聞法此疑皆除。

    現前名高千二百聲聞。

    疑不得作佛。

    今正為說悉當作佛。

    涅槃由此說須陀洹八萬劫乃至辟支十千劫到。

    到于十信初發心也。

    此等修行極為遲鈍。

    不如初修始業菩薩。

    此據不定。

    非諸二乘皆定作佛。

    故涅槃第三十四雲。

    我于一時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能為衆生作大寂靜。

    永斷一切結縛愁苦苦及苦因。

    令一切衆生到于一有。

    我諸弟子不解我意。

    于大衆中唱如是言。

    如來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皆得佛道等故 經。

    如三世諸佛(至)說無分别法 贊曰。

    結成法儀也。

    大乘妙理體無分别。

    三乘不異悉皆作佛。

    故說之也 經。

    諸佛興出世(至)斯人亦複難 贊曰。

    下第六段有七頌。

    頌前第一未聞令聞。

    分四。

    二頌法說四希。

    二頌半喻顯二希。

    一頌半勸信。

    一頌歎結。

    此初也。

    一佛出希。

    二說法希。

    三難聞希。

    四能聽希。

    佛出希者如賢劫千佛。

    今第九住劫已四佛出。

    後第十劫彌勒佛出。

    至第十五劫有九百九十四佛出。

    此劫壞已鹘盧支佛獨王一劫。

    經十二劫後始有星宿劫。

    千佛中初淨光稱王佛出。

    後更三百劫空過無有佛。

    故佛希也。

    如迦葉佛住壽七日不說此法。

    及今釋迦成佛四十年。

    方說此經故是說希。

    常處八難。

    叵與佛相逢。

    故難聞希。

    雖逢出日更聞小乘不希大法。

    故能聽希 經。

    譬如優昙華(至)過于優昙華 贊曰。

    喻顯二希也。

    一頌頌法出希。

    一頌半頌聞贊希。

    聞法及贊歎過優昙華故。

    行真法行。

    則為供養三世佛故。

    自聽聞教他聞合名聞法。

    慶慰聞此雲歡喜。

    贊歎聞此雲贊。

    行此四種皆真行故 經。

    汝等勿有疑(至)無聲聞弟子 贊曰。

    勸信勿疑 經。

    汝等舍利弗(至)諸佛之秘要 贊曰。

    歎結深妙。

    此為諸佛秘藏勝道 經。

    以五濁惡世(至)終不求佛道 贊曰。

    下第二大段有三頌。

    頌破四疑分三。

    初一頌佛何時出化以三乘。

    出五濁世。

    次一頌雲何知增上慢。

    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一頌雲何堪說。

    除佛滅後現前無佛。

    此初也 經。

    當來世惡人(至)破法堕惡道 贊曰。

    頌釋。

    雲何知增上慢當來惡人不信此法者多是增上慢。

    不但增上慢所餘惡人亦不能信。

    佛在慢者上已說相。

    滅後難知故此獨舉 經。

    有慚愧清淨(至)廣贊一乘道 贊曰。

    頌釋雲何堪說。

    有具四德。

    一慚崇重賢善複顧自身羞恥過罪。

    二愧輕拒暴惡。

    複顧世間羞恥過罪。

    三清淨内外無瑕。

    棄世名利。

    四志求佛道不顧二乘。

    能信此經不愚法類乃可為說。

    設愚法者。

    若遇餘佛便得決了一乘道也 經。

    舍利弗當知(至)自知當作佛 贊曰。

    此中三頌頌品第四大段。

    勸發喜心令欣作佛。

    初一頌半明佛法皆同不學。

    不了後一頌半勸知生喜欣求作佛。

    如文可解 法華經玄贊卷第四(末) 大治五年庚戌十月二十六日乙未申時藥師寺善明房得業奉讀受已了覺印之 同年十月三十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覺印本者皆點本也以此可悉之也 保安三年五月三日書畢法隆寺僧覺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