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二

關燈


    雖具三美所诠義意。

    比望今家孰優孰劣。

    故雲意複雲何。

    命世者。

    文選李陵書曰。

    皆信命世之才。

    抱将相之具。

    注雲。

    命名也。

    言其名流播于時代也。

    孟子雲。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其間必有名世者矣。

    注雲。

    名世次聖之才。

    物來能名正。

    一世者。

    生于聖人之間也。

    升堂入室者。

    以于道淺者為升堂。

    于道深者為入室。

    論語雲。

    子曰。

    由也升堂矣。

    未入于室也。

    一肇而已者。

    什公門下有十哲八俊四聖。

    肇皆預焉。

    生肇融睿為四聖。

    更加影嚴憑觀為八俊。

    兼常标名十哲。

    僧傳曰。

    通情則生融上首。

    精難則觀肇第一。

    劉遺民覽肇所撰之論。

    歎曰。

    不意方袍複有平叔。

    洋洋下謂其文辭洋溢盈人之耳也。

    論語雲。

    師摯之始關睢之亂。

    洋洋乎盈耳哉。

    卷不釋手者。

    釋放也。

    答中初謙己總指日月在懷。

    喻其明達也。

    既不下自斥。

    既不親承肇師其法門深旨。

    我亦難見。

    鑽仰下雖不親承遺文。

    既在尋其旨趣。

    亦應可知。

    鑽仰者。

    顔淵歎仲尼雲。

    鑽之彌覺其堅。

    仰之彌覺其高。

    管窺者。

    莊子曰。

    以管窺天以錐指地。

    二其論下以四句判論文也。

    彼論凡有九折十演共十九篇。

    今之所斥。

    皆于上秦主表及第一開宗第二核體。

    中撮其妙言要辭不出四句。

    故參雜引之不成次比。

    今先指會其文。

    次消釋其義。

    初有句中初是開宗中文。

    若無下表中文。

    次無句中初二句即開宗中文。

    具雲餘嘗試言之。

    夫涅槃之為道也。

    寂寥虛曠等。

    豈有下一句。

    是表中文。

    具雲既曰涅槃。

    複何容有名于其間哉。

    兩亦句中唯恍惚窈冥。

    其中有精句。

    是表中語。

    餘開宗中語雙非句。

    并開宗中文。

    而欲下具雲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鄉。

    而欲以有無題榜标其方域。

    而語其神道者。

    不亦邈哉。

    次釋義者。

    出處至假名者。

    有餘住世名出。

    無餘入滅名處。

    斯皆應機示有生滅。

    既無實體。

    故并假名。

    若無下此本秦主之語。

    斥諸家通第一義谛。

    皆廓然空寂無有聖人。

    故肇舉之。

    若真谛廓然無聖人者。

    誰知真谛耶。

    既有知者。

    驗有聖人。

    故彼文雲。

    實如明诏也。

    若無下即肇公伸明秦主之意。

    聖人忘懷動靜合道。

    故曰與遊。

    即其有句者。

    既存能知能遊之人。

    豈非有句即無句也者。

    既無形名複非有心所知。

    豈非無句故不可得而有者。

    此即亦無。

    不可得而無者。

    此即亦有。

    恍有也。

    惚無也。

    窈幽也。

    冥暗也。

    謂有無不定幽暗難測。

    故曰窈冥。

    雖曰難測而有靈明知覺其妙甚存。

    故曰有精也。

    窈冥即亦無有精。

    即亦有五陰永滅故亦無。

    幽靈不竭故亦有。

    有無絕于内者沖而不改故。

    不可為有故有絕。

    至功常存故無絕。

    稱謂下涅槃之體。

    既内絕有無故外沒稱謂。

    視聽下釋上二句也。

    由外絕稱謂故。

    兩界視聽之所不及。

    由内絕有無故。

    無色四空之所不了。

    題榜謂名字也。

    方域謂理體。

    不亦邈哉者。

    若執有無去道甚遠。

    然其下以四教定論意。

