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宋錢塘沙門釋智圓述
文雲下即如來性品文。
二十五有者。
即細開六道也。
謂四洲四趣。
無想天那含天。
六欲天梵天。
四禅天四空天二十五有生死不亡故。
并名有我。
謂真我亦佛性也不耶。
即迦葉問辭。
答言即。
佛答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即是我義也。
寤言下文選曰。
寤言莫予應。
注雲。
謂卧而語也。
依經應作寱牛世切。
眠言也。
如來性品雲。
譬如二人共為親友。
一是王子。
一是貧賤。
見王子有一好刀心生貪著。
王子後持是刀逃至他國。
貧人于後寄宿他家。
即于眠中寱言刀刀。
傍人聞之。
收至王所。
乃至雲。
菩薩亦爾。
出現于世說真我相。
說已舍去譬如王子持刀逃國。
凡夫說言一切有我。
如彼貧人止宿他舍寱言刀刀。
又楊下嬰兒行。
止小兒啼故。
以楊樹黃葉為金等者。
取木人木馬皆為止啼。
此喻說三十二天妄常樂我淨也。
下疏雲。
葉喻妄常金喻妄淨。
人喻妄我馬喻妄樂。
六道以安身适悅等者。
如寒地獄中以熱間為适悅也。
餘道可知。
望佛猶通者。
以未能究竟隔别變易生死故。
非通非别者。
此成四句故屬雙非。
若束而明之。
隻是通别九界是通。
佛界是别故。
上句明菩薩而雲望佛猶通也。
[穀-禾+牛]古候切。
取牛乳也。
随其流處等者。
如來性品雲。
譬如雪山有一味藥名曰樂味。
輪王為此藥故。
處處造作木筒以接是藥。
其味真正。
王既沒已其後是藥。
或酢或鹹或甜或苦或辛或淡。
如是一味随其流處。
有種種異。
是藥真味停留在山。
猶如滿月。
乃至雲。
秘藏亦爾。
以煩惱故出種種味。
所謂五道四姓。
委釋如疏記。
倒瀉斯病者。
倒即吐也。
文雲下引陳如品也。
三種病貪嗔癡也。
三種藥不淨慈心因緣也。
事理不融故。
藥病互無。
王複得病者。
即哀歎品中客醫喻也。
王得病即小機執無常為病也。
亦藥亦病者。
治邪常故名藥。
障真常故名病。
是勝三修者。
謂常樂我也。
舊伊縱橫喻無常苦無我劣三修也。
又新下前對二邊故。
中道教行理三悉受雙非之名。
今以教行對理則圓伊教行能治二邊。
故得名藥。
圓理亡泯故屬雙非。
故雲正法正性等。
唯有常淨等者。
此約半與半奪故。
與二奪二。
若全奪者。
四德俱無。
如下疏記。
則是習氣者。
謂三寶差别。
即無明心也。
無明即習氣。
淨名雲。
結習未盡華則著身。
此無為緣習非界内習也。
豎出九界者。
此約自行破九顯佛界名豎出。
然但破事九不破性九。
橫收一切者。
橫遍彼彼九界也。
無邊底故常者。
橫收故無邊豎出故無底。
由達無邊底故名大丈夫。
自既丈夫複調丈夫。
故雲能化度一切自他融攝。
故不思議斷苦下亦四句釋樂。
初二約斷。
後二約智。
初二中前一明斷用故。
雲斷苦樂。
故樂即是斷生死苦及涅槃樂故。
得中道之大樂。
後句明斷體故雲大寂。
故樂即是中道永寂二邊。
故名大寂。
後二約智中初句明智用故。
雲一切知故樂。
即中道雙照二邊名一切知。
後句明智體故雲身常故樂。
即了了常知也。
業淨者總标也。
身淨下即三業俱淨也。
以身兼口但雲身淨。
即色心不二鹹空假中。
故并名淨。
是故下總結。
然此文中明常樂各有四句明我唯一句。
明淨有三句。
各随語便更無他說。
例前應就理等者。
例前正法正性非藥非病之文也。
互顯等者。
前已約理明非。
今但約事明非。
以前例後以後例前。
故雲互顯。
從地獄已上料簡者。
即通别中雲。
六道以安身适性為安樂也。
從外道已上者。
即藥病中雲長者。
沒已劫掠群牛也。
二乘已上者。
即大小中雲小者二乘也。
四悉檀者。
名出智論。
悉是華言。
檀乃梵語。
悉之言遍檀言為施。
以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法。
遍施有情故曰悉檀。
又應法師雲。
悉昙此雲成就。
論中雲。
悉檀者。
亦悉昙也。
準此二字。
俱是梵音。
