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者。
即所證理分理極理悉名。
為食。
四衆即四十真因也。
即是甘嗜者。
智能證理故喻甘嗜。
履而行之者。
履踐其性體而修因至果。
法常等者。
法即所履之境。
佛即能履之智。
何意增減者。
增至二三減至二一。
置事緣理者。
諸比丘棄置小乘事行。
而對佛稱歎昔教苦無常無我三修之理觀也。
故經雲。
譬如諸迹之中象迹第一。
此無常想亦複如是。
舉勝理破劣理者。
苦等劣理也。
常樂我勝理也。
問何故但言三修。
答空濫果證。
今明修義故且不言。
既增減由機。
亦應至四。
二者下約次第五行明修因也。
初謂戒定慧者。
以五行中聖行居初故雲初也。
聖行不出三種故标戒定慧。
居家下次第釋出。
初文即戒聖行。
即經雲。
在家不樂猶如牢獄。
出家閑曠猶若虛空。
文雲。
梵行者。
非指四等之梵行。
蓋指出家為梵行耳。
以離在家染穢故。
此明戒聖行也。
從頭下明定聖行。
此即特勝禅也。
引文雖略而有修有證。
從頭至足修也。
唯有下證也。
證此特勝。
發開身倉備見己身三十六物。
觀察下明慧聖行。
而有四種慧行。
初觀八苦等是生滅。
次無生。
次無量。
次無作。
在文可見。
如經者。
指第十一卷。
得二十五三昧者。
即慧行果由慧行成。
謂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随機利生也。
分證三德名住涅槃況出等者。
舉分果況出極果。
從淺至深者。
因淺果深。
顯非下以因果事顯雙非理。
德王下五行約修十德明證故。
彼品雲。
菩薩修行大般涅槃證十功德也。
然五行通證十德通修。
舍傍取正。
以分二别。
疏記委論。
四大如箧者。
大如毒蛇。
身如箧笥。
四大成身如蛇在箧。
五陰如害者。
即經雲。
五旃陀羅拔刀随之也。
經文甚廣。
截流者。
流喻煩惱生死。
從因名煩惱河。
從果名生死河。
經中凡有六河。
謂煩惱生死善求惡業佛性涅槃。
初從下第二十五經有十番。
初少欲。
二知足。
三寂靜。
四精進。
五正念。
六正定。
七正慧。
八解脫。
九贊歎解脫。
十以涅槃化衆生。
今舉初二及第十。
中間并略。
故雲乃至。
又善下文在第二十九。
彼雲。
若見戒戒相戒因戒果戒上戒下戒聚戒一戒。
二此戒彼戒戒滅戒等戒修修者。
戒波羅蜜若有如是見者。
名不修戒。
釋曰。
見有戒體防止戒相。
修時名因成時名果。
聖上凡下多戒名聚。
總一别二。
自此他彼。
息過名滅餘善名等。
修上七門名為戒修。
修人名者戒能到果。
名波羅蜜。
見如是相名不修戒。
今文直顯修相故。
雲不見等也。
定慧等亦爾者。
謂定定相定因定果等。
例戒釋之。
原始要終者。
始因也。
終果也。
何所不運何所不克者。
大因大果無所不攝。
故因運萬善果克萬德。
因果融通即事而理。
一切下圓因圓果遍融一切。
名無礙人。
生佛無差名為一道。
如是修證能出二死。
或修十想至知欲者。
并在第三十四卷也。
經雲。
菩薩若四衆能修十想。
當知是人能得涅槃。
一者無常想。
乃至十者無愛想。
知根知欲者。
經雲。
菩薩于三十七品。
知根知因知攝知增知主知導知勝知實知畢竟者。
則得名為清淨梵行。
又雲。
三十七品根本是欲因。
名明觸等。
故今雲知根知欲也。
接小接通者。
小即三藏以圓常法。
接引兩教三乘也。
此約通途接引。
故雲接小。
若明三接則不通六度菩薩及兩教二乘。
委明如疏記。
從漸入頓者。
以地前為漸登地為頓。
故文雲下引迦葉品證别意。
本立道生者。
涅槃本立則諸行道生。
涅槃也者。
其唯行之本欤。
如無下如無綱維則綱目不正也。
綱皮喻涅槃。
毛目喻諸行。
靡無也。
要在于常者。
雖破偏次第圓融三行不同。
而常果無别。
故向文雲。
雖三不同悉以常為宗。
行會于常者。
行即因常即果。
能顯下果上所顯理也。
即前宗本義。
故知宗本約理宗要約智宗助約行。
以此尋文義無不曉。
七曜謂日月五星也。
北辰者。
荊州星占曰。
北辰一名天關。
一名北極。
北極者。
紫宮天座也。
論語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衆星拱之。
似萬下尚書曰。
江漢朝宗于海。
七曜萬川喻行。
北辰東海喻智。
或人下人理教行并能資助。
令分真極果常智開發也。
謂依人聞教。
依教修行。
