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三德也。
今言下今師正明涅槃無名之義。
請尋文核旨。
比望肇師雖塗漢之相遠。
山毫之相絕。
未得為喻。
優劣曆然。
其猶指掌非獨情也。
初舉三德釋涅槃。
次離九界釋無名。
六道并三教三乘合成。
九界。
從所離等者。
所離即九界能離即佛界。
乃是無九界涅槃之名。
故曰無名而有佛界三德之名也。
故知涅槃無名四字上二顯。
能離下二明所離以約能所相待故屬有門。
即諸名無名者。
即九界名是佛界無名故雲便是涅槃。
此約絕待故屬空門。
涅槃非四者。
三一互融。
豈存四相。
須知四門還是三觀。
即空故名即無名。
即假故不離九界名。
即中雙照是兩亦。
雙遮是俱非。
當曉十界一心三觀。
融攝涅槃無名之旨。
不離方寸皎在目前。
豈假九折十演迂曲而談哉。
故名無緣者。
不緣二邊也。
今亦下無六道名即不緣衆生。
無四聖名即不緣法。
有秘藏名即緣于如來。
況複下地等者。
佛眼佛耳。
尚不見聞。
況餘四眼四耳而能見聞耶。
問佛眼佛耳豈不見聞耶。
答見無見相聞無聞相。
故雲不見聞也。
大悲方便者。
随四悉機施設假名也。
動樹舉扇喻名相。
月喻實理。
文雲下即第二十一文也。
坻羅婆夷疏雲。
是鷃雀一音二名。
智度下論四十六文也。
更設五陰等者。
開心故成五陰。
開色故成十二入。
心色俱開故成十八界。
故此三科不出色心楓楠。
或複下所列諸名散在經文。
欲有見無明四流所不能漂。
名洲陼。
爾雅曰。
水中可居曰洲。
小洲曰陼。
能遮煩惱惡風雨故名窟宅。
圓法遍攝故圓修者。
如服乳糜更無所須最第一故喻之醍醐。
能扶起闡提圓信心故。
喻之以杖。
故三十四經雲。
是經能為一闡提杖。
猶如羸人因之得起。
照了破戒猶如明鏡。
故經雲。
是經即是毀戒衆生之明鏡也。
如世間鏡見諸色像故。
雲為破戒明鏡。
有本于為字下加一字者非。
不可下釋喻虛空義也。
即空中故如空不可得。
遍一切故如空無障礙。
大論下衆生假名五陰實法。
皆因中之稱。
既通極果例知涅槃果稱。
亦通因中。
故知十界悉言安樂。
名不在内等者。
不在内即非空。
不在外即非有。
中間即兩亦常自即雙非。
是字不住即四性不可得名性空。
亦不不住者。
此空亦空名相空。
涅槃亦爾者。
佛菩薩是能住之人。
涅槃是所住之法。
人既二空法豈不爾。
人法不二體性無殊。
合求亦不可得者。
謂具足三德亦非涅槃也。
此明三德若具若各皆無定相故。
各各求及合求皆不可得。
方名涅槃。
故智下引大論贊般若偈。
證見與不見各求合求俱縛俱脫。
顯向涅槃不在之言。
是不見脫也。
若人等者。
于法起見名見被縛。
迷于法相名不見縛。
稱法起見名見得。
脫見無見相名不見脫。
法身解脫各例般若以為四句。
故雲亦如是。
譬如下幻體本虛故不可見。
而有色像故而見。
不可見而見喻見脫。
見而不可見喻不見脫。
但假名字引導衆生者。
假立秘藏三德之名。
欲令衆生悟。
名下理達名非名。
即是大悲動樹舉扇也。
譬如空拳下次第配四悉可知。
以新伊悅之者。
大機發悅即歡喜益。
引進即引生大善。
破之即破昔小惡。
悟之則悟小即大。
無則不絕者。
于無起計何曾得絕。
尚非小乘義者。
以通教二乘即有達空證涅槃故。
大香象等即哀歎品文。
羁鎖者。
革絡馬頭曰羁。
釋名曰。
羁檢也。
所以檢持制之也。
介爾動念者。
介微弱也。
周易系辭曰。
憂悔吝者。
存乎介心。
既不絕等者。
心為語本故也。
楊子法言曰。
言者。
心之聲。
書者。
心之畫。
此乃修習言語道斷等者。
即小乘内凡方便道也。
苦忍明發者。
即見道十六心中初苦法忍苦法智也。
略舉見道意該修道。
以此二道皆真證故。
世谛死時者。
即見思破處名世谛死。
指此下舉劣況勝。
三藏之劣已能絕六道人法。
況餘三教大乘之勝乎。
然入下将明通義先斥三藏。
真俗異故者。
以三藏事理相隔故。
入觀冥真故絕。
