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二(末)

關燈
作教招。

    教無平音。

    招誘進也 經。

    文殊師利(至)供養舍利 贊曰。

    下第六段有七頌頌起塔。

    有二。

    初一頌供養舍利。

    後六頌造塔供養。

    後文分三。

    初三頌造塔嚴飾。

    次一頌八部供養。

    後二頌顯造塔殊勝。

    又七頌分二。

    初五頌頌長行。

    後二頌結造塔勝。

    初中複二。

    初四頌菩薩供養。

    後一頌八部供養。

    菩薩供養複二。

    初一頌供養舍利。

    後三起塔。

    準此頌文長行應言供養舍利起七寶塔。

    此初也 經。

    又見佛子(至)寶鈴和鳴 贊曰。

    此三頌起塔。

    一頌數。

    一頌量。

    一頌嚴。

    菩薩地說。

    若佛滅後造一或多佛制多等而為供養。

    當獲無量大福德果。

    受大梵福。

    無數大劫不堕惡趣。

    亦獲無上菩提資糧 梵雲踰繕那。

    限量義。

    訛雲由旬。

    俱舍頌雲。

    極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塵 虮.虱.麥.指節 後後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為弓量 五百俱盧舍 此八踰繕那 十六裡餘。

    若依餘經乃四十裡 縱音即容子用二反。

    豎也。

    廣橫也。

    古為從字。

    切韻唯有縱.蹤.[車*從]三字。

    有本作從不知所出。

    俗解南北曰縱。

    東西曰橫 露謂不覆 幔謂覆也。

    顯所莊嚴或露或覆。

    下寶塔品當具釋之。

    此明報土寶塔之量。

    上位所見。

    不爾此洲讵安多塔。

    有雲幔幕也。

    在傍曰帷在上曰幕。

    幕覆也。

    露謂覆露同。

    諸經文。

    珠交露蓋。

    有作缦字缯帛無文非是幔體。

    寶鈴和鳴聲和調也 經。

    諸天龍神(至)常以供養 贊曰。

    此明八部供養 經。

    文殊師利(至)其華開敷 贊曰。

    此二頌結造塔勝。

    因造塔故國界殊特。

    塔迥高嚴。

    衆寶彩飾。

    如天帝釋圓生樹王花開之時。

    瑞嚴絕比。

    迥光諸樹。

    故以為喻 經。

    佛放一光(至)照無量國 贊曰。

    下大文第二段。

    有八頌頌請。

    分二。

    初四頌牒奇興問。

    後四頌推事請答。

    初中複二。

    初二頌牒近遠兩立奇後二頌舉見二事問。

    此初也。

    初頌牒見近奇後頌牒見遠奇 經。

    我等見此(至)放斯光明 贊曰。

    此二頌舉見二事。

    問初頌牒自他之兩見。

    後頌舉此彼之被瞻。

    疑意若斯。

    放光何故。

    此被瞻者欣我問故。

    彼被瞻者希仁答故 經。

    佛子時答(至)演斯光明 贊曰。

    下推事請答。

    分四。

    初一頌推時請答。

    次一頌推事請答。

    次一頌舉事極大。

    後一頌正請彼答。

    此初也。

    四衆欣渴冀聞勝道。

    願決令喜今正是時。

    凡說法者必逗機故 經。

    佛坐道場(至)此非小緣 贊曰。

    初頌推二事請答。

    一妙法二授記後頌明事極大。

    見佛及淨土此非小緣故 經。

    文殊當知(至)為說何等 贊曰。

    正請彼答。

    唯見瞻仁獨悕仁答。

    前瞻此彼問答之者雙瞻。

    此獨瞻仁願決衆之疑網故也 經。

    爾時文殊(至)及諸大士 贊曰。

    下第七文殊師利答成就。

    論雲文殊師利以宿命智。

    現見過去因果相成就十種事。

    如現在前。

    是故能答。

    非比度非構虛能答也。

    論雲。

    因相者文殊自見已身于彼彼佛土修行諸行。

    是今時之因菩提因行故。

    果者過去所依自體。

    論雲文殊自見已身是過去妙光法師。

    于彼佛所聞此法門為衆生說。

    是前前世過去之果。

    果謂所依自體。

    非是所見因之果也。

    彼因者今時佛果之因。

    彼果者乃是過去無量生因之果。

    大分為三。

    初标名總告。

    次正答所征。

    後有二頌語衆勸知陳佛今說。

    此即初也 經。

    善男子等如我惟忖(至)演大法義 贊曰。

    正答所征也。

    然依論本。

    此答之中成就十事。

    第一現見大義因即此文是。

    第二諸善男子我于過去下。

