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六(末)

關燈
印可。

    八陳正。

    此初也。

     經。

    無垢稱言(至)可沒生乎。

     贊曰。

    二返诘也。

    若應遍知。

    滅應作證。

    舉有漏無漏之異。

    正證理時。

    而為問也。

     經。

    舍利子言(至)可沒生也。

     贊曰。

    三正答也。

    正證入理。

    無少沒生。

     經。

    無垢稱言(至)來生此土。

     贊曰。

    四責征有二。

    一責先征。

    二更征責。

    此初也。

     經。

    又舍利子(至)而來生此。

     贊曰。

    更征責也。

    上以理窮理無沒生。

    下以事诘事無沒生。

     經。

    舍利子言(至)有沒生也。

     贊曰。

    五正答也。

    化既非真。

    故無生沒。

     經。

    無垢稱言(至)如幻化耶。

     贊曰。

    六引問。

    引教為問。

    以征義宗。

     經。

    舍利子言如是如是。

     贊曰。

    七印可也。

     經。

    無垢稱言(至)來生此土。

     贊曰。

    八陳正。

    前以理等已無沒生。

    今以事齊何須發問。

    有二。

    初直例。

    後顯示。

    此初也。

     經。

    又舍利子(至)諸行續相。

     贊曰。

    下顯示有二。

    初别解沒生之相。

    後正釋之。

    今言。

    沒者有為諸行死斷滅相。

    生生者諸行相續之相。

    體非常斷。

    似彼二相。

    故名沒生。

     經。

    菩薩雖沒(至)惡法行相。

     贊曰。

    此正釋之。

    雖示有沒。

    不斷善行。

    無斷相也。

    雖示有生。

    不續惡行。

    無常相也。

    此沒生無斷常相。

     經。

    爾時世尊(至)來生此界。

     贊曰。

    下自答以彰事。

    有三。

    初佛指告。

    次鹙子贊揚。

    後無垢問答。

    此初也。

    東方世界。

    名曰妙喜。

    種種莊嚴見生喜故。

    佛号阿閦。

    此雲無動。

    八風不擾。

    四魔不侵。

    常安不變。

    故雲無動。

    為度衆生。

    此從彼生。

     經。

    舍利子言(至)多雜穢處。

     贊曰。

    此鹙子贊揚。

    彼他報土。

    故言清淨。

    此變化土。

    故言雜穢。

     經。

    無垢稱曰(至)樂相雜住。

     贊曰。

    下無垢稱問答。

    有五。

    此無垢問。

     經。

    舍利子言(至)衆冥都息。

     贊曰。

    二鹙子答。

    明生暗滅。

    故不樂雜。

    意顯菩薩實不樂與惡生同住。

     經。

    無垢稱言(至)行瞻部州。

     贊曰。

    三無垢問。

    為釋疑雲。

    若不樂雜。

    何故菩薩來生此耶。

    故為此問。

     經。

    舍利子言(至)作照明故。

     贊曰。

    四鹙子答。

     經。

    無垢稱曰(至)煩惱暗耳。

     贊曰。

    五無垢稱釋。

    文顯義易。

    故不重解。

     經。

    爾時大衆(至)聲聞等衆。

     贊曰。

    下第三段欣見妙喜。

    有七。

    一衆鹹希見。

    二佛命現之。

    三無垢思惟。

    四正起神力。

    五世尊問勸。

    六人天獲益。

    七事畢還處。

    此初有三。

    一希見土。

    二希見法主。

    三希見徒衆。

    如文可知。

     經。

    佛知衆會(至)令所願滿。

     贊曰。

    二佛命現。

    何故如來不現令見。

    命無垢現。

    欲顯居士助佛化者。

    尚示神通。

    況如來耶。

    又彼本土。

    令其自現。

    何假佛耶。

    又何簡自他。

    宜現便得。

    又欲顯菩薩皆生淨土。

    必有他受用身。

    知釋迦身為他權化。

    故令彼現。

    理亦無違。

     經。