出觀入俗故不絕。
不同通人事理相即。
出觀入觀鹹皆契絕。
若能下正明通義。
初二句。
即肇論中語以肇論所诠。
但在通故。
遠乎哉者。
言不遠也。
初句明法即俗而真。
故道不遠。
次句明人即凡而聖。
故聖非遙。
無絕無不絕者。
皆如幻化故無二相。
方便道即性地也。
空慧相應者。
見地已上悉名相應。
淨名下即天女诃身子文也。
無明未吐者。
下哀歎品二乘白佛雲。
我于往昔情色所醉輪轉生死。
如彼醉人卧不淨中。
如來今當施我法藥。
令我還吐煩惱惡酒。
而我未得醒悟。
雲何放舍回轉日月者。
又雲。
如彼醉人見上日月實非回轉。
生回轉想衆生亦爾。
為諸煩惱無明所覆。
生颠倒心我計無我。
乃至樂計為苦。
如彼醉人于非轉處而生轉想。
如瘧病者者。
又雲。
如瘧病人值遇良醫所苦得除。
我亦如是。
邪命熱病雖遇如來病未除愈。
未得無上安隐常樂。
對界下結示經意。
界内通惑雖除。
界外别惑全在。
故雲結習未盡無明未吐等也。
以大涅槃心修行者。
以但中解修次第五行。
具曆别十德也。
然五行約修十德約證。
亦互通修證。
今此且約地前教道以說。
則二俱在修。
則是一向專求初地真證。
大般涅槃而修地前諸行也。
無複界内之心等者。
界内心即析體智。
界内說即藏通教。
如是方便者。
即别教三十心也。
而未是冥中者。
以初地分證為冥中。
昔所不得等者。
昔于凡位不得證中智。
今聞中智不絕無明。
今絕無明而修時梯隥等者。
以果望因斥為次第階級。
如登梯隥。
離邊求中如河回曲。
第十經雲。
一切江河必有回曲。
發心不能遍法界者。
信本有性至果乃發。
故次第滅九顯出佛界。
不能達九即佛名為不遍。
非無上方便者。
别三十心非圓融相似方便故也。
方便上更有方便者。
别教方便上更有圓教内凡方便也。
若圓下通明圓絕。
文中明理行教皆絕。
初明理絕言諸心法界者。
諸心即九界心。
達九界妄心即三谛真理。
故雲法界更無複法界者。
如觀地獄心。
即三谛理
今言下今師正明涅槃無名之義。
請尋文核旨。
比望肇師雖塗漢之相遠。
山毫之相絕。
未得為喻。
優劣曆然。
其猶指掌非獨情也。
初舉三德釋涅槃。
次離九界釋無名。
六道并三教三乘合成。
九界。
從所離等者。
所離即九界能離即佛界。
乃是無九界涅槃之名。
故曰無名而有佛界三德之名也。
故知涅槃無名四字上二顯。
能離下二明所離以約能所相待故屬有門。
即諸名無名者。
即九界名是佛界無名故雲便是涅槃。
此約絕待故屬空門。
涅槃非四者。
三一互融。
豈存四相。
須知四門還是三觀。
即空故名即無名。
即假故不離九界名。
即中雙照是兩亦。
雙遮是俱非。
當曉十界一心三觀。
融攝涅槃無名之旨。
不離方寸皎在目前。
豈假九折十演迂曲而談哉。
故名無緣者。
不緣二邊也。
今亦下無六道名即不緣衆生。
無四聖名即不緣法。
有秘藏名即緣于如來。
況複下地等者。
佛眼佛耳。
尚不見聞。
況餘四眼四耳而能見聞耶。
問佛眼佛耳豈不見聞耶。
答見無見相聞無聞相。
故雲不見聞也。
大悲方便者。
随四悉機施設假名也。
動樹舉扇喻名相。
月喻實理。
文雲下即第二十一文也。
坻羅婆夷疏雲。
是鷃雀一音二名。
智度下論四十六文也。
更設五陰等者。
開心故成五陰。
開色故成十二入。
心色俱開故成十八界。
故此三科不出色心楓楠。
或複下所列諸名散在經文。
欲有見無明四流所不能漂。
名洲陼。
爾雅曰。
水中可居曰洲。
小洲曰陼。
能遮煩惱惡風雨故名窟宅。
圓法遍攝故圓修者。
如服乳糜更無所須最第一故喻之醍醐。
能扶起闡提圓信心故。
喻之以杖。
故三十四經雲。
是經能為一闡提杖。
猶如羸人因之得起。
照了破戒猶如明鏡。
故經雲。
是經即是毀戒衆生之明鏡也。
如世間鏡見諸色像故。
雲為破戒明鏡。
有本于為字下加一字者非。
不可下釋喻虛空義也。
即空中故如空不可得。
遍一切故如空無障礙。
大論下衆生假名五陰實法。
皆因中之稱。
既通極果例知涅槃果稱。
