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二(末)
關燈
小
中
大
珠體赤名赤真珠。
五摩尼者。
如意神珠。
既無琉璃便開珠二。
六車磲梵雲牟娑洛揭婆。
青白間色。
七馬瑙梵雲遏濕摩揭婆此雲杵藏。
或言胎藏者堅實故也。
色如馬腦故從彼名作馬腦字。
以是寶類故字從玉。
或如石類字或從石。
此七不同随方所重。
如上生疏 次頌八珍。
一金剛。
二諸珍。
帝青大青之類。
三奴。
古者罪人役官入賤為奴。
或為奴字。
四婢。
女之卑稱。
五車。
輿輪之總名。
夏後氏奚仲所作。
古音居。
言行所以居人。
今車舍也。
言行者所居如舍。
六乘。
駕也。
謂可乘者。
周禮乘載也。
謂象馬之徒。
七寶飾辇。
挽車人在前引之。
古卿大夫亦乘。
自漢已後天子乘之。
故今天子皇後所乘車曰辇。
八寶飾輿。
餘據餘居二反。
說文車輿也。
又車無輪曰輿。
乘也載也。
有作輿非也。
皆以珍嚴故言寶飾。
次一頌施成度義。
成唯識雲具七攝受方成度相。
若阙便非。
應說頌曰 安住.與依止 意樂.及事業 巧便.向.清淨 度成由此七 此中但舉一回向菩提餘六準而可悉。
願得佛乘三界第一即回向意。
次一雜物。
驷音息利反。
古人四馬一乘逐也可以馳逐。
房星四謂之天驷故人效之。
欄鈎欄也。
門遮也。
欄.闌皆得。
有作蘭香草也。
非此義。
楯音食尹時名二反。
闌檻也。
縱曰檻橫曰楯。
華音戶華反。
依此俗釋。
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
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
有花蘤之形。
因而作華蓋。
華美之蓋也。
據實理釋。
西域暑熱人多持蓋以花飾之。
名為花蓋。
華是花音也。
軒音虛言反。
安車也。
曲辀轓車耳。
以物增嚴名為飾也。
有作幰飾虛偃反。
布張車上禦熱名幰。
車四馬駕。
傍飾欄楯上施華蓋。
張幰嚴飾。
以為布施。
上四外财次一内外。
身等為内妻子為外。
次一唯内。
施而心欣。
施有五相。
至心及信心。
随時。
自手施。
如法行。
舍物。
是名施五種。
即七攝受中第四事業不應施亦五相。
不淨亂衆生惱害衆生物及壞淨心者。
皆不應施與。
即五相中如法施也。
施有五利。
親近.恒樂見.宗敬.好名聞.複作後時因。
是名施善利。
此上皆如發菩提心經說。
于此施中應起四智。
一若有财心不樂施起覺悟智。
二财鮮阙心不樂施起忍苦智。
三财悅意心不樂施起知倒智。
四欣世果而行施者起不堅智。
施以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為性。
如菩薩地說 經。
文殊師利(至)而被法服 贊曰。
此二頌戒。
戒有三種。
一律儀戒即七衆所受。
二攝善法戒所修三乘一切善法。
三饒益有情戒即利有情三業萬行。
勝鬘經雲波羅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為大乘故說。
菩薩地言律儀戒者舍輪王位如棄草葉。
出家受具足等。
皆名律儀戒。
故此所說即律儀戒。
律儀戒為本方有後二。
若破律儀三戒俱舍。
故四波羅夷皆律儀戒。
此明初出家方能受具足等。
故說最初律儀戒也。
有本言披法服。
披音敷羁反。
方言披散也。
今亦梙着之義。
今正應言而被法服。
被音皮義反。
服用被帶之義。
出家寬曠猶如虛空。
在家迫迮猶如牢獄。
故說出家。
持戒有五利。
一十方佛護念。
二舍命時歡喜。
三持戒者為親友。
四功德圓滿。
五生生常得戒成其性。
智度論說戒為德瓶。
