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帝王世紀曰。
黃帝垂衣裳蒼颉造文字。
然後書契始作。
射者。
禮記曰。
男子生。
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鄭玄注曰。
天地四方男子所有事也。
禦者。
家語曰。
善禦馬者正銜勒齊辔策。
均馬力和馬心。
故曰。
無聲而馬應辔。
策不舉而極千裡。
夫無銜勒而用棰策。
馬必傷車必敗。
故曰。
禦四馬者執六辔。
果報者下釋佛地有果報無記也。
開善下即開善寺智藏。
莊嚴寺僧旻。
并光宅寺法雲。
即梁朝三大法師也。
今此二師立義不許佛地有無記。
初且總示。
故雲并言至善性。
知解下釋出佛果無知解無記也。
有多釋者。
合雲有二釋。
不應雲多。
是善性者。
謂棋書等知解非是無記以通佛果有之。
故雲是善性。
餘人下除闡提及佛果凡夫至菩薩。
悉曰餘人。
此謂棋書等在餘人。
得雲知解無記。
在佛地悉名為善。
非無記也。
言果下釋出佛果無果報無記也。
多有異具者。
具應作熟文誤。
無複報法者。
謂佛無生死中異熟執故。
此明佛但有習因習果也。
夫三下總斥。
尚不是真者。
三性尚非小教偏真也。
以偏真涅槃無三性故。
何得下尚非偏真。
何以用此釋。
于中道極果大涅槃耶。
如野人曝背等者。
列子曰。
野人之所安。
野人之所美。
謂天下無過者。
宋國有田夫常衣缊黂(符分切缊黂亂麻也)僅以過冬。
既春東作自曝于日。
不知天下之有廣夏隩室綿纩狐貉。
顧謂其妻曰。
負日之暄人莫之知。
以獻吾君。
将有重賞。
裡之富室而告之曰。
昔人有美茙菽甘枲莖芹萍子者。
對鄉豪稱之。
鄉豪取而嘗之。
蜇于口慘于腹。
衆哂而怒之。
其人大慚。
子其類也。
今以諸師喻野人。
三性喻曝背。
涅槃喻至尊。
今師斥之。
喻裡之富室也。
五種言之者。
五名雖異其體無殊。
性淨即法身。
乃至即正因。
正因即不生。
不生乃至即性淨。
餘義皆爾。
舉一即五舉五即一。
總指一部者。
以二十五品通名涅槃。
故方便淨者下初正釋相三。
初方便淨文中先釋方便義。
次然于下釋涅槃義。
初釋方便即現十界身也。
又二。
初明能現由住首楞嚴。
故能現像。
漚和此雲道種智。
建于大義者。
建立也。
或一下二明所現。
先明處所從狹之廣。
始一閻浮終乎十方。
随諸下次明現身。
初廣明現佛界身示生示滅。
示生中雲七步者。
四相品明東行七步。
是對小機。
十方各行七步是對大機。
示滅中示倚卧者。
即如來答迦葉三十四問畢。
乃倚卧如彼小兒及常患者。
如現病品初說。
是以下明序中發起倚卧示滅之相也。
擗踴者。
擗拊心也。
踴跳躍也。
翳隐也。
障也。
乃至下示九界身也。
下者即劣機所感。
但見地獄乃至菩薩等身。
且約見身以為下劣。
若論聞法則一一界身。
各說四教。
若然者勝身說劣劣身說勝。
論其悟解勝劣自分。
今約現身。
且以見佛身為勝。
見九界為劣。
不前等者。
總結十界生滅随機利見不相妨礙。
故雲一時等現。
然于下釋涅槃義。
雖十界喧動而不損寂滅。
由契寂滅故于生無染于死無累。
涅槃之義其在此也。
故名下總結。
二圓淨文中亦二。
初釋圓淨義。
次雖破下釋涅槃義。
初又二。
先總後别。
總釋中言因圓果滿者。
分真因圓妙覺果滿也。
原其下别釋。
先明因。
次明果。
三文各有自行化他。
初文至正法因中自行也。
始乎名字達性成修。
故曰初基。
五行互融名如來行。
持戒下别舉戒聖行也。
不殺事戒無非中道。
斯則理事自他不二。
名護正法。
廣宣下化他也。
弘通正法故曰廣宣。
令彼聞悟故曰利益。
回事向理回因向果。
故曰回向大乘。
此之自他始從名字。
終至等覺。
悉名因中。
感得下果上自行也。
感即能感之因。
得即所得之果。
謂妙覺極果也。
金剛下正示所得不可破壞。
故喻金剛。
理可軌則故曰法身。
理無遷改故曰常身。
此之三名悉是法身異稱耳。
雖三身不二。
且從勝說。
修道得故者。
舉因顯果。
由修常因得此常果。
複能下化他也。
一切悉有佛性者。
介爾有心三千具足。
