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
中品名開之。
故三寶錄雲。
靈運等以谶涅槃品數疏簡。
初學之者難以措懷。
乃依舊翻泥洹正本加之。
文有過質頗亦改治。
足前等者。
并舊大衆問等品也。
北本但十三品成四十卷。
南本二十五品成三十六卷。
故北遠師名北本為少品多卷經。
名南本為多品少卷經。
有三品等者。
至唐麟德中後分方來。
尚阙分舍利。
其後分中立品與谶說不同者。
和會如疏記第二十卷。
由來關中者。
關中秦地羅什居關中不見大本。
故知足品非羅什也。
錄稱者。
即梁寶唱錄及隋開皇三寶錄第十三雲。
豫州沙門範慧嚴。
清河沙門崔慧觀。
陳郡處士謝靈運等加品改治。
故今依之。
知小亮非也。
初三人下此明事迹。
與梁僧傳及開皇錄不同者。
恐是傳說有異。
而彼二文鹹雲三十六卷。
始有數本流行未廣。
嚴後一夜忽夢一人形狀極偉。
厲聲謂嚴曰。
涅槃尊經。
何以率爾輕加斟酌。
嚴既覺已懷抱惕然。
旦乃集僧欲收前本。
時有識者鹹共止之。
此蓋欲誡勵後人耳。
若必乖理。
何容即時方始感夢。
嚴以為然。
頃之。
又夢神人曰。
君以弘經精到之力。
于後必當得見佛也。
如法華疏說者。
即玄義第八明有翻無翻。
各具五義也。
亦如彼者。
如文句也。
以玄義文句。
皆是解經通得稱疏。
釋序品義既指法華文句。
故下疏文直釋通序五事而已。
更不消釋序品名義。
又下疏文初且離文通示五章。
所以疏初不題序品二字。
若法華疏發初即解序品。
故雲序謂庠序等。
所以疏初乃标序品二字。
或例法華文句。
于此疏初加序品二字者非也。
且淨名疏初亦不标其品目。
用意各别。
豈須一準。
又疏文已經治定。
标題從省。
故削大般二字。
但題雲涅槃疏。
此乃荊溪新意。
或加大般二字者。
亦非必也。
正名宣尼所誡。
後之學者宜善思擇。
二疏下疏緣起二。
初通示。
二由二。
初制疏遠由二。
初受經攝靜。
緣起者。
因由曰緣。
興緻曰起。
餘我也。
童年稚歲也。
攝靜寺名。
在章安。
即慧拯法師也。
傳雲。
及年七歲還為拯公弟子。
具載上卷。
予嘗讀高僧傳。
見古來盛德鮮有不講誦斯經者。
信夫。
法王顧命慈父遺囑為臣為子理合遵奉。
迩世講誦阒其無人。
法漸陵夷于斯驗矣。
庶幾同見同行勉力流通。
載紐頹綱重樹颠表。
忠臣孝子于是乎在。
二走雖下求旨天台二。
初别示緣差二。
初八障喪聽二。
初師存喪聽二。
初正明八障。
凡稱走或仆或蒙皆謙也。
東京賦曰。
走雖不敏庶斯達矣。
注雲。
走謂走使之人。
公子自謙敏達也。
願聞旨趣者。
既誦其文願知其義。
負笈天台者。
切韻曰。
笈負書箱也。
史記雲。
後漢蘇章字士成。
北海人。
負笈追師不遠千裡。
天台指智者所居之山也。
陶隐居真诰曰。
高一萬八千丈周回八百裡。
山有八重四面如一。
當鬥牛之分。
上應台星。
故曰天台。
輿地志曰。
天台山一名桐柏。
衆嶽之極秀者也。
心忻藍染者。
劉子雲。
青出于藍而青于藍。
染使然也。
此以染義喻從師求解不取勝義。
登山甫爾者。
甫始也。
言未久也。
仍逢出谷者。
又值智者奉陳後主诏出山也。
疏主傳曰。
陳至德元年随師出京。
住光宅寺。
不惟下自謙也。
言不思已德荒薄而辄侍奉。
随從智者于皇帝朝廷也。
易緯曰。
帝者。
天号也。
德象天地不私公位。
稱之曰帝。
香塗三宮者。
或作六宮。
并由斯文。
