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二(末)
關燈
小
中
大
經爾時彌勒(至)而有此瑞
贊曰。
第六大段大衆現前欲聞法成就。
文段有三。
初彌勒示相懷疑。
次衆人實生心惑。
後慈氏雙申兩意。
發問先因彌勒道滿當主。
因成現世。
逢緣不少植業良多。
豈複睹豪光而不知。
觀等持而不了。
但是示有不知之相發問以警群情。
故名彌勒示相懷疑 衆人以根地人下不測大聖之征祥。
觀外相以疑生故名衆人實生心惑 彌勒挾自他之兩意發問文殊一人。
征先所由故為第三段也。
初中有四。
一牒瑞征因。
二舉奇詢答。
三推功上德。
四謙己方陳。
此初文也。
妙用無方曰神。
神通轉異名變。
外應群物立以瑞名。
瑞即信也符應也。
此問放光有何符應。
所以牒說因以為問 經。
今佛世尊(至)誰能答者 贊曰。
此舉奇詢答。
牒随順威儀住以為問。
入三昧。
三昧理深名不可思議 動地雨華名現希有事 或雨華.動地.放光.遠照.外應物機皆名神變 牒瑞征因所攝 唯入三昧名為希有事 誰能答者詢訪答人 經。
複作此念(至)我今當問 贊曰。
文殊師利等推功上德。
我今當問者謙己方陳。
文殊師利道果久成。
示居因末紹佛法王之位。
獨得法王子名。
已曾親近得遇良緣。
供養諸佛深植德本。
進财進行名供養故。
文殊師利住第四依供養八恒。
并前三依合值二十六恒河沙佛故。
必應見此希有之相。
謙己不知 我今當問。
論雲問于一人多人欲聞生希有心。
是故唯問文殊師利。
心多未了疑出多人。
解在非多答唯在一。
論雲示現佛與弟子互相随順。
證.說等法皆不相違。
為現大相因故者。
大相謂所說妙法。
因謂神變。
今現瑞相為說之因。
又大相者即現瑞相。
瑞相即因。
與所說法為因故。
又因者所以。
問現神變等大相之所以也。
何故唯問文殊不問餘人。
有二法故推于文殊。
一現見諸法文殊證知諸法故。
二離諸因緣自心成就彼法故。
謂文殊師利離諸構畫。
及離比知并從他聞之因緣故。
所以推之。
示現種種瑞相者。
示現彼彼事。
事非一故名為彼彼。
如彼事現沒住滅。
所見六趣衆生現在彼生死中沒名為現沒。
所見佛.法.四衆.并諸菩薩。
現在彼住名為現住。
見佛入涅槃。
并為起塔。
現在入涅槃故名現滅。
所見七事無不攝盡或住即現在。
滅即沒無。
見入涅槃并為起塔名滅沒。
所餘五事皆名現住。
論以文殊能記彼事。
是故問之。
文殊師利所作成就因果成就所作者。
謂彼所修作法。
此有二種。
一福德二智慧。
内德滿也。
因成就者謂一切智成就。
緣即放光.雨華.動地。
外德滿故。
重複釋言因者相也。
謂現大瑞相此因。
之果者謂所說大法。
文殊外因既滿内德複圓。
故能知佛亦說妙法果。
故今推問 經。
爾時比丘(至)今當問誰 贊曰。
衆人實生心惑也。
是佛光明牒說因放光。
神通之相牒威儀中雨華.動地。
外相衆人共睹。
所以牒之生疑。
入定非衆所知所以不牒為問。
以根.人.地并居下故不能測知佛之入定。
既不知入于何定。
亦依何處以生疑。
故不問也 經。
爾時彌勒(至)文殊師利言 贊曰。
下第三段雙申兩意發問先因。
有二。
初長行後重頌。
長行有二。
此初雙申兩意 經。
