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六(末)

關燈
經。

    天答月蓋(至)廣說開示。

     贊曰。

    四天答也。

     經。

    王子月蓋(至)其相雲何。

     贊曰。

    五申請中。

    卻住已上。

    正申請儀。

    白言已下。

    後正請申。

     經。

    藥王如來(至)總持經王。

     贊曰。

    四藥王誨示。

    有二。

    初明依教。

    多分地前行法供養。

    後明依行。

    多分十地行法供養。

    初中有三。

    初标。

    次顯。

    後結。

    顯中複二。

    初明所供養法。

    後于是經典樂聽聞下。

    正法供養。

    所供養中有二。

    初明經體。

    後明經用。

    此經體也。

    有二種經。

    一真實甚深。

    二相似甚深。

    空理義雲。

    初是勝義三無性空教。

    後是世俗三性有教。

    應理義雲。

    初是不空不有三性等教。

    後唯說空三無性教。

    此二種經。

    有十種義。

    一世離信受。

    二離可越度。

    修學究竟。

    三離見。

    四幽玄深遠。

    五細密微妙。

    六無雜染。

    七了義大乘。

    八非三七分别能知。

    九菩薩藏攝。

    非二乘教。

    十總持經王。

    苞含一切。

    若教若理皆悉周備。

    經之王故。

    舊文有七。

     經。

    佛印所印(至)所應攝受。

     贊曰。

    此明經用。

    有三十句。

    舊有二十五句。

    此中四句。

    一佛印所印。

    無相真如。

    名為佛印。

    餘證真如。

    猶未圓故。

    獨名佛印。

    教為理所印。

    故言佛印所印。

    舊雲陀羅尼印。

    總持性印所印。

    亦即真如無相理印。

    二能分别能開示四不退輪。

    三六到彼岸由斯而起。

    四善攝所攝所應攝受者。

    謂教所诠善妙道理。

    及教所益一切有情。

    舊雲。

    善分别義。

    即此二種。

     經。

    菩提分法(至)甚深緣起。

     贊曰。

    此有六句。

    一菩提分法行所随行。

    随教行于菩提分故。

    二七等覺支親能導發。

    謂教是覺支親所導引。

    親所發起。

    若七覺支。

    是教親導。

    親所發起。

    與菩提分。

    正所随行。

    便無差别。

    舊雲衆經之上。

    由覺支引。

    故為上也。

    三能辨說能開示大慈大悲。

    四拔濟有情苦。

    引安樂與有情。

    或由說慈悲。

    故能拔苦。

    舊經無此。

    五遠離五見六十二見趣。

    及離四魔怨。

    六分别闡揚十二緣起。

     經。

    辨内無我(至)無起相應。

     贊曰。

    此有二句。

    一辨四處離我。

    内處至我。

    外處無有情。

    中間無壽命及養育者。

    并都畢竟無數取趣。

    此皆是我之别名也。

    二與性空無相無願無生起理相應。

    教順理故。

     經。

    能引妙覺(至)稱歎供養。

     贊曰。

    此有三句。

    一能引妙覺。

    妙覺佛也。

    二能轉法輪。

    由教能轉聖道輪故。

    三八部供養。

     經。

    引道衆生(至)大法祀祠。

     贊曰。

    此有二句。

    一引法供養一切勝田起十行故。

    二圓滿衆生一切祠祀。

    祠祀者法施會也。

    能滿法施之祠會故。

    舊經合此二為一。

    雲令入佛法藏。

     經。

    一切聖賢(至)之所歸依。

     贊曰。

    此有三句。

    一聖賢攝受。

    為極教故。

    二開發妙行。

    因教知故。

    三法義歸依。

    真實法與義。

    皆在此中。

    故名所歸。

     經。

    最勝無礙(至)法嗢柁南。

     贊曰。

    此有二句。

    一勝四無礙因斯而起。

    舊經無此。

    二辨法略集。

    梵雲嗢柁南。

    此雲略集。

    法嗢柁南。

