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四

關燈
左傳曰。

    非宅是名唯鄰是蔔。

    今疏主以移居為蔔居。

    安洲在樂安縣。

    今仙居縣也。

    故僧傳雲。

    樂安南嶺地曰安洲。

    然安洲之名始于疏主。

    台州圖經曰。

    管竹山在縣東南五裡。

    高二十丈周回二裡。

    其下舊有潭。

    唐武德年中。

    邑人請天台國清寺灌頂尊者。

    講于光明寺時。

    此潭之魚取者甚衆。

    尊者率道俗于潭側講金光明經。

    誘漁者令止其采捕。

    一夕忽暴風雨至。

    旦視之。

    乃為洲矣。

    故号為安洲。

    以此洲渚在樂安故。

    微瀾者。

    瀾力旦切。

    又力安切。

    爾雅曰。

    河水清且瀾漪。

    大波為瀾小波為時。

    絕人獸之蹤者。

    山深溪隔故。

    人獸不到。

    峰連偉括者。

    謂偉美山及括蒼山也。

    陶弘景玉匮雲。

    括蒼山西南百餘裡。

    有偉美山狀如宮阙。

    多靈異。

    可偉美也。

    皇朝新修圖經曰。

    亦名天姥山。

    又雲。

    大括蒼嶺在縣西一百八裡。

    兼二山之美者。

    謂安洲景象兼有偉括之好。

    水鏡者。

    溪水澄淨有若明鏡也。

    蕖池者。

    謂池有荷花也。

    爾雅曰。

    荷芙蕖。

    郭璞注曰。

    别名芙蓉。

    江東呼荷。

    紅葩普巴切。

    華也。

    白牙團扇者。

    善見律雲。

    優波離升座執象牙裝扇。

    先集律藏。

    萋茜者。

    草茂盛貌。

    加亦勝也。

    戴氏重席者。

    東觀漢記。

    戴憑字次仲。

    拜侍中正旦朝賀。

    帝會群臣。

    諸生能說經史者。

    更相诘難義。

    有不通者辄奪其席。

    以益通者憑遂坐。

    五十餘席。

    今疏主承修竹之風。

    藉翠草而坐。

    勝于牙扇重席也。

    以彼由造作此任天真。

    其實勝之固非誇飾。

    下雲羞繪圖陋弦管亦爾。

    雲霞赤白松桂青黑雕镂雜糅。

    而有五彩之文。

    則使畫圖有羞色繪畫也。

    猿吟麇叫蟬噪蛙鳴相和成韻。

    似其八音之樂。

    翻令絲竹成陋聲故。

    左太沖招隐詩雲。

    非必絲與竹。

    山水有清音。

    麇居筠切。

    鹿屬。

    八音者。

    五經通義曰。

    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也。

    金為鐘。

    石為磬。

    絲為弦。

    竹為管。

    匏為笙。

    土為埙。

    皮為鼓。

    木為柷敔。

    雅有高緻者。

    竹風草席畫圖音樂。

    皆得之于自然。

    故雲高緻也。

    豐趣冥倫者。

    冥幽也。

    倫人也。

    謂此高緻豐饒歸趣于我幽人也。

    倫亦可作淪。

    淪沒也。

    謂隐沒于山澤也。

    二仍莳下明資緣勤苦。

    莳種也。

    種粟充食拾薪備爨。

    二。

    暨染下感傷謙己二。

    初感傷多難。

    暨至也。

    從此絕筆逆至染筆。

    凡曆五載。

    即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歲撰疏絕筆也。

    炀帝即位改元大業在位十三年。

    十二年幸江東宮。

    十三年唐公起義師于太原。

    破宋老生于霍邑。

    所在克敵。

    遂入長安尊炀帝為太上皇。

    奉炀帝孫文德太子之子侑。

    篡位即恭帝也。

    改元義甯。

    至二年遜位于唐公。

    改雲武德。

    既雲凡曆五載。

    知是武德元年絕筆也。

    于此五載凡經六移。

    初寄天台之南。

    二移沃洲。

    三移遂安。

    四移栅城。

    五重移遂安。

    六移安洲。

    并前八障及中五難共成十九難緣。

    于後六中更取火賊二事。

    則有二十一也。

    五難謂僧使遭追值水被讒馬陷也。

    前八中五是制疏之遠由。

    尋舊疏是近由。

    後六是正制疏。

    問前八為障何名遠由。

    答由不聞法故自撰疏。

    若其聞者則疏是師說。

    安得自制。

    前八為障竟不聞法。

    後六雖艱終成斯疏。

    嗚呼正法難聞正道難行。

    其若是乎。

    幹戈者。