    時無垢稱(至)男女大小。

     贊曰。

    三無垢思惟。

    有三。

    一思移世間器有情界。

    二思移出世佛利樂事。

    三思移大千示諸大衆。

    此初文也。

    王都已前妙喜器界。

    菩薩聲聞男女大小彼有情界。

     經。

    乃至廣說(至)海會大衆。

     贊曰。

    二思移出世佛利樂事。

    有二。

    一思移佛及大衆。

    二思移于佛事。

    此初有三。

    一移如來。

    二移覺樹。

    三移海衆。

    衆會無邊。

    猶如海故。

     經。

    諸寶蓮華(至)作佛事者。

     贊曰。

    下思移佛事。

    有二。

    一移華。

    二移階。

    此移華也。

    十方佛國。

    欲作佛事。

    先以蓮華。

    或寄或散。

    如說般若。

    随其近遠。

    十方世界。

    皆寄蓮華。

    與釋迦佛。

    而作佛事。

    法華化佛。

    寄華亦爾。

    彼淨土中。

    有此蓮華。

    故今移取。

     經。

    三道寶階(至)寶階而上。

     贊曰。

    二移階道。

    釋迦寶階。

    天帝使作。

    無動寶階。

    從地湧出。

    釋迦騰空。

    往于助利。

    三月坐夏。

    為報母恩。

    未憂将歸。

    天帝使大力鬼神。

    為佛而作寶階。

    中道黃金。

    左道馬惱。

    右道水精。

    故名三道。

    彼土寶階。

    為令人天往來有為。

    故從地踴。

    亦不相違。

    天下人間。

    為見佛聞法。

    人上天處。

    為觀天帝宮城園苑。

    故須寶階。

    十方佛事。

    各不同故。

    彼雖淨土。

    亦現有彼輪圍山等。

    如極樂佛。

    亦有王城父母妻子魔王調達種種等故。

     經。

    如是清淨(至)示諸大衆。

     贊曰。

    三思移大千示諸大衆。

    下從水際。

    不取金風。

    留所依故。

    至色究竟。

    不取無色。

    無形器故。

    西方取華。

    以繩之貫。

    為仿嚴飾。

    持彼置手。

    相亦類之。

     經。

    其無垢稱(至)入此界中。

     贊曰。

    四正起佛力。

    有四。

    初正起神通。

    二有緣驚問。

    三無緣不違。

    四彼此無違。

    此初也。

     經。

    彼土聲聞(至)救護我等。

     贊曰。

    二有緣驚問。

    有二。

    初問。

    後答。

    此問也。

    得天眼者。

    方睹界移。

    故言善逝救我護我。

     經。

    時無動佛(至)非我所能。

     贊曰。

    是波佛答。

    顯此菩薩有大威神。

    方便推言非我所能。

    豈佛不能起此神力。

    由此經言為化衆生方便告也。

     經。

    彼土初學(至)不知不見。

     贊曰。

    三無緣不違。

    有二。

    初明不知。

    後明驚問。

    此初也。

    報淨土内。

    理無人天二初等衆。

    今諸菩薩。

    如來化作。

    故現不知。

    亦無過失。

    或淨土者。

    通有報化淨土。

    淨土中。

    有人天衆江海等器。

    何所相違。

     經。

    聞是語已(至)當何所往。

     贊曰。

    此明驚問。

    聞諸有緣菩薩發問無動垂告。

    聞此語已。

    為方驚問。

    佛既先告。

    後皆審知。

    故此無答。

     經。

    妙喜國土(至)與本無異。

     贊曰。

    四彼此無違。

    彼淨土相。

    不随此減。

    亦不增長。

    此亦不由他鹹迫迮。

    二界相雜。

    見與本同。

     經。

    爾時世尊(至)聲聞等耶。

     贊曰。

    五世尊問勸。

    有四。

    一佛問。

    二衆答。

    三無垢施華。

    四如來重勸。

    此初也。

     經。

    一切鹹言世尊已見。

     贊曰。

    二衆答也。

     經。

    時無垢稱(至)菩薩等。

     贊曰。

    三無垢施華。