亦通因中。
故知十界悉言安樂。
名不在内等者。
不在内即非空。
不在外即非有。
中間即兩亦常自即雙非。
是字不住即四性不可得名性空。
亦不不住者。
此空亦空名相空。
涅槃亦爾者。
佛菩薩是能住之人。
涅槃是所住之法。
人既二空法豈不爾。
人法不二體性無殊。
合求亦不可得者。
謂具足三德亦非涅槃也。
此明三德若具若各皆無定相故。
各各求及合求皆不可得。
方名涅槃。
故智下引大論贊般若偈。
證見與不見各求合求俱縛俱脫。
顯向涅槃不在之言。
是不見脫也。
若人等者。
于法起見名見被縛。
迷于法相名不見縛。
稱法起見名見得。
脫見無見相名不見脫。
法身解脫各例般若以為四句。
故雲亦如是。
譬如下幻體本虛故不可見。
而有色像故而見。
不可見而見喻見脫。
見而不可見喻不見脫。
但假名字引導衆生者。
假立秘藏三德之名。
欲令衆生悟。
名下理達名非名。
即是大悲動樹舉扇也。
譬如空拳下次第配四悉可知。
以新伊悅之者。
大機發悅即歡喜益。
引進即引生大善。
破之即破昔小惡。
悟之則悟小即大。
無則不絕者。
于無起計何曾得絕。
尚非小乘義者。
以通教二乘即有達空證涅槃故。
大香象等即哀歎品文。
羁鎖者。
革絡馬頭曰羁。
釋名曰。
羁檢也。
所以檢持制之也。
介爾動念者。
介微弱也。
周易系辭曰。
憂悔吝者。
存乎介心。
既不絕等者。
心為語本故也。
楊子法言曰。
言者。
心之聲。
書者。
心之畫。
此乃修習言語道斷等者。
即小乘内凡方便道也。
苦忍明發者。
即見道十六心中初苦法忍苦法智也。
略舉見道意該修道。
以此二道皆真證故。
世谛死時者。
即見思破處名世谛死。
指此下舉劣況勝。
三藏之劣已能絕六道人法。
況餘三教大乘之勝乎。
然入下将明通義先斥三藏。
真俗異故者。
以三藏事理相隔故。
入觀冥真故絕。
出觀入俗故不絕。
不同通人事理相即。
出觀入觀鹹皆契絕。
若能下正明通義。
初二句。
即肇論中語以肇論所诠。
但在通故。
遠乎哉者。
言不遠也。
初句明法即俗而真。
故道不遠。
次句明人即凡而聖。
故聖非遙。
無絕無不絕者。
皆如幻化故無二相。
方便道即性地也。
空慧相應者。
見地已上悉名相應。
淨名下即天女诃身子文也。
無明未吐者。
下哀歎品二乘白佛雲。
我于往昔情色所醉輪轉生死。
如彼醉人卧不淨中。
如來今當施我法藥。
令我還吐煩惱惡酒。
而我未得醒悟。
雲何放舍回轉日月者。
又雲。
如彼醉人見上日月實非回轉。
生回轉想衆生亦爾。
為諸煩惱無明所覆。
生颠倒心我計無我。
乃至樂計為苦。
如彼醉人于非轉處而生轉想。
如瘧病者者。
又雲。
如瘧病人值遇良醫所苦得除。
我亦如是。
邪命熱病雖遇如來病未除愈。
未得無上安隐常樂。
對界下結示經意。
界内通惑雖除。
界外别惑全在。
故雲結習未盡無明未吐等也。
以大涅槃心修行者。
以但中解修次第五行。
具曆别十德也。
然五行約修十德約證。
亦互通修證。
今此且約地前教道以說。
則二俱在修。
則是一向專求初地真證。
大般涅槃而修地前諸行也。
無複界内之心等者。
界内心即析體智。
界内說即藏通教。
如是方便者。
即别教三十心也。
而未是冥中者。
以初地分證為冥中。
昔所不得等者。
昔于凡位不得證中智。
今聞中智不絕無明。
今絕無明而修時梯隥等者。
以果望因斥為次第階級。
如登梯隥。
離邊求中如河回曲。
第十經雲。
一切江河必有回曲。
發心不能遍法界者。
信本有性至果乃發。
故次第滅九顯出佛界。
不能達九即佛名為不遍。
非無上方便者。
别三十心非圓融相似方便故也。
方便上更有方便者。
别教方便上更有圓教内凡方便也。
若圓下通明圓絕。
文中明理行教皆絕。
初明理絕言諸心法界者。
諸心即九界心。
達九界妄心即三谛真理。
故雲法界更無複法界者。
如觀地獄心。
即三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