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此山。
俗稱廬君。
故山取号焉。
大師别傳曰。
金陵既敗旋錫荊湘。
路次湓城。
忽夢老僧曰。
陶侃瑞像敬屈守護。
遠公冥請也。
于是住憩廬山。
俄而浔陽反叛寺宇焚燒。
獨有茲山全無侵撓。
複屬虔劉者。
左傳曰。
虔劉我邊垂。
杜注雲。
虔劉皆殺也。
即是值浔陽反叛也。
江陵荊州也。
仍遭霧露者。
仍值兵亂也。
抱樸子曰。
白霧四面圍城不出百日大兵必至。
又三國名臣。
谮曰。
雖遇塵霧。
注雲。
塵霧謂恥辱也。
敕征下江浦即江都今揚州也。
亦曰洛浦。
文選曰。
歸骸洛浦。
注雲。
揚州則梁之洛陽也。
敕征者。
即炀帝潛龍之時。
鎮守江淮。
兩請智者。
初請出江都求受戒法。
即開皇十一年也。
事畢仍歸江陵建玉泉寺。
後又請出江都撰淨名疏。
此言再出江都時。
疏主滞疾于洪州也。
若初出江都。
則獲随從故。
疏主傳雲。
開皇十年晉王作鎮揚越。
陪從智者止于[邱-丘+千]溝。
漢制天子曰敕。
太子曰令。
諸王曰教。
炀帝鎮揚越時。
猶是諸王。
後既登極故雲敕征。
故别傳雲。
奉敕撰淨名疏也。
頂滞疾豫章者。
頂疏主稱名也。
始稱餘次稱走。
今稱名文體之變也。
豫章郡名。
今洪州也。
大師既再出江都。
而疏主滞疾洪州。
不獲随從。
既遠聖師安聞斯典。
始舉飄南湖等者。
南湖即宮亭湖。
亦曰拱亭。
謂于豫章病愈始舉掉飄帆。
速往江都以就智者。
而值隋文東巡狩。
晉王入朝。
于是大師東旋台嶽。
是故無暇講演。
且給侍東歸。
此乃大師最後入天台。
即開皇十六年春也。
東旋者。
旋或作還同。
似泉切。
文選曰。
隻召旋北京。
作此旋字也。
秋至佛隴者。
神邕天台山記曰。
從修禅寺南行二百步有盤石。
平正猶如削成。
古老相傳佛嘗于此放光。
故名佛隴。
春離江都秋時方至者。
以随處利人行程故緩。
冬逢入滅者。
即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
于天台西門石城寺彌勒像前。
加趺而終也。
歎伊餘之法障者。
伊維也。
語辭耳。
餘我也。
法障者。
欲聞此經法義竟不獲聞。
由前八事為障也。
一逢師出谷障。
二參請交絡障。
三金陵土崩障。
四複屬虔劉障。
五仍遭霧露障。
六滞疾豫章障。
七東旋台嶺障。
八冬逢入滅障。
由具八事障我聞法。
故曰法障。
若不出谷則合得聞。
雖在帝庭。
若參請事簡則合得聞。
雖其人交絡。
若金陵久安亦當得聞。
乃至若不入滅雖有前障。
終當講演令我得聞。
故入滅之障最為深重故下歎雲。
日既隐于重崖。
盲龜眠于海底也。
奚可勝言者。
奚何也。
勝平聲謂法障之多非言所載也。
二昔五下引事感傷。
初引事類己。
賢愚經第六雲。
毗舍離國有五百盲人。
乞丐自治。
時聞人言。
如來出世。
盲人聞已還共議曰我曹若當遇佛必見救濟。
即便問人佛在何國。
答雲。
佛在舍衛。
遂各乞金錢一枚。
雇人引往。
時有一人收取金錢。
将諸盲人至摩竭提國。
棄諸澤中。
盲不知處。
互相捉手。
經行他田傷破苗谷。
長者行田見彼踐苗。
甚多嗔怒。
盲者求哀具宣上事。
長者使人将詣舍衛。
适達彼國。
又聞佛往摩竭提國。
及到彼國。
複聞世尊已還舍衛。
如是追逐凡往七反。
佛知根熟乃于舍衛待之。
盲到佛所。
蒙光目開。
佛為說法成阿羅漢。
祇洹等者。
譬喻經第三雲。
昔有一人作兩業。