故他宗學者或謂天台不善華梵。
且古來亦雲二字俱是梵語。
豈獨唐代方知。
故淨名玄義雲。
悉檀是外國之語。
諸法師解釋不同。
或言無翻。
外國多含。
例如修多羅名含五義。
此土不的翻也。
有翻者。
或翻為宗乘。
墨印實成就究竟。
如是異翻非一難可定判。
南嶽雲。
此例如大涅槃。
是胡漢兼舉也。
南嶽親證不應錯用。
故天台智者依之釋義。
又如龍樹之名。
古者譯家皆雲二字并是華言。
謂龍生法身樹生生身。
至于唐代。
乃雲。
龍是華言樹是梵語。
梵雲那伽樹那。
此雲龍猛。
應知龍猛既有父母禱樹之緣。
複與樹那音濫。
故緻異釋以例悉檀。
以悉訓遍借是梵語。
亦應無爽。
如翻究竟亦是遍義。
顯昔第一義者。
昔人天教及小乘教。
各指當教涅槃為第一義也。
引互無為證者。
即第三十五卷雲。
牛處無馬馬處無牛。
名互無也。
真谛涅槃者。
亦同初家。
以涅槃為俗谛也。
彼為涅槃因修而證。
故屬俗谛。
引肇論以證俗谛無名無相也。
肇有四論。
一物不遷論。
二不真空論。
三般若無知論。
四涅槃無名論。
今引物不遷文也。
江河至不流者。
前波後波雖複相續。
而不相到。
其性各住雖注不流。
日月至不周者。
日月曆天晝夜無停。
亦由各住故不能周。
豈有下結顯涅槃無名無相也。
謂江河等物及以涅槃俱俗谛故。
猶是續待二假者。
以冥真故。
無明已盡故。
非因成而有緣真相續之假。
迷悟相待之假。
具二假故。
即是俗谛故有名也。
執真有名者。
謂俗本無名依真立名。
如劫初聖人。
仰法真理俯立俗号。
真理能通因名道路。
真理不動因名山嶽。
所通非有者。
以四門所通同一偏真故。
但存鄰虛名有門。
析破鄰虛名空門。
兩亦雙非準義可見。
指三下引喻結斥。
三塗者。
山名泰行轘轅崤渑是也。
左傳曰。
三塗四嶽九州之險也。
或作荒塗者。
後人妄改。
彼以小能釋大所。
其猶指三塗之險阻為寶所之坦夷。
魚目喻小明珠喻大。
其旨可知。
問古下歎美立問而有三歎。
一問一歎師承道勝。
二肇作下歎述作辭高。
三世人下歎古今共許。
意複下是一問
二十五有者。
即細開六道也。
謂四洲四趣。
無想天那含天。
六欲天梵天。
四禅天四空天二十五有生死不亡故。
并名有我。
謂真我亦佛性也不耶。
即迦葉問辭。
答言即。
佛答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即是我義也。
寤言下文選曰。
寤言莫予應。
注雲。
謂卧而語也。
依經應作寱牛世切。
眠言也。
如來性品雲。
譬如二人共為親友。
一是王子。
一是貧賤。
見王子有一好刀心生貪著。
王子後持是刀逃至他國。
貧人于後寄宿他家。
即于眠中寱言刀刀。
傍人聞之。
收至王所。
乃至雲。
菩薩亦爾。
出現于世說真我相。
說已舍去譬如王子持刀逃國。
凡夫說言一切有我。
如彼貧人止宿他舍寱言刀刀。
又楊下嬰兒行。
止小兒啼故。
以楊樹黃葉為金等者。
取木人木馬皆為止啼。
此喻說三十二天妄常樂我淨也。
下疏雲。
葉喻妄常金喻妄淨。
人喻妄我馬喻妄樂。
六道以安身适悅等者。
如寒地獄中以熱間為适悅也。
餘道可知。
望佛猶通者。
以未能究竟隔别變易生死故。
非通非别者。
此成四句故屬雙非。
若束而明之。
隻是通别九界是通。
佛界是别故。
上句明菩薩而雲望佛猶通也。
[穀-禾+牛]古候切。
取牛乳也。
随其流處等者。
如來性品雲。
譬如雪山有一味藥名曰樂味。
輪王為此藥故。
處處造作木筒以接是藥。
其味真正。
王既沒已其後是藥。
或酢或鹹或甜或苦或辛或淡。
如是一味随其流處。
有種種異。
是藥真味停留在山。
猶如滿月。
乃至雲。
秘藏亦爾。
以煩惱故出種種味。
所謂五道四姓。
委釋如疏記。
倒瀉斯病者。
倒即吐也。
文雲下引陳如品也。
三種病貪嗔癡也。
三種藥不淨慈心因緣也。
事理不融故。
藥病互無。
王複得病者。
即哀歎品中客醫喻也。
王得病即小機執無常為病也。
亦藥亦病者。
治邪常故名藥。
障真常故名病。
是勝三修者。
謂常樂我也。
舊伊縱橫喻無常苦無我劣三修也。
又新下前對二邊故。
