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得中道理柔和善順名調善。
不馳空不住有。
不處涅槃高原不居生死下濕。
不染真谛三昧。
如不食酒。
不著俗谛三昧。
如不食糟。
泥洹智易得如滑草。
分别智難生如麥[麥*弋]。
特牛無乳譬無慈悲。
明佛有不共慈悲。
革凡成聖者。
此約别教革地前凡成登地聖。
亦革下革十地聖成妙覺無上道。
佛教下圓信圓修初後不二。
故雲即得安住等。
四出證義者。
即本無今有偈。
人師名為四出偈。
亦名四柱偈。
則涅槃如室四出如柱。
一出菩薩品。
二出梵行品。
三出二十五卷。
四出二十六卷。
大意是同而為緣則異。
一菩薩釋差無差。
二釋得無得。
三釋有不定有無不定無。
四為破定性說無定性。
故雲明無差别差别等也。
例此說之。
無咎者。
例彼四出說乳多種。
邪乳名乳乳者以生死喻乳。
涅槃喻非乳。
凡夫因果俱生故名乳。
乳子何須惑者。
結責問者。
子謂男子之美稱也。
詣師學書者。
此方古者子生六歲而教數與方名。
十歲入小學學六甲書計之事。
則文學之謂也。
出欲論者。
明梵天出離欲界也。
釋天即忉利也。
倉雅之類者。
然倉雅多種。
倉有蒼颉篇埤倉三倉。
雅有廣雅博雅小雅。
倉即人名。
帝王世紀曰。
黃帝垂衣裳蒼颉造文字。
雅非人名。
爾近也。
博于聞識可近而取正。
故曰爾雅。
謝氏正引蒼颉以證梵佉婁。
是人名。
雅則相帶而來還。
是世間二字者。
例如此方蒼雅二書。
俱說文字诂訓之義。
名為二字。
是則梵是一人。
佉婁是一人也。
婆和者。
是小兒習語之聲。
以喻方便小教也。
所謂有為無為者。
苦集有為道滅無為。
此名生滅二谛為二字也。
半滿為二字者。
前有為無為合為半字。
對大為滿。
六行俱明者。
勝劣各三修也。
是大乘非滿者。
意謂涅槃勝劣俱談。
則是大小滿足故稱滿也。
法華廢小故。
是大非滿。
由是無常者。
由應作猶。
謂談常住謂在涅槃也。
此都下法華開權顯實。
超出諸教已今當說。
最為第一。
卻謂非滿。
世間相常住知法常無性。
顯談常住卻謂無常。
非聖反經。
颠亂已甚不可與言。
故雲不須論難。
興皇五滿略如疏記。
彈小褒大者。
彈三藏褒三教也。
帶半者。
帶二乘也。
廢半明滿者。
若以四教明之。
則後三教俱得滿名。
若在法華涅槃。
則前三悉是半字。
唯圓名滿。
開半明滿者。
廢約相待開約絕待。
故知半滿二字其名則通其義則異。
須跋此雲善賢。
陳如品雲。
娑羅林外有一梵志。
名須跋陀。
年百二十得非想定起涅槃想。
佛令阿難召來為說第一義谛。
得羅漢果。
彼聞圓常而證小果者。
由小半即大滿故。
明于常住二字者。
如哀歎品。
又結下約五時結為四句也。
初句是鹿苑。
次句法華涅槃三句二味。
四句即鹿苑已前。
天教也。
邪三下初約邪慧釋。
次約邪禅釋。
如執掣電速滅喻妄常非久住飛蛾起火喻妄樂唯是苦。
蠶繭自縛喻妄我非自在。
追求下明由起邪執。
故追求五塵。
亦是下約邪禅釋。
此即六行觀也。
外道于初禅覺觀支中。
厭離覺觀以初禅為苦粗障二法。
動亂定心故苦。
從二法生喜樂故粗。