以何因緣(至)國界莊嚴 贊曰。
此後發問先因。
而有此瑞總也。
神通相者牒威儀中雨華.動地。
放光明等牒說因也。
彌勒挾自.他以為問。
睹外瑞而共同故。
雙牒瑞以生征。
不牒入定以為問。
外人不疑入定。
下亦不頌入定故也。
悉見彼佛國界莊嚴者。
論總解經意雲。
種種佛國土者。
示現彼國土中種種差别。
示現為化四衆.六趣衆生。
所現穢國及淨妙國土。
無煩惱衆生住處。
為化十地菩薩所現淨國。
于彼國土佛為上首者。
諸菩薩等依佛住故。
佛于二國得自在故。
長牒前文。
所以所見之中先說佛為上首。
凡說重頌有十所由。
一為利.鈍兩根。
二為前後兩衆。
三為直.曲兩樂。
四為難.易兩解。
五為真.俗兩随。
六為取.舍兩分(長行取善頌文舍惡)。
七為标.釋兩則(長行标頌文釋)。
八為智.辨兩殊(長行智無盡頌中辯無盡)。
九為解.持兩異(長行為解法頌中為持法)。
十為說.行兩别(長行為樂說者。
頌文為樂行者)。
頌此十曰 利鈍與前後 直曲難真俗 取舍及标釋 智辨解說行 長行與頌六義不同。
廣略或有無 合離與前後 文質并隐顯 是曲直差别 至下文中一一當顯 經。
于是彌勒(至)大光普照 贊曰。
梵雲伽陀此翻為頌。
頌者美也歌也。
頌中文句極美麗故歌頌之故。
訛略雲偈。
此隻焰頌。
進诠體義劣于名句。
退為所依不及聲文。
故于百法不别建立。
然以聲上屈曲為體。
即名句文更無别性。
不同小乘頌依于文及文士者。
此乃室盧迦三十二字處中頌也。
凡有六十二頌分之為二。
初五十四頌頌前瑞相。
後八頌頌正興問。
初中複三。
初一頌頌前說因中放光能照。
次三頌頌前威儀中雨華動地等。
後五十頌頌說因中照境所見。
此初也。
先頌放光後頌雨華。
六不同中前後不同。
随文便故 經。
雨曼陀羅(至)地皆嚴淨 贊曰。
下三頌頌威儀中三事。
一頌半雨華。
半頌動地。
一頌四衆歡喜。
此頌雨華。
不頌入定自知不問。
衆亦不疑。
長行四華。
此頌二者。
合離不同。
華為栴檀香風似赤白檀香氣可遠聞故悅可衆心。
地皆嚴淨乃與長行有無不同 經。
而此世界(至)得未曾有 贊曰。
初二句頌動地。
後一頌頌四衆歡喜 經。
眉間光明(至)上至有頂 贊曰。
下五十頌頌照境所見分齊。
為二。
初一頌半頌照境。
後四十八頌半頌所見。
此頌器世間。
即照境也。
皆如金色顯可重故。
光雖白色表一乘為本。
所照如金彰一乘可重。
或示現諸佛淨土之相。
令修一乘外果之因。
故如金色。
至下當知。
下文殊頌中亦現淨土故。
或豪雖白光乃金色 經。
諸世界中(至)于此悉見 贊曰。
下四十八頌半頌所見六事。
前七事中不頌入滅。
文分為六。
初一頌半頌六趣衆生。
次半頌頌見佛。
次六頌半頌聞法。
次一頌半頌四衆。
次三十一頌半頌行菩薩道。
後七頌頌滅後起塔。
此初也。
即衆生世間中。
具足煩惱差别。
生死。
是總通惑.業.苦。
所趣是别即六趣果。
或所趣果體即生死。
以業.煩惱.假者有情為能趣故。
經自釋言善惡業緣受報好醜。
受報好醜是所趣果。
善惡業緣為能趣因。
由善業為異熟因貪等為潤緣受人天好總報。
人天好總報行善衆生所歸處故。
由惡業為異熟因貪等為潤緣。
受三惡趣醜總報。
三惡趣醜總報行。
惡衆生所歸處故。
名為所趣。
于此悉見。