中道教行理三悉受雙非之名。
今以教行對理則圓伊教行能治二邊。
故得名藥。
圓理亡泯故屬雙非。
故雲正法正性等。
唯有常淨等者。
此約半與半奪故。
與二奪二。
若全奪者。
四德俱無。
如下疏記。
則是習氣者。
謂三寶差别。
即無明心也。
無明即習氣。
淨名雲。
結習未盡華則著身。
此無為緣習非界内習也。
豎出九界者。
此約自行破九顯佛界名豎出。
然但破事九不破性九。
橫收一切者。
橫遍彼彼九界也。
無邊底故常者。
橫收故無邊豎出故無底。
由達無邊底故名大丈夫。
自既丈夫複調丈夫。
故雲能化度一切自他融攝。
故不思議斷苦下亦四句釋樂。
初二約斷。
後二約智。
初二中前一明斷用故。
雲斷苦樂。
故樂即是斷生死苦及涅槃樂故。
得中道之大樂。
後句明斷體故雲大寂。
故樂即是中道永寂二邊。
故名大寂。
後二約智中初句明智用故。
雲一切知故樂。
即中道雙照二邊名一切知。
後句明智體故雲身常故樂。
即了了常知也。
業淨者總标也。
身淨下即三業俱淨也。
以身兼口但雲身淨。
即色心不二鹹空假中。
故并名淨。
是故下總結。
然此文中明常樂各有四句明我唯一句。
明淨有三句。
各随語便更無他說。
例前應就理等者。
例前正法正性非藥非病之文也。
互顯等者。
前已約理明非。
今但約事明非。
以前例後以後例前。
故雲互顯。
從地獄已上料簡者。
即通别中雲。
六道以安身适性為安樂也。
從外道已上者。
即藥病中雲長者。
沒已劫掠群牛也。
二乘已上者。
即大小中雲小者二乘也。
四悉檀者。
名出智論。
悉是華言。
檀乃梵語。
悉之言遍檀言為施。
以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法。
遍施有情故曰悉檀。
又應法師雲。
悉昙此雲成就。
論中雲。
悉檀者。
亦悉昙也。
準此二字。
俱是梵音。
故他宗學者或謂天台不善華梵。
且古來亦雲二字俱是梵語。
豈獨唐代方知。
故淨名玄義雲。
悉檀是外國之語。
諸法師解釋不同。
或言無翻。
外國多含。
例如修多羅名含五義。
此土不的翻也。
有翻者。
或翻為宗乘。
墨印實成就究竟。
如是異翻非一難可定判。
南嶽雲。
此例如大涅槃。
是胡漢兼舉也。
南嶽親證不應錯用。
故天台智者依之釋義。
又如龍樹之名。
古者譯家皆雲二字并是華言。
謂龍生法身樹生生身。
至于唐代。
乃雲。
龍是華言樹是梵語。
梵雲那伽樹那。
此雲龍猛。
應知龍猛既有父母禱樹之緣。
複與樹那音濫。
故緻異釋以例悉檀。
以悉訓遍借是梵語。
亦應無爽。
如翻究竟亦是遍義。
顯昔第一義者。
昔人天教及小乘教。
各指當教涅槃為第一義也。
引互無為證者。
即第三十五卷雲。
牛處無馬馬處無牛。
名互無也。
真谛涅槃者。
亦同初家。
以涅槃為俗谛也。
彼為涅槃因修而證。
故屬俗谛。
引肇論以證俗谛無名無相也。
肇有四論。
一物不遷論。
二不真空論。
三般若無知論。
四涅槃無名論。
今引物不遷文也。
江河至不流者。
前波後波雖複相續。
而不相到。
其性各住雖注不流。
日月至不周者。
日月曆天晝夜無停。
亦由各住故不能周。
豈有下結顯涅槃無名無相也。
謂江河等物及以涅槃俱俗谛故。
猶是續待二假者。
以冥真故。
無明已盡故。
非因成而有緣真相續之假。
迷悟相待之假。
具二假故。
即是俗谛故有名也。
執真有名者。
謂俗本無名依真立名。
如劫初聖人。
仰法真理俯立俗号。
真理能通因名道路。
真理不動因名山嶽。
所通非有者。
以四門所通同一偏真故。
但存鄰虛名有門。
析破鄰虛名空門。
兩亦雙非準義可見。
指三下引喻結斥。
三塗者。
山名泰行轘轅崤渑是也。
左傳曰。
三塗四嶽九州之險也。
或作荒塗者。
後人妄改。
彼以小能釋大所。
其猶指三塗之險阻為寶所之坦夷。
魚目喻小明珠喻大。
其旨可知。
問古下歎美立問而有三歎。
一問一歎師承道勝。
二肇作下歎述作辭高。
三世人下歎古今共許。
意複下是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