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六(本)
關燈
小
中
大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香台品
方便品下八品。
明二利行。
此之一品。
明二利果。
令于果德愛樂希求。
故此一品。
明菩提處。
或上八品。
别明二利。
此之一品。
總明二利。
香台佛号。
一佛果德寄一佛标勝。
令下位以希求。
标佛号以為品名。
明二利以修習。
佛身支顯。
相類高台。
積香為之。
利濟群物。
故名香台。
此品廣明彼事。
名香台品。
經。
時舍利子(至)當于何食。
贊曰。
品段有五。
初鹙子念食。
二無垢诃止。
三命使往求。
四得食而返。
五時衆獲益。
此初文也。
佛制以時。
非時勿食。
食時既生。
所以思惟。
摩诃大也。
薩埵有情也。
簡前小位。
言大有情。
舊經唯雲菩薩當于何食。
今亦有聲聞。
經。
時無垢稱(至)而聞正法。
贊曰。
下第二明無垢诃止。
此诃也。
随順小乘八解脫除貪欲。
大乘八解除定障故。
又定障中貪為首故。
八解脫觀。
為除五境所有貪欲。
仁今已住。
貪欲水亡。
财食有悕。
染習猶在。
勿以污心而聞正法。
應除财食之欲。
而生法食之願。
又阿含經說。
食有九種。
謂段觸思識禅願念解脫及喜。
應常專念舍初四食。
應勤修常業欣後五種出世間食。
故雲解脫仁者己住。
勿以财食染污其心。
财食即是段食攝故。
經。
若欲食者(至)未曾有食。
贊曰。
此止也。
止今思。
許當說。
經。
時無垢稱(至)殊勝神通。
贊曰。
下第三段命使往求。
有四。
初示有食之處。
二選誰能往求。
三化令傳此言。
四使承威往請。
初文有三。
初總标起用。
次别陳所示。
後結成衆睹。
此初文也。
雖恒在定。
順俗今入。
若不現通。
他終不見故也。
經。
示諸菩薩(至)安穩住持。
贊曰。
下别陳所示。
有十四。
此文有六。
一令見者。
菩薩聲聞。
二處所。
上方界。
三近遠。
四十二殑伽沙等。
四界名。
一切妙香。
一切國土皆香作故。
五佛号。
香台。
六起滅。
現在住持。
經。
彼世界中(至)一切周滿。
贊曰。
此文有二。
一總陳香氣最勝。
由修五蘊因最勝故。
彼國衆生宜得聞香氣而入道故 諸佛利樂事非一故。
破世有情耽香味故。
二顯樹出香周流普薰。
經。
彼中無有(至)為其說法。
贊曰。
此文有二。
一衆唯大乘。
二佛應說法。
經。
彼世界中(至)無量佛土。
贊曰。
此文有二。
一衆事香成。
二食香第一。
離香味觸。
三為食體香宜利益。
香氣最勝。
經。
時彼如來(至)及諸菩薩。
贊曰。
此文亦二。
一佛等方食。
食必依此。
利益機會故。
二香嚴供養。
顯佛福田。
衆生修行法供養故。
舊雲有諸天子皆号香嚴。
此唯一名。
本有異故。
經。
時此大衆(至)如是等事。
贊曰。
此結成衆睹。
經。
時無垢稱(至)取妙香食。
贊曰。
下第二選誰能往求。
有四。
一問衆。
二默答。
三重征。
四返責。
此初文也。
推衆不能。
方施自化。
欲顯讓以為德。
故禮推于衆也。
經。
以妙吉祥(至)鹹能默然。
贊曰。
此默答也。
默意有四。
一食以侍賓。
賓不可往。
吉祥怪其問客。
鹹使默然。
二大士求法。
不規财食。