中有.業.煩惱名為能趣。
外器世間名趣資具。
内異熟果名為所趣。
如有頌言 獸歸林薮 鳥歸虛空 聖歸涅槃 法歸分别 即以所歸為所趣。
假者有情以善惡趣為生死所趣。
論明具足清淨差别。
即數種種 經。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 贊曰。
此半頌明見佛。
師子即聖主。
聖主即諸佛。
以下釋上。
無畏自在名師子。
冥真洞俗名聖主。
衆聖之主即諸佛也 經。
演說經典(至)開悟衆生 贊曰。
下六頌半頌聞法。
分二。
初三頌半頌聞四辨。
後三頌頌聞三乘。
此即初也。
初半聞義無礙。
一頌聞法無礙。
一頌聞詞無礙。
一頌聞辨才無礙。
義深名微妙。
上乘名第一。
義無礙解也。
教離垢染名清淨。
善順人心名柔軟。
法無礙解也。
契理名深妙應機名樂聞。
妙順諸方名各于世界。
詞無礙解也。
種種因緣法之道理。
以無量喻諸譬況也。
法喻雙開略有二義。
一照明佛法。
二開悟衆生。
辨才無礙解也 經。
若人遭苦(至)為說淨道 贊曰。
此聞三乘。
聲聞.獨覺.菩薩如次配此三頌。
厭音于豔反。
厭淤猶足而不欲複為也。
有作厭于鹽反飽也 經。
文殊師利(至)今當略說 贊曰。
此一頌半頌見四衆。
因結于前便明睹彼四衆修行得道相狀衆多。
見聞若斯結前所見。
及千億事明見四衆。
今此經中宗明一乘。
不能具列餘四衆行。
故例衆多我今略說上明聲聞。
下明菩薩。
即乘差别 經。
我見彼土(至)而求佛道 贊曰。
下三十一頌半頌行菩薩道。
分三。
初一頌頌種種因緣。
次十七頌頌種種相貌。
後十三頌半頌種種信解。
前長行中以外緣内行說凡至聖階降先後。
今頌先依外緣後明自行。
自行以勝劣為前後。
相貌者十地無漏有漏雜修。
次第修六波羅蜜行。
信解者唯有漏修。
亂修非次第。
勝劣既殊故前後别。
然修六度略有三位。
見道以前初劫之中于一行中唯修一行。
亂修有漏即此信解。
初地至七地滿第二劫中于一行中修一切行。
有漏無漏二皆雜修。
八地至十地滿第三劫中一切行中修一切行純無漏修。
後二劫修即此相貌。
十地經言。
初地行檀乃至十地而修智度。
于餘度中随力随分非不修習。
故此相貌即十地修。
有次第故行廣大故。
信解即是見道已前。
行非勝故說亂修故。
此頌因緣 恒沙菩薩者梵雲殑伽。
訛略雲恒。
河神之名。
河從彼稱。
殑音其矜反去聲也。
經中說恒河沙為喻。
無熱惱池出四大河此即一也。
一由沙多。
二由世人共為福水。
入洗罪滅沒死生天。
三雖經劫壞名字常定。
四佛多近此宣說妙法。
五衆人共委。
故多為喻。
仍取初出池口方四十裡沙。
以為喻 經。
或有行施(至)求佛智慧 贊曰。
下十七頌頌相貌。
中分二。
初十五頌頌六度次習二益圓成。
後之兩頌八風不動。
三悲接物。
頌六度中分六。
初六頌施。
次二戒。
次一忍。
次一勤。
次二定。
後三慧。
此施有三初四外财。
次一内外。
後一内财。
外财四中一施七寶。
次施八珍。
次施成度。
後施雜物 七寶中一金。
說文金有五色。
黃為其長。
久[卄/墾]不生百練不輕徙革不違。
西方之行出于土從土左右。
所以金字象金在土形。
今亦聲也。
二銀白金也。
三珊瑚紅赤色石脂似樹形。
四真珠即赤真珠。
