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四

關燈
宋錢塘沙門釋智圓述 如日下日喻法界體。

    照喻法界法。

    高山喻菩薩。

    如聾下喻小機。

    在華嚴座不得大益。

    聾故不能聞大。

    啞故不能說大。

    隐其下初約隐身。

    次約隐法。

    初文者。

    神德舍那身丈六釋迦像。

    覆如下明隐法。

    如來藏者圓頓法也。

    令改革凡夫成小聖人。

    無生無用者。

    敗種無生壞根無用。

    先與後奪者。

    與小即鹿苑。

    奪小即方等。

    委業領财者用法華窮子喻也。

    此喻委以大乘家業。

    以化菩薩。

    如諸部般若多是空生身子。

    滿願對揚也。

    付财定性者。

    會父子定天性也。

    如經雲。

    此實我子我實其父。

    以喻法華開權二乘。

    皆當作佛也。

    文雲下即第九卷。

    指法華持品中八千人也。

    故知法華涅槃開會事等。

    悉号醍醐。

    但彼廢此施義有小異然由法華本懷已暢故。

    至今教遂般涅槃。

    夫衆下通示化意也。

    衆生本具與佛無殊。

    日用不知。

    乃淪生死故。

    佛出世以二智手指撝迷徒點示本性。

    方将直顯複慮謗法。

    機既不等遂有五時。

    兼别但小對三帶二。

    一期調熟乃獲開權。

    法華今經所以興也。

    或作下叙五時華嚴唯别圓故大。

    鹿苑但三藏故小。

    方等诃責偏小。

    褒歎圓大。

    意令恥小慕大。

    般若委以大法。

    令教菩薩漸使通泰。

    法華開權名定天性。

    衆生下明法華既見佛性故。

    于今經涅槃。

    故知二經見性義一靜乎雙樹者。

    即經雲右脅而卧。

    表一期化極。

    内智指撝其功已畢。

    息教二河者。

    即經雲。

    寂然無聲也。

    故雲息教也。

    二河者。

    拔提河大在城南。

    熙連河小在城北。

    相去百裡。

    佛居其間。

    于四雙八隻樹下涅槃也。

    諸佛下燈明迦葉出于淨土。

    但說法華即入涅槃。

    今佛世尊既出穢土。

    故須扶律以拾殘機。

    二經雖殊見性無别。

    又若約扶律為涅槃者。

    則唯穢土。

    若約談常為涅槃者。

    則淨穢皆說隻是下能發究竟智。

    故名佛師。

    能生分真智故名菩薩母。

    佛菩薩下舉佛菩薩之勝。

    以況凡小之劣。

    千舌百盲者。

    舉千百言多耳安能。

    舞手者。

    毛詩序雲。

    嗟歎之不足。

    故詠歌之。

    詠歌之不足。

    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專五所以是體意者。

    五番所诠之理名為所以。

    謂從上品乳滿字。

    勝修圓教醍醐所诠。

    俱是今經正體。

    設諸名相者。

    應雲行相即依理起行故是宗。

    意對破者。

    即五番中皆有以圓破偏意也。

    皆言若專者。

    專獨也。

    謂五番具含衆義。

    今若獨取其一故。

    成體等不同。

    雙卷等者。

    如上卷記。

    大本者。

    雖南北二本不同。

    同名大本。

    對六卷名小本也。

    同座異聞者。

    宜廣聞大本。

    宜略聞六卷。

    例大小品者。

    般若有大品小品。

    故以為例。

    準諸經目錄。

    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譯大品竟。

    二十七卷成者是也。

    竺法護于晉太康元年譯。

    上帙為光贊。

    羅什又重譯為十卷。

    名小品。

    是知小品亦是抄其前分。

    若然者。

    則次說為是。

    以六卷但盡菩薩品故。

    斯乃廣略者。

    六卷則略抄前段。

    大本則廣有後文。

    世猶惑焉者。

    或雲異聞或謂廣略難可準定。

    故人尚疑如來說。

    偷狗等者。

    示其前後不同也。

    如來說則在後。

    迦葉問則在前。

    偷謂盜賊。

    以喻見魔。

    狗喻愛魔。

    如四依品。

    說三歸在如來性品。

    秦人彌譯者六卷。

    東晉所翻大本。

    北涼所翻俱非秦代。

    而言秦人者。

    但姚秦翻譯最盛。

    故義學之家相承而用。

