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二(末)

關燈
論釋經有十五義。

    是瑜伽及此經。

    但取害煩惱賊名阿羅漢。

    永斷所知障名為正等覺。

    故瑜伽雲。

    阿羅漢是共德。

    正等覺下是不共德。

    舊雲正遍知。

    即正覺.等覺.正等覺。

    如次簡外道.小乘.菩薩三種 明行圓滿者。

    即明行足。

    明謂三明。

    一宿住随念智明。

    二生死智明。

    三漏盡智明。

    行謂遮行.行行。

    行行謂清淨三業現行正命。

    又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是住行。

    此二是行行攝。

    密護根門是遮行。

    此二行及三明皆圓滿。

    由此如來顯示三不護.無忘失法。

    由不造過得世間靜慮遮自苦行。

    此中由不造過者三業清淨故。

    即三不護密護根門故。

    無忘失法得世間靜慮。

    現法樂住遮自苦行也。

    故言明行圓滿 善逝者。

    謂于長夜具一切種自利.利他二功德故。

    逝者往也。

    謂成菩提已于生死長夜具一切種二利功德善事往矣。

    故名善逝 世間解者。

    有情及器二世間中.皆善通達故。

    由悟入有情世間依前後際宿住.生死智。

    依一切時八萬四千行差别故。

    即知三際衆生心行差别。

    及善了知器世間等。

    于東方等十方世界無邊成壞善了知故。

    又于一切世間諸法自性.因緣.愛味.過患.出離.能趣行等皆善知故。

    謂知自性果也。

    因緣因也。

    此為總句。

    餘四四谛如次配之 無上丈夫調禦士者。

    舊雲無上士調禦丈夫。

    智無等故無過上故名無上。

    于現法中佛身具相好。

    是大丈夫。

    又多分調禦無量丈夫最第一故。

    極尊勝故。

    由此後釋。

    舊雲無上士調禦丈夫 天人師者。

    以彼天.人解甚深義勤修正行有力能故。

    餘趣不能故不稱師 言佛陀者。

    謂畢竟斷一切煩惱.所知.并習氣。

    現等正覺。

    證得無上正等覺故。

    即具二智覺自他也 薄伽梵者。

    舊雲世尊。

    坦然安坐妙菩提座。

    任運摧滅一切魔軍。

    大勢力故即破四魔。

    如佛地論頌。

    自在.熾盛.與端嚴 名稱.吉祥.及尊貴 具足如是諸六義。

    應知總名為薄伽。

    薄伽者聲也。

    梵謂具德。

    若有為此薄伽聲自能破四魔。

    必具六德。

    一自在義永不系屬諸煩惱故。

    二熾盛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

    三端嚴義三十二相等所莊嚴故。

    四名稱義佛之勝名無不知故。

    五吉祥義恒起方便利有情故。

    六尊貴義世出世間鹹尊重故。

    今名世尊阙前五義 經。

    演說正法(至)梵行之相 贊曰。

    下贊法勝妙希。

    八十三雲具十德也。

    一初善。

    謂聽聞時生歡喜故。

    二中善。

    謂修行時無有艱苦。

    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

    三後善。

    謂極究竟離諸垢故。

    及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故。

    法性離垢故能學之者亦離垢。

    故修行究竟得果離垢。

    故智度論雲。

    贊布施為初善。

    贊持戒為中善。

    贊二果報生天淨土名後善。

    複說聲聞.獨覺.大乘亦名三善。

    寶箧經雲。

    知苦斷集名初善。

    修正道名中善。

    證滅名後善。

    是名聲聞初.中.後善。

    若不舍菩提心。

    不念下乘。

    回向一切智是名菩薩初中後善。

    今依瑜伽為正。

    四文巧。

    此雲其語巧妙。

    謂善縎綴名身等故。

    及八語具皆圓滿故。

    五妙義。

    此雲其義深遠。

    謂能引發利益安樂故。

    六純一。

    此雲純一無雜。

    謂不與一切外道共故。

    唯佛法有外道所無。