    文雲等者。

    開宗雲。

    滅度者。

    言乎大患永滅超度四流。

    不涉界外者。

    但度界内欲有見無明之四流耳。

    不滅涅槃患者。

    但以陰身為大患。

    故辨差下既彼論是大又非别圓。

    今尋辨差之文。

    知屬通教辨差即第九章也。

    無為一也者。

    彼雲。

    以俱出生死故同稱無為。

    此以下彼雲三乘諸道。

    皆因無為而有差别。

    此三三于無為非無為有三也。

    如來下彼雲放光雲涅槃有差别耶。

    答曰無差别。

    但如來結習都盡。

    聲聞結習未盡耳。

    請以近喻以況遠旨。

    如人斬木去尺無尺去寸無寸修短。

    在于尺寸不在無也。

    今師引之語或改轉。

    有本雲聲聞結盡習不盡者。

    結下多盡字也。

    在于尺寸不在無也者。

    尺寸喻三乘淺深。

    無喻涅槃理一。

    雖俱下彼岸涅槃也。

    升降三乘也。

    以無言說道者。

    即大品共般若也。

    僝(士限切)然者。

    尚書曰。

    方鸠僝工。

    孔安國雲。

    鸠聚僝現也。

    夫通下斥肇四失也。

    次第在文俯提枝末者。

    肇雲。

    仰攀玄根俯提弱喪。

    初句是上求下句是下化。

    理為道本故雲玄根。

    嬰兒失故鄉名為弱喪。

    方便善微名為嬰兒。

    本有真如名曰故鄉。

    今判彼意故雲乃是等也。

    是泯憂喜等者。

    通人了達幻化即空。

    故憂喜等一切亡泯。

    齊明暗者。

    智明惑暗也。

    不作大小者。

    下疏釋雲。

    是别教嬰兒謂不造五逆名不作大。

    不起二乘心名不作小。

    今為通教嬰兒者。

    不以文害意也。

    以達即空故亡巨細。

    喻之以嬰兒者。

    準下品意。

    但是和光利物。

    能令衆生得見。

    菩薩同其始學名嬰兒行。

    是則示同人天。

    三教并圓住前悉名嬰兒也。

    今判肇論。

    但是通教嬰兒也。

    喻之以三獸度河。

    以三乘俱證涅槃。

    而智有深淺。

    文載大品及今經第二十一卷。

    則聲聞如兔。

    緣覺如馬。

    菩薩如象。

    灰斷喻。

    文載智論。

    聲聞斷正使如燒木成炭。

    緣覺侵習如燒炭成灰。

    菩薩俱盡如炭灰俱無。

    宗在他經者。

    通教體法非今圓頓也。

    一切下下三教菩薩藏通羅漢。

    鹹破偏疑同成圓佛。

    佛開下既開通即圓。

    雲何更立通義。

    聾聩之徒者。

    于法華中機生未脫斥為聾聩。

    于今得悟悉是聰明。

    聩(五怪切)聾也。

    斥故顯新者。

    故即劣三修新即勝三修。

    波動下用哀歎春池失珠喻也。

    瓦礫喻小理月形即珠喻圓理。

    委釋如疏記。

    肇以昔教三乘所證之理。

    而解今經圓融涅槃。

    何異捉礫為珠也。

    綱維即綱上大繩故。

    綱維整則網目正。

    綱維阙則網目堕。

    涅槃大義喻以綱維。

    九折十演其猶網目。

    涅槃義壞折演何為。

    故雲安寄。

    執佛下昔教方便。

    佛于法華涅槃已斥為權。

    故雲遺棄。

    十演者。

    彼有十九篇而名九折十演。

    折者。

    問難也。

    演者。

    答釋也。

    謂一開宗。

    二核體。

    三位體。

    四征出。

    五超境。

    六搜玄。

    七妙存。

    八難差。

    九辨差。

    十責異。

    十一會異。

    十二诘漸。

    十三明漸。

    十四譏動。

    十五動寂。

    十六窮源。

    十七通古。

    十八考得。

    十九玄得。

    于中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是演。

    餘九是折。

    終非三德者。

    十演之談但明昔教涅槃。

    終非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