彼雖推問。
此令默然。
三顯諸菩薩于食無染。
故鹹令默。
彰此深裡。
四彰無垢稱神通自在。
示諸菩薩。
令欣仰故。
經。
時無垢稱(至)令其乃爾。
贊曰。
此重征也。
菩薩利物。
命進問安。
談谑設座。
座雖久設。
談谑施。
故調吉祥何不威神加護諸德令其緘默乃爾無酬。
經。
妙吉祥言(至)勿輕末學。
贊曰。
此反責也。
令默所由已如前辨。
對衆征弄。
想非所宜。
故今責之。
勿輕末學。
未學尚不可輕。
先德如何辄鄙。
事未可知。
經。
時無垢稱(至)蔽于衆會。
贊曰。
下第三他令傳此言。
有二。
初明神化。
後使傳言。
此神化也。
問。
何故請座。
心念即來。
今時請食。
令化使往。
答。
食有随來之者近客。
故使化人。
座無随座之賓請座。
不須使往。
又神通化用不一權宜。
何必濟命化人未必并須無信。
經。
而告之曰(至)方共坐食。
贊曰。
下使傳言有二。
初示處。
後傳言。
此示處也。
經。
汝往到彼(至)安樂住不。
贊曰。
下傳言有四。
一教軌儀。
至彼頂禮。
二命敬慰應作是言等。
三請食。
四所由。
此初二文也。
舊經但有傳言頂禮。
無教化者至彼稽首。
經。
遙心右繞(至)施作佛事。
贊曰。
正明請食。
經。
令此下劣(至)名稱普聞。
贊曰。
請食所由有二。
見食發心。
名欣大慧。
衆生利益。
并揚佛德。
名稱遠聞。
由此二義。
故令請食。
經。
時化菩薩(至)香台佛足。
贊曰。
下第四使承威往請。
有二。
一見到彼國。
二聞傳此言。
此初也。
經。
又聞其言(至)安樂住不。
贊曰。
下聞傳此言。
有三。
初聞敬慰。
二聞請食。
三聞所由。
此初也。
經。
遙心各繞(至)施作佛事。
贊曰。
請食也。
經。
令此下劣(至)名稱普聞。
贊曰。
聞所由也。
經。
時彼上方(至)下劣欲樂。
贊曰。
下第四大段得食而返。
有六。
一在彼未還。
二得食而返。
三衆聞皆集。
四勸衆食之。
五此問彼佛。
六彼問此法。
初中有四。
一菩薩歎問。
二彼佛具陳。
三重請所由。
四廣談勝德。
贊歎可知。
發問有三。
一問東方。
二問界所。
三問下劣意樂。
如文可知。
經。
尋問最上(至)為說斯事。
贊曰。
結成請答。
經。
佛便告曰(至)宣揚正法。
贊曰。
下彼佛具陳。
有二。
一陳釋迦。
二陳無垢。
此陳釋迦。
出五濁世。
為度下劣欲樂有情。
宣揚正法。
此答二問。
一答界所。
下劣等也。
二答下劣意樂。
五濁之世有情也。
梵去索诃。
此雲堪忍。
堪能忍受諸苦事故。
天授出血。
善星掃迹。
如是等也。
經。
彼有菩薩(至)開示妙法。
贊曰。
下陳無垢。
有二。
一陳己身。
二陳遣信。
此初也。
經。
遣化菩薩(至)善根增進。
贊曰。
此陳遣信。
所以稱揚我及此土。
令彼菩薩善根增故。
即前所說當欣大慧。
此答前問從何處來。
經。
彼菩薩衆(至)無畏若斯。
贊曰。
重請所由也。
其無垢稱。
道德何如。
神通無畏如此可愛。
若如也。
斯此也。
經。
彼佛告言(至)無量有情。
贊曰。
此廣談德也。
初地菩薩。
為百百億國。
二地。
千百億。
乃至十地。
遍于十方一切佛國。
頓令化往施作佛事。
利樂有情。
彼無垢稱。
位德既高。
故能若此。
經。
于是最上(至)化菩薩手。
贊曰。
下第二段得食而返。
有七。
一香台與食。
二菩薩請來。