古無章記。
講貫者寡。
故令傳寫魚魯成訛。
今謂三宮定非二六通用。
有雲。
三宮為正。
乃地名也。
引唐僧傳疏主傳雲。
三宮廬阜九向衡峰。
無不揖迹依迎。
訪問遺逸。
此不應爾。
今叙大師正宮京辇。
地乃金陵非三宮也。
今按三宮即東嶽泰山。
故茅君内傳曰。
岱宗山之洞周回三千餘裡。
名三宮空洞之天。
言二宮者。
文選曰。
婉變二宮徘徊殿闼。
注雲。
婉娈徘徊皆顧慕貌。
二宮謂帝及太子宮也。
故大師别傳雲。
陳主幸寺舍身大施。
又雲。
皇太子已下并托舟航鹹宗戒範。
故雲二宮也。
續高僧傳中皆指帝宮及儲宮為二宮。
既禀戒法故雲香塗。
即經雲。
常用戒香塗瑩體也。
或謂大師為陳隋二帝戒師。
即是二宮。
此亦不然。
此中正叙陳主欽崇。
下雲金陵土崩方歸隋國。
豈于陳世預說隋朝。
無乃不可。
或作六宮。
即特指天子其義亦通。
言六宮者。
周禮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
九嫔二十七世婦。
八十一禦妻。
鄭玄注曰。
六宮者。
前一宮後五宮也。
五者後一宮。
三夫人一宮。
九嫔一宮。
二十七世婦一宮。
八十一禦妻一宮。
凡一百二十人。
後正位宮闱。
體同天子。
七衆者。
一比丘。
二比丘尼。
三式叉摩那。
四沙彌。
五沙彌尼。
六優婆塞。
七優婆夷也。
比丘等六翻名釋義。
具在疏文。
式叉摩那者。
此雲學法女。
不别得戒也。
先以立志六法練心。
為受緣也。
四分雲。
十八童女應二歲學戒。
又雲。
小年曾嫁年十歲者與六法。
十誦中六法者。
練心也。
試看大戒受緣二年者。
練身也。
可知有胎無胎。
此式叉尼具學三法。
一學根本謂四重是。
二學六法。
謂一染心相觸。
二盜人四錢三斷畜生命。
四小妄語。
五非時食。
六飲酒也。
三學行法。
謂一切大尼戒行并須學之。
言光輝七衆者。
此謂戒香既塗于二宮。
道光彌耀于七衆也。
道俗參請者。
道謂出家五衆。
俗謂在家二衆。
交絡者。
謂參玄請法之人往來不絕也。
雖欽下甘露喻涅槃旨趣也。
瑞應圖雲。
露色濃甘者為之甘露。
王者施德惠。
則甘露降其草木。
甘露仁澤也。
一名天酒。
如俟下謂待智者講說此經。
如待黃河之清。
言其難者也。
王子年。
拾遣記曰。
丹立千年一燒黃河千年一清。
皆至聖之君以為大瑞。
又黃河清而聖人生。
左傳子驷曰。
周詩有之曰。
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杜預注曰。
言人壽促而河清遲。
讵豈也。
有期無日者。
雖許講宣。
以我多障竟無日得聞也。
逮及也。
金陵地名也。
吳晉宋齊梁陳謂之江南。
六朝悉都其地。
建康實錄雲。
本楚金陵邑。
秦改為秣陵。
吳改為建業。
晉愍帝諱業改為建康。
元帝即位稱建康宮。
土崩者。
隋開皇八年文帝命晉王楊廣。
清河公楊素。
督兵五十萬以伐陳。
旌旗千裡金鼓震天。
俄而平江東膚陳主。
陳國傾壞喻以土崩。
文選陳琳檄書曰。
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師徒雨散者。
陳國既破法集遂停。
師徒相舍如雨分散。
絕交論雲。
駱驿縱橫煙飛雨散。
大師遺囑雲。
朝同雲集暮如雨散。
或作兩字者誤。
後會匡嶺者。
匡嶺即廬山也。
廬山記曰。
匡俗出于周威王時。
生而神靈隐淪潛景。