    七圓滿.此雲具足。

    無限量故最尊勝故。

    義豐且勝故。

    名圓滿。

    八清淨。

    謂自性解脫故依一刹那自體解脫故。

    或法自性解脫故。

    九鮮白。

    謂相續解脫故。

    設多刹那亦解脫故。

    或學之者亦解脫故。

    十梵行。

    謂八聖道支滅谛名梵。

    道谛名行。

    與滅為因。

    此具八道名梵行相。

    當知此道由純一等四種妙相所顯說故。

    是梵行相此中第六純一無雜.第七具足.第八清.第九白。

    餘如文可解。

    準義配同新經所說 經。

    為求聲聞者(至)成一切種智 贊曰。

    下贊生利益希。

    有佛出世唯說一法或不說法。

    今說三乘故名希有。

    應音于興反。

    又于證反應當應契。

    随其機器說法。

    契應根.法相當故。

    衆生根性有下.中.上。

    總知四谛染淨因果。

    由最劣故名得聲聞。

    總知生死十二因緣因果。

    次勝名得緣覺。

    能行二利總.别俱知。

    修行以六度。

    究竟作佛名為菩薩。

    當成種智 辟支迦佛陀者。

    此雲獨覺。

    略雲辟支佛 經。

    次複有佛(至)姓頗羅堕 贊曰。

    下第二顯後勝妙。

    答。

    論名現見勝妙因。

    以諸佛菩薩自示現受用勝名姓等故名勝妙。

    文有四妙。

    此中有二。

    一名同妙。

    二姓同妙 頗羅堕者。

    婆羅門十八姓中之一姓也 經。

    彌勒當知(至)初中後善 贊曰。

    此有二妙。

    一号同妙。

    二法同妙。

    略說三善貫餘七德 經。

    其最後佛(至)有八王子 贊曰。

    下第三段委陳同事答有五因。

    一受用大因。

    二攝取諸佛轉法輪因。

    三善堅實如來法輪因。

    四能進入因。

    五憶念因。

    于中有二。

    初一因佛在宣揚。

    後四因滅後行化 受用大。

    因者。

    論雲是時王子受勝妙樂。

    各舍出家。

    複彼大衆于爾許時不生疲倦心故。

    此解受用因中文之大意有二受用。

    一在家受欲樂。

    二出家受法樂。

    此文有四。

    一示相同今。

    二唱滅異即。

    三當成佛記。

    四現入涅槃 示相同今有六。

    無初序分成就。

    餘六同此序品之事。

    此下第一同今衆成。

    第二是時日月燈明下同今時成。

    第三說是下同今威儀成。

    第四爾時如來放眉間下同今說因成。

    第五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下同今欲聞成。

    第六時有菩薩名曰妙光下同今答成 同衆成中有二。

    一在俗二出家。

    在俗有三。

    一标有子。

    二列八名。

    三明王化。

    此初也。

    法爾諸佛必先有子。

    後方出家。

    為降世間受樂者故示現欲樂不可寶故。

    顯佛能具丈夫德故 經。

    一名有意(至)八名法意 贊曰。

    此列八名分為四雙。

    一大智大悲雙。

    二了有了空雙。

    三進善破惡雙。

    四達僞知真雙。

    如次配之 經。

    是八王子(至)各領四天下 贊曰。

    此明王化。

    無一世界有二輪王。

    如何今言各領四天下。

    今解八子相繼統領。

    非一時也。

    然以義通。

    劫減佛興劫增輪王方出。

    如何彼佛有子而作輪王。

    此乃應紹輪帝王四天下。

    如釋迦佛應為金輪王。

    非正已受。

    劫漸減故。

    由此增至八萬歲儴佉方出。

    第十劫初減彌勒方出。

    輪王命長故見彌勒。

    或此報佛與化佛殊。

    報佛未必于減劫出故。

    可有子得作輪王。

    妙光化八子堅固菩提得入八地。

    故知報佛亦為菩薩。

    先說無量義竟。

    為聲聞後說法華。

    如鼓音王經阿彌陀佛有妻子故 經。

    是諸王子(至)亦随出家 贊曰。

    下明出家。

    有三。

    一形随真侶。

    二行出塵中。

    三得遇良緣。

    堅修福慧。

    此初也舍輪王位如富者脫屣。

    趣出家如貧人得寶。