二法翳上定故障。
二禅異此名勝妙出。
修上三禅四空皆爾。
此厭三欣三亦得名邪三修也。
能破欲染下明三修有破惑之功。
染即是貪。
遊諸覺華者。
七覺如華故雲覺華。
又邪修下哀歎品文。
但有新舊兩伊。
今以義加世伊及非新非故伊。
例前一乳多種分别。
智論明四依菩薩依義立名。
名為法施。
此其例也。
然經以舊伊喻外。
今既義立世伊。
故以舊伊之名。
以名二乘也。
别有疏本者。
開淨名前玄以為三部。
謂四悉四卷。
四教四卷。
三觀兩卷。
今指四教也。
謂戒定慧藏者。
即是律藏诠戒。
經藏诠定。
論藏诠慧。
藏有三别故雲三藏。
此是合字解義。
四念處中謂聲聞緣覺菩薩。
故言三經律論。
故言藏者。
即分字解義也。
為彼嬰兒等者。
三乘悉名嬰兒。
曆修三學如登梯隥。
畏憚長遠者。
不能行五百由旬也。
止息化城者。
偏約二乘以說。
若菩薩因中不入至果方入。
菩薩下此指圓頓菩薩。
修小三學以為助道。
亦是漸次止觀行人也。
下明通别亦爾。
浮囊是小戒。
白骨是小定。
八苦是小慧。
近遠俱通者。
鈍根近通偏真。
利根遠通中道。
即受接人也。
若能下借彼法華開小之文。
以成通人受接之義。
所行事理者。
事則塵劫修行入空出假。
理則初心知中登地開發故。
非兩教三乘所知。
兩教菩薩所證真理。
既同二乘故。
悉在二乘所攝。
故上雲不與二乘共。
顯前菩薩與二乘共。
是彼境界也。
非諸二乘下地所知者。
圓融三谛之教非兩教二乘非别教下地所知也。
下地即地前也。
證道同圓則有知分。
從淺至深者。
三教互有淺深。
圓教唯深菩薩備修四教。
故雲從淺至深。
即是漸頓之教等者。
曆三教偏漸至圓頓故。
故名漸頓漸圓也。
此乃文中一種者。
即次第五行從漸至圓。
于三種止觀中。
即次第止觀也。
複有下一行即不次第五行也。
于三種止觀中即圓頓止觀也。
發轸者。
文選曰。
發轸清洛汭。
注雲。
轸車也。
言發車洛陽也。
今以發轸喻初修也。
更無别異者。
圓法無别從漸入故名漸圓。
非謂圓有漸頓之異。
通是雜藏者。
以當教三乘及被接者。
其人不一故稱雜也。
正譬說教次第者。
以從牛初出于乳。
譬佛出世先說華嚴。
乃至最後變成醍醐。
譬佛最後說法華涅槃也。
如第十三卷中說。
不應以淺深意取者。
不應謂乳等定淺。
則以華嚴等為劣。
醍醐定深則以涅槃為勝。
須知約次第相生故有五味。
而諸味中悉有圓融故無勝劣。
鹿苑顯無秘密亦有此亦不約開未開。
别以分勝劣也。
若謂下廣引諸文用破定執。
所喻淺深之見。
四味若淺不應喻深。
醍醐若深不應喻淺。
醫占王病等者。
醫喻佛。
王喻衆生。
病喻執無常。
乳喻今經。
以常藥破無常病也。
甜酥八味者。
乳酪時淡醍醐時濃。
酥居中間故具衆味。
一生味。
二熟味。
三酥味。
四漿味。
五乳味。
六甜味。
七淡味。
八膩味。
以喻涅槃具常樂我淨。
恒安無垢清涼不老不死之八德也。
況其深矣者。
況比也。
不可言深者。
既喻二乘其法乃淺。
如血變為乳者。
無明即明如血變乳。
從法界體至界法者。
即依圓頓理。
說圓頓教也。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三