佛地論雲。
赤蟲所出。
或
第六大段大衆現前欲聞法成就。
文段有三。
初彌勒示相懷疑。
次衆人實生心惑。
後慈氏雙申兩意。
發問先因彌勒道滿當主。
因成現世。
逢緣不少植業良多。
豈複睹豪光而不知。
觀等持而不了。
但是示有不知之相發問以警群情。
故名彌勒示相懷疑 衆人以根地人下不測大聖之征祥。
觀外相以疑生故名衆人實生心惑 彌勒挾自他之兩意發問文殊一人。
征先所由故為第三段也。
初中有四。
一牒瑞征因。
二舉奇詢答。
三推功上德。
四謙己方陳。
此初文也。
妙用無方曰神。
神通轉異名變。
外應群物立以瑞名。
瑞即信也符應也。
此問放光有何符應。
所以牒說因以為問 經。
今佛世尊(至)誰能答者 贊曰。
此舉奇詢答。
牒随順威儀住以為問。
入三昧。
三昧理深名不可思議 動地雨華名現希有事 或雨華.動地.放光.遠照.外應物機皆名神變 牒瑞征因所攝 唯入三昧名為希有事 誰能答者詢訪答人 經。
複作此念(至)我今當問 贊曰。
文殊師利等推功上德。
我今當問者謙己方陳。
文殊師利道果久成。
示居因末紹佛法王之位。
獨得法王子名。
已曾親近得遇良緣。
供養諸佛深植德本。
進财進行名供養故。
文殊師利住第四依供養八恒。
并前三依合值二十六恒河沙佛故。
必應見此希有之相。
謙己不知 我今當問。
論雲問于一人多人欲聞生希有心。
是故唯問文殊師利。
心多未了疑出多人。
解在非多答唯在一。
論雲示現佛與弟子互相随順。
證.說等法皆不相違。
為現大相因故者。
大相謂所說妙法。
因謂神變。
今現瑞相為說之因。
又大相者即現瑞相。
瑞相即因。
與所說法為因故。
又因者所以。
問現神變等大相之所以也。
何故唯問文殊不問餘人。
有二法故推于文殊。
一現見諸法文殊證知諸法故。
二離諸因緣自心成就彼法故。
謂文殊師利離諸構畫。
及離比知并從他聞之因緣故。
所以推之。
示現種種瑞相者。
示現彼彼事。
事非一故名為彼彼。
如彼事現沒住滅。
所見六趣衆生現在彼生死中沒名為現沒。
所見佛.法.四衆.并諸菩薩。
現在彼住名為現住。
見佛入涅槃。
并為起塔。
現在入涅槃故名現滅。
所見七事無不攝盡或住即現在。
滅即沒無。
見入涅槃并為起塔名滅沒。
所餘五事皆名現住。
論以文殊能記彼事。
是故問之。
文殊師利所作成就因果成就所作者。
謂彼所修作法。
此有二種。
一福德二智慧。
内德滿也。
因成就者謂一切智成就。
緣即放光.雨華.動地。
外德滿故。
重複釋言因者相也。
謂現大瑞相此因。
之果者謂所說大法。
文殊外因既滿内德複圓。
故能知佛亦說妙法果。
故今推問 經。
爾時比丘(至)今當問誰 贊曰。
衆人實生心惑也。
是佛光明牒說因放光。
神通之相牒威儀中雨華.動地。
外相衆人共睹。
所以牒之生疑。
入定非衆所知所以不牒為問。
以根.人.地并居下故不能測知佛之入定。
既不知入于何定。
亦依何處以生疑。
故不問也 經。
爾時彌勒(至)文殊師利言 贊曰。
下第三段雙申兩意發問先因。
有二。
初長行後重頌。
長行有二。
此初雙申兩意 經。
以何因緣(至)國界莊嚴 贊曰。
此後發問先因。
而有此瑞總也。
神通相者牒威儀中雨華.動地。
放光明等牒說因也。
彌勒挾自.他以為問。
睹外瑞而共同故。