廬于
中品名開之。
故三寶錄雲。
靈運等以谶涅槃品數疏簡。
初學之者難以措懷。
乃依舊翻泥洹正本加之。
文有過質頗亦改治。
足前等者。
并舊大衆問等品也。
北本但十三品成四十卷。
南本二十五品成三十六卷。
故北遠師名北本為少品多卷經。
名南本為多品少卷經。
有三品等者。
至唐麟德中後分方來。
尚阙分舍利。
其後分中立品與谶說不同者。
和會如疏記第二十卷。
由來關中者。
關中秦地羅什居關中不見大本。
故知足品非羅什也。
錄稱者。
即梁寶唱錄及隋開皇三寶錄第十三雲。
豫州沙門範慧嚴。
清河沙門崔慧觀。
陳郡處士謝靈運等加品改治。
故今依之。
知小亮非也。
初三人下此明事迹。
與梁僧傳及開皇錄不同者。
恐是傳說有異。
而彼二文鹹雲三十六卷。
始有數本流行未廣。
嚴後一夜忽夢一人形狀極偉。
厲聲謂嚴曰。
涅槃尊經。
何以率爾輕加斟酌。
嚴既覺已懷抱惕然。
旦乃集僧欲收前本。
時有識者鹹共止之。
此蓋欲誡勵後人耳。
若必乖理。
何容即時方始感夢。
嚴以為然。
頃之。
又夢神人曰。
君以弘經精到之力。
于後必當得見佛也。
如法華疏說者。
即玄義第八明有翻無翻。
各具五義也。
亦如彼者。
如文句也。
以玄義文句。
皆是解經通得稱疏。
釋序品義既指法華文句。
故下疏文直釋通序五事而已。
更不消釋序品名義。
又下疏文初且離文通示五章。
所以疏初不題序品二字。
若法華疏發初即解序品。
故雲序謂庠序等。
所以疏初乃标序品二字。
或例法華文句。
于此疏初加序品二字者非也。
且淨名疏初亦不标其品目。
用意各别。
豈須一準。
又疏文已經治定。
标題從省。
故削大般二字。
但題雲涅槃疏。
此乃荊溪新意。
或加大般二字者。
亦非必也。
正名宣尼所誡。
後之學者宜善思擇。
二疏下疏緣起二。
初通示。
二由二。
初制疏遠由二。
初受經攝靜。
緣起者。
因由曰緣。
興緻曰起。
餘我也。
童年稚歲也。
攝靜寺名。
在章安。
即慧拯法師也。
傳雲。
及年七歲還為拯公弟子。
具載上卷。
予嘗讀高僧傳。
見古來盛德鮮有不講誦斯經者。
信夫。
法王顧命慈父遺囑為臣為子理合遵奉。
迩世講誦阒其無人。
法漸陵夷于斯驗矣。
庶幾同見同行勉力流通。
載紐頹綱重樹颠表。
忠臣孝子于是乎在。
二走雖下求旨天台二。
初别示緣差二。
初八障喪聽二。
初師存喪聽二。
初正明八障。
凡稱走或仆或蒙皆謙也。
東京賦曰。
走雖不敏庶斯達矣。
注雲。
走謂走使之人。
公子自謙敏達也。
願聞旨趣者。
既誦其文願知其義。
負笈天台者。
切韻曰。
笈負書箱也。
史記雲。
後漢蘇章字士成。
北海人。
負笈追師不遠千裡。
天台指智者所居之山也。
陶隐居真诰曰。
高一萬八千丈周回八百裡。
山有八重四面如一。
當鬥牛之分。
上應台星。
故曰天台。
輿地志曰。
天台山一名桐柏。
衆嶽之極秀者也。
心忻藍染者。
劉子雲。
青出于藍而青于藍。
染使然也。
此以染義喻從師求解不取勝義。
登山甫爾者。
甫始也。
言未久也。
仍逢出谷者。
又值智者奉陳後主诏出山也。
疏主傳曰。
陳至德元年随師出京。
住光宅寺。
不惟下自謙也。
言不思已德荒薄而辄侍奉。
随從智者于皇帝朝廷也。
易緯曰。
帝者。
天号也。
德象天地不私公位。
稱之曰帝。
香塗三宮者。
或作六宮。
并由斯文。
古無章記。
講貫者寡。
故令傳寫魚魯成訛。
今謂三宮定非二六通用。
有雲。
三宮為正。
乃地名也。