有二婦适詣小婦。
小婦語言。
我年少婿年老。
我不樂住。
可住大婦處作居。
其婿拔去白發。
适至大婦處。
大婦語言。
我老頭已白婿頭黑宜去。
于是拔黑作白。
如是不止。
頭遂秃盡。
二婦惡之。
便各舍去。
坐愁緻死。
過去世時作寺中狗。
水東一寺水西一寺。
聞楗椎鳴狗便往得食。
後日二寺同時鳴磬。
狗浮水欲度。
适欲至西。
複恐東寺食好。
向東複恐西寺食好。
如是猶豫溺死水中。
文雲祇洹者。
通取寺名。
非直指祇洹寺也。
唯疆唯沈無見無得者。
結前二事。
盲雖七追唯至于他疆。
竟不見佛故。
雲唯疆無見。
狗聽兩鐘唯死于沉溺。
竟不得食故雲唯沈無得。
次入山下以己類事己之多障。
如盲如狗。
入山出谷總前八障。
入山攝七八。
出谷攝前六。
浮墜溯江者。
釋上句也。
浮墜字誤。
應作乘陵。
謂入山乘陵。
出谷溯江空曆艱苦。
不聞斯典。
文選北征賦曰。
乘陵岡以登降。
注雲。
陵岡皆山丘也。
左傳曰。
吳将溯江入郢。
爾雅曰。
逆流而上曰溯洄。
順流而下曰溯遊。
字林雲。
順流曰沿。
逆流曰溯。
溯蘇故切。
日既下舉喻。
歎師滅也。
日喻師解圓明。
隐崖喻師入寂滅。
崖山也。
淮南子曰。
日入崦嵫。
注雲。
亦曰落棠山。
盲龜喻己無智眼海底喻迷深。
雜含第十六雲。
告諸比丘。
如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
百年一遇出頭。
複有浮木止有一孔。
漂流海浪随風東西。
盲龜百年一出得遇此孔。
龜至海東。
浮木或至海西。
違繞亦爾。
雖複差違或複相得。
凡夫漂流五趣之海。
還複人身甚難于此。
今借彼文以喻聖師難值也。
憑光想木者。
人在半夜欲憑日光鑒物。
龜居海底空想浮木安身。
其不可得也。
故雲。
讵可得乎。
二餘乃下沒後思愆師既已滅。
斯經旨趣莫得而聞。
省己宿愆。
于是躬事塔廟。
口誦斯經。
以期未來值師聞法也。
掃墓願值師誦偈期聞法。
西土塔婆即此方墳墓也。
掃灑墳塔種植林樹。
以墳必樹故含文。
嘉曰。
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
諸侯半之樹以柏。
大夫入尺樹以槐。
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更服灰場者更平聲。
謂常更換淨服。
于塔所誦經也。
故法華雲。
著新淨衣内外俱淨也。
或作伏字者非。
如來阇維之地号曰灰場。
今大師土葬而言灰場者。
用其故實耳。
亦猶法華疏序雲。
晚還台嶺仍值鶴林。
鶴林之言例同灰場也。
石偈即此經也。
以聖行品中雪山大士既獲半偈。
乃于草木石壁書之。
以示來者。
故名此經為石偈也。
疏主童年誦經已半。
知此誦其全部。
非隻一偈也。
思[保/言]畢世者。
則是思往世之[保/言]成今法障。
遂乃身掃口誦隐居求志。
期盡此身故雲畢世。
二事不下五難喪思。
五初僧使迫已雖欲隐居畢世。
而為衆舉差。
因與智璪同充僧使。
屢入帝京。
故雲事不由己。
蓋為僧事所逼迫也。
故雲迫不得止。
事備國清百錄。
戴函負封者。
所持箋表诏敕皆用函也。
百錄雲。
金書一函與天台衆。
西考阙庭者。
考應作朝字誤也。
阙謂雙阙以石為之。
其上隐起奇獸異禽之狀。
在端門外夾道置之。
亦曰象阙魏阙。
周禮太宰以正月懸理象之法于象魏。
使萬人觀理象焉。
左傳哀公三年火。
季桓子命書藏象魏曰。
