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六(末)
關燈
小
中
大
。
名一四句頌。
不退有四。
一信。
二位。
三證。
四行。
如前已說。
随其所應。
近此不退。
經。
者善男子(至)已得授記。
贊曰。
此有一句。
思惟得授記。
于此法門。
一信。
二解。
三忍可。
四領納。
五愛樂。
六觀察。
即于菩提。
已得授記。
有此佛因。
當得大果。
雖無佛言。
與記無别。
故名已得。
法供養品 此一部中。
合十四品。
初之一品。
說诠緣起分。
次十一品。
正陳本宗分。
上已解訖。
後之二品。
贊授流通分中。
分二。
此之一品。
贊歎流通。
贊揚人法。
令其修學。
後屬累品。
付授流通。
付授彌勒。
傳行末代。
若不贊揚勝德。
何以勸傳末世也。
随奉所須名供。
育資身德曰養。
此通财法。
财為資身之什。
法為長道之具。
财為近世之須。
順當時而有益。
法為遠代之利。
克聖道而為資。
今題此勝因。
勸有情以信學。
舍乎劣業。
助法體而持修。
此品具陳。
名法供養品。
經。
爾時天帝釋(至)解脫法門。
贊曰。
品段有三。
初天帝贊揚。
二世尊印述。
後具陳往事。
勸發勝修。
初中複四。
初我獲希聞。
二他資勝益。
三敬養學者。
四随處勸說。
此初也。
往逢二聖。
常聞妙法。
今取勝境。
實未曾聞。
舊雲自在。
神通事勝也。
決定實相理勝也利他自利二為勝故。
此為所诠。
經是能诠。
經。
如我解佛(至)如理修習。
贊曰。
二他資勝益。
有二。
初設修劣業。
已成法器。
況修勝行。
不成大益。
後明修勝行之利益。
劣行有六。
一聽聞。
二信解。
思惟也。
三受持。
四讀。
五誦。
六為他說。
尚為法器。
修法安法之器宇也。
上說聞思。
雖為劣因。
已為法器。
何況精勤如理修者。
依教奉行。
第十法行。
正成佛因。
謂以修慧依教行故。
經。
如是有情(至)善趣戾塗。
贊曰。
下明修勝行之利益。
如理修習者。
總有七句。
分為三對。
或通前劣業。
皆有此能。
一閉惡開善路。
二遇善離惡緣。
三得智觀妙境。
此初也。
三惡趣者。
險惡徑道。
善能開閉。
人天趣者。
夷平塗路。
善能開辟。
或惡趣是惡果。
險徑是惡因。
善趣是善果。
夷塗是善因。
于此二道。
善道塞故。
經。
常見一切(至)暴惡魔軍。
贊曰。
此三句。
遇善離惡緣。
初一句。
遇善緣修妙行故。
後二句。
離惡緣當成七辨及十力故。
經。
淨菩提道(至)所行之路。
贊曰。
此二句。
得智觀妙境。
道者因也。
由淨菩提之因。
當安妙覺之智。
因此履踐。
觀佛所行境界妙路。
經。
複言世尊(至)善女人等。
贊曰。
三敬養學者。
經。
世尊若有令無障難。
贊曰。
四随處勸說也。
若有處所通此法門。
我等為聞。
共往彼處。
未信此者。
勸令生信。
已信學者。
護令無難。
令其得證。
或流通者。
謂書寫等。
經。
爾時世尊(至)微妙法門。
贊曰。
自下第二世尊印述。
有二。
初印可前說。
後述經勝益。
此初也。
于善不背。
贊揚慶助。
是名随喜。
舊雲吾助汝喜。
彼非随喜。
義勢相背。
經。
天帝當知(至)略說開示。
贊曰。
下述經勝益。
有二。
初說勝故勝。
後校量故勝。
初中複二。
初同宣勝法。
後便成供養。
此初也。
菩提要抄不可虛廣而陳故。
皆于此法門。
略說開示。
經。
是故若有(至)現在諸佛。
贊曰。
便成供養也。
宣三世佛無上菩提無相真理無上覺慧。
今見随順。
則為法供養三世如來。
如來之德。
不過理慧二門攝故。
此中有八。
一聽聞。
二信解。
三受持。
四讀。
五誦。
六為說。
七書寫。
八供養其施他修習。
準此亦然。
經。
又天帝釋(至)奉施供養。