    教略集也。

    四法略集者。

    一諸行無常。

    二有漏皆苦。

    三諸法無我。

    四涅槃寂靜。

    此如菩薩地及大般若勝天王說。

    若雲邬柁南。

    此雲集施。

    即諸經中集義之偈。

    謂以偈頌。

    集諸義理。

    施諸學者。

    名為集施。

    今法略集。

    唯是長行。

    故不同也。

    或說四義略集生四略集之教。

    開之為二。

     經。

    遣除一切(至)惡魔軍衆。

     贊曰。

    此有四句。

    一除棄六蔽。

    舊但雲能救毀禁。

    唯是戒度所除之蔽。

    二驚怖外道惡見他倫執著。

    三開諸有情善法勢力。

    令生長故。

    四摧伏惡魔。

    舊經令此與外道同。

     經。

    諸佛聖賢(至)諸佛共說。

     贊曰。

    此有四句。

    一聖賢共歎。

    二除生死苦。

    顯涅槃樂。

    四諸佛共說。

     經。

    于是經典(至)名法供養。

     贊曰。

    上明所供養法。

    下明法供養。

    此有八行。

    一聽聞。

    二信解。

    三受持。

    四讀。

    五誦。

    此二并通利。

    六思惟。

    令理顯自心之中。

    施設安立。

    其義分别開示。

    此理明了現前。

    自作此已。

    七複為他說。

    八方便善巧。

    攝護正法。

    如教修行。

    名法供養。

    法門有十。

    如前已說。

    其書寫及施他二。

    皆為财供。

    故略不論。

    唯舉七行。

    信解即是思惟所攝。

    行此則是供養所收。

    此行雖八。

    體唯有七。

    舊經唯六。

     經。

    複次月蓋(至)如法修行。

     贊曰。

    下明依行多分十地行法供養。

    有三。

    一标。

    二顯。

    三結。

    顯中有十六句。

    舊有十三句。

    此有二句。

    一調伏三業離諸惡也。

    二如法修行修諸善也。

    舊經無此。

    合為一文。

    義亦得二。

     經。

    随順緣起(至)及無有情。

     贊曰。

    此有三句。

    一随觀緣起染淨順逆。

    而不同獨覺作證。

    故言随順。

    或心順境而觀緣起。

    故名随順。

    由此能離撥無因果之邪見也。

    二修無生忍。

    三悟入内身無我外無有情。

     經。

    于諸因緣(至)無所攝受。

     贊曰。

    此有二句。

    一于因緣義理既無違語。

    無诤故不起異論。

    二離我我所。

    無所攝受。

    攝受諸法。

    有所計著。

    由執二故。

     經。

    依趣于義(至)見有所得。

     贊曰。

    此說四依。

    有四句可知。

    如涅槃經廣配位次。

    亦如瑜伽第二帙說。

    義理可依。

    非文字故。

    智能決斷。

    非于識故。

    了義明顯。

    非密義故。

    法可軌摸。

    但緣于法。

    非依數取趣見之有所得。

    即使信也。

     經。

    如其性相(至)滅阿賴耶。

     贊曰。

    此有二句。

    一應理義雲。

    如依他起相圓成實性。

    而悟解之。

    空理義雲。

    随諸世間。

    如其性相。

    解成無得。

    二悟入真如無所攝藏。

    滅阿賴耶。

     經。

    息除無明(至)舍諸見趣。

     贊曰。

    此有三句。

    一息十二緣起支。

    二息緣起果。

    除愁歎苦愛煩惱。

    此等皆從老死生故。

    是緣起果。

    三觀諸緣起相引無盡。

    離終盡故及常引發。

    曾不斷故。

    悲願有情。

    有此緣起。

    恒不舍離。

    而拔濟之。

    舍諸見趣。

    除于無因惡因等見。

     經。

    如是名為上法供養。

     贊曰。

    結也。

    依此修行。

    或十地所修勝果前行名上供也。

    前未正行。

    此正行故。

     經。

    佛告天帝(至)得順法愆。

     贊曰。

    五月蓋傳通。

    有四。