舊章不
俗稱廬君。
故山取号焉。
大師别傳曰。
金陵既敗旋錫荊湘。
路次湓城。
忽夢老僧曰。
陶侃瑞像敬屈守護。
遠公冥請也。
于是住憩廬山。
俄而浔陽反叛寺宇焚燒。
獨有茲山全無侵撓。
複屬虔劉者。
左傳曰。
虔劉我邊垂。
杜注雲。
虔劉皆殺也。
即是值浔陽反叛也。
江陵荊州也。
仍遭霧露者。
仍值兵亂也。
抱樸子曰。
白霧四面圍城不出百日大兵必至。
又三國名臣。
谮曰。
雖遇塵霧。
注雲。
塵霧謂恥辱也。
敕征下江浦即江都今揚州也。
亦曰洛浦。
文選曰。
歸骸洛浦。
注雲。
揚州則梁之洛陽也。
敕征者。
即炀帝潛龍之時。
鎮守江淮。
兩請智者。
初請出江都求受戒法。
即開皇十一年也。
事畢仍歸江陵建玉泉寺。
後又請出江都撰淨名疏。
此言再出江都時。
疏主滞疾于洪州也。
若初出江都。
則獲随從故。
疏主傳雲。
開皇十年晉王作鎮揚越。
陪從智者止于[邱-丘+千]溝。
漢制天子曰敕。
太子曰令。
諸王曰教。
炀帝鎮揚越時。
猶是諸王。
後既登極故雲敕征。
故别傳雲。
奉敕撰淨名疏也。
頂滞疾豫章者。
頂疏主稱名也。
始稱餘次稱走。
今稱名文體之變也。
豫章郡名。
今洪州也。
大師既再出江都。
而疏主滞疾洪州。
不獲随從。
既遠聖師安聞斯典。
始舉飄南湖等者。
南湖即宮亭湖。
亦曰拱亭。
謂于豫章病愈始舉掉飄帆。
速往江都以就智者。
而值隋文東巡狩。
晉王入朝。
于是大師東旋台嶽。
是故無暇講演。
且給侍東歸。
此乃大師最後入天台。
即開皇十六年春也。
東旋者。
旋或作還同。
似泉切。
文選曰。
隻召旋北京。
作此旋字也。
秋至佛隴者。
神邕天台山記曰。
從修禅寺南行二百步有盤石。
平正猶如削成。
古老相傳佛嘗于此放光。
故名佛隴。
春離江都秋時方至者。
以随處利人行程故緩。
冬逢入滅者。
即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
于天台西門石城寺彌勒像前。
加趺而終也。
歎伊餘之法障者。
伊維也。
語辭耳。
餘我也。
法障者。
欲聞此經法義竟不獲聞。
由前八事為障也。
一逢師出谷障。
二參請交絡障。
三金陵土崩障。
四複屬虔劉障。
五仍遭霧露障。
六滞疾豫章障。
七東旋台嶺障。
八冬逢入滅障。
由具八事障我聞法。
故曰法障。
若不出谷則合得聞。
雖在帝庭。
若參請事簡則合得聞。
雖其人交絡。
若金陵久安亦當得聞。
乃至若不入滅雖有前障。
終當講演令我得聞。
故入滅之障最為深重故下歎雲。
日既隐于重崖。
盲龜眠于海底也。
奚可勝言者。
奚何也。
勝平聲謂法障之多非言所載也。
二昔五下引事感傷。
初引事類己。
賢愚經第六雲。
毗舍離國有五百盲人。
乞丐自治。
時聞人言。
如來出世。
盲人聞已還共議曰我曹若當遇佛必見救濟。
即便問人佛在何國。
答雲。
佛在舍衛。
遂各乞金錢一枚。
雇人引往。
時有一人收取金錢。
将諸盲人至摩竭提國。
棄諸澤中。
盲不知處。
互相捉手。
經行他田傷破苗谷。
長者行田見彼踐苗。
甚多嗔怒。
盲者求哀具宣上事。
長者使人将詣舍衛。
适達彼國。
又聞佛往摩竭提國。
及到彼國。
複聞世尊已還舍衛。
如是追逐凡往七反。
佛知根熟乃于舍衛待之。
盲到佛所。
蒙光目開。
佛為說法成阿羅漢。
祇洹等者。
譬喻經第三雲。
昔有一人作兩業。
有二婦适詣小婦。
小婦語言。
我年少婿年老。
我不樂住。
可住大婦處作居。
其婿拔去白發。
适至大婦處。