即此第四。
頌曰 護念.終歡喜 戒友.功德圓 生常戒成性 是名戒五種 經。
或見菩薩(至)樂誦經典 贊曰。
此一頌忍。
讀誦經典思惟法義。
谛察法忍。
舉難偏說。
攝餘二忍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 經。
又見薩薩(至)思惟佛道 贊曰。
此一頌勤。
此通被甲攝善二種。
略無利樂有情精進。
精進有五。
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退.無足。
即經所說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舍善轭。
最初發起猛利樂欲名被甲。
次起堅固勇悍方便名加行。
次為證得不自輕蔑亦無怯懼名無下。
次能忍受寒熱等苦于劣等善不生喜足名無退。
次能證入諸谛現觀等欣求後後勝品功德名無足。
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
諸佛究竟道樂利樂他。
故初一名被甲。
後四名攝善。
此中合名勇猛精進 經。
又見離欲(至)贊諸法王 贊曰。
此二頌定。
離愦鬧故常處空閑。
由安住靜慮故深修禅定。
引發靜慮故得五神通。
由辦事靜慮故贊諸法王。
此三必由離欲方得 經。
複見菩薩(至)聞悉受持 贊曰。
下三頌頌慧。
此一加行智。
妙達實相故智深。
音樂不壞故志固。
又思慮遠故智深。
不休息故志固。
加功能問。
聞并能持 經。
又見佛子(至)而擊法鼓 贊曰。
此二頌頌二智。
定慧具足根本後得二智滿故。
後得智中以喻講法。
講法有四意。
一欣樂說法。
二化諸菩薩不化二乘。
三破十魔衆。
四而擊法鼓。
擊法鼓者開權顯實。
至下當知。
魔羅雲破壞号也。
略雲魔。
名波卑夜雲惡者。
波旬訛也。
雜藏中佛說魔軍有十。
今為頌言 欲.憂愁.饑渴 愛.睡眠.怖畏 疑.毒.及名利 自高輕慢彼 汝等軍如是 一切無能破 我智箭定刀 摧壞瓶投水 或正智擊真如後智擊俗理。
說法發響令衆得聞。
此六度中皆具二利。
然以布施唯明利他。
後慧通彰二利。
中四但說自利略無利他之說。
實非無也 經。
又見菩薩(至)不以為喜 贊曰。
下二頌八風不動。
三悲接物。
二頌如次。
此八風不動。
宴音焉見反。
安也息也。
有作晏字。
焉澗反亦默也。
八風者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今此但舉于四.生喜。
得财位名利。
面贊為譽。
背贊名稱。
适悅名樂。
于此四中菩薩不以為喜。
恭敬之言義貫通故。
翻此四種衰.毀.譏.苦亦不生憂。
身心寂然語言宴默離八風故。
此如瑜伽第二袟解 經。
又見菩薩(至)令入佛道 贊曰。
此三悲接物。
悲謂拔苦。
有情緣悲緣有情起。
行有多種生亦無窮。
偏舉一行。
濟重苦生故言放光濟地獄苦。
餘二悲行法緣無緣準此亦成。
下當具顯 經。
又見佛子(至)勤求佛道 贊曰。
下十三頌半頌地前凡夫信解行道。
六度亂修即為六也。
一頌勤.一頌戒.一頌半忍.二頌定.五頌施。
三頌慧。
此勤也。
飲食知量減劣睡眠。
初夜後夜覺悟瑜伽。
遺教亦言初夜後夜亦勿有廢。
中夜誦經以自消息。
無以睡眠因緣。
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嘗試也。
謂暫為之。
今不暫為故言未嘗。
經行林中。
西域地濕疊塼為道。
于中往來消食誦經。
如經布绡之來去。
故言經行。
此乃策勵修四正斷。
于已生惡不善法修律儀斷。
于未生惡不善法修斷斷。
于已生善法修防護斷。