三彼佛許敕。
四彼衆至此。
五化座待之。
六食香普薰。
七衆聞驚悅。
此初也。
有一香器。
能生衆香。
盛滿香食。
授化菩薩。
佛力所加。
盛食授與。
顯佛慈悲欲為利益。
自盛付之。
或顯由佛。
力。
未必自盛。
經。
時彼佛土(至)聽聞正法。
贊曰。
二菩薩請來。
請來至此。
禮敬三寶。
此請禮敬佛。
及聞正法。
舊文無法。
經。
并欲瞻仰禮敬(至)加護聽許。
贊曰。
此敬禮僧。
陳請來意。
願加聽許。
經。
彼佛告曰(至)今正是時。
贊曰。
三彼佛許敕。
有二。
初許。
後敕。
此許也。
經。
汝等皆應(至)醉悶放逸。
贊曰。
下敕有三。
初敕攝香。
次敕隐色。
後敕于世界勿生劣想。
或初為人。
後為世界。
故有敕之。
初有二敕。
此初文也。
堪忍惡界。
氣惡無香。
乍聞香極。
恐生醉悶。
耽染愛著。
既醉悶已。
無所覺知。
乃為放逸。
不自策勵。
經。
汝等皆應(至)心生愧恥。
贊曰。
此敕隐色。
彼大菩薩。
相好嚴身色相第一。
此小菩薩。
随劣惡生。
外非勝相。
顧己觀他。
心生愧恥。
故應隐色勿遣生慚。
經。
汝等于彼(至)而作障礙。
贊曰。
下敕于界勿生劣想。
初标。
後釋。
此初也。
妙香世界。
珍寶香成。
此土穢處。
實為下劣。
障礙有二。
一于世界生下劣想。
心生卑賤。
不敬彼佛。
不度彼生。
自為障礙。
二于世界生下劣想。
心生卑劣。
不為化度。
與此衆生而作障礙。
經。
所以者何(至)無有差别。
贊曰。
此釋敕意。
一切國土。
無有實體。
猶若虛空。
或法性土。
無相如空。
何善何惡。
佛為化生。
随樂示現。
染淨無定。
然佛所感報土。
清淨無别。
故知釋迦土穢。
随樂現之。
本土清淨。
與我無異。
故于彼土勿生下劣。
經。
時化菩薩(至)欻然而現。
贊曰。
四彼衆至此。
彼佛許來以赴淨名之意。
無垢心念以利所宜之生。
故雙承威神。
欻然至此。
經。
時無垢稱(至)皆坐其上。
贊曰。
五化座待之。
命進設座。
待賓當機。
故化為之。
以安上客。
經。
時化菩薩(至)香氣芬馥。
贊曰。
六食香普薰。
有三。
初以食器授。
二普薰世界。
三由薰氣馥。
如文可知。
經。
廣嚴大城(至)身心踴悅。
贊曰。
七衆聞驚悅也。
經。
時化城中(至)無垢稱室。
贊曰。
下第三段衆聞皆集。
有二。
初人王入室。
後天神來儀。
欲顯可尊。
幽顯鹹萃。
人王有三。
一入。
二歎。
三禮。
此入也。
人聞香氣。
近衆皆來。
經。
見此室中(至)歎未曾有。
贊曰。
二歎也。
睹衆甚多。
見座高廣。
故生歡喜。
歎未曾有。
經。
禮諸菩薩(至)卻住一面。
贊曰。
三禮也。
菩薩聲聞。
變身稱座。
彼來既睹。
故為敬禮。
經。
時諸地神(至)無垢稱室。
贊曰。
此天神來儀。
有靈聞香。
理應尋至。
況諸威德聞已不來。
色界諸天。
雖無鼻識。
聖根互用。
聞香亦來。
應依定聞。
故皆來至。
經。
時無垢稱(至)甘露味食。
贊曰。
下第四段勸衆食之。
有六。
初勸皆食。
二有念食少。
三化者結之。
四食已有餘。
五食已安樂。
六身出諸香。
初文有二。
初勸。
後誡。
此勸也。
此食乃是香台如來所施甘露。
能消一切煩惱毒害。
上妙味食。
經。
如是食者(至)定不能消。
贊曰。
此誡也。
佛行大悲。
薰擊身心。