不簡闡提及以定性。
故雲悉有。
又依正唯心不簡草木。
故雲悉有。
施與下此由純陀獻最後供故。
佛印之得五常果。
當以常字貫下力等五法并常故。
初雲常連持曰命。
常命則以無始無終。
而無斷絕。
以非色為色。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作用為力。
遍一切處用無窮盡。
不動名安。
雖具力用安固不動。
被機有辨。
無緣慈悲普施法藥。
雖破下釋涅槃義也。
初約自行明寂滅。
雖施下次約化他明寂滅。
亦無所破者。
以煩惱即智慧故。
亦無能圓者。
以智慧即煩惱故。
不得衆生等者。
佛如生如一如無二故。
是名下總結。
三性淨文中亦二。
初釋性淨。
沖湛下釋涅槃。
初文雲非修等者。
謂三千三谛始凡本具。
非修因非修果非作業非與業者。
字誤。
作應作正。
與應作期非意業故。
雲非正業。
非身口故雲非期業。
第三十四經雲。
正業者。
即意業也。
期業者。
謂身口。
疏釋雲。
意是業體故也。
以身口自然符會有若期契。
故雲期業。
本自下既非因果及以三業。
故知本來具足。
非今修成果證始有也。
适始也。
沖湛下釋寂滅義。
不生不滅者。
由性本寂滅故。
名此性以為涅槃。
雖在下舉春池喻以釋之。
如前記。
五翳者。
煙雲塵霧修羅手。
以喻五住煩惱不污性淨之理。
猶如五翳不隐月形。
此言月形。
即池内珠故。
非五翳能隐。
随流等如前記。
雖沒下如來性品雲。
譬如王家有大力士。
眉間有金剛珠。
與餘力士角力觸。
珠尋沒膚中。
都不自知是珠所在。
其處有瘡。
命醫欲治。
醫善方藥知瘡因珠入。
其珠入皮即便停住。
廣如經文。
今以珠喻性淨之理。
本來寂滅故雲膿血不染。
此三下明互融。
不得相離者。
體性互融故。
唯一法不可相混者。
體用既分自成三種。
會之彌分者。
即一而三。
故派之彌合者。
即三而一。
故橫即豎故彌高。
豎即橫故彌闊。
更複重說者。
更約法身以明義也。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二
帝王世紀曰。
黃帝垂衣裳蒼颉造文字。
然後書契始作。
射者。
禮記曰。
男子生。
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鄭玄注曰。
天地四方男子所有事也。
禦者。
家語曰。
善禦馬者正銜勒齊辔策。
均馬力和馬心。
故曰。
無聲而馬應辔。
策不舉而極千裡。
夫無銜勒而用棰策。
馬必傷車必敗。
故曰。
禦四馬者執六辔。
果報者下釋佛地有果報無記也。
開善下即開善寺智藏。
莊嚴寺僧旻。
并光宅寺法雲。
即梁朝三大法師也。
今此二師立義不許佛地有無記。
初且總示。
故雲并言至善性。
知解下釋出佛果無知解無記也。
有多釋者。
合雲有二釋。
不應雲多。
是善性者。
謂棋書等知解非是無記以通佛果有之。
故雲是善性。
餘人下除闡提及佛果凡夫至菩薩。
悉曰餘人。
此謂棋書等在餘人。
得雲知解無記。
在佛地悉名為善。
非無記也。
言果下釋出佛果無果報無記也。
多有異具者。
具應作熟文誤。
無複報法者。
謂佛無生死中異熟執故。
此明佛但有習因習果也。
夫三下總斥。
尚不是真者。
三性尚非小教偏真也。
以偏真涅槃無三性故。
何得下尚非偏真。
何以用此釋。
于中道極果大涅槃耶。
如野人曝背等者。
列子曰。
野人之所安。
野人之所美。
謂天下無過者。
宋國有田夫常衣缊黂(符分切缊黂亂麻也)僅以過冬。
既春東作自曝于日。
不知天下之有廣夏隩室綿纩狐貉。
顧謂其妻曰。
負日之暄人莫之知。
以獻吾君。
将有重賞。
裡之富室而告之曰。
昔人有美茙菽甘枲莖芹萍子者。
對鄉豪稱之。
鄉豪取而嘗之。
蜇于口慘于腹。
衆哂而怒之。
其人大慚。
子其類也。
今以諸師喻野人。
三性喻曝背。
涅槃喻至尊。
今師斥之。
喻裡之富室也。
五種言之者。
五名雖異其體無殊。
性淨即法身。
乃至即正因。
正因即不生。
不生乃至即性淨。
餘義皆爾。
舉一即五舉五即一。
總指一部者。
以二十五品通名涅槃。