雙牒瑞以生征。
不牒入定以為問。
外人不疑入定。
下亦不頌入定故也。
悉見彼佛國界莊嚴者。
論總解經意雲。
種種佛國土者。
示現彼國土中種種差别。
示現為化四衆.六趣衆生。
所現穢國及淨妙國土。
無煩惱衆生住處。
為化十地菩薩所現淨國。
于彼國土佛為上首者。
諸菩薩等依佛住故。
佛于二國得自在故。
長牒前文。
所以所見之中先說佛為上首。
凡說重頌有十所由。
一為利.鈍兩根。
二為前後兩衆。
三為直.曲兩樂。
四為難.易兩解。
五為真.俗兩随。
六為取.舍兩分(長行取善頌文舍惡)。
七為标.釋兩則(長行标頌文釋)。
八為智.辨兩殊(長行智無盡頌中辯無盡)。
九為解.持兩異(長行為解法頌中為持法)。
十為說.行兩别(長行為樂說者。
頌文為樂行者)。
頌此十曰 利鈍與前後 直曲難真俗 取舍及标釋 智辨解說行 長行與頌六義不同。
廣略或有無 合離與前後 文質并隐顯 是曲直差别 至下文中一一當顯 經。
于是彌勒(至)大光普照 贊曰。
梵雲伽陀此翻為頌。
頌者美也歌也。
頌中文句極美麗故歌頌之故。
訛略雲偈。
此隻焰頌。
進诠體義劣于名句。
退為所依不及聲文。
故于百法不别建立。
然以聲上屈曲為體。
即名句文更無别性。
不同小乘頌依于文及文士者。
此乃室盧迦三十二字處中頌也。
凡有六十二頌分之為二。
初五十四頌頌前瑞相。
後八頌頌正興問。
初中複三。
初一頌頌前說因中放光能照。
次三頌頌前威儀中雨華動地等。
後五十頌頌說因中照境所見。
此初也。
先頌放光後頌雨華。
六不同中前後不同。
随文便故 經。
雨曼陀羅(至)地皆嚴淨 贊曰。
下三頌頌威儀中三事。
一頌半雨華。
半頌動地。
一頌四衆歡喜。
此頌雨華。
不頌入定自知不問。
衆亦不疑。
長行四華。
此頌二者。
合離不同。
華為栴檀香風似赤白檀香氣可遠聞故悅可衆心。
地皆嚴淨乃與長行有無不同 經。
而此世界(至)得未曾有 贊曰。
初二句頌動地。
後一頌頌四衆歡喜 經。
眉間光明(至)上至有頂 贊曰。
下五十頌頌照境所見分齊。
為二。
初一頌半頌照境。
後四十八頌半頌所見。
此頌器世間。
即照境也。
皆如金色顯可重故。
光雖白色表一乘為本。
所照如金彰一乘可重。
或示現諸佛淨土之相。
令修一乘外果之因。
故如金色。
至下當知。
下文殊頌中亦現淨土故。
或豪雖白光乃金色 經。
諸世界中(至)于此悉見 贊曰。
下四十八頌半頌所見六事。
前七事中不頌入滅。
文分為六。
初一頌半頌六趣衆生。
次半頌頌見佛。
次六頌半頌聞法。
次一頌半頌四衆。
次三十一頌半頌行菩薩道。
後七頌頌滅後起塔。
此初也。
即衆生世間中。
具足煩惱差别。
生死。
是總通惑.業.苦。
所趣是别即六趣果。
或所趣果體即生死。
以業.煩惱.假者有情為能趣故。
經自釋言善惡業緣受報好醜。
受報好醜是所趣果。
善惡業緣為能趣因。
由善業為異熟因貪等為潤緣受人天好總報。
人天好總報行善衆生所歸處故。
由惡業為異熟因貪等為潤緣。
受三惡趣醜總報。
三惡趣醜總報行。
惡衆生所歸處故。
名為所趣。
于此悉見。
中有.業.煩惱名為能趣。
外器世間名趣資具。
内異熟果名為所趣。
如有頌言 獸歸林薮 鳥歸虛空 聖歸涅槃 法歸分别 即以所歸為所趣。
