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四

關燈
可忘也。

    崔豹古今注曰。

    阙者。

    觀也。

    古者每門樹兩觀于其前。

    所以表宮門也。

    其上可居。

    登之則可遠觀。

    故謂之觀。

    人臣将朝至此則思其所阙。

    故謂之阙。

    天子所居曰阙庭。

    隋都長安也。

    私去公還者。

    充僧使而去。

    奉敕命而還。

    或度僧造寺。

    或修營香火事備百錄。

    故百錄雲。

    今遣大都督段智興。

    送師還寺。

    故曰公還經塗下往還充使。

    經由道塗凡八年也。

    二日嚴下诤論遭追。

    雖免僧使仍因诤論。

    重入帝京日嚴寺名也。

    唐高僧傳曰。

    炀帝時為晉王。

    于京師曲池施營第林。

    造日嚴寺。

    鹹陽即長安。

    今永興軍也。

    诤論之事而不傳不書。

    乃傳搜訪之阙耳。

    三值水夜奔桃林水奔者。

    尚書放牛桃林之野。

    是也。

    左傳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

    杜注雲。

    桃林在弘農華陰縣。

    此言行至桃林山。

    水夜至避之奔走。

    故失伴侶。

    四又被下被讒收往及至京都。

    又遭讒佞。

    謂為巫蠱惑亂于人。

    而炀帝信讒故收往河北。

    幽薊二州名在河北。

    薊音計。

    五乘冰馬陷冬月度河。

    故乘履其冰以濟北岸。

    馬雖陷冰而死。

    其身猶獲生存。

    臨危履薄者。

    詩雲。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疏主意雲。

    昔聞詩語喻以戒慎。

    而今身當履踐。

    故下句雲。

    生行死地也。

    甯可言盡者。

    危難若此。

    那可具言。

    二昔裹下總結俱喪者。

    裹糧至東南者。

    即指前負笈天台已下文也。

    入山出谷揚越往來。

    何啻千裡。

    文選雲。

    裹糧萬裡簦長柄竹笠也。

    史記虞卿蹑屩擔簦。

    說趙孝成王。

    一見賜金百镒。

    再說拜為上卿。

    負罪至西北者。

    即指又被讒已下文也。

    三讒者。

    晉獻公三子皆為骊姬所讒。

    故曰三讒。

    疏主自比也。

    三子謂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也。

    左傳第五曰。

    初晉獻公欲以骊姬為夫人。

    蔔之不吉。

    筮之吉。

    公曰。

    從筮。

    蔔人曰。

    筮短龜長。

    不如從長。

    弗聽。

    立之。

    生奚齊。

    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齊。

    既與中大夫成謀。

    姬謂太子曰。

    君夢齊姜。

    必速祭之。

    太子祭于曲沃。

    歸胙幹公。

    公田。

    姬置諸宮六日。

    公至。

    毒而獻之。

    公祭之地。

    地墳。

    與犬。

    犬斃。

    與小臣。

    小臣亦斃。

    姬泣曰。

    賊由太子。

    太子奔新城。

    公殺其傅社原款。

    或謂太子。

    子辭。

    君必辯焉。

    太子曰。

    君非姬氏。

    居不安食不飽。

    我辭。

    姬必有罪。

    君老矣。

    吾又不樂。

    曰子其行乎。

    太子曰。

    君實不察其罪。

    被此名也。

    以出。

    人誰納我。

    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姬遂谮二公子曰。

    皆知之。

    重耳奔蒲。

    夷吾奔屈。

    言東南西北者。

    以帝京居中。

    則揚越在于東南。

    幽薊居乎西北也。

    若聽若思等者。

    前希聞斯典。

    故擔簦。

    東南有入障故喪其聞。

    後欲思[保/言]畢世。

    由驅馳西北有五難。

    故喪其思。

    故雲二塗俱喪。

    二情不下制疏近由。

    後時雖獲生還台嶽。

    以昔兩緣聽思俱喪。

    于是慕法不已。

    更尋他疏以勘經旨。

    義既違經。

    因自撰疏。

    舊疏即河西光宅等諸師疏義各存也。

    不與文會者。

    乖經失旨也。

    怏怏于亮切。

    怅怏也。

    病諸者諸之也。

    見其義非如已有病。

    此即制疏之近由。