以行契理。
由斯四法得入分真乃至極果。
故雲由助得力。
或道助者。
道即理也。
亦是用偏人偏教等為助。
如止觀對治助開中說。
如弊下即如來藏經喻也。
彼經雲。
譬如持金像行詣于他國。
裹以穢弊物棄之在曠野。
天眼見之者。
即以告衆人去穢現真像。
一切大歡喜。
我天眼亦爾。
觀彼衆生類惡業煩惱纏生死備衆苦。
又見彼衆生無明塵垢中如來性不動無能毀壞者。
力士下今經喻也。
額珠如前引。
經寶藏者。
如來性品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
是故衆生不能得見。
如貧女舍多有真金之藏。
家人大小無有知者。
井中下經雲。
如闇室中井及種種寶。
人亦知有闇故不見。
有善方便然大明燈照之得見。
是人終不生念。
是水及寶本無今有。
涅槃亦爾。
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大智如來以善方便然智慧燈。
令諸菩薩得見涅槃正因佛性。
附此衆生者。
由心神不斷故。
但約下謂其理元一。
約時有異故雲兩時異。
或作若字者誤。
本有下神時雖無當果之事。
而有當果之理。
時或作助者誤。
金心即等覺。
種覺即妙覺。
明乳下乳喻衆生。
酪喻佛性。
醪暖喻修行。
醪應作撈。
謂取酪必撈攪也。
應法師雲。
應作酵古孝切。
起酒面也。
經文多作醪音勞。
三蒼說文皆雲有滓酒也。
醪非字體。
胡麻喻衆生。
油喻佛性。
搗壓喻修行。
雙取二文者。
取如來性文證本有。
取師子吼及迦葉文證當有。
又引下即迦葉品雲。
為非佛性說為佛性。
非佛性者。
謂牆壁瓦石。
此師但得簡去木石之文。
豈識依正互融之理。
當知木石刹塵悉由心變當體即心。
我心成佛即刹塵俱成。
安有木石别居心外。
則非本有之用者。
謂衆生則有本有之用。
木石則無也。
甯曉因中有依正互融之理。
果上有依正互融之事耶。
因中有果過者。
斥彼所解過同外道。
若相續常者。
由因相續得至果故。
亦應至無常者。
此亦他人不了二鳥雙遊之旨。
故有斯難。
若達雙遊則常與無常二皆理具。
了因了本有等者。
了因是智照本有性。
如燈照物。
生因是福從因至果。
如泥
即所證理分理極理悉名。
為食。
四衆即四十真因也。
即是甘嗜者。
智能證理故喻甘嗜。
履而行之者。
履踐其性體而修因至果。
法常等者。
法即所履之境。
佛即能履之智。
何意增減者。
增至二三減至二一。
置事緣理者。
諸比丘棄置小乘事行。
而對佛稱歎昔教苦無常無我三修之理觀也。
故經雲。
譬如諸迹之中象迹第一。
此無常想亦複如是。
舉勝理破劣理者。
苦等劣理也。
常樂我勝理也。
問何故但言三修。
答空濫果證。
今明修義故且不言。
既增減由機。
亦應至四。
二者下約次第五行明修因也。
初謂戒定慧者。
以五行中聖行居初故雲初也。
聖行不出三種故标戒定慧。
居家下次第釋出。
初文即戒聖行。
即經雲。
在家不樂猶如牢獄。
出家閑曠猶若虛空。
文雲。
梵行者。
非指四等之梵行。
蓋指出家為梵行耳。
以離在家染穢故。
此明戒聖行也。
從頭下明定聖行。
此即特勝禅也。
引文雖略而有修有證。
從頭至足修也。
唯有下證也。
證此特勝。
發開身倉備見己身三十六物。
觀察下明慧聖行。
而有四種慧行。
初觀八苦等是生滅。
次無生。
次無量。
次無作。
在文可見。
如經者。
指第十一卷。
得二十五三昧者。
即慧行果由慧行成。
謂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随機利生也。
分證三德名住涅槃況出等者。
舉分果況出極果。
從淺至深者。
因淺果深。
顯非下以因果事顯雙非理。
德王下五行約修十德明證故。
彼品雲。
菩薩修行大般涅槃證十功德也。
然五行通證十德通修。
舍傍取正。
以分二别。
疏記委論。
四大如箧者。
大如毒蛇。
身如箧笥。
四大成身如蛇在箧。
五陰如害者。
即經雲。
五旃陀羅拔刀随之也。
經文甚廣。
截流者。
流喻煩惱生死。
從因名煩惱河。
從果名生死河。
經中凡有六河。
謂煩惱生死善求惡業佛性涅槃。
初從下第二十五經有十番。
初少欲。
二知足。
三寂靜。
四精進。
五正念。
六正定。
七正慧。
八解脫。
九贊歎解脫。
十以涅槃化衆生。
今舉初二及第十。
中間并略。
故雲乃至。
又善下文在第二十九。
彼雲。
若見戒戒相戒因戒果戒上戒下戒聚戒一戒。