贊曰。
下校量故勝。
有三。
初校量為問。
次天帝為答。
後如來重成。
校量有三。
初現在校量。
次成後校量。
後正以為問。
此初有三。
初喻佛多少。
次時節虔恭。
後四事供養。
西方人庶。
多莳甘蔗及竹葦麻稻。
山林有。
其木勁直。
堅可擔。
山生多稠密。
如深山中。
自作木林。
故以為喻。
如來滿果。
稠滿亦然。
經劫或餘。
一身行恭敬。
二意行尊重。
三語行贊歎。
四三業行承事。
無所虧違。
供具有三。
一飲食。
二卧具。
三湯藥。
所居唯一。
謂房舍。
以此上妙四事供養。
能生安樂具。
故名安樂供具取居。
經。
于諸如來(至)嚴飾第一。
贊曰。
次滅後校量。
有二。
初供舍利以起塔。
後經時以供養。
此初有三。
初供舍利。
次造塔量。
後明莊飾。
窣堵波者。
先雲浮圖。
音訛略也。
此雲高顯。
量闊四洲。
上至梵世。
上安表柱輪盤。
傍設香華幡蓋。
間以衆寶。
供以伎樂。
最為第一。
經。
如是建立(至)贊歎供養。
贊曰。
此經時供養。
有三。
初明時節。
次明外供。
後明内業。
外供有十二。
一華鬘。
二曉香。
三塗香。
四末香。
五衣服。
六幡。
七蓋。
八寶幢。
九燈輪。
十衆珍。
十一伎樂。
十二種種。
此各有三。
一身供敬。
二意尊重。
三語贊歎。
以此外十二事。
經複時供養。
燒香者。
沉香之類可燒之。
塗香者。
摩栴檀香以塗塔上。
末香者。
以香為末。
散塔上故。
經。
于意雲何(至)獲福多不。
贊曰。
三正以為問。
經。
天帝釋言(至)其福聚量。
贊曰。
二入帝為答。
經。
佛告天帝(至)甚多于彼。
贊曰。
三如來重成。
初标。
次釋。
後結。
此初也。
經。
所以者何(至)非以财物。
贊曰。
此釋所由。
佛無上智。
從此有故。
法身因顯。
報身因生。
經唯言生。
舉報佛菩提故。
唯法供名供。
此法利事大故。
非以财物。
财物供佛及窣堵波。
不顯法身。
不生報佛。
故學此經。
獲福多彼。
經。
天帝當知(至)其福甚多。
贊曰。
此結也。
果無上覺功德甚多。
供此法因。
其福不少。
經。
爾時世尊(至)佛世尊。
贊曰。
下第三段具陳往事勸發勝修。
有三。
初陳往事。
次以古即今。
後歎法先勸修勝益。
初複有五。
初佛在供養。
二勸子令學。
三月蓋思益。
四藥王海示。
五月蓋傳通。
初文有七。
一明時節。
二标佛名。
三陳界名。
四彰劫名。
五明佛壽。
六二部僧數。
七輪王供養。
此初二文。
劫有衆多。
此說大劫。
佛十号中。
如來應正等覺。
如前已釋。
瑜伽八十三雲。
明行圓滿。
所謂三明。
遮行行。
行行皆悉圓滿。
又清淨三業。
現行正命。
及四增上心。
現法樂住。
皆悉圓滿。
前是行行。
後是住行。
密護根門。
是遮行圓滿。
此二能顯三種不護無忘失法。
由不造過。
世間靜慮。
遮自苦行。
善逝者。
謂于長夜具一切種二利德故。
此中意言。
如世見人富貴成立。
便言此人已去竟也。
今佛至果。
已好去竟。
故言善逝。
世間解者。
謂一切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皆善通達故。
由善悟入有情世間。
依前後際。
宿住生死。
依一切時。
八萬四千行差别故。
于器世間。
謂東方等十方世界。
無邊成壞。
善了知故。
又于世間諸法自性因緣愛味過患出離能趣行等。
皆善知故。
無上丈夫調禦士者。
智無等故。
無過上故。
于現法中。
是大丈夫。
多分調禦。
無量丈夫。
最第一故。
最尊勝故。
天人師者。
由彼天人解甚深義。
勤修正行。
有力能故。
言佛陀者。
謂畢竟斷一切煩惱等諸習氣。
現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薄伽梵者。