于未生善法修修習斷。
以求佛道。
故華嚴雲 佛子善谛聽 我說如實義 或有速出要 或有難解脫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應當一切時 勇猛大精進 譬如微小火 焳濕即能滅 于佛法教中懈怠者亦爾 譬如人鑽火 未出數休息 火勢随止滅 懈怠者亦爾 譬如淨火珠 離緣而求火 畢竟不可得 懈怠者亦爾 譬如明淨日 閉目求見色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爾 由初發心精進為最。
信為欲依。
欲為精進依故。
此但以精進為首。
十信心中信後精進故 經。
又見具戒(至)以求佛道 贊曰。
此一頌戒。
三業威儀常無缺減。
勿輕小罪以為無殃。
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深見怖畏及慚愧故。
淨如寶珠者。
一内外無瑕。
二戒德圓備。
三威光晃曜。
四衆所愛樂。
由此鵝珠被縛草系舍身。
雁堕知事之前。
龍生伊蘭之樹。
瓶随所欲。
律儀為本故也 經。
又見佛子(至)以求佛道 贊曰。
此一頌半耐怨害忍。
少得謂多得。
名增上慢。
恃族姓.色力.聰睿.财富.道德.名譽。
得高勝他遂行打罵。
菩薩以五種觀皆悉能忍。
一親屬想。
二唯法想。
三有苦想。
四無常想。
五攝受想。
頌曰 應觀彼害者 親屬.唯有法 有苦.及無常 攝受.故應忍 上來略标并廣如幽贊。
恐繁不述.捶音之累反擊也。
打音頂 經。
又見菩薩(至)以求佛道 贊曰。
此二頌定。
所離有四。
一戲謂分别戲論。
二笑謂談谑。
三離自愚癡。
四離惡眷屬。
離親屬尋故。
不離有二。
一翻第四親近善緣。
二一心除亂翻前三種。
故遺教經雲。
汝等比丘。
當離愦鬧獨處閑居。
思滅苦本。
若樂衆者即受衆惱。
廣說如經 經。
或見菩薩(至)求無上道 贊曰。
此五頌施。
分三。
初三頌四事施。
次一頌上妙施。
後一頌意樂施。
四事者飲食.湯藥.衣服.卧具。
肴者非谷而食之曰肴。
肴葅也應作肴字。
食也啖也。
菜之類是。
亦雲豆實。
膳具食也。
今時美物亦曰珍膳。
俗解肴膳肉也。
今則不然。
菩薩設以供養佛故應為膳字。
有作肴膳非也。
旃檀者赤謂牛頭栴檀。
黑謂紫檀之類。
白謂白檀之屬。
上妙施中。
父.母病。
法師。
最後身菩薩。
設非證聖者施果亦無量。
又雲若有戒足雖羸劣而能辨說利多人。
如佛大師應供養。
愛彼善說故相似故。
以清淨好園林施。
意樂施中有六意樂。
一廣大.二無厭.三歡喜.四恩德.五無染.六善好。
此中有三。
一歡喜.二無厭.三善好。
即求無上道前施四事即廣大施。
荷彼前恩名恩德施。
三時無悔不為染雜名無染施。
以飲食施足法食故。
不堕饑馑劫故。
以醫藥施當得法藥無諸病故。
以衣服施得七寶衣。
柔和善順具慚愧故。
以卧具施當具資緣入空寂舍慈悲室故。
以園林施當住覺苑總持園故。
及得無漏法林樹故。
以華施得七覺華故。
以果施得四聖果故。
以浴池施當得舍垢八解池故 經。
或有菩薩(至)求無上道 贊曰。
此三頌慧。
初一後得智。
法施無盡故。
迦葉經雲。
若恒沙世界。
珍寶滿其中以施諸如來。
不如以法施。
施寶雖福多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勝況多。
難思議。
次一正智證無相故。
二相者分别也。
無二相者即是餘經不二法門。
如彼三類說不二義。
地前學作有相無相.利他自利.二智行故。
後一加行求正道故。
教音古孝反。
訓也示也。
诏音諸耀反。
導也。
謂教導之。
诏照也。
闇于成事即有所犯。