二此戒彼戒戒滅戒等戒修修者。
戒波羅蜜若有如是見者。
名不修戒。
釋曰。
見有戒體防止戒相。
修時名因成時名果。
聖上凡下多戒名聚。
總一别二。
自此他彼。
息過名滅餘善名等。
修上七門名為戒修。
修人名者戒能到果。
名波羅蜜。
見如是相名不修戒。
今文直顯修相故。
雲不見等也。
定慧等亦爾者。
謂定定相定因定果等。
例戒釋之。
原始要終者。
始因也。
終果也。
何所不運何所不克者。
大因大果無所不攝。
故因運萬善果克萬德。
因果融通即事而理。
一切下圓因圓果遍融一切。
名無礙人。
生佛無差名為一道。
如是修證能出二死。
或修十想至知欲者。
并在第三十四卷也。
經雲。
菩薩若四衆能修十想。
當知是人能得涅槃。
一者無常想。
乃至十者無愛想。
知根知欲者。
經雲。
菩薩于三十七品。
知根知因知攝知增知主知導知勝知實知畢竟者。
則得名為清淨梵行。
又雲。
三十七品根本是欲因。
名明觸等。
故今雲知根知欲也。
接小接通者。
小即三藏以圓常法。
接引兩教三乘也。
此約通途接引。
故雲接小。
若明三接則不通六度菩薩及兩教二乘。
委明如疏記。
從漸入頓者。
以地前為漸登地為頓。
故文雲下引迦葉品證别意。
本立道生者。
涅槃本立則諸行道生。
涅槃也者。
其唯行之本欤。
如無下如無綱維則綱目不正也。
綱皮喻涅槃。
毛目喻諸行。
靡無也。
要在于常者。
雖破偏次第圓融三行不同。
而常果無别。
故向文雲。
雖三不同悉以常為宗。
行會于常者。
行即因常即果。
能顯下果上所顯理也。
即前宗本義。
故知宗本約理宗要約智宗助約行。
以此尋文義無不曉。
七曜謂日月五星也。
北辰者。
荊州星占曰。
北辰一名天關。
一名北極。
北極者。
紫宮天座也。
論語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衆星拱之。
似萬下尚書曰。
江漢朝宗于海。
七曜萬川喻行。
北辰東海喻智。
或人下人理教行并能資助。
令分真極果常智開發也。
謂依人聞教。
依教修行。
以行契理。
由斯四法得入分真乃至極果。
故雲由助得力。
或道助者。
道即理也。
亦是用偏人偏教等為助。
如止觀對治助開中說。
如弊下即如來藏經喻也。
彼經雲。
譬如持金像行詣于他國。
裹以穢弊物棄之在曠野。
天眼見之者。
即以告衆人去穢現真像。
一切大歡喜。
我天眼亦爾。
觀彼衆生類惡業煩惱纏生死備衆苦。
又見彼衆生無明塵垢中如來性不動無能毀壞者。
力士下今經喻也。
額珠如前引。
經寶藏者。
如來性品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
是故衆生不能得見。
如貧女舍多有真金之藏。
家人大小無有知者。
井中下經雲。
如闇室中井及種種寶。
人亦知有闇故不見。
有善方便然大明燈照之得見。
是人終不生念。
是水及寶本無今有。
涅槃亦爾。
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大智如來以善方便然智慧燈。
令諸菩薩得見涅槃正因佛性。
附此衆生者。
由心神不斷故。
但約下謂其理元一。
約時有異故雲兩時異。
或作若字者誤。
本有下神時雖無當果之事。
而有當果之理。
時或作助者誤。
金心即等覺。
種覺即妙覺。
明乳下乳喻衆生。
酪喻佛性。
醪暖喻修行。
醪應作撈。
謂取酪必撈攪也。
應法師雲。
應作酵古孝切。
起酒面也。
經文多作醪音勞。
三蒼說文皆雲有滓酒也。
醪非字體。
胡麻喻衆生。
油喻佛性。
搗壓喻修行。
雙取二文者。
取如來性文證本有。
取師子吼及迦葉文證當有。
又引下即迦葉品雲。
為非佛性說為佛性。
非佛性者。
謂牆壁瓦石。
此師但得簡去木石之文。
豈識依正互融之理。
當知木石刹塵悉由心變當體即心。
我心成佛即刹塵俱成。
安有木石别居心外。
則非本有之用者。
謂衆生則有本有之用。
木石則無也。
甯曉因中有依正互融之理。
果上有依正互融之事耶。
因中有果過者。
斥彼所解過同外道。
若相續常者。
由因相續得至果故。
亦應至無常者。
此亦他人不了二鳥雙遊之旨。
故有斯難。
若達雙遊則常與無常二皆理具。
了因了本有等者。
了因是智照本有性。
如燈照物。
生因是福從因至果。
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