坦然安坐。
得妙菩提座。
任運摧滅一切魔軍。
大勢力故。
此中如來。
是初總序。
應正等覺。
謂永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故。
于其别中。
略有二種。
所謂共德。
及不共德。
于共德中。
且說解脫諸煩惱障及所知障。
自餘明行圓滿等句。
是不共德。
細尋文義。
亦可知也。
雖涅槃經大般若等亦解十号。
今且随論。
任情取舍。
經。
彼佛世界(至)十二俱胝。
贊曰。
此文有四。
一陳界名。
二彰劫名。
三明佛壽。
二十中劫。
此以日月歲數為劫。
故成二十。
非增減等。
違正理故。
四顯僧數。
三乘聖衆為弟子故。
經。
時有輪王(至)能伏他軍。
贊曰。
七輪王供養。
有二。
一明輪王。
二明供養。
此初也。
七寶者。
一象。
二馬。
三主兵臣。
四主藏臣。
五玉女。
六珠。
七輪寶。
金輪王。
七寶方具。
故王四洲。
此皆帝釋所有。
輪王出世。
從天來下。
此七各各有别勝用。
如正法念經第二卷及彌勒成佛經疏廣說。
經。
時王寶蓋(至)奉施供養。
贊曰。
此明供養以财供也。
經。
過五劫已(至)奉施供養。
贊曰。
二勸子令學。
有二。
初勸。
後從。
此初勸也。
經。
于是千子(至)皆曰菩哉。
贊曰。
下從有二。
一語從。
二行從。
此語從也。
經。
一切協同(至)奉施供養。
贊曰。
此行從也。
父誡既重。
語行皆從。
協和也。
無乖诤故。
經。
時一王子(至)過于此不。
贊曰。
三月蓋思益。
有五。
一思益。
二空告。
三尋問。
四天答。
五申請。
此初也。
我今殷重處世已無。
更若有過。
當修被法。
經。
以佛神力(至)最為殊勝。
贊曰。
二空告也。
财供世事。
未足可珍。
法供出世。
故為最勝。
經。
即問雲何名法供養。
贊曰。
三尋問也。
名一四句頌。
不退有四。
一信。
二位。
三證。
四行。
如前已說。
随其所應。
近此不退。
經。
者善男子(至)已得授記。
贊曰。
此有一句。
思惟得授記。
于此法門。
一信。
二解。
三忍可。
四領納。
五愛樂。
六觀察。
即于菩提。
已得授記。
有此佛因。
當得大果。
雖無佛言。
與記無别。
故名已得。
法供養品 此一部中。
合十四品。
初之一品。
說诠緣起分。
次十一品。
正陳本宗分。
上已解訖。
後之二品。
贊授流通分中。
分二。
此之一品。
贊歎流通。
贊揚人法。
令其修學。
後屬累品。
付授流通。
付授彌勒。
傳行末代。
若不贊揚勝德。
何以勸傳末世也。
随奉所須名供。
育資身德曰養。
此通财法。
财為資身之什。
法為長道之具。
财為近世之須。
順當時而有益。
法為遠代之利。
克聖道而為資。
今題此勝因。
勸有情以信學。
舍乎劣業。
助法體而持修。
此品具陳。
名法供養品。
經。
爾時天帝釋(至)解脫法門。
贊曰。
品段有三。
初天帝贊揚。
二世尊印述。
後具陳往事。
勸發勝修。
初中複四。
初我獲希聞。
二他資勝益。
三敬養學者。
四随處勸說。
此初也。
往逢二聖。
常聞妙法。
今取勝境。
實未曾聞。
舊雲自在。
神通事勝也。
決定實相理勝也利他自利二為勝故。
此為所诠。
經是能诠。
經。
如我解佛(至)如理修習。
贊曰。
二他資勝益。
有二。
初設修劣業。
已成法器。
況修勝行。
不成大益。
後明修勝行之利益。
劣行有六。
一聽聞。
二信解。
思惟也。
三受持。
四讀。
五誦。
六為他說。
尚為法器。
修法安法之器宇也。
上說聞思。
雖為劣因。
已為法器。
何況精勤如理修者。
依教奉行。
第十法行。
正成佛因。
謂以修慧依教行故。
經。
如是有情(至)善趣戾塗。
贊曰。
下明修勝行之利益。