以此示之使照然。
可見。
又有本
五摩尼者。
如意神珠。
既無琉璃便開珠二。
六車磲梵雲牟娑洛揭婆。
青白間色。
七馬瑙梵雲遏濕摩揭婆此雲杵藏。
或言胎藏者堅實故也。
色如馬腦故從彼名作馬腦字。
以是寶類故字從玉。
或如石類字或從石。
此七不同随方所重。
如上生疏 次頌八珍。
一金剛。
二諸珍。
帝青大青之類。
三奴。
古者罪人役官入賤為奴。
或為奴字。
四婢。
女之卑稱。
五車。
輿輪之總名。
夏後氏奚仲所作。
古音居。
言行所以居人。
今車舍也。
言行者所居如舍。
六乘。
駕也。
謂可乘者。
周禮乘載也。
謂象馬之徒。
七寶飾辇。
挽車人在前引之。
古卿大夫亦乘。
自漢已後天子乘之。
故今天子皇後所乘車曰辇。
八寶飾輿。
餘據餘居二反。
說文車輿也。
又車無輪曰輿。
乘也載也。
有作輿非也。
皆以珍嚴故言寶飾。
次一頌施成度義。
成唯識雲具七攝受方成度相。
若阙便非。
應說頌曰 安住.與依止 意樂.及事業 巧便.向.清淨 度成由此七 此中但舉一回向菩提餘六準而可悉。
願得佛乘三界第一即回向意。
次一雜物。
驷音息利反。
古人四馬一乘逐也可以馳逐。
房星四謂之天驷故人效之。
欄鈎欄也。
門遮也。
欄.闌皆得。
有作蘭香草也。
非此義。
楯音食尹時名二反。
闌檻也。
縱曰檻橫曰楯。
華音戶華反。
依此俗釋。
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
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
有花蘤之形。
因而作華蓋。
華美之蓋也。
據實理釋。
西域暑熱人多持蓋以花飾之。
名為花蓋。
華是花音也。
軒音虛言反。
安車也。
曲辀轓車耳。
以物增嚴名為飾也。
有作幰飾虛偃反。
布張車上禦熱名幰。
車四馬駕。
傍飾欄楯上施華蓋。
張幰嚴飾。
以為布施。
上四外财次一内外。
身等為内妻子為外。
次一唯内。
施而心欣。
施有五相。
至心及信心。
随時。
自手施。
如法行。
舍物。
是名施五種。
即七攝受中第四事業不應施亦五相。
不淨亂衆生惱害衆生物及壞淨心者。
皆不應施與。
即五相中如法施也。
施有五利。
親近.恒樂見.宗敬.好名聞.複作後時因。
是名施善利。
此上皆如發菩提心經說。
于此施中應起四智。
一若有财心不樂施起覺悟智。
二财鮮阙心不樂施起忍苦智。
三财悅意心不樂施起知倒智。
四欣世果而行施者起不堅智。
施以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為性。
如菩薩地說 經。
文殊師利(至)而被法服 贊曰。
此二頌戒。
戒有三種。
一律儀戒即七衆所受。
二攝善法戒所修三乘一切善法。
三饒益有情戒即利有情三業萬行。
勝鬘經雲波羅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為大乘故說。
菩薩地言律儀戒者舍輪王位如棄草葉。
出家受具足等。
皆名律儀戒。
故此所說即律儀戒。
律儀戒為本方有後二。
若破律儀三戒俱舍。
故四波羅夷皆律儀戒。
此明初出家方能受具足等。
故說最初律儀戒也。
有本言披法服。
披音敷羁反。
方言披散也。
今亦梙着之義。
今正應言而被法服。
被音皮義反。
服用被帶之義。
出家寬曠猶如虛空。
在家迫迮猶如牢獄。
故說出家。
持戒有五利。
一十方佛護念。
二舍命時歡喜。
三持戒者為親友。
四功德圓滿。
五生生常得戒成其性。
智度論說戒為德瓶。
即此第四。
頌曰 護念.終歡喜 戒友.功德圓 生常戒成性 是名戒五種 經。
或見菩薩(至)樂誦經典 贊曰。
此一頌忍。
