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以顯後圓融。
非後圓融無以會前曆别。
故知圓融更無别法。
但是達前三九互攝耳。
複于二文。
皆征下哀歎品中秘藏之說。
以顯其義。
于次第中引法說文用結三身故雲秘密藏者。
名大涅槃。
伊字三點。
首羅三目。
隻是譬說。
還譬三德故無别途。
今就義便點。
是文字宜結解脫。
目能照了宜結般若。
至圓融釋乃取合譬之文以結其義。
故雲法身亦非等。
故哀歎所談秘藏法譬合三義無别趣。
既用法譬以證曆别。
合文以證圓融。
乃知二文義歸一揆。
不可見下斥雲未是今經正意。
便棄曆别别覓圓融。
若得此意至下釋經用别用圓處處多爾。
秀出者。
秀亦出也。
又榮也。
智境照發相應者。
以智照境由境發智。
境大智大故曰相應。
境即法身智即報身。
應身自在者。
應遍法界如鏡現像。
形對像現故曰無能遏絕。
非生非起者。
前生即因後起即果。
照無下以遍以足釋其圓義。
照無不遍者。
圓滅周遍照三谛故。
發無不足者。
性滅具足發三智故。
雖境智雙舉。
正顯報智圓滅耳。
照遍故明窮發足故境極。
逗必會者。
以四教法逗權實機。
随自随他示生示滅。
稱機無乖故曰必會。
取必克者。
義同上句克勝也。
諸佛之師也者。
諸佛即智師即是境。
境能發智故稱佛師。
非四即之此岸。
非究竟之彼岸。
非分真之中流。
非能契智非所契理。
無始因無終果。
實相絕待故并非之。
故雲故名實相度佛師度故。
諸佛亦度者。
境既絕待智亦絕待也。
以境智不二故。
此雖明智正在示境論雲下釋論贊般若偈也。
境發智故名佛善來。
智照境故名佛窮底。
如如智等者。
全境如為智如故曰如如智。
全智如為境如故曰如如境。
佛無礙者。
即大義。
自度度他者。
自既出二死。
亦令他出二死也。
度他故彼利益。
自度故我利益。
一切周悉者。
等彼十界故名周悉。
淺深别異者。
于三番中各有深淺也。
法身則深二身則淺。
性淨涅槃一切種智則深。
二淨二智則淺。
身智脫不同故别異。
未是今經正意者。
意本圓融說有次第。
今據所說故非經意。
意者下正約圓融三法。
即三智等者三法。
謂三法身也。
以理智用皆可軌故。
同受法名。
三智即三般若。
三點即三解脫。
法身即一切種智性淨涅槃。
報身即一切智圓淨涅槃。
應身即道種智方便淨涅槃。
三法下兩番融即。
初明九三相即。
次明三一相即。
良由九隻是三三隻是一故也。
三法即九法者。
以身智脫各開三故。
九法即三法者。
以合三身為法身。
合三智為般若。
合三脫為解脫故。
不三而三下明三一互融。
不得相離者。
即三而一故。
不得相混者。
即一而三故。
涅槃之名遍布諸處者。
涅槃是安樂法。
諸處即十法界。
此乃約事以辨故。
有十界淺深之殊。
猕猴者。
毛詩草蟲經曰。
猱猕猴也。
楚人謂之沐猴。
騰枝躍樹者。
後漢王延壽王孫賦曰。
緣百仞之高木。
攀窈褭之長枝。
河伯者。
水神也。
名天吳。
山海經雲。
天吳八首十八尾。
亦曰水伯。
援神契曰。
河者水之伯。
上應天漢。
噞喁上音驗。
下牛兇切。
說文雲。
衆口上見也。
淮南子曰。
天且雨也。
魚已噞噞。
修羅怖畏得歸依處者。
謂與天主鬥戰奔北。
故怖入藕絲中即歸依處也。
欲界報法等者。
即人中飽足為樂。
是報法也。
斷欲界結等者。
即第二十一文多用。
善因者。
謂斷結之言。
皆在人中懸發上二界定。
故雲善因。
若三下嬰兒行品文也。
八萬等者。
初果八萬劫成菩提。
六四二及十千。
如次對二三四果及支佛。
以由界内經生多少故。
成菩提賒促有差。
經有三文。
第十雲。
成菩提。
十九雲至大涅槃。
二十雲。
得阿耨菩提心。
委釋如疏記釋論下諸文明菩薩法界。
多明三教菩薩。
或但取别教。
今此乃以圓教分真名菩薩界。
故知從初發心即指初住故。
引此經十住見不了了。
證成其義。
唯取極果為佛界。
問三教菩薩及圓住前。
何不明之。
答欲顯極果住大涅槃。
是經正意故。
且以真因為菩薩界。