    二敩群下正明述作時處二。

    初謙光述懷。

    經第三十雲。

    譬如王告大臣。

    汝牽一象以示盲者。

    時彼衆盲各以手觸。

    其觸牙者即雲。

    象如萊茯根。

    其觸耳者言象如箕等。

    經自合雲。

    王喻如來。

    臣喻方等大涅槃經。

    象喻佛性。

    盲喻一切無明衆生。

    獨夢談刀如經第十八。

    略如上記。

    刀喻佛性。

    夢寱謬談非親得刀。

    此皆疏主謙也。

    謂心思經旨如盲觸象。

    豈識全軀。

    口說經文如夢談刀。

    故非實有。

    二以大下著述時處二。

    初明時處二。

    初示染筆時處。

    大業即隋炀年号。

    十年即甲戍歲也。

    廬于天台之南者。

    小爾雅雲。

    廬寄也。

    謂寄止也。

    亦别舍也。

    黃帝為廬。

    以避寒暑。

    春秋去之。

    冬夏居之。

    故雲寄止也。

    神邕天台雜記雲。

    赤城為南門。

    石城為西門。

    今雲天台之南。

    謂赤城也。

    二管窺下明憑師述作。

    管窺智者義意者。

    莊子雲。

    以管窺天也。

    謂智者法門如天之高遠。

    已解推尋如以管窺。

    義意者。

    五時四教之義。

    三觀六即之意。

    依此義意辄為此經解釋旨趣也。

    為去聲。

    尚書序曰。

    承诏為五十九篇作傳。

    大業明制撰之時。

    天台之南顯筆削之處。

    管窺智者示所學之宗。

    二運丁下叙難緣二。

    初避難。

    四移兩蒙靈異。

    丁當也。

    大業十二年有大鳥似鵬飛入殿内。

    至于禦幄至明而去。

    九月幸江都。

    以代王侑留守西都。

    越王侗留守東都。

    既至江都。

    唯以酒色為務。

    五月星隕吳郡為石。

    征求螢火數斛。

    夜出遊山光遍岩谷火守羽林星如鬥出。

    王良閣道聲如隤牆。

    枉矢出北鬥米一斛。

    計錢八九萬。

    用錫環錢細如線。

    十月李密起兵于梁楚之郊。

    窦建德盧明月等所在稱号。

    盜賊公行劫掠州縣。

    又諸道賊師孟海公。

    徐圓朗。

    朱粲。

    劉武用。

    薛舉。

    蕭銑。

    李子通。

    沈法興等各率衆寇掠。

    多者數十萬。

    少者二三萬。

    天下無處無賊。

    故曰寇盜縱橫于時。

    天台悉為沈法興所有。

    雜記雲。

    大業十四年沈法興擅置海州。

    即改臨海縣為海州也。

    匿影沃洲者。

    匿藏也。

    沃洲山名在剡。

    即支遁所栖之山也。

    赤城既喧複更匿藏形影。

    避盜于沃洲山也。

    蔭林席箭者。

    山宿野栖故無屋宇。

    但蔭茂林以為帳布。

    箭竹以為席。

    亦猶古人班荊而坐也。

    箭竹偏産會稽。

    爾雅曰東南之美者。

    有會稽之竹箭焉。

    衣殚等者。

    殚音丹。

    盡也。

    既避盜深山而衣糧又盡。

    故于撰述緻乖次第。

    于是下明為撰述緣阙。

    更求他處挾藏也。

    鄙志謙也。

    托命遂安者。

    寄托形命于遂安也。

    遂安縣名今屬睦州。

    縣令鄧氏者。

    即遂安令也。

    曳疾應之者。

    赴請為講也。

    應去聲事不兼舉者。

    既務講宣。

    且停筆削因将草本寄于他舍。

    冥持此本者。

    謂冥聖護持。

    故得燒舍疏在。

    故雲得免灰。

    飏飏音羊。

    風所飛飏也。

    重寄栅城者。

    講經既畢。

    複寄栅城意欲補削草木也。

    栅音冊。

    編木成援也。

    未詳何處。

    今仙居縣有栅岸保。

    恐是其地。

    玉石俱罄者。

    玉石喻貴賤賢愚。

    海賊劫掠貴賤并盡。

    故雲俱罄。

    尚書曰。

    火炎昆岡玉石俱焚。

    蕭亮即當時将帥也。

    複獲安存者。

    身安疏存。

    焦不能燒者。

    即前雲冥持此本得免灰飏。

    賤不能得者。

    賊劫栅城玉石俱盡。

    而此疏獨存也。

    再蒙靈異者。

    初火不燒次賊不得。

    故雲再也。

    勵勉也。

    誠心也。

    或作厲非也。

    食息者。

    息寝卧也。

    無甯不安也。

    二乃蔔下幽境稱懷勤加補削二。

    初叙幽境。

    稱懷蔔者。

    禮記曰。

    龜曰蔔。

    蓍曰筮。

    古者移居必蔔。

    故離騷經有蔔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