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具足三千攝無不遍。
離此心外更無餘法。
觀九界起心遍攝鹹爾。
故雲獨一法界也。
又如下明行。
又如下明教。
尼俱耶洲喻教也。
指事即理如直入海。
第十經雲。
于此大千有洲名拘耶尼。
其洲有河端直不曲。
名娑婆耶。
猶如直繩入西海。
絕方下正釋。
方便初絕偏顯圓有本絕。
方便下多一絕字者誤。
如經下依經總立。
三藏下約教别示。
一切疑網即三教偏疑。
甯起疑網者。
甯願辭也。
以疑是解津不起疑心。
豈得生解。
故迦葉品雲。
若人于此生疑心者。
能破煩惱如須彌山。
故知執小為決定者。
無由入圓。
方便道中者。
即觀行相似也。
是圓下結成四門。
亦有亦無門者。
一即三是亦有。
三即一是亦無。
不可思議即非三非一故。
屬雙非門。
若謂下真道開示悟入。
即四十真因位也。
金錍喻涅槃教。
眼膜喻無明。
三指喻三谛。
是名究竟絕者。
對前方便真因分顯。
通名究竟。
非克指妙覺也。
而無一言者。
言由心變即言是心。
心空故言空故。
滿法界無一可得。
心滿例爾。
心無定相随緣而起。
随染緣則起九界心。
随淨緣則起佛界心。
染淨雖别隻是一心。
心性亡泯故無一念。
然諸下引諸經證成。
又諸菩薩言于言等者。
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
即是言于诠理之教。
故曰言于言。
淨名杜口直顯絕理。
文殊贊淨名雲。
寂然無說真入不二。
即是以言诠于無言之理。
非絕非不絕。
如别四門者。
非藏通之絕。
非六道之不絕。
前火木者。
進火杖也。
草喻所絕木喻能絕。
次總結下顯前五重。
皆依經立義。
非是徒然。
故征經顯門以收五義。
在文可見。
同名即通名也。
四者門也者。
涅槃是所入理。
四說是能入門。
如天下天帝喻理。
千名喻門。
涅槃是名等者。
亦由人以定體為名彰德立字也。
不可複空者。
意謂涅槃是妙有故也。
具相續相待二假者。
如前說。
乃即真之義者。
以即真故非全同世谛。
而不冥真者。
以不冥真故非全同真谛。
故與前三師立議并殊。
有人難下次第破前四師。
初破莊嚴。
二若為下破開善。
三若佛下破冶城。
四若佛下破龍光。
此皆成論等者。
為諸師皆依成論立義。
謂佛果是無為也。
及至釋義翻在有為等故。
使人情不伏遭前四破。
矛盾者。
矛兵器。
盾傍牌也。
莊子曰。
楚有鬻矛盾者兩皆譽之。
買者曰。
以子之矛擊子之盾如何。
鬻者不答。
凡說義相違。
皆喻矛盾惬伏也。
肇論下涅槃之理。
非色像故不可以形名。
得非緣慮故不可以有心知。
本無言而強興言說故。
失其真實。
本無知而強起慮知故。
反成愚執。
謂有則乖非有之體。
謂無則傷非無之軀。
此由涅槃不思議非有無故也。
肇意推之下正出肇意也。
堕在四見者。
謂以四句言之。
以四句思之。
謂有謂無但是邪見故。
雲不可以名得等也。
然肇師立義。
但離邪執及小四門。
而正是通意廣如前說。
經雲下引哀歎品喻以斥諸師。
以四見釋大涅槃。
如捉瓦礫謂琉璃珠也。
春陽譬塵欲耽湎之境。
乘船譬乘諸業。
遊戲譬著可愛果。
失寶譬無解。
因于放逸慧解潛昏。
故言失耳。
即共入水者。
信教如入水。
謂佛果是二谛等。
如競捉瓦石皆謂得意故歡喜。
以此示他如持出。
謂是涅槃深理。
如謂琉璃珠。
俱背。
圓常故。
都非真寶體。
非四執故雲澄渟清淨。
為教所诠人自不曉故。
雲故在水中周遍一切。
如仰觀虛空圓備無缺。
如彼月形非衆人所執者。
結斥諸師解義。
如執礫為寶。
此喻本斥小乘三修。
今借之以斥異解。
衆盲所觸者。
競執尾牙不見全象。
亦譬諸師色聚亦有亦無者。
亦有真常妙色。
亦無無常粗色。
經道色者下此師釋妨。
恐他難雲。
佛果若但有心。
何故經雲獲得常色等。
故以真應二義釋之。
一則應同方類故有色。
二者真果顯現有可見義。
故喻以色故雲義說為色。
為下多非字。
或為字下。
缺色其實三字。