餘可準知。
各有涅槃義也。
随情逐事者。
十界事别各謂涅槃。
此翻法勝者。
亦法尚是阿羅漢。
佛滅度後八百年中。
于婆沙中取三百偈以為一部。
名雜阿毗昙。
又撰增一集文中解二涅槃。
皆先立義。
次引證悉。
是今經第二十一文也。
滅煩惱即子縛斷。
離諸有即果縛斷。
皆是有餘者二乘雖斷果縛無明全在。
是故望佛仍是有餘。
故引勝鬘證成其義。
昔滅下昔教小乘以灰斷為涅槃故雲是盡。
今經大乘以常住為涅槃。
故雲非盡。
若依下約别義正斥。
今昔相對者。
昔小今大俱有涅槃。
正是通途之義。
非别顯今經圓極涅槃也。
若擘下蓋約别義以彈剝之也。
故雲義則不然。
肌謂肌肉。
理謂湊理。
張平子西京賦曰。
街談巷議彈射臧否。
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注雲。
言此人彈剝善惡雖毫厘肌理之間。
亦能分擘。
何者下牒彼立義所滅則異者。
彼以滅煩惱為有餘滅生死為無餘。
若爾下今師正難也。
法尚既于小乘以斷見師子縛為有餘。
斷生死果縛為無餘。
若例大乘。
亦應以破根本無明為有餘。
破變易生死為無餘。
此則大小兩教各有二種涅槃高下碩異。
小既未破無明。
豈得以小所得二種為大乘有餘耶。
汝今既以小乘二涅槃為大。
有餘則應小乘。
已破無明入菩薩位也。
故雲若爾至同佛入無餘涅槃也。
何事下既若二乘已破無明入菩薩位。
何故複被彈诃言非大乘耶故雲被诃言非也不斷下出诃小之文。
不斷根本無明故。
不到三德彼岸故。
門外草庵非長者宅内故。
雲何下結責也。
此約别義則大乘二種涅槃。
唯佛及證。
不應對佛雲小是有餘也。
又若下約通義例斥。
通則九界皆應對佛稱為有餘。
何但二乘。
皆不得然者。
然是也。
謂皆不是大乘有餘也。
豈非佛性通耶者。
安樂性即佛性也。
前明涅槃約事通于十界。
如雲寒獄以熱為樂等。
今明佛性約理通于十界。
且取通義故得例答。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一
非後圓融無以會前曆别。
故知圓融更無别法。
但是達前三九互攝耳。
複于二文。
皆征下哀歎品中秘藏之說。
以顯其義。
于次第中引法說文用結三身故雲秘密藏者。
名大涅槃。
伊字三點。
首羅三目。
隻是譬說。
還譬三德故無别途。
今就義便點。
是文字宜結解脫。
目能照了宜結般若。
至圓融釋乃取合譬之文以結其義。
故雲法身亦非等。
故哀歎所談秘藏法譬合三義無别趣。
既用法譬以證曆别。
合文以證圓融。
乃知二文義歸一揆。
不可見下斥雲未是今經正意。
便棄曆别别覓圓融。
若得此意至下釋經用别用圓處處多爾。
秀出者。
秀亦出也。
又榮也。
智境照發相應者。
以智照境由境發智。
境大智大故曰相應。
境即法身智即報身。
應身自在者。
應遍法界如鏡現像。
形對像現故曰無能遏絕。
非生非起者。
前生即因後起即果。
照無下以遍以足釋其圓義。
照無不遍者。
圓滅周遍照三谛故。
發無不足者。
性滅具足發三智故。
雖境智雙舉。
正顯報智圓滅耳。
照遍故明窮發足故境極。
逗必會者。
以四教法逗權實機。
随自随他示生示滅。
稱機無乖故曰必會。
取必克者。
義同上句克勝也。
諸佛之師也者。
諸佛即智師即是境。
境能發智故稱佛師。
非四即之此岸。
非究竟之彼岸。
非分真之中流。
非能契智非所契理。
無始因無終果。
實相絕待故并非之。
故雲故名實相度佛師度故。
諸佛亦度者。
境既絕待智亦絕待也。
以境智不二故。
此雖明智正在示境論雲下釋論贊般若偈也。
境發智故名佛善來。
智照境故名佛窮底。
如如智等者。
全境如為智如故曰如如智。
全智如為境如故曰如如境。
佛無礙者。
即大義。
自度度他者。
自既出二死。
亦令他出二死也。
度他故彼利益。
自度故我利益。
一切周悉者。
等彼十界故名周悉。
淺深别異者。
于三番中各有深淺也。
法身則深二身則淺。
性淨涅槃一切種智則深。
二淨二智則淺。
身智脫不同故别異。
