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三

關燈
成瓶。

    鹬蚌下今師雙斥二家也。

    專執者。

    不許專破。

    專破者。

    不許專執。

    更互是非其猶鹬蚌。

    而并為今師漁父所擒也。

    春秋後語第十雲。

    趙将伐燕。

    蘇代為燕說趙王曰。

    臣從外來過小水。

    見蚌方出暴。

    而鹬啄其肉。

    蚌夾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必見蚌脯。

    蚌亦謂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

    必見死鹬。

    兩者不相舍。

    漁父得而并擒之。

    今趙且伐燕。

    燕趙相支以弊其衆。

    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故願大王熟計之。

    趙王乃止。

    今當下雙斥二家。

    初約理非三世以斥專執。

    次約适緣四說以斥專破。

    初文中非三藏通教之宗也。

    佛性之名不在二教故。

    工匠揆則任用者。

    揆度也。

    左傳曰。

    山有木工則度之。

    有本任下阙用字。

    槊用者。

    山卓切。

    埤蒼雲。

    槊長丈八尺。

    或作槊。

    俗字也。

    佛即破之者。

    此段皆師子吼中破定性文也。

    屒直為曲者。

    屒音臣字誤也。

    屒應作熨。

    下陳如品疏雲。

    向時曲者。

    任機熨機直為床。

    向時直者為床。

    令熨床曲為機。

    若專下約适緣四說。

    以斥專破也。

    是諸佛法界者。

    法界遍攝四門互融。

    舊義下雲雲者。

    今四句互融不同。

    舊師各執。

    又約理非四句不同。

    專執而随機說四不同專難故。

    此二家悉為令破。

    須除惑都盡等者。

    惑許漸除理須頓見。

    不可一期等者由智漸滿故理漸見。

    三雲下此師明佛果在二谛外。

    故真可漸知果須頓得。

    既不下除惑由見理故。

    理既下以理體圓通如太虛空不可分知故。

    若初下反覆诘難也。

    初既稱後即是頓見。

    則不須後見。

    初不稱後者。

    謂初淺後深也。

    既有淺深故非頓見。

    然第二師但執漸見。

    恐彼被難轉計于頓。

    故此遮之。

    如法觀佛等者。

    佛即佛果涅槃即真谛。

    此計涅槃在真不同。

    前師謂涅槃是俗也。

    佛與涅槃既是一相。

    不應真漸見佛頓得。

    引華嚴者。

    彼謂即俗而真故可分知。

    果在惑外不即生死故不可漸得。

    既不即生死。

    豈非虛妄分别生死涅槃異耶。

    以佛果無所證但證涅槃故。

    真與下佛果所證。

    涅槃即是真谛故也。

    依此知是執佛果不出二谛家難也。

    若以今家會通并是通義。

    約當教則不出二谛。

    約被接見中故出二谛。

    今明下将明正義。

    先斥古師諸解相攻。

    故雲馳逐由是诤計水動妙理珠昏。

    然理下文有二。

    初明理非漸頓。

    次有因緣下明漸頓。

    随機約理則不同執家。

    約機則不同難家。

    甯得稱理者。

    以如理而解方名智。

    故智不稱理全是邪執。

    如方下如方鑿入于圓柄。

    言不相應也。

    不見下不見約理無得約智。

    俱非漸頓。

    能所一如故。

    不見不得而見而得。

    明宗中意者。

    即前文雲。

    初破無常而修常。

    即是以圓接小接通。

    次以大涅槃心修無常。

    次修于常。

    即次第别意後即無常而修于常。

    即圓頓人。

    雖三不同悉以常為宗。

    同歸常果即前二是頓漸。

    後一是頓頓。

    所接藏通及别次第。

    既已會歸則顯前教。

    是頓家之漸頓。

    乃無差漸則有差。

    故向雲無差别中差别。

    以解行俱頓故名頓頓。

    是不定觀者。

    兼前二句及後漸漸。

    即三種止觀也。