應雲義說為色其實非色。
兩界有色者。
欲色二界也。
無粗色耳者。
舍利弗毗昙雲。
無色有色。
此經雲無色界色非諸聲聞所知。
故此師定謂三界并有色也。
六地已還者。
通六地也。
即前三果猶有生故。
故雲身在分段。
七地下殘思已盡故生界外。
兩國中間者。
以分段變易為兩國。
亦是同居方便為兩國。
金心者。
即等覺是金剛心也。
意生身者。
楞伽大慧問佛。
何名意生。
佛言。
譬如意去速疾無礙。
此即從譬。
彼經兩義而釋通名。
初雲如十萬由旬外。
憶先所見念念相續。
疾至于彼。
次雲如幻三昧力憶本願故。
生諸聖中。
二義并是意憶生故也。
而有三種意生。
如疏記。
皆有無作者。
皆有第三聚也。
何意不離者。
既離妄色亦應離妄心。
若許有真心何妨有真色。
如是下今師斥前。
若立若破皆是妄語。
無如是刀者。
略如前記。
廣在下經。
今以貧賤寱言。
喻諸師異解也。
無記性亦有亦無者。
謂無記有四種。
一異熟二威儀路。
三工巧處。
四通果。
異熟者。
謂三界五道果報五陰即異時熟故。
變異熟故。
異類熟故。
具此三義故。
名異熟。
二威儀有二。
一威儀事謂行住坐卧四塵為性。
二威儀心即意識強盛。
能引發威儀眼等五識。
自性羸劣雖緣威儀。
不能引起威儀。
第七末那唯執賴耶為内。
我既不緣色等。
四塵所以不發威儀。
第八賴耶雖緣色等。
諸塵亦性是羸劣不能引發。
威儀言路者。
謂威儀行路也。
工巧者。
一工巧事謂彩畫雕镂。
五塵為體。
二工巧心。
即是意識眼等非威儀準前。
四通果者。
謂證果有于通用。
亦名變化無記。
一變化事謂改易形質無而歘有。
小乘以五塵為性。
大乘以五陰為性。
二變化心。
即是意識。
今雲。
亦有即佛果有工巧及異熟。
亦無即佛果無威儀路及通果。
如下光宅簡出。
二種其義自顯。
故注雲雲。
一知解者。
即工巧。
二果報者。
即異熟。
然此去取皆是人師情計。
不當正理弗可緻诘。
總如下破。
如棋下釋佛地有知解無記也。
棋者。
博物志曰。
舜造圍棋丹朱善之。
書者
離此心外更無餘法。
觀九界起心遍攝鹹爾。
故雲獨一法界也。
又如下明行。
又如下明教。
尼俱耶洲喻教也。
指事即理如直入海。
第十經雲。
于此大千有洲名拘耶尼。
其洲有河端直不曲。
名娑婆耶。
猶如直繩入西海。
絕方下正釋。
方便初絕偏顯圓有本絕。
方便下多一絕字者誤。
如經下依經總立。
三藏下約教别示。
一切疑網即三教偏疑。
甯起疑網者。
甯願辭也。
以疑是解津不起疑心。
豈得生解。
故迦葉品雲。
若人于此生疑心者。
能破煩惱如須彌山。
故知執小為決定者。
無由入圓。
方便道中者。
即觀行相似也。
是圓下結成四門。
亦有亦無門者。
一即三是亦有。
三即一是亦無。
不可思議即非三非一故。
屬雙非門。
若謂下真道開示悟入。
即四十真因位也。
金錍喻涅槃教。
眼膜喻無明。
三指喻三谛。
是名究竟絕者。
對前方便真因分顯。
通名究竟。
非克指妙覺也。
而無一言者。
言由心變即言是心。
心空故言空故。
滿法界無一可得。
心滿例爾。
心無定相随緣而起。
随染緣則起九界心。
随淨緣則起佛界心。
染淨雖别隻是一心。
心性亡泯故無一念。
然諸下引諸經證成。
又諸菩薩言于言等者。
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
即是言于诠理之教。
故曰言于言。
淨名杜口直顯絕理。
文殊贊淨名雲。
寂然無說真入不二。
即是以言诠于無言之理。
非絕非不絕。
如别四門者。
非藏通之絕。
非六道之不絕。
前火木者。
進火杖也。
草喻所絕木喻能絕。
次總結下顯前五重。
皆依經立義。
非是徒然。
故征經顯門以收五義。
在文可見。
同名即通名也。
四者門也者。
涅槃是所入理。
四說是能入門。
如天下天帝喻理。
千名喻門。
涅槃是名等者。
亦由人以定體為名彰德立字也。
不可複空者。
意謂涅槃是妙有故也。
具相續相待二假者。
如前說。
乃即真之義者。
以即真故非全同世谛。
而不冥真者。