故方便淨者下初正釋相三。
初方便淨文中先釋方便義。
次然于下釋涅槃義。
初釋方便即現十界身也。
又二。
初明能現由住首楞嚴。
故能現像。
漚和此雲道種智。
建于大義者。
建立也。
或一下二明所現。
先明處所從狹之廣。
始一閻浮終乎十方。
随諸下次明現身。
初廣明現佛界身示生示滅。
示生中雲七步者。
四相品明東行七步。
是對小機。
十方各行七步是對大機。
示滅中示倚卧者。
即如來答迦葉三十四問畢。
乃倚卧如彼小兒及常患者。
如現病品初說。
是以下明序中發起倚卧示滅之相也。
擗踴者。
擗拊心也。
踴跳躍也。
翳隐也。
障也。
乃至下示九界身也。
下者即劣機所感。
但見地獄乃至菩薩等身。
且約見身以為下劣。
若論聞法則一一界身。
各說四教。
若然者勝身說劣劣身說勝。
論其悟解勝劣自分。
今約現身。
且以見佛身為勝。
見九界為劣。
不前等者。
總結十界生滅随機利見不相妨礙。
故雲一時等現。
然于下釋涅槃義。
雖十界喧動而不損寂滅。
由契寂滅故于生無染于死無累。
涅槃之義其在此也。
故名下總結。
二圓淨文中亦二。
初釋圓淨義。
次雖破下釋涅槃義。
初又二。
先總後别。
總釋中言因圓果滿者。
分真因圓妙覺果滿也。
原其下别釋。
先明因。
次明果。
三文各有自行化他。
初文至正法因中自行也。
始乎名字達性成修。
故曰初基。
五行互融名如來行。
持戒下别舉戒聖行也。
不殺事戒無非中道。
斯則理事自他不二。
名護正法。
廣宣下化他也。
弘通正法故曰廣宣。
令彼聞悟故曰利益。
回事向理回因向果。
故曰回向大乘。
此之自他始從名字。
終至等覺。
悉名因中。
感得下果上自行也。
感即能感之因。
得即所得之果。
謂妙覺極果也。
金剛下正示所得不可破壞。
故喻金剛。
理可軌則故曰法身。
理無遷改故曰常身。
此之三名悉是法身異稱耳。
雖三身不二。
且從勝說。
修道得故者。
舉因顯果。
由修常因得此常果。
複能下化他也。
一切悉有佛性者。
介爾有心三千具足。
不簡闡提及以定性。
故雲悉有。
又依正唯心不簡草木。
故雲悉有。
施與下此由純陀獻最後供故。
佛印之得五常果。
當以常字貫下力等五法并常故。
初雲常連持曰命。
常命則以無始無終。
而無斷絕。
以非色為色。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作用為力。
遍一切處用無窮盡。
不動名安。
雖具力用安固不動。
被機有辨。
無緣慈悲普施法藥。
雖破下釋涅槃義也。
初約自行明寂滅。
雖施下次約化他明寂滅。
亦無所破者。
以煩惱即智慧故。
亦無能圓者。
以智慧即煩惱故。
不得衆生等者。
佛如生如一如無二故。
是名下總結。
三性淨文中亦二。
初釋性淨。
沖湛下釋涅槃。
初文雲非修等者。
謂三千三谛始凡本具。
非修因非修果非作業非與業者。
字誤。
作應作正。
與應作期非意業故。
雲非正業。
非身口故雲非期業。
第三十四經雲。
正業者。
即意業也。
期業者。
謂身口。
疏釋雲。
意是業體故也。
以身口自然符會有若期契。
故雲期業。
本自下既非因果及以三業。
故知本來具足。
非今修成果證始有也。
适始也。
沖湛下釋寂滅義。
不生不滅者。
由性本寂滅故。
名此性以為涅槃。
雖在下舉春池喻以釋之。
如前記。
五翳者。
煙雲塵霧修羅手。
以喻五住煩惱不污性淨之理。
猶如五翳不隐月形。
此言月形。
即池内珠故。
非五翳能隐。
随流等如前記。
雖沒下如來性品雲。
譬如王家有大力士。
眉間有金剛珠。
與餘力士角力觸。
珠尋沒膚中。
都不自知是珠所在。
其處有瘡。
命醫欲治。
醫善方藥知瘡因珠入。
其珠入皮即便停住。
廣如經文。
今以珠喻性淨之理。
本來寂滅故雲膿血不染。
此三下明互融。
不得相離者。
體性互融故。
唯一法不可相混者。
體用既分自成三種。
會之彌分者。
即一而三。
故派之彌合者。
即三而一。
故橫即豎故彌高。
豎即橫故彌闊。
更複重說者。
更約法身以明義也。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