變起此食。
本欲利樂諸有情故。
勿以生死自利少分下劣之心而食此食。
無大悲意。
定
明二利行。
此之一品。
明二利果。
令于果德愛樂希求。
故此一品。
明菩提處。
或上八品。
别明二利。
此之一品。
總明二利。
香台佛号。
一佛果德寄一佛标勝。
令下位以希求。
标佛号以為品名。
明二利以修習。
佛身支顯。
相類高台。
積香為之。
利濟群物。
故名香台。
此品廣明彼事。
名香台品。
經。
時舍利子(至)當于何食。
贊曰。
品段有五。
初鹙子念食。
二無垢诃止。
三命使往求。
四得食而返。
五時衆獲益。
此初文也。
佛制以時。
非時勿食。
食時既生。
所以思惟。
摩诃大也。
薩埵有情也。
簡前小位。
言大有情。
舊經唯雲菩薩當于何食。
今亦有聲聞。
經。
時無垢稱(至)而聞正法。
贊曰。
下第二明無垢诃止。
此诃也。
随順小乘八解脫除貪欲。
大乘八解除定障故。
又定障中貪為首故。
八解脫觀。
為除五境所有貪欲。
仁今已住。
貪欲水亡。
财食有悕。
染習猶在。
勿以污心而聞正法。
應除财食之欲。
而生法食之願。
又阿含經說。
食有九種。
謂段觸思識禅願念解脫及喜。
應常專念舍初四食。
應勤修常業欣後五種出世間食。
故雲解脫仁者己住。
勿以财食染污其心。
财食即是段食攝故。
經。
若欲食者(至)未曾有食。
贊曰。
此止也。
止今思。
許當說。
經。
時無垢稱(至)殊勝神通。
贊曰。
下第三段命使往求。
有四。
初示有食之處。
二選誰能往求。
三化令傳此言。
四使承威往請。
初文有三。
初總标起用。
次别陳所示。
後結成衆睹。
此初文也。
雖恒在定。
順俗今入。
若不現通。
他終不見故也。
經。
示諸菩薩(至)安穩住持。
贊曰。
下别陳所示。
有十四。
此文有六。
一令見者。
菩薩聲聞。
二處所。
上方界。
三近遠。
四十二殑伽沙等。
四界名。
一切妙香。
一切國土皆香作故。
五佛号。
香台。
六起滅。
現在住持。
經。
彼世界中(至)一切周滿。
贊曰。
此文有二。
一總陳香氣最勝。
由修五蘊因最勝故。
彼國衆生宜得聞香氣而入道故 諸佛利樂事非一故。
破世有情耽香味故。
二顯樹出香周流普薰。
經。
彼中無有(至)為其說法。
贊曰。
此文有二。
一衆唯大乘。
二佛應說法。
經。
彼世界中(至)無量佛土。
贊曰。
此文有二。
一衆事香成。
二食香第一。
離香味觸。
三為食體香宜利益。
香氣最勝。
經。
時彼如來(至)及諸菩薩。
贊曰。
此文亦二。
一佛等方食。
食必依此。
利益機會故。
二香嚴供養。
顯佛福田。
衆生修行法供養故。
舊雲有諸天子皆号香嚴。
此唯一名。
本有異故。
經。
時此大衆(至)如是等事。
贊曰。
此結成衆睹。
經。
時無垢稱(至)取妙香食。
贊曰。
下第二選誰能往求。
有四。
一問衆。
二默答。
三重征。
四返責。
此初文也。
推衆不能。
方施自化。
欲顯讓以為德。
故禮推于衆也。
經。
以妙吉祥(至)鹹能默然。
贊曰。
此默答也。
默意有四。
一食以侍賓。
賓不可往。
吉祥怪其問客。
鹹使默然。
二大士求法。
不規财食。
彼雖推問。
此令默然。
三顯諸菩薩于食無染。
故鹹令默。
彰此深裡。
四彰無垢稱神通自在。
示諸菩薩。
令欣仰故。
經。
時無垢稱(至)令其乃爾。
贊曰。
此重征也。
菩薩利物。