以不冥真故非全同真谛。
故與前三師立議并殊。
有人難下次第破前四師。
初破莊嚴。
二若為下破開善。
三若佛下破冶城。
四若佛下破龍光。
此皆成論等者。
為諸師皆依成論立義。
謂佛果是無為也。
及至釋義翻在有為等故。
使人情不伏遭前四破。
矛盾者。
矛兵器。
盾傍牌也。
莊子曰。
楚有鬻矛盾者兩皆譽之。
買者曰。
以子之矛擊子之盾如何。
鬻者不答。
凡說義相違。
皆喻矛盾惬伏也。
肇論下涅槃之理。
非色像故不可以形名。
得非緣慮故不可以有心知。
本無言而強興言說故。
失其真實。
本無知而強起慮知故。
反成愚執。
謂有則乖非有之體。
謂無則傷非無之軀。
此由涅槃不思議非有無故也。
肇意推之下正出肇意也。
堕在四見者。
謂以四句言之。
以四句思之。
謂有謂無但是邪見故。
雲不可以名得等也。
然肇師立義。
但離邪執及小四門。
而正是通意廣如前說。
經雲下引哀歎品喻以斥諸師。
以四見釋大涅槃。
如捉瓦礫謂琉璃珠也。
春陽譬塵欲耽湎之境。
乘船譬乘諸業。
遊戲譬著可愛果。
失寶譬無解。
因于放逸慧解潛昏。
故言失耳。
即共入水者。
信教如入水。
謂佛果是二谛等。
如競捉瓦石皆謂得意故歡喜。
以此示他如持出。
謂是涅槃深理。
如謂琉璃珠。
俱背。
圓常故。
都非真寶體。
非四執故雲澄渟清淨。
為教所诠人自不曉故。
雲故在水中周遍一切。
如仰觀虛空圓備無缺。
如彼月形非衆人所執者。
結斥諸師解義。
如執礫為寶。
此喻本斥小乘三修。
今借之以斥異解。
衆盲所觸者。
競執尾牙不見全象。
亦譬諸師色聚亦有亦無者。
亦有真常妙色。
亦無無常粗色。
經道色者下此師釋妨。
恐他難雲。
佛果若但有心。
何故經雲獲得常色等。
故以真應二義釋之。
一則應同方類故有色。
二者真果顯現有可見義。
故喻以色故雲義說為色。
為下多非字。
或為字下。
缺色其實三字。
應雲義說為色其實非色。
兩界有色者。
欲色二界也。
無粗色耳者。
舍利弗毗昙雲。
無色有色。
此經雲無色界色非諸聲聞所知。
故此師定謂三界并有色也。
六地已還者。
通六地也。
即前三果猶有生故。
故雲身在分段。
七地下殘思已盡故生界外。
兩國中間者。
以分段變易為兩國。
亦是同居方便為兩國。
金心者。
即等覺是金剛心也。
意生身者。
楞伽大慧問佛。
何名意生。
佛言。
譬如意去速疾無礙。
此即從譬。
彼經兩義而釋通名。
初雲如十萬由旬外。
憶先所見念念相續。
疾至于彼。
次雲如幻三昧力憶本願故。
生諸聖中。
二義并是意憶生故也。
而有三種意生。
如疏記。
皆有無作者。
皆有第三聚也。
何意不離者。
既離妄色亦應離妄心。
若許有真心何妨有真色。
如是下今師斥前。
若立若破皆是妄語。
無如是刀者。
略如前記。
廣在下經。
今以貧賤寱言。
喻諸師異解也。
無記性亦有亦無者。
謂無記有四種。
一異熟二威儀路。
三工巧處。
四通果。
異熟者。
謂三界五道果報五陰即異時熟故。
變異熟故。
異類熟故。
具此三義故。
名異熟。
二威儀有二。
一威儀事謂行住坐卧四塵為性。
二威儀心即意識強盛。
能引發威儀眼等五識。
自性羸劣雖緣威儀。
不能引起威儀。
第七末那唯執賴耶為内。
我既不緣色等。
四塵所以不發威儀。
第八賴耶雖緣色等。
諸塵亦性是羸劣不能引發。
威儀言路者。
謂威儀行路也。
工巧者。
一工巧事謂彩畫雕镂。
五塵為體。
二工巧心。
即是意識眼等非威儀準前。
四通果者。
謂證果有于通用。
亦名變化無記。
一變化事謂改易形質無而歘有。
小乘以五塵為性。
大乘以五陰為性。
二變化心。
即是意識。
今雲。
亦有即佛果有工巧及異熟。
亦無即佛果無威儀路及通果。
如下光宅簡出。
二種其義自顯。
故注雲雲。
一知解者。
即工巧。
二果報者。
即異熟。
然此去取皆是人師情計。
不當正理弗可緻诘。
總如下破。
如棋下釋佛地有知解無記也。
棋者。
博物志曰。
舜造圍棋丹朱善之。
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