讀誦經典思惟法義。
谛察法忍。
舉難偏說。
攝餘二忍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 經。
又見薩薩(至)思惟佛道 贊曰。
此一頌勤。
此通被甲攝善二種。
略無利樂有情精進。
精進有五。
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退.無足。
即經所說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舍善轭。
最初發起猛利樂欲名被甲。
次起堅固勇悍方便名加行。
次為證得不自輕蔑亦無怯懼名無下。
次能忍受寒熱等苦于劣等善不生喜足名無退。
次能證入諸谛現觀等欣求後後勝品功德名無足。
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
諸佛究竟道樂利樂他。
故初一名被甲。
後四名攝善。
此中合名勇猛精進 經。
又見離欲(至)贊諸法王 贊曰。
此二頌定。
離愦鬧故常處空閑。
由安住靜慮故深修禅定。
引發靜慮故得五神通。
由辦事靜慮故贊諸法王。
此三必由離欲方得 經。
複見菩薩(至)聞悉受持 贊曰。
下三頌頌慧。
此一加行智。
妙達實相故智深。
音樂不壞故志固。
又思慮遠故智深。
不休息故志固。
加功能問。
聞并能持 經。
又見佛子(至)而擊法鼓 贊曰。
此二頌頌二智。
定慧具足根本後得二智滿故。
後得智中以喻講法。
講法有四意。
一欣樂說法。
二化諸菩薩不化二乘。
三破十魔衆。
四而擊法鼓。
擊法鼓者開權顯實。
至下當知。
魔羅雲破壞号也。
略雲魔。
名波卑夜雲惡者。
波旬訛也。
雜藏中佛說魔軍有十。
今為頌言 欲.憂愁.饑渴 愛.睡眠.怖畏 疑.毒.及名利 自高輕慢彼 汝等軍如是 一切無能破 我智箭定刀 摧壞瓶投水 或正智擊真如後智擊俗理。
說法發響令衆得聞。
此六度中皆具二利。
然以布施唯明利他。
後慧通彰二利。
中四但說自利略無利他之說。
實非無也 經。
又見菩薩(至)不以為喜 贊曰。
下二頌八風不動。
三悲接物。
二頌如次。
此八風不動。
宴音焉見反。
安也息也。
有作晏字。
焉澗反亦默也。
八風者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今此但舉于四.生喜。
得财位名利。
面贊為譽。
背贊名稱。
适悅名樂。
于此四中菩薩不以為喜。
恭敬之言義貫通故。
翻此四種衰.毀.譏.苦亦不生憂。
身心寂然語言宴默離八風故。
此如瑜伽第二袟解 經。
又見菩薩(至)令入佛道 贊曰。
此三悲接物。
悲謂拔苦。
有情緣悲緣有情起。
行有多種生亦無窮。
偏舉一行。
濟重苦生故言放光濟地獄苦。
餘二悲行法緣無緣準此亦成。
下當具顯 經。
又見佛子(至)勤求佛道 贊曰。
下十三頌半頌地前凡夫信解行道。
六度亂修即為六也。
一頌勤.一頌戒.一頌半忍.二頌定.五頌施。
三頌慧。
此勤也。
飲食知量減劣睡眠。
初夜後夜覺悟瑜伽。
遺教亦言初夜後夜亦勿有廢。
中夜誦經以自消息。
無以睡眠因緣。
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嘗試也。
謂暫為之。
今不暫為故言未嘗。
經行林中。
西域地濕疊塼為道。
于中往來消食誦經。
如經布绡之來去。
故言經行。
此乃策勵修四正斷。
于已生惡不善法修律儀斷。
于未生惡不善法修斷斷。
于已生善法修防護斷。
于未生善法修修習斷。
以求佛道。