得中道理柔和善順名調善。
不馳空不住有。
不處涅槃高原不居生死下濕。
不染真谛三昧。
如不食酒。
不著俗谛三昧。
如不食糟。
泥洹智易得如滑草。
分别智難生如麥[麥*弋]。
特牛無乳譬無慈悲。
明佛有不共慈悲。
革凡成聖者。
此約别教革地前凡成登地聖。
亦革下革十地聖成妙覺無上道。
佛教下圓信圓修初後不二。
故雲即得安住等。
四出證義者。
即本無今有偈。
人師名為四出偈。
亦名四柱偈。
則涅槃如室四出如柱。
一出菩薩品。
二出梵行品。
三出二十五卷。
四出二十六卷。
大意是同而為緣則異。
一菩薩釋差無差。
二釋得無得。
三釋有不定有無不定無。
四為破定性說無定性。
故雲明無差别差别等也。
例此說之。
無咎者。
例彼四出說乳多種。
邪乳名乳乳者以生死喻乳。
涅槃喻非乳。
凡夫因果俱生故名乳。
乳子何須惑者。
結責問者。
子謂男子之美稱也。
詣師學書者。
此方古者子生六歲而教數與方名。
十歲入小學學六甲書計之事。
則文學之謂也。
出欲論者。
明梵天出離欲界也。
釋天即忉利也。
倉雅之類者。
然倉雅多種。
倉有蒼颉篇埤倉三倉。
雅有廣雅博雅小雅。
倉即人名。
帝王世紀曰。
黃帝垂衣裳蒼颉造文字。
雅非人名。
爾近也。
博于聞識可近而取正。
故曰爾雅。
謝氏正引蒼颉以證梵佉婁。
是人名。
雅則相帶而來還。
是世間二字者。
例如此方蒼雅二書。
俱說文字诂訓之義。
名為二字。
是則梵是一人。
佉婁是一人也。
婆和者。
是小兒習語之聲。
以喻方便小教也。
所謂有為無為者。
苦集有為道滅無為。
此名生滅二谛為二字也。
半滿為二字者。
前有為無為合為半字。
對大為滿。
六行俱明者。
勝劣各三修也。
是大乘非滿者。
意謂涅槃勝劣俱談。
則是大小滿足故稱滿也。
法華廢小故。
是大非滿。
由是無常者。
由應作猶。
謂談常住謂在涅槃也。
此都下法華開權顯實。
超出諸教已今當說。
最為第一。
卻謂非滿。
世間相常住知法常無性。
顯談常住卻謂無常。
非聖反經。
颠亂已甚不可與言。
故雲不須論難。
興皇五滿略如疏記。
彈小褒大者。
彈三藏褒三教也。
帶半者。
帶二乘也。
廢半明滿者。
若以四教明之。
則後三教俱得滿名。
若在法華涅槃。
則前三悉是半字。
唯圓名滿。
開半明滿者。
廢約相待開約絕待。
故知半滿二字其名則通其義則異。
須跋此雲善賢。
陳如品雲。
娑羅林外有一梵志。
名須跋陀。
年百二十得非想定起涅槃想。
佛令阿難召來為說第一義谛。
得羅漢果。
彼聞圓常而證小果者。
由小半即大滿故。
明于常住二字者。
如哀歎品。
又結下約五時結為四句也。
初句是鹿苑。
次句法華涅槃三句二味。
四句即鹿苑已前。
天教也。
邪三下初約邪慧釋。
次約邪禅釋。
如執掣電速滅喻妄常非久住飛蛾起火喻妄樂唯是苦。
蠶繭自縛喻妄我非自在。
追求下明由起邪執。
故追求五塵。
亦是下約邪禅釋。
此即六行觀也。
外道于初禅覺觀支中。
厭離覺觀以初禅為苦粗障二法。
動亂定心故苦。
從二法生喜樂故粗。
二法翳上定故障。
二禅異此名勝妙出。