大婦語言。
我老頭已白婿頭黑宜去。
于是拔黑作白。
如是不止。
頭遂秃盡。
二婦惡之。
便各舍去。
坐愁緻死。
過去世時作寺中狗。
水東一寺水西一寺。
聞楗椎鳴狗便往得食。
後日二寺同時鳴磬。
狗浮水欲度。
适欲至西。
複恐東寺食好。
向東複恐西寺食好。
如是猶豫溺死水中。
文雲祇洹者。
通取寺名。
非直指祇洹寺也。
唯疆唯沈無見無得者。
結前二事。
盲雖七追唯至于他疆。
竟不見佛故。
雲唯疆無見。
狗聽兩鐘唯死于沉溺。
竟不得食故雲唯沈無得。
次入山下以己類事己之多障。
如盲如狗。
入山出谷總前八障。
入山攝七八。
出谷攝前六。
浮墜溯江者。
釋上句也。
浮墜字誤。
應作乘陵。
謂入山乘陵。
出谷溯江空曆艱苦。
不聞斯典。
文選北征賦曰。
乘陵岡以登降。
注雲。
陵岡皆山丘也。
左傳曰。
吳将溯江入郢。
爾雅曰。
逆流而上曰溯洄。
順流而下曰溯遊。
字林雲。
順流曰沿。
逆流曰溯。
溯蘇故切。
日既下舉喻。
歎師滅也。
日喻師解圓明。
隐崖喻師入寂滅。
崖山也。
淮南子曰。
日入崦嵫。
注雲。
亦曰落棠山。
盲龜喻己無智眼海底喻迷深。
雜含第十六雲。
告諸比丘。
如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
百年一遇出頭。
複有浮木止有一孔。
漂流海浪随風東西。
盲龜百年一出得遇此孔。
龜至海東。
浮木或至海西。
違繞亦爾。
雖複差違或複相得。
凡夫漂流五趣之海。
還複人身甚難于此。
今借彼文以喻聖師難值也。
憑光想木者。
人在半夜欲憑日光鑒物。
龜居海底空想浮木安身。
其不可得也。
故雲。
讵可得乎。
二餘乃下沒後思愆師既已滅。
斯經旨趣莫得而聞。
省己宿愆。
于是躬事塔廟。
口誦斯經。
以期未來值師聞法也。
掃墓願值師誦偈期聞法。
西土塔婆即此方墳墓也。
掃灑墳塔種植林樹。
以墳必樹故含文。
嘉曰。
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
諸侯半之樹以柏。
大夫入尺樹以槐。
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更服灰場者更平聲。
謂常更換淨服。
于塔所誦經也。
故法華雲。
著新淨衣内外俱淨也。
或作伏字者非。
如來阇維之地号曰灰場。
今大師土葬而言灰場者。
用其故實耳。
亦猶法華疏序雲。
晚還台嶺仍值鶴林。
鶴林之言例同灰場也。
石偈即此經也。
以聖行品中雪山大士既獲半偈。
乃于草木石壁書之。
以示來者。
故名此經為石偈也。
疏主童年誦經已半。
知此誦其全部。
非隻一偈也。
思[保/言]畢世者。
則是思往世之[保/言]成今法障。
遂乃身掃口誦隐居求志。
期盡此身故雲畢世。
二事不下五難喪思。
五初僧使迫已雖欲隐居畢世。
而為衆舉差。
因與智璪同充僧使。
屢入帝京。
故雲事不由己。
蓋為僧事所逼迫也。
故雲迫不得止。
事備國清百錄。
戴函負封者。
所持箋表诏敕皆用函也。
百錄雲。
金書一函與天台衆。
西考阙庭者。
考應作朝字誤也。
阙謂雙阙以石為之。
其上隐起奇獸異禽之狀。
在端門外夾道置之。
亦曰象阙魏阙。
周禮太宰以正月懸理象之法于象魏。
使萬人觀理象焉。
左傳哀公三年火。
季桓子命書藏象魏曰。
舊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