命進問安。
談谑設座。
座雖久設。
談谑施。
故調吉祥何不威神加護諸德令其緘默乃爾無酬。
經。
妙吉祥言(至)勿輕末學。
贊曰。
此反責也。
令默所由已如前辨。
對衆征弄。
想非所宜。
故今責之。
勿輕末學。
未學尚不可輕。
先德如何辄鄙。
事未可知。
經。
時無垢稱(至)蔽于衆會。
贊曰。
下第三他令傳此言。
有二。
初明神化。
後使傳言。
此神化也。
問。
何故請座。
心念即來。
今時請食。
令化使往。
答。
食有随來之者近客。
故使化人。
座無随座之賓請座。
不須使往。
又神通化用不一權宜。
何必濟命化人未必并須無信。
經。
而告之曰(至)方共坐食。
贊曰。
下使傳言有二。
初示處。
後傳言。
此示處也。
經。
汝往到彼(至)安樂住不。
贊曰。
下傳言有四。
一教軌儀。
至彼頂禮。
二命敬慰應作是言等。
三請食。
四所由。
此初二文也。
舊經但有傳言頂禮。
無教化者至彼稽首。
經。
遙心右繞(至)施作佛事。
贊曰。
正明請食。
經。
令此下劣(至)名稱普聞。
贊曰。
請食所由有二。
見食發心。
名欣大慧。
衆生利益。
并揚佛德。
名稱遠聞。
由此二義。
故令請食。
經。
時化菩薩(至)香台佛足。
贊曰。
下第四使承威往請。
有二。
一見到彼國。
二聞傳此言。
此初也。
經。
又聞其言(至)安樂住不。
贊曰。
下聞傳此言。
有三。
初聞敬慰。
二聞請食。
三聞所由。
此初也。
經。
遙心各繞(至)施作佛事。
贊曰。
請食也。
經。
令此下劣(至)名稱普聞。
贊曰。
聞所由也。
經。
時彼上方(至)下劣欲樂。
贊曰。
下第四大段得食而返。
有六。
一在彼未還。
二得食而返。
三衆聞皆集。
四勸衆食之。
五此問彼佛。
六彼問此法。
初中有四。
一菩薩歎問。
二彼佛具陳。
三重請所由。
四廣談勝德。
贊歎可知。
發問有三。
一問東方。
二問界所。
三問下劣意樂。
如文可知。
經。
尋問最上(至)為說斯事。
贊曰。
結成請答。
經。
佛便告曰(至)宣揚正法。
贊曰。
下彼佛具陳。
有二。
一陳釋迦。
二陳無垢。
此陳釋迦。
出五濁世。
為度下劣欲樂有情。
宣揚正法。
此答二問。
一答界所。
下劣等也。
二答下劣意樂。
五濁之世有情也。
梵去索诃。
此雲堪忍。
堪能忍受諸苦事故。
天授出血。
善星掃迹。
如是等也。
經。
彼有菩薩(至)開示妙法。
贊曰。
下陳無垢。
有二。
一陳己身。
二陳遣信。
此初也。
經。
遣化菩薩(至)善根增進。
贊曰。
此陳遣信。
所以稱揚我及此土。
令彼菩薩善根增故。
即前所說當欣大慧。
此答前問從何處來。
經。
彼菩薩衆(至)無畏若斯。
贊曰。
重請所由也。
其無垢稱。
道德何如。
神通無畏如此可愛。
若如也。
斯此也。
經。
彼佛告言(至)無量有情。
贊曰。
此廣談德也。
初地菩薩。
為百百億國。
二地。
千百億。
乃至十地。
遍于十方一切佛國。
頓令化往施作佛事。
利樂有情。
彼無垢稱。
位德既高。
故能若此。
經。
于是最上(至)化菩薩手。
贊曰。
下第二段得食而返。
有七。
一香台與食。
二菩薩請來。
三彼佛許敕。
四彼衆至此。
五化座待之。
六食香普薰。
七衆聞驚悅。
此初也。
有一香器。
能生衆香。
盛滿香食。
授化菩薩。
佛力所加。
盛食授與。
顯佛慈悲欲為利益。