    漸更下謂約漸漸句。

    更自開四也。

    前文但明三句者。

    此既細開漸漸。

    故前阙之。

    此中細開仍阙三句。

    前後互顯四句鹹足。

    漸修漸見者。

    藏通當教修行見真也。

    漸修頓見别教地前。

    漸修登地頓見也。

    漸修頓漸見者。

    别接通也。

    接歸地前還是漸見。

    接歸登地則是頓見。

    漸修非頓漸見者。

    圓接通别也。

    異前三教故非頓漸。

    餘三亦可解者。

    謂漸頓頓漸頓頓皆各開四。

    準漸配釋思之可知。

    今且明頓頓中四義以示後學。

    頓頓修漸見者。

    修圓頓發藏通三乘境也。

    頓頓修頓見者。

    圓修圓發也。

    頓頓修頓漸見者。

    修圓頓發别教菩薩境也。

    頓頓修非頓漸見者。

    約理故雙非亦是發煩惱等境也。

    照境之用者。

    即當有用上有照境之能。

    舌爛口中事迹如疏記。

    當說如來定是無為者。

    體用俱是無為也。

    那忽下責彼違經。

    光宅雲下無常智謂凡夫智。

    常住境謂佛境。

    意雲。

    凡智觀佛既不逐佛境為常。

    今佛智觀凡豈逐凡境為無常耶。

    此亦不可者。

    如大論雲。

    若如法觀佛般若與涅槃。

    是三則一相。

    豈非凡智逐佛境為常耶。

    若然者反例佛智逐俗境為無常也。

    作九世者。

    過現未各更開三也。

    欲明佛智無遷。

    且約未來三世以說。

    複有當現在等者。

    當即未來也。

    今遂來等者。

    謂至未來時則未來成現在。

    望今成過去故雲及過去。

    例如今日望明日為未來。

    至明日時今日乃為過去。

    若于今日并知明日之事。

    則是遍知三世。

    以今日是現在明日是未來。

    明日望今日是過去故。

    既于一念遍照故非逐境生滅。

    此亦下今斥照。

    當知已息者。

    今照正現在故。

    向者當現在智已息也。

    豈不生滅者。

    即照當智已滅。

    照現智方生。

    正是無常也。

    文中照當智。

    或作知者字誤。

    逆照者。

    反觀過去名逆照。

    則知向九世家約未來三世。

    是順照也。

    從初流來者。

    流來為迷真起妄之始。

    天子登極者。

    易緯曰。

    天子者。

    繼天治物改政一統各得其宜。

    父天母地以養人至尊之号也。

    終不與境相稱者。

    境體常照智體亦然。

    若後不照何能契境。

    佛在因日等者。

    指地前為在因時。

    導發初心者。

    謂引導開發初心衆生也。

    其心便能橫豎照了。

    但力用微劣未能周廣。

    故雲數境數時。

    數去聲。

    三四五并名數。

    若據下雲百千萬展轉而增。

    則數當其十境。

    謂十方故橫。

    時謂三世故豎。

    懸鏡高堂者。

    梁元帝講學碑雲。

    詳其懸鏡高堂衢樽待酌。

    或改堂為台者非。

    萬物在空者。

    萬物喻境。

    空喻佛智。

    況複下谛智三一既乃相即。

    豈所照俗境能照俗智是無常耶因中聖人謂初地已上也。

    亦冥亦會者。

    冥約體一會約契合故。

    冥之與會其義兩殊。

    第二下此師立義。

    複破開善冥一之義。

    二體既殊者。

    佛智有知真谛無知。

    有無兩異。

    故曰體殊。

    豈可下責開善。

    但會下示己義會極為冥。

    不以體一為冥也。

    慧印下引證會極為冥。

    寂亦冥也。

    肇論下即般若無知論中文也。

    故彼論雲。

    用即寂寂即用。

    用寂體一也。

    佛雖知幻等者。

    如下經中長者難佛雲。

    瞿昙知幻應是幻人。

    佛反問雲。

    汝知旃陀羅。

    應即是旃陀羅耶。

    若其非者。

    如來之幻。

    豈是幻人。

    若爾下依經顯義。

    須知中智雙照當體雙遮。

    故知俗不冥俗真不同真三當有。

    起用下前列章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