如理修習者。
總有七句。
分為三對。
或通前劣業。
皆有此能。
一閉惡開善路。
二遇善離惡緣。
三得智觀妙境。
此初也。
三惡趣者。
險惡徑道。
善能開閉。
人天趣者。
夷平塗路。
善能開辟。
或惡趣是惡果。
險徑是惡因。
善趣是善果。
夷塗是善因。
于此二道。
善道塞故。
經。
常見一切(至)暴惡魔軍。
贊曰。
此三句。
遇善離惡緣。
初一句。
遇善緣修妙行故。
後二句。
離惡緣當成七辨及十力故。
經。
淨菩提道(至)所行之路。
贊曰。
此二句。
得智觀妙境。
道者因也。
由淨菩提之因。
當安妙覺之智。
因此履踐。
觀佛所行境界妙路。
經。
複言世尊(至)善女人等。
贊曰。
三敬養學者。
經。
世尊若有令無障難。
贊曰。
四随處勸說也。
若有處所通此法門。
我等為聞。
共往彼處。
未信此者。
勸令生信。
已信學者。
護令無難。
令其得證。
或流通者。
謂書寫等。
經。
爾時世尊(至)微妙法門。
贊曰。
自下第二世尊印述。
有二。
初印可前說。
後述經勝益。
此初也。
于善不背。
贊揚慶助。
是名随喜。
舊雲吾助汝喜。
彼非随喜。
義勢相背。
經。
天帝當知(至)略說開示。
贊曰。
下述經勝益。
有二。
初說勝故勝。
後校量故勝。
初中複二。
初同宣勝法。
後便成供養。
此初也。
菩提要抄不可虛廣而陳故。
皆于此法門。
略說開示。
經。
是故若有(至)現在諸佛。
贊曰。
便成供養也。
宣三世佛無上菩提無相真理無上覺慧。
今見随順。
則為法供養三世如來。
如來之德。
不過理慧二門攝故。
此中有八。
一聽聞。
二信解。
三受持。
四讀。
五誦。
六為說。
七書寫。
八供養其施他修習。
準此亦然。
經。
又天帝釋(至)奉施供養。
贊曰。
下校量故勝。
有三。
初校量為問。
次天帝為答。
後如來重成。
校量有三。
初現在校量。
次成後校量。
後正以為問。
此初有三。
初喻佛多少。
次時節虔恭。
後四事供養。
西方人庶。
多莳甘蔗及竹葦麻稻。
山林有。
其木勁直。
堅可擔。
山生多稠密。
如深山中。
自作木林。
故以為喻。
如來滿果。
稠滿亦然。
經劫或餘。
一身行恭敬。
二意行尊重。
三語行贊歎。
四三業行承事。
無所虧違。
供具有三。
一飲食。
二卧具。
三湯藥。
所居唯一。
謂房舍。
以此上妙四事供養。
能生安樂具。
故名安樂供具取居。
經。
于諸如來(至)嚴飾第一。
贊曰。
次滅後校量。
有二。
初供舍利以起塔。
後經時以供養。
此初有三。
初供舍利。
次造塔量。
後明莊飾。
窣堵波者。
先雲浮圖。
音訛略也。
此雲高顯。
量闊四洲。
上至梵世。
上安表柱輪盤。
傍設香華幡蓋。
間以衆寶。
供以伎樂。
最為第一。
經。
如是建立(至)贊歎供養。
贊曰。
此經時供養。
有三。
初明時節。
次明外供。
後明内業。
外供有十二。
一華鬘。
二曉香。
三塗香。
四末香。
五衣服。
六幡。
七蓋。
八寶幢。
九燈輪。
十衆珍。
十一伎樂。
十二種種。
此各有三。
一身供敬。
二意尊重。
三語贊歎。
以此外十二事。
經複時供養。
燒香者。
沉香之類可燒之。
塗香者。
摩栴檀香以塗塔上。
末香者。
以香為末。
散塔上故。
經。
于意雲何(至)獲福多不。
贊曰。
三正以為問。
經。
天帝釋言(至)其福聚量。
贊曰。
二入帝為答。
經。
佛告天帝(至)甚多于彼。
贊曰。
三如來重成。
初标。
次釋。
後結。
此初也。
經。
所以者何(至)非以财物。
贊曰。
此釋所由。
佛無上智。
從此有故。
法身因顯。
報身因生。
經唯言生。
舉報佛菩提故。
唯法供名供。
此法利事大故。
非以财物。
财物供佛及窣堵波。
不顯法身。
不生報佛。
故學此經。
獲福多彼。
經。
天帝當知(至)其福甚多。