    [打-丁+奚]互者。

    [打-丁+奚]胡計切。

    換也。

    或作系奚者。

    俱誤。

    昔道猛等者。

    按譯經圖紀及僧傳并雲昙無谶。

    以玄始元年歲次壬子至姑臧。

    赍涅槃前分十卷。

    止于俗舍。

    遜聞谶名厚遇請譯。

    遂以玄始三年歲次甲寅起首。

    至玄始十年辛酉譯經律。

    總二十三部。

    合一百四十八卷。

    慧嵩筆受。

    又南山涅槃弘傳序雲。

    北涼沮渠氏玄始三年。

    有天竺三藏昙無谶者。

    涼言法豐。

    赍此梵本前分十卷。

    來達姑臧。

    僞主蒙遜珍賞隆重。

    于涼城内閑豫宮中。

    前後三翻成四十卷。

    終宋武帝永初二年。

    據此諸文乃是谶公赍至。

    不雲道猛将還。

    沮渠蒙遜者。

    胡人。

    其先為匈奴左沮渠。

    遂以官為氏。

    蒙遜博覽群史。

    頗曉天文。

    殺段業自稱涼州牧。

    又破傉檀于窮泉。

    乘勝入姑臧。

    僣号西河王。

    隴右即隴西也。

    右或作後後并誤。

    自号玄始者。

    改元玄始也。

    是時下南經緣起也。

    經從北涼入于江南。

    後因治定。

    既與舊本品卷開合不同。

    遂号南本。

    姚苌殺符堅。

    改長安為常安都之。

    改元白雀。

    後改建元。

    苌卒。

    子興立。

    改元皇初。

    後改弘始。

    今雲。

    姚苌複号弘始者誤。

    應雲姚興弘始。

    非玄始者。

    别其兩國年号也。

    玄始五年即晉恭元熙元年者。

    恭帝者。

    即東晉第十一帝。

    都建康。

    在位一年遜位于劉裕。

    是為宋武帝。

    故雲次入宋武裕也。

    恭帝元熙元年即是宋武永初元年。

    以當年改号故。

    宋武姓劉諱裕字德輿。

    得四年者。

    宋武在位三年而崩。

    長子義符立。

    是為少帝。

    即位昏亂。

    太後廢帝為榮陽王。

    在位二年。

    武帝第三子諱義隆即位。

    是為文帝。

    以少帝于武帝三年當年即位。

    在位二年。

    至文帝元嘉元年。

    凡四年矣。

    故雲得四年。

    此即大本始至南朝之年也。

    故開皇錄雲。

    宋文帝世元嘉年初達于建康也。

    即北涼玄始九年也。

    此二高明者。

    謂德高智明乃美稱也。

    事迹如梁傳第七。

    康樂縣令者。

    南史第十八雲。

    謝靈運少好學博覽群書。

    文章之美與顔延之。

    為江左第一。

    縱橫俊發過于延之。

    深密則不如也。

    襲封康樂公。

    今雲。

    縣令恐誤。

    抗世逸群等者。

    抗舉也。

    逸群猶出群也。

    南史雲。

    以國公例除員外散騎侍郎。

    不就。

    為琅玡王大司馬行參軍。

    車服鮮麗衣物多改舊形制。

    世共宗之。

    鹹稱謝康樂也。

    開皇三寶錄雲。

    陳郡處士謝靈運治定者。

    蓋靈運自稱處士也。

    靈運陳郡陽夏人。

    嘗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水。

    公素愛好肆意遨遊。

    稱疾去職。

    于始甯縣修營故墅。

    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

    因著山居賦。

    尋山登嶺常著木屐。

    上則去其前齒。

    下則去其後齒。

    會稽太守孟顗事佛精懇。

    公謂之曰。

    得道應須慧業。

    丈人生天應在靈運前。

    成佛必在靈運後。

    顗深恨之。

    今撫州城東南四裡。

    有翻經台。

    唐顔魯公碑雲。

    宋康樂侯謝公。

    元嘉年初。

    于此翻譯涅槃經。

    因以為号。

    問謝公但修定舊本。

    安稱翻譯。

    答翻經之所有譯語者。

    筆受者。

    綴文者。

    證義者。

    潤色者。

    而通稱譯人。

    謝公治定乃是證義潤色之職也。

    故稱靈運翻經焉。

    開壽命下開壽命為四品。

    複改壽命為長壽。

    開如來性為十品。

    凡十二品者。

    新開品目則有十二。

    并舊壽命如來性共有十四。

    皆準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