自盛付之。
或顯由佛。
力。
未必自盛。
經。
時彼佛土(至)聽聞正法。
贊曰。
二菩薩請來。
請來至此。
禮敬三寶。
此請禮敬佛。
及聞正法。
舊文無法。
經。
并欲瞻仰禮敬(至)加護聽許。
贊曰。
此敬禮僧。
陳請來意。
願加聽許。
經。
彼佛告曰(至)今正是時。
贊曰。
三彼佛許敕。
有二。
初許。
後敕。
此許也。
經。
汝等皆應(至)醉悶放逸。
贊曰。
下敕有三。
初敕攝香。
次敕隐色。
後敕于世界勿生劣想。
或初為人。
後為世界。
故有敕之。
初有二敕。
此初文也。
堪忍惡界。
氣惡無香。
乍聞香極。
恐生醉悶。
耽染愛著。
既醉悶已。
無所覺知。
乃為放逸。
不自策勵。
經。
汝等皆應(至)心生愧恥。
贊曰。
此敕隐色。
彼大菩薩。
相好嚴身色相第一。
此小菩薩。
随劣惡生。
外非勝相。
顧己觀他。
心生愧恥。
故應隐色勿遣生慚。
經。
汝等于彼(至)而作障礙。
贊曰。
下敕于界勿生劣想。
初标。
後釋。
此初也。
妙香世界。
珍寶香成。
此土穢處。
實為下劣。
障礙有二。
一于世界生下劣想。
心生卑賤。
不敬彼佛。
不度彼生。
自為障礙。
二于世界生下劣想。
心生卑劣。
不為化度。
與此衆生而作障礙。
經。
所以者何(至)無有差别。
贊曰。
此釋敕意。
一切國土。
無有實體。
猶若虛空。
或法性土。
無相如空。
何善何惡。
佛為化生。
随樂示現。
染淨無定。
然佛所感報土。
清淨無别。
故知釋迦土穢。
随樂現之。
本土清淨。
與我無異。
故于彼土勿生下劣。
經。
時化菩薩(至)欻然而現。
贊曰。
四彼衆至此。
彼佛許來以赴淨名之意。
無垢心念以利所宜之生。
故雙承威神。
欻然至此。
經。
時無垢稱(至)皆坐其上。
贊曰。
五化座待之。
命進設座。
待賓當機。
故化為之。
以安上客。
經。
時化菩薩(至)香氣芬馥。
贊曰。
六食香普薰。
有三。
初以食器授。
二普薰世界。
三由薰氣馥。
如文可知。
經。
廣嚴大城(至)身心踴悅。
贊曰。
七衆聞驚悅也。
經。
時化城中(至)無垢稱室。
贊曰。
下第三段衆聞皆集。
有二。
初人王入室。
後天神來儀。
欲顯可尊。
幽顯鹹萃。
人王有三。
一入。
二歎。
三禮。
此入也。
人聞香氣。
近衆皆來。
經。
見此室中(至)歎未曾有。
贊曰。
二歎也。
睹衆甚多。
見座高廣。
故生歡喜。
歎未曾有。
經。
禮諸菩薩(至)卻住一面。
贊曰。
三禮也。
菩薩聲聞。
變身稱座。
彼來既睹。
故為敬禮。
經。
時諸地神(至)無垢稱室。
贊曰。
此天神來儀。
有靈聞香。
理應尋至。
況諸威德聞已不來。
色界諸天。
雖無鼻識。
聖根互用。
聞香亦來。
應依定聞。
故皆來至。
經。
時無垢稱(至)甘露味食。
贊曰。
下第四段勸衆食之。
有六。
初勸皆食。
二有念食少。
三化者結之。
四食已有餘。
五食已安樂。
六身出諸香。
初文有二。
初勸。
後誡。
此勸也。
此食乃是香台如來所施甘露。
能消一切煩惱毒害。
上妙味食。
經。
如是食者(至)定不能消。
贊曰。
此誡也。
佛行大悲。
薰擊身心。
變起此食。
本欲利樂諸有情故。
勿以生死自利少分下劣之心而食此食。
無大悲意。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