    神力化作種種華香。

    自作教他。

    令衆供養。

    彼菩薩等。

    顯大慈悲勸衆行故。

    此明無垢勸修。

    下明如來勸修。

     經。

    于是世尊(至)諸菩薩行。

     贊曰。

    四如來重勸。

    欲外成淨土。

    内身為菩薩。

    應學彼佛本菩薩行。

    即諸經言。

    度脫諸衆生。

    即生不動國。

    等一切勝行。

     經。

    其無垢稱(至)所居佛土。

     贊曰。

    六人天獲益。

    初人天發願。

    後佛記當生。

    如文可解。

     經。

    時無垢稱(至)兩衆皆相見。

     贊曰。

    七事畢還處。

    分離之時。

    彼此皆見。

     經。

    爾時世尊(至)菩薩等不。

     贊曰。

    下第四段鹙子贊揚。

    有二。

    初佛問彼。

    後彼答贊。

    此初也。

    知其已見而更間者。

    欲發其詞。

    令聲聞等同願贊故。

     經。

    舍利子言(至)世尊已見。

     贊曰。

    答贊有四。

    一答。

    二願。

    三欣。

    四贊。

    此答也。

     經。

    願諸有情(至)如無垢稱。

     贊曰。

    二願有三。

    一願諸衆生皆居淨土。

    二願成福慧似無動佛。

    三願獲神通如無垢稱。

    如文可知。

     經。

    世尊我等(至)如是大士。

     贊曰。

    三欣也。

    欣慶自已得植良緣。

    學彼勤修菩薩行故。

     經。

    其諸有情(至)精進修行。

     贊曰。

    四贊有十。

    一三慧俱能益。

    但聞此教。

    猶名大益。

    尚能畢竟永拔生死。

    何況六德。

    一信解。

    二受持。

    三讀。

    四誦。

    五說。

    六修。

    中邊論雲。

    謂書寫。

    供養。

    施他。

    聽。

    披讀。

    受持。

    正開演。

    諷誦。

    及思。

    修行。

    十法行者。

    獲福聚無量勝故。

    無盡故。

    由攝他不息。

    此總标中信解。

    即是思惟所攝。

    下文有二。

    供養書寫。

    并前為九。

    下随喜者。

    或是施他十行皆足。

     經。

    若諸有情(至)諸佛相續。

     贊曰。

    下有九句。

    别顯經德。

    舊有六句。

    此有二句。

    一手得獲珍财。

    若手得。

    便獲法寶。

    能為大利。

    可珍重故。

    修行所攝。

    二信解紹佛種。

    若信解。

    便繼佛身。

    相續身也。

    信解即是信。

    及聞思慧為佛因。

    故名紹繼。

     經。

    若諸有情(至)無上止法。

     贊曰。

    此有二句。

    一讀誦為勝伴。

    若讀若誦。

    身為菩薩教為法佛。

    讀誦不離。

    名二為勝伴。

    二受持便攝正法。

    若有受持。

    便攝正法。

    攝者苞綜。

    受者領納。

    任持在心。

    恒無忘失。

    便為攝受無上正法。

    無上正法。

    體即大乘教理行果。

     經。

    若有供養(至)一切智智。

     贊曰。

    此有二句。

    一供學室有佛。

    學此法者。

    當持佛身。

    身中已有報化身因。

    所學即是法身如來。

    故能供養。

    學此法者。

    當知其室即有如來。

    二書寫攝福慧。

    若書寫供養此法。

    便為攝受福德智慧。

    此經能生福慧二故。

     經。

    若有随喜(至)不退轉位。

     贊曰。

    此有二句。

    一随喜設法施。

    有随喜便為法施。

    此法能為衆生利益。

    故若随喜。

    令得流行。

    不為障礙。

    便他修學。

    其随喜者。

    便成法施。

    二演說近不退。

    為他說一四句頌。

    便近不退。

    一四句者。

    四句為一頌。

    說此經理四句周圓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