假者有情以善惡趣為生死所趣。
論明具足清淨差别。
即數種種 經。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 贊曰。
此半頌明見佛。
師子即聖主。
聖主即諸佛。
以下釋上。
無畏自在名師子。
冥真洞俗名聖主。
衆聖之主即諸佛也 經。
演說經典(至)開悟衆生 贊曰。
下六頌半頌聞法。
分二。
初三頌半頌聞四辨。
後三頌頌聞三乘。
此即初也。
初半聞義無礙。
一頌聞法無礙。
一頌聞詞無礙。
一頌聞辨才無礙。
義深名微妙。
上乘名第一。
義無礙解也。
教離垢染名清淨。
善順人心名柔軟。
法無礙解也。
契理名深妙應機名樂聞。
妙順諸方名各于世界。
詞無礙解也。
種種因緣法之道理。
以無量喻諸譬況也。
法喻雙開略有二義。
一照明佛法。
二開悟衆生。
辨才無礙解也 經。
若人遭苦(至)為說淨道 贊曰。
此聞三乘。
聲聞.獨覺.菩薩如次配此三頌。
厭音于豔反。
厭淤猶足而不欲複為也。
有作厭于鹽反飽也 經。
文殊師利(至)今當略說 贊曰。
此一頌半頌見四衆。
因結于前便明睹彼四衆修行得道相狀衆多。
見聞若斯結前所見。
及千億事明見四衆。
今此經中宗明一乘。
不能具列餘四衆行。
故例衆多我今略說上明聲聞。
下明菩薩。
即乘差别 經。
我見彼土(至)而求佛道 贊曰。
下三十一頌半頌行菩薩道。
分三。
初一頌頌種種因緣。
次十七頌頌種種相貌。
後十三頌半頌種種信解。
前長行中以外緣内行說凡至聖階降先後。
今頌先依外緣後明自行。
自行以勝劣為前後。
相貌者十地無漏有漏雜修。
次第修六波羅蜜行。
信解者唯有漏修。
亂修非次第。
勝劣既殊故前後别。
然修六度略有三位。
見道以前初劫之中于一行中唯修一行。
亂修有漏即此信解。
初地至七地滿第二劫中于一行中修一切行。
有漏無漏二皆雜修。
八地至十地滿第三劫中一切行中修一切行純無漏修。
後二劫修即此相貌。
十地經言。
初地行檀乃至十地而修智度。
于餘度中随力随分非不修習。
故此相貌即十地修。
有次第故行廣大故。
信解即是見道已前。
行非勝故說亂修故。
此頌因緣 恒沙菩薩者梵雲殑伽。
訛略雲恒。
河神之名。
河從彼稱。
殑音其矜反去聲也。
經中說恒河沙為喻。
無熱惱池出四大河此即一也。
一由沙多。
二由世人共為福水。
入洗罪滅沒死生天。
三雖經劫壞名字常定。
四佛多近此宣說妙法。
五衆人共委。
故多為喻。
仍取初出池口方四十裡沙。
以為喻 經。
或有行施(至)求佛智慧 贊曰。
下十七頌頌相貌。
中分二。
初十五頌頌六度次習二益圓成。
後之兩頌八風不動。
三悲接物。
頌六度中分六。
初六頌施。
次二戒。
次一忍。
次一勤。
次二定。
後三慧。
此施有三初四外财。
次一内外。
後一内财。
外财四中一施七寶。
次施八珍。
次施成度。
後施雜物 七寶中一金。
說文金有五色。
黃為其長。
久[卄/墾]不生百練不輕徙革不違。
西方之行出于土從土左右。
所以金字象金在土形。
今亦聲也。
二銀白金也。
三珊瑚紅赤色石脂似樹形。
四真珠即赤真珠。
佛地論雲。
赤蟲所出。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