未是今經正意者。
意本圓融說有次第。
今據所說故非經意。
意者下正約圓融三法。
即三智等者三法。
謂三法身也。
以理智用皆可軌故。
同受法名。
三智即三般若。
三點即三解脫。
法身即一切種智性淨涅槃。
報身即一切智圓淨涅槃。
應身即道種智方便淨涅槃。
三法下兩番融即。
初明九三相即。
次明三一相即。
良由九隻是三三隻是一故也。
三法即九法者。
以身智脫各開三故。
九法即三法者。
以合三身為法身。
合三智為般若。
合三脫為解脫故。
不三而三下明三一互融。
不得相離者。
即三而一故。
不得相混者。
即一而三故。
涅槃之名遍布諸處者。
涅槃是安樂法。
諸處即十法界。
此乃約事以辨故。
有十界淺深之殊。
猕猴者。
毛詩草蟲經曰。
猱猕猴也。
楚人謂之沐猴。
騰枝躍樹者。
後漢王延壽王孫賦曰。
緣百仞之高木。
攀窈褭之長枝。
河伯者。
水神也。
名天吳。
山海經雲。
天吳八首十八尾。
亦曰水伯。
援神契曰。
河者水之伯。
上應天漢。
噞喁上音驗。
下牛兇切。
說文雲。
衆口上見也。
淮南子曰。
天且雨也。
魚已噞噞。
修羅怖畏得歸依處者。
謂與天主鬥戰奔北。
故怖入藕絲中即歸依處也。
欲界報法等者。
即人中飽足為樂。
是報法也。
斷欲界結等者。
即第二十一文多用。
善因者。
謂斷結之言。
皆在人中懸發上二界定。
故雲善因。
若三下嬰兒行品文也。
八萬等者。
初果八萬劫成菩提。
六四二及十千。
如次對二三四果及支佛。
以由界内經生多少故。
成菩提賒促有差。
經有三文。
第十雲。
成菩提。
十九雲至大涅槃。
二十雲。
得阿耨菩提心。
委釋如疏記釋論下諸文明菩薩法界。
多明三教菩薩。
或但取别教。
今此乃以圓教分真名菩薩界。
故知從初發心即指初住故。
引此經十住見不了了。
證成其義。
唯取極果為佛界。
問三教菩薩及圓住前。
何不明之。
答欲顯極果住大涅槃。
是經正意故。
且以真因為菩薩界。
餘可準知。
各有涅槃義也。
随情逐事者。
十界事别各謂涅槃。
此翻法勝者。
亦法尚是阿羅漢。
佛滅度後八百年中。
于婆沙中取三百偈以為一部。
名雜阿毗昙。
又撰增一集文中解二涅槃。
皆先立義。
次引證悉。
是今經第二十一文也。
滅煩惱即子縛斷。
離諸有即果縛斷。
皆是有餘者二乘雖斷果縛無明全在。
是故望佛仍是有餘。
故引勝鬘證成其義。
昔滅下昔教小乘以灰斷為涅槃故雲是盡。
今經大乘以常住為涅槃。
故雲非盡。
若依下約别義正斥。
今昔相對者。
昔小今大俱有涅槃。
正是通途之義。
非别顯今經圓極涅槃也。
若擘下蓋約别義以彈剝之也。
故雲義則不然。
肌謂肌肉。
理謂湊理。
張平子西京賦曰。
街談巷議彈射臧否。
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注雲。
言此人彈剝善惡雖毫厘肌理之間。
亦能分擘。
何者下牒彼立義所滅則異者。
彼以滅煩惱為有餘滅生死為無餘。
若爾下今師正難也。
法尚既于小乘以斷見師子縛為有餘。
斷生死果縛為無餘。
若例大乘。
亦應以破根本無明為有餘。
破變易生死為無餘。
此則大小兩教各有二種涅槃高下碩異。
小既未破無明。
豈得以小所得二種為大乘有餘耶。
汝今既以小乘二涅槃為大。
有餘則應小乘。
已破無明入菩薩位也。
故雲若爾至同佛入無餘涅槃也。
何事下既若二乘已破無明入菩薩位。
何故複被彈诃言非大乘耶故雲被诃言非也不斷下出诃小之文。
不斷根本無明故。
不到三德彼岸故。
門外草庵非長者宅内故。
雲何下結責也。
此約别義則大乘二種涅槃。
唯佛及證。
不應對佛雲小是有餘也。
又若下約通義例斥。
通則九界皆應對佛稱為有餘。
何但二乘。
皆不得然者。
然是也。
謂皆不是大乘有餘也。
豈非佛性通耶者。
安樂性即佛性也。
前明涅槃約事通于十界。
如雲寒獄以熱為樂等。
今明佛性約理通于十界。
且取通義故得例答。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