修上三禅四空皆爾。
此厭三欣三亦得名邪三修也。
能破欲染下明三修有破惑之功。
染即是貪。
遊諸覺華者。
七覺如華故雲覺華。
又邪修下哀歎品文。
但有新舊兩伊。
今以義加世伊及非新非故伊。
例前一乳多種分别。
智論明四依菩薩依義立名。
名為法施。
此其例也。
然經以舊伊喻外。
今既義立世伊。
故以舊伊之名。
以名二乘也。
别有疏本者。
開淨名前玄以為三部。
謂四悉四卷。
四教四卷。
三觀兩卷。
今指四教也。
謂戒定慧藏者。
即是律藏诠戒。
經藏诠定。
論藏诠慧。
藏有三别故雲三藏。
此是合字解義。
四念處中謂聲聞緣覺菩薩。
故言三經律論。
故言藏者。
即分字解義也。
為彼嬰兒等者。
三乘悉名嬰兒。
曆修三學如登梯隥。
畏憚長遠者。
不能行五百由旬也。
止息化城者。
偏約二乘以說。
若菩薩因中不入至果方入。
菩薩下此指圓頓菩薩。
修小三學以為助道。
亦是漸次止觀行人也。
下明通别亦爾。
浮囊是小戒。
白骨是小定。
八苦是小慧。
近遠俱通者。
鈍根近通偏真。
利根遠通中道。
即受接人也。
若能下借彼法華開小之文。
以成通人受接之義。
所行事理者。
事則塵劫修行入空出假。
理則初心知中登地開發故。
非兩教三乘所知。
兩教菩薩所證真理。
既同二乘故。
悉在二乘所攝。
故上雲不與二乘共。
顯前菩薩與二乘共。
是彼境界也。
非諸二乘下地所知者。
圓融三谛之教非兩教二乘非别教下地所知也。
下地即地前也。
證道同圓則有知分。
從淺至深者。
三教互有淺深。
圓教唯深菩薩備修四教。
故雲從淺至深。
即是漸頓之教等者。
曆三教偏漸至圓頓故。
故名漸頓漸圓也。
此乃文中一種者。
即次第五行從漸至圓。
于三種止觀中。
即次第止觀也。
複有下一行即不次第五行也。
于三種止觀中即圓頓止觀也。
發轸者。
文選曰。
發轸清洛汭。
注雲。
轸車也。
言發車洛陽也。
今以發轸喻初修也。
更無别異者。
圓法無别從漸入故名漸圓。
非謂圓有漸頓之異。
通是雜藏者。
以當教三乘及被接者。
其人不一故稱雜也。
正譬說教次第者。
以從牛初出于乳。
譬佛出世先說華嚴。
乃至最後變成醍醐。
譬佛最後說法華涅槃也。
如第十三卷中說。
不應以淺深意取者。
不應謂乳等定淺。
則以華嚴等為劣。
醍醐定深則以涅槃為勝。
須知約次第相生故有五味。
而諸味中悉有圓融故無勝劣。
鹿苑顯無秘密亦有此亦不約開未開。
别以分勝劣也。
若謂下廣引諸文用破定執。
所喻淺深之見。
四味若淺不應喻深。
醍醐若深不應喻淺。
醫占王病等者。
醫喻佛。
王喻衆生。
病喻執無常。
乳喻今經。
以常藥破無常病也。
甜酥八味者。
乳酪時淡醍醐時濃。
酥居中間故具衆味。
一生味。
二熟味。
三酥味。
四漿味。
五乳味。
六甜味。
七淡味。
八膩味。
以喻涅槃具常樂我淨。
恒安無垢清涼不老不死之八德也。
況其深矣者。
況比也。
不可言深者。
既喻二乘其法乃淺。
如血變為乳者。
無明即明如血變乳。
從法界體至界法者。
即依圓頓理。
說圓頓教也。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