    現見世間文字章句甚深意因。

    第三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下。

    現見希有因。

    第四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下。

    現見勝妙因。

    第五其最後佛未出家下。

    現見受用大因。

    第六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下。

    現見攝取諸佛轉法輪因。

    第七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下。

    現見善堅實如來法輪因。

    第八是諸王子供養無量下。

    現見能進入因。

    第九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下。

    現見憶念因。

    第十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下。

    現見自身所迳事因。

    因者所以文殊現量智見其事證其所由。

    以答彌勒。

    故說為因。

    或此十事多居往代。

    為今時因。

    故名為因。

    此十因中總為五對。

    一義教對。

    二希勝對。

    三轉嗣對。

    四堅進對。

    五他自對。

    配經十相如次應知。

    此中總分為四。

    一示相籌量答。

    二舉古成今答。

    三指陳别事答。

    四古今相即答。

    初二後一如文次第。

    自餘中間七因總為指陳别事。

    至文當知。

    今此即示相籌量答。

    惟者思也念也謀也。

    忖者度也。

    論名現見大義因成就者 義者義理。

    成于八種大義理之所由。

    所由因也。

    八大義者。

    經有五句。

    論有八句。

    應言欲說大法。

    雨大法雨。

    擊大法鼓。

    不斷大法鼓。

    建大法幢。

    燃大法炬。

    吹大法螺。

    演大法義。

    論中第七方說不斷大法鼓。

    今以義推故第四說亦不相違。

    雨大法雨二皆宇音。

    或初芋音。

    吹有二音。

    昌為尺僞二反。

    今從初反。

    螺音落過反水蟲也。

    或作蠃字。

    論雲疑者斷疑。

    即欲說大法。

    欲破先疑住外凡位令進修故。

    已斷疑者增長淳熟彼智身故。

    即雨大法雨。

    先住内凡而無疑者。

    滋善萌芽令入聖位欲增善故。

    此本論意上下相連鈎鎖相起。

    以釋經文。

    下皆準知。

    論雲根熟者。

    為說二種密境界。

    謂聲聞菩薩二密境界。

    二句示現。

    即擊大法鼓.不斷大法鼓。

    以遠聞故次第配之。

    即明今者開往聲聞乘為權密境界。

    顯今所說菩薩乘為實密境界名二密境界。

    令根熟者舍權取實。

    故論雲入密境界者。

    令進取上上清淨義故。

    即建大法幢。

    建立菩提妙智極高顯故。

    猶如于幢由知權實有舍有取。

    行大乘行得菩提智離障淨故。

    論雲進取上上清淨義者。

    進取一切智現見故。

    即然大法炬。

    既得真智建立菩提。

    照于真境證涅槃故。

    如炬照物。

    論雲取一切智現見者為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義故。

    即吹大法蠡。

    既得真境必須說教義。

    教诠一切法故。

    名為一切法建立名字等。

    如俗作樂。

    曲終滿位吹大螺吼。

    今既得果事圓滿位。

    為他說法亦複如是。

    故涅槃說吹貝知時論雲建立名字章句義者令入不可說證智轉法輪故。

    即演大法義。

    說于教者。

    令所應度入于證智。

    成轉法輪摧于煩惱。

    此八句中分為四對。

    一破惡進善對。

    二開權顯實對。

    三得智證真對。

    四說法利生對。

    如是循環名為法輪。

    自既得果。

    欲令有情證聖真智破滅煩惱。

    論既鈎鎖解經。

    故此相乘為對可披解意尋釋來由。

    經有五句唯二對半。

    有破惡進善.說法利生.開權一門。

    自餘顯實.得.智證真。

    文對皆阙。

    仍不次第。

    讀者應知 經。

    諸善男子(至)即說大法 贊曰。

    下現見世聞文字章句意甚深因者。

    此說大教故教是世間戲論名字章句故。

    意者意況。

    說教之所以也。