    孔安國曰。

    幹盾也。

    戈戟也。

    論語曰。

    而謀動幹戈于邦内。

    菜食水齋言其儉也。

    水床雪被喻其寒也。

    其有圓頂方袍暖衣飽食。

    既逢遺教。

    又偶清時。

    而口不談出世之言。

    心不則至真之道。

    自樹迷暗反輕學宗。

    吾知斯人紹三塗種。

    疏主聖者。

    得無悲乎。

    夢抽思乙者。

    乙應作一。

    昭明文選序雲。

    耿介之意既複。

    壹郁之懷靡愬。

    注曰。

    壹郁憂思也。

    今謂軍火所怖幹戈所駭。

    而夢驚若抽憂思壹郁。

    辭既下謙己述懷。

    野質者。

    論語曰。

    質勝文則野。

    此言辭鄙意。

    豈會文者。

    謂所立義意淺近。

    豈能契會斯經圓頓之文也。

    此言義暗辭鄙義暗皆謙也。

    有崖易殆者。

    爾雅曰。

    重崖岸注曰。

    兩崖累者曰岸。

    殆危也。

    有身速滅如土岸易崩。

    空海難遍者。

    圓空廣大若滄海難遍。

    故不可以易殆之身窮。

    難遍之義也。

    盲寱下如盲觸象如寱談刀。

    或可偏知于少義。

    敢言圓解于大理也。

    特是下正明述作之意。

    既是偏知何故撰疏。

    故釋雲。

    特是不負本懷也。

    言本懷者。

    始為此經遂親智者。

    即前文雲。

    走雖不敏願聞旨趣。

    于是負笈天台。

    心忻藍染也。

    遽茲石火者。

    淮南子曰。

    人生天地之間。

    如鑿石見火電光過隙。

    疏主自謂。

    無常忽遽如彼石火。

    不能久研經義。

    故且率爾成疏也。

    卷舒下自慶也。

    初句明卷舒尋經。

    次句明贊歎撰疏。

    仰謝于心口者。

    由心思故口贊也。

    鹿耘毒草。

    或作粗芸。

    并豕亥之誤。

    應作麃[卄/尢/(ㄠ-ㄙ+(衣-〦))]。

    上彼苗切。

    下音衮。

    左傳曰。

    譬如農夫是穮是[卄/尢/(ㄠ-ㄙ+(衣-〦))]。

    杜注雲。

    穮耘也。

    [卄/尢/(ㄠ-ㄙ+(衣-〦))]壅苗也。

    然毒草藥王之語。

    出在今經。

    故如來性品雲。

    譬如雪山多生諸藥。

    亦有毒草。

    諸衆生身亦複如是。

    雖有四大毒蛇之種。

    其中亦有妙藥。

    大工所謂佛性。

    或執訛字便求麋鹿耘草之緣者。

    何異聞三豕渡河。

    便謂豬行水上乎。

    故僧傳道丕議沙汰雲。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兇頑而偏遊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卄/尢/(ㄠ-ㄙ+(衣-〦))]。

    草和蘭茞而芟。

    方事淘澄。

    金逐沙泥而蕩。

    彼用藨[卄/尢/(ㄠ-ㄙ+(衣-〦))]之語義與今同。

    又麃藨穮三體并通。

    爾雅雲。

    綿穮也。

    經典釋文作麃耘也。

    字林雲。

    耕禾間也。

    說文雲。

    穮耨鋤也。

    今疏主斥諸師非義。

    如麃[卄/尢/(ㄠ-ㄙ+(衣-〦))]毒草。

    顯佛性正理如微養藥王。

    故前文雲。

    将疏勘經不與文會。

    怏怏終日恒若病諸也。

    螳[蟲*敖]螢熠者。

    螳螂性怒。

    遇物必舉[蟲*敖]而拒之。

    莊子曰。

    螳螂怒臂以當車。

    豈免碎于轍間。

    文選曰。

    欲以螳螂之斧。

    禦隆車之隧。

    注雲。

    前有兩足舉之。

    如執斧之象。

    崔豹古今注曰。

    螢火一名晖夜。

    一名景天。

    一名熠熠。

    一名磷。

    一名丹良。

    一名丹鳥。

    一名夜光。

    一名宵燭。

    非能抗曜也者。

    曜即日也。

    廣雅雲。

    日名曜靈。

    謂螳[蟲*敖]不能拒抗于車轍。

    螢熠不能争輝于曜靈。

    此疏主自謙識見微劣。

    不能抗曜于諸師也。

    吾祖聖師為法之志艱苦之迹。

    盡在于此文矣。

    傳斯宗者。

    得不思齊。

    詩雲。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可不懋乎。

    或卷末有半紙批文者。

    蓋後人謬錄。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