贊曰。
此結也。
果無上覺功德甚多。
供此法因。
其福不少。
經。
爾時世尊(至)佛世尊。
贊曰。
下第三段具陳往事勸發勝修。
有三。
初陳往事。
次以古即今。
後歎法先勸修勝益。
初複有五。
初佛在供養。
二勸子令學。
三月蓋思益。
四藥王海示。
五月蓋傳通。
初文有七。
一明時節。
二标佛名。
三陳界名。
四彰劫名。
五明佛壽。
六二部僧數。
七輪王供養。
此初二文。
劫有衆多。
此說大劫。
佛十号中。
如來應正等覺。
如前已釋。
瑜伽八十三雲。
明行圓滿。
所謂三明。
遮行行。
行行皆悉圓滿。
又清淨三業。
現行正命。
及四增上心。
現法樂住。
皆悉圓滿。
前是行行。
後是住行。
密護根門。
是遮行圓滿。
此二能顯三種不護無忘失法。
由不造過。
世間靜慮。
遮自苦行。
善逝者。
謂于長夜具一切種二利德故。
此中意言。
如世見人富貴成立。
便言此人已去竟也。
今佛至果。
已好去竟。
故言善逝。
世間解者。
謂一切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皆善通達故。
由善悟入有情世間。
依前後際。
宿住生死。
依一切時。
八萬四千行差别故。
于器世間。
謂東方等十方世界。
無邊成壞。
善了知故。
又于世間諸法自性因緣愛味過患出離能趣行等。
皆善知故。
無上丈夫調禦士者。
智無等故。
無過上故。
于現法中。
是大丈夫。
多分調禦。
無量丈夫。
最第一故。
最尊勝故。
天人師者。
由彼天人解甚深義。
勤修正行。
有力能故。
言佛陀者。
謂畢竟斷一切煩惱等諸習氣。
現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薄伽梵者。
坦然安坐。
得妙菩提座。
任運摧滅一切魔軍。
大勢力故。
此中如來。
是初總序。
應正等覺。
謂永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故。
于其别中。
略有二種。
所謂共德。
及不共德。
于共德中。
且說解脫諸煩惱障及所知障。
自餘明行圓滿等句。
是不共德。
細尋文義。
亦可知也。
雖涅槃經大般若等亦解十号。
今且随論。
任情取舍。
經。
彼佛世界(至)十二俱胝。
贊曰。
此文有四。
一陳界名。
二彰劫名。
三明佛壽。
二十中劫。
此以日月歲數為劫。
故成二十。
非增減等。
違正理故。
四顯僧數。
三乘聖衆為弟子故。
經。
時有輪王(至)能伏他軍。
贊曰。
七輪王供養。
有二。
一明輪王。
二明供養。
此初也。
七寶者。
一象。
二馬。
三主兵臣。
四主藏臣。
五玉女。
六珠。
七輪寶。
金輪王。
七寶方具。
故王四洲。
此皆帝釋所有。
輪王出世。
從天來下。
此七各各有别勝用。
如正法念經第二卷及彌勒成佛經疏廣說。
經。
時王寶蓋(至)奉施供養。
贊曰。
此明供養以财供也。
經。
過五劫已(至)奉施供養。
贊曰。
二勸子令學。
有二。
初勸。
後從。
此初勸也。
經。
于是千子(至)皆曰菩哉。
贊曰。
下從有二。
一語從。
二行從。
此語從也。
經。
一切協同(至)奉施供養。
贊曰。
此行從也。
父誡既重。
語行皆從。
協和也。
無乖诤故。
經。
時一王子(至)過于此不。
贊曰。
三月蓋思益。
有五。
一思益。
二空告。
三尋問。
四天答。
五申請。
此初也。
我今殷重處世已無。
更若有過。
當修被法。
經。
以佛神力(至)最為殊勝。
贊曰。
二空告也。
财供世事。
未足可珍。
法供出世。
故為最勝。
經。
即問雲何名法供養。
贊曰。
三尋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