    寬曠無依去羁網故 經。

    發大乘意(至)皆為法師 贊曰。

    行出塵中也。

    既發大心恒勤持戒。

    能宣妙理皆為法師。

    發心者住定。

    梵行者持戒。

    法師者具慧三藏備矣 經。

    已于千萬佛所殖諸善本 贊曰。

    得遇良緣堅修福.慧也 經。

    是時日月(至)佛所護念 贊曰。

    第二同時成也。

    夫說法華必先說無量義。

    故名時至。

    示為菩薩說也 經。

    說是經已(至)身心不動 贊曰。

    下第三同威儀成。

    有三。

    一佛入定。

    二器世間。

    三有情世間。

    此初也 經。

    是時天雨(至)六種震動 贊曰。

    器世間也 經。

    爾時會中(至)一心觀佛 贊曰。

    有情世間也 經。

    爾時如來(至)是諸佛土 贊曰。

    第四同說因成。

    有三。

    一放光。

    二照境。

    三所見。

    如今所見是諸佛土是也 經。

    彌勒當知(至)樂欲聞法 贊曰。

    第五同欲聞成。

    有二。

    一樂欲聞法。

    二欲知光緣。

    此初也。

    問何故釋迦放光現瑞。

    四衆生疑。

    樂欲聞法知光緣由。

    燈明說法乃言菩薩與今不同。

    答此依本位總名四衆。

    彼說發心并名菩薩。

    又此舉劣者但言四衆。

    彼舉勝衆。

    故言菩薩。

    下頌中雲爾時四部衆乃至是事何因緣。

    故知影顯。

    如經說八子以為衆成。

    舉勝者故。

    又彼實是菩薩。

    化言四衆報身化故。

    此實是四衆化身化故 經。

    是諸菩薩(至)所為因緣 贊曰。

    欲知光因緣推覓答者。

    為音通平.去皆得 經。

    時有菩薩(至)八百弟子 贊曰。

    第六同答成。

    有四。

    一傳燈眷屬。

    二因說此經。

    三時節短長。

    四大衆安樂。

    此初也 經。

    是時日月燈明佛(至)佛所護念 贊曰。

    第二因說此經。

    釋迦說法華因彌勒等問。

    文殊為答。

    燈明說法華因大衆樂欲。

    妙光為答。

    故頌中言佛從三昧起贊妙光令喜。

    即因妙光說法華經。

    又釋迦今化四衆樂聞。

    因鹙子方說。

    燈明往化菩薩樂聞。

    因妙光方說。

    今佛從定起正告鹙子。

    聲聞衆中。

    随深智慧與佛相應。

    彼佛從定起正告妙光。

    菩薩衆中随深智慧。

    與佛相應。

    此為聲聞彼為菩薩。

    其妙法蓮華亦名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與無量義經名字不殊。

    但以體.義利頓漸機。

    所望有異報化事殊。

    不名無量義。

    如前已解。

    然彼示現化諸聲聞亦無有失。

    或說化身實化聲聞。

    說餘勝事即說報佛。

    亦無失也 經。

    六十小劫(至)謂如食頃 贊曰。

    第三時節短長。

    論解。

    既以日月年等為劫。

    故名為小。

    不可别生分别。

    但是佛觀根熟應物時長。

    衆樂情深亦能久聽玩。

    法樂之心極。

    所以謂如食頃。

    如俗觀棋斧柯便爛 經。

    是時衆中(至)而生懈倦 贊曰。

    第四大衆安樂。

    法食資持禅悅生樂。

    盡業縛之粗重何得生于懈倦焉。

    懈懶.倦疲也。

    有作惓無所從 經。

    日月燈明(至)無餘涅槃 贊曰。

    上來合是示相同今。

    此即第二唱滅異即。

    佛之入滅不同二乘。

    示現同之言入無餘。

    所應化了故尋唱滅。

    沙門息義以得法故。

    暫爾甯息。

    亦息惡也。

    正言室羅磨拏。

    或室摩那拏。

    此雲功勞。

    謂修道有多功勞也。

    婆羅門淨行義 經。

    時有菩薩(至)即授其記 贊曰。

    第三當成佛記。

    有二。

    一标二記。

    此初也。

    含持衆善故名德藏 經。

    告諸比丘(至)三佛陀 贊曰。

    此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