引唐僧傳疏主傳雲。
三宮廬阜九向衡峰。
無不揖迹依迎。
訪問遺逸。
此不應爾。
今叙大師正宮京辇。
地乃金陵非三宮也。
今按三宮即東嶽泰山。
故茅君内傳曰。
岱宗山之洞周回三千餘裡。
名三宮空洞之天。
言二宮者。
文選曰。
婉變二宮徘徊殿闼。
注雲。
婉娈徘徊皆顧慕貌。
二宮謂帝及太子宮也。
故大師别傳雲。
陳主幸寺舍身大施。
又雲。
皇太子已下并托舟航鹹宗戒範。
故雲二宮也。
續高僧傳中皆指帝宮及儲宮為二宮。
既禀戒法故雲香塗。
即經雲。
常用戒香塗瑩體也。
或謂大師為陳隋二帝戒師。
即是二宮。
此亦不然。
此中正叙陳主欽崇。
下雲金陵土崩方歸隋國。
豈于陳世預說隋朝。
無乃不可。
或作六宮。
即特指天子其義亦通。
言六宮者。
周禮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
九嫔二十七世婦。
八十一禦妻。
鄭玄注曰。
六宮者。
前一宮後五宮也。
五者後一宮。
三夫人一宮。
九嫔一宮。
二十七世婦一宮。
八十一禦妻一宮。
凡一百二十人。
後正位宮闱。
體同天子。
七衆者。
一比丘。
二比丘尼。
三式叉摩那。
四沙彌。
五沙彌尼。
六優婆塞。
七優婆夷也。
比丘等六翻名釋義。
具在疏文。
式叉摩那者。
此雲學法女。
不别得戒也。
先以立志六法練心。
為受緣也。
四分雲。
十八童女應二歲學戒。
又雲。
小年曾嫁年十歲者與六法。
十誦中六法者。
練心也。
試看大戒受緣二年者。
練身也。
可知有胎無胎。
此式叉尼具學三法。
一學根本謂四重是。
二學六法。
謂一染心相觸。
二盜人四錢三斷畜生命。
四小妄語。
五非時食。
六飲酒也。
三學行法。
謂一切大尼戒行并須學之。
言光輝七衆者。
此謂戒香既塗于二宮。
道光彌耀于七衆也。
道俗參請者。
道謂出家五衆。
俗謂在家二衆。
交絡者。
謂參玄請法之人往來不絕也。
雖欽下甘露喻涅槃旨趣也。
瑞應圖雲。
露色濃甘者為之甘露。
王者施德惠。
則甘露降其草木。
甘露仁澤也。
一名天酒。
如俟下謂待智者講說此經。
如待黃河之清。
言其難者也。
王子年。
拾遣記曰。
丹立千年一燒黃河千年一清。
皆至聖之君以為大瑞。
又黃河清而聖人生。
左傳子驷曰。
周詩有之曰。
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杜預注曰。
言人壽促而河清遲。
讵豈也。
有期無日者。
雖許講宣。
以我多障竟無日得聞也。
逮及也。
金陵地名也。
吳晉宋齊梁陳謂之江南。
六朝悉都其地。
建康實錄雲。
本楚金陵邑。
秦改為秣陵。
吳改為建業。
晉愍帝諱業改為建康。
元帝即位稱建康宮。
土崩者。
隋開皇八年文帝命晉王楊廣。
清河公楊素。
督兵五十萬以伐陳。
旌旗千裡金鼓震天。
俄而平江東膚陳主。
陳國傾壞喻以土崩。
文選陳琳檄書曰。
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師徒雨散者。
陳國既破法集遂停。
師徒相舍如雨分散。
絕交論雲。
駱驿縱橫煙飛雨散。
大師遺囑雲。
朝同雲集暮如雨散。
或作兩字者誤。
後會匡嶺者。
匡嶺即廬山也。
廬山記曰。
匡俗出于周威王時。
生而神靈隐淪潛景。
廬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