    即是舉古成今答。

    文中有三。

    一舉過去。

    二結成今。

    三釋其意。

    此初也 經。

    是故當知(至)亦複如是 贊曰。

    此結成今 經。

    欲令衆生(至)故現斯瑞 贊曰。

    此釋其意。

    放光何意。

    欲令聞知難信法故。

    昔說二真今談一實。

    令舍舊極取今新極。

    故名難信。

    不但信難義旨亦難 經。

    諸善男子(至)阿僧祇劫 贊曰。

    下有八因總為二文。

    初長行後偈頌。

    長行分二。

    初七因指陳别事答。

    後一因古今相即答。

    初文分三。

    初一贊揚希有答。

    次一顯後勝妙答。

    後五委陳同事答。

    初贊揚希有答。

    論名現見希有因。

    無量時不可得故。

    于中有四。

    一贊時久遠希。

    二贊佛名号希。

    三贊法勝妙希。

    四贊生利答希。

    此即初也。

    論雲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者。

    示現過彼阿僧祇劫不可得故。

    梵雲阿僧企耶訛雲阿僧祇。

    言無數也。

    俱舍論說。

    第五十二數。

    從一積十至此數極名阿僧祇。

    本數六十。

    餘八傳忘。

    華嚴經說百二十數。

    此乃第一百一十二。

    劫臘波略名為劫。

    此雲分别。

    時分分别之義。

    不可思議者。

    過情計之境。

    不可稱者過言議境不可量者非喻算境。

    今經雲無量者。

    過算分喻分。

    無邊者過時分。

    不思議者過情計分。

    即同般若過四分也。

    菩薩地說劫有二種。

    一日夜年數。

    二阿僧祇劫。

    瑜伽複說。

    或說一增減為一劫。

    謂饑.馑疫病刀兵。

    或有二十劫為一劫。

    謂梵衆天。

    或四十為一劫謂梵輔天。

    或此六十為一劫謂大梵天。

    或此八十為一劫謂火災劫。

    少光天數此壽命二劫。

    或七火.方一水災劫。

    謂極光淨天。

    或八七火.一七水災.方一風災劫。

    謂遍淨天。

    數此至不可數為一阿僧祇。

    凡經此三大阿僧祇劫修因方得作佛。

    并賢劫等合有十類劫之差别。

    古攝論文或地前分三。

    十地各分三。

    合成三十三阿僧祇劫。

    七地已前為小。

    八九十地為中。

    地前為大。

    雖有此等劫量不同。

    今依本論法華一會所說諸劫多依五種。

    一夜.二晝.三月.四時.五年。

    今依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之阿僧祇年。

    非餘大劫也。

    欲顯諸佛無數大劫時一出故。

    文殊所見極大遠故 經。

    爾時有佛(至)佛世尊 贊曰。

    此贊佛名号希。

    日月燈明是别名。

    如來已下是通名。

    日有二能一導明二成就。

    月有二能。

    一除熱二清涼。

    燈有二能一破暗二傳照。

    顯佛能導迷至覺.成器熟根.除煩惱之熱得涅槃之涼。

    永破愚癡化生傳法。

    表别名希有也。

    依瑜伽八十三解十号雲。

    一如來.二應.三正等覺.四明行圓滿.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丈夫調禦士.八天人師.九佛.十薄伽梵。

    如來者初總序。

    是下九号之總序也涅槃經雲。

    如過去諸佛所說經法.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十一空等來至菩提。

    故言如來。

    且今釋迦。

    如過去諸佛。

    依諸教法修六度等行。

    觀十一空等理。

    來至菩提果。

    故言如來。

    即報身佛。

    般若雲。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即法身佛。

    成實論雲。

    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

    義雖略得非此宗義。

    論雲應正等覺。

    謂永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故 阿羅漢者此正雲應。

    成唯識雲。

    應已永害煩惱賊。

    應無分段生。

    應受妙供養。

    如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