故華嚴雲 佛子善谛聽 我說如實義 或有速出要 或有難解脫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應當一切時 勇猛大精進 譬如微小火 焳濕即能滅 于佛法教中懈怠者亦爾 譬如人鑽火 未出數休息 火勢随止滅 懈怠者亦爾 譬如淨火珠 離緣而求火 畢竟不可得 懈怠者亦爾 譬如明淨日 閉目求見色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爾 由初發心精進為最。
信為欲依。
欲為精進依故。
此但以精進為首。
十信心中信後精進故 經。
又見具戒(至)以求佛道 贊曰。
此一頌戒。
三業威儀常無缺減。
勿輕小罪以為無殃。
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深見怖畏及慚愧故。
淨如寶珠者。
一内外無瑕。
二戒德圓備。
三威光晃曜。
四衆所愛樂。
由此鵝珠被縛草系舍身。
雁堕知事之前。
龍生伊蘭之樹。
瓶随所欲。
律儀為本故也 經。
又見佛子(至)以求佛道 贊曰。
此一頌半耐怨害忍。
少得謂多得。
名增上慢。
恃族姓.色力.聰睿.财富.道德.名譽。
得高勝他遂行打罵。
菩薩以五種觀皆悉能忍。
一親屬想。
二唯法想。
三有苦想。
四無常想。
五攝受想。
頌曰 應觀彼害者 親屬.唯有法 有苦.及無常 攝受.故應忍 上來略标并廣如幽贊。
恐繁不述.捶音之累反擊也。
打音頂 經。
又見菩薩(至)以求佛道 贊曰。
此二頌定。
所離有四。
一戲謂分别戲論。
二笑謂談谑。
三離自愚癡。
四離惡眷屬。
離親屬尋故。
不離有二。
一翻第四親近善緣。
二一心除亂翻前三種。
故遺教經雲。
汝等比丘。
當離愦鬧獨處閑居。
思滅苦本。
若樂衆者即受衆惱。
廣說如經 經。
或見菩薩(至)求無上道 贊曰。
此五頌施。
分三。
初三頌四事施。
次一頌上妙施。
後一頌意樂施。
四事者飲食.湯藥.衣服.卧具。
肴者非谷而食之曰肴。
肴葅也應作肴字。
食也啖也。
菜之類是。
亦雲豆實。
膳具食也。
今時美物亦曰珍膳。
俗解肴膳肉也。
今則不然。
菩薩設以供養佛故應為膳字。
有作肴膳非也。
旃檀者赤謂牛頭栴檀。
黑謂紫檀之類。
白謂白檀之屬。
上妙施中。
父.母病。
法師。
最後身菩薩。
設非證聖者施果亦無量。
又雲若有戒足雖羸劣而能辨說利多人。
如佛大師應供養。
愛彼善說故相似故。
以清淨好園林施。
意樂施中有六意樂。
一廣大.二無厭.三歡喜.四恩德.五無染.六善好。
此中有三。
一歡喜.二無厭.三善好。
即求無上道前施四事即廣大施。
荷彼前恩名恩德施。
三時無悔不為染雜名無染施。
以飲食施足法食故。
不堕饑馑劫故。
以醫藥施當得法藥無諸病故。
以衣服施得七寶衣。
柔和善順具慚愧故。
以卧具施當具資緣入空寂舍慈悲室故。
以園林施當住覺苑總持園故。
及得無漏法林樹故。
以華施得七覺華故。
以果施得四聖果故。
以浴池施當得舍垢八解池故 經。
或有菩薩(至)求無上道 贊曰。
此三頌慧。
初一後得智。
法施無盡故。
迦葉經雲。
若恒沙世界。
珍寶滿其中以施諸如來。
不如以法施。
施寶雖福多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勝況多。
難思議。
次一正智證無相故。
二相者分别也。
無二相者即是餘經不二法門。
如彼三類說不二義。
地前學作有相無相.利他自利.二智行故。
後一加行求正道故。
教音古孝反。
訓也示也。
诏音諸耀反。
導也。
謂教導之。
诏照也。
闇于成事即有所犯。
以此示之使照然。
可見。
又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