    一清傳通。

    二為授記。

    三出家獲果。

    四滅後行化。

    初中有三。

    一聞法獲益。

    二答施衣嚴。

    三正陳清。

    此初也。

    無生法忍。

    證在初地。

    順在地前決擇忍位。

    今聞法故。

    獲得地前順法之忍。

    又依仁王經。

    五忍配位。

    一伏忍在地前。

    二信忍初二三地。

    三順忍四五六地。

    四無生忍七八九地。

    五寂滅忍十地佛地。

    今順忍創登四地。

    故舊經雲得柔順忍。

    二解任取。

     經。

    即脫寶衣(至)藥王如來。

     贊曰。

    二答施衣嚴。

     經。

    白言世尊(至)修菩薩行。

     贊曰。

    三正陳諸。

    我希滅後攝受正法。

    而行法供養。

    以護持正法。

    若不攝受法。

    便非法供養。

    亦非護持正法。

    故願佛垂哀施慈悲也。

    加威與力。

    濟神通也。

    一令無離。

    二令降魔。

    三令護法。

    四令修行。

     經。

    樂上如來(至)能護正法誠。

     贊曰。

    二為授記。

    見其因修。

    複發願請。

    觀因見果。

    故為之記。

    正法如城。

    行者如人居城中住。

    月蓋能護正法。

    言能護法城。

     經。

    時彼王子(至)修諸善法。

     贊曰。

    三出家獲果。

    有五句。

    此有二句。

    一歡喜出家。

    二精進修善。

    修涅槃遠離。

    名為非家。

     經。

    勤修善故(至)無斷妙辨。

     贊曰。

    此有三句。

    一得五通。

    二得總持。

    三得七辨。

    或六辨中無斷盡辨。

    并詑羅尼辨。

    舊文加一通菩薩道。

     經。

    藥王如來(至)所轉法輪。

     贊曰。

    四滅後行化。

    有二。

    初明行化時節。

    二明所化多少。

    此初也。

    十中劫者。

    亦是日月歲數之劫。

    非餘劫也。

    違正理故。

     經。

    月蓋苾刍(至)令生天上。

     贊曰。

    此明所化多少。

    有三。

    一令證大乘四不退位。

    二令于二乘心善調順。

    得阿羅漢果。

    佛地經初贊無學德。

    心調順故。

    三引無種姓令生天上初二有姓随得三乘。

    後一無姓故生天上。

     經。

    佛告天帝(至)寶焰如來。

     贊曰。

    下第二段。

    以古即今。

    有三。

    一即輪王。

    二即千子。

    三即月蓋。

    此初也。

     經。

    其王千子(至)餘在當來。

     贊曰。

    以下古即今。

    此即千子。

    此中千子。

    且說一緣。

    更有别緣。

    如千佛因緣經并藥王藥上經。

    乃彌勒上生疏解第一迦洛迦忖陀佛。

    第二迦洛迦牟尼佛。

    第三迦葉波佛。

    第四釋迦牟尼佛。

    已出世訖。

    餘當來出世。

    劫數次第時位。

    一一皆如上生疏解。

     經。

    彼時護法(至)即我身是。

     贊曰。

    此即月蓋。

    顯親受持護此法故。

    行法供養。

    今得菩提。

    勸諸有情。

    亦應如我護持受學行法供養。

     經。

    天帝當知(至)最為無上。

     贊曰。

    下歎法先勸修勝益。

    有二。

    初歎。

    後勸。

    此歎也。

    最尊者。

    行高極故。

    最勝行者。

    過越故。

    最上者。

    行第一故。

    最妙者。

    行微善故。

    無上者。

    更無先故。

    或随次第。

    初四最勝以飲食衣服卧具湯藥供養。

    無上一種。

    由前四勝。

    故體無上。

    又由法供養。

    能得無漏五蘊法身。

    謂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蘊。

    如次配之。

    或得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