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五(末)
關燈
小
中
大
所得故無增減。
無增減。
故無起作。
無息滅。
故于諸法中。
無所執著。
無執著心。
達解此理。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寂滅迹者即真理。
理為智迹。
智喻足。
能履故。
理為迹。
所履故。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散動者心馳外境。
思惟者攝念内緣。
初了二無。
則無作意。
後住二無。
都無作意。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一相者。
空無我等共相之理。
無相者。
真如了知諸法無有共相。
亦無自相。
自相即别異相也。
知此共自二有為相。
一切都無。
亦無真無相之體。
知此有為及無為理。
二智平等。
名入不二。
共相自相俱是有為。
對彼無為。
故名為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聲聞菩薩。
二因緣心。
性皆如幻。
達二幻理。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二法門。
贊曰。
善及不善。
無所起作。
此二有相及與無相。
二俱平等。
無善可取。
無惡可舍。
了知于此。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有罪名縛。
無罪名解。
以金剛無漏之智。
達無縛解。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二法門。
贊曰。
有想者有漏想也。
無想者無漏想也。
或有漏生名有想。
無漏生名無想。
或有心想名有想。
滅或無心想名無想。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遠離一切有為諸行。
起于覺慧。
即觀無為如空之智。
極善清淨。
或遠有為行。
即無為覺慧如空之智。
極善清淨。
既都無執。
亦無所遣。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可毀可壞。
故名世間。
翻此名出世。
了世間空。
初既不入。
後亦不出。
以不入故。
無随生死流。
舊雲溢者流溢之義。
以不出故。
亦無散滅。
離于世間。
境既如此。
心亦不執。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知生死空。
本無流轉。
亦無涅槃。
二境本空。
分别便滅。
經。
複有菩薩(至)則名無盡。
贊曰。
此兩翻釋。
初了都無有盡無盡。
要究竟盡。
乃名為盡。
即煩惱等。
究竟盡流。
名為有盡既究竟盡。
不複更得常可有盡。
則名無盡。
有有盡則無。
無盡無便無體。
即有有盡。
有盡亦無體。
故都無二。
經。
又有盡者(至)不法門。
贊曰。
此第二翻釋。
前約相續以解無二此約刹那。
或前約染法。
此約淨法。
一刹那法。
暫等滅無。
定無有盡即是無盡。
一刹那中有盡無故。
無盡亦無。
了二本空。
分别不起。
名入不二。
舊雲。
若究竟盡者。
更不可盡。
故有盡者即是無盡。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我無我體。
其性都無。
不可論二。
此二分别。
名之為二。
了二境空。
其分别斷。
智達此理。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法門。
贊曰。
了知無明本性空理。
即是于明。
執二為實。
俱不可得。
不可算計為有。
超算計之路。
觀此無二。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上十六菩薩以兩為二。
下十五菩薩以非二為二。
或可總說。
以二為二。
五蘊為一。
空為一故。
下皆準知。
空理義雲。
世俗取蘊性即真空。
空與蘊體。
二種無别。
取蘊現在即有真空。
非蘊滅已方有空性。
由此故言。
即是色空。
非色滅空。
此破二執。
一執世俗色外别有真空。
為破此故雲即是色空。
色空無别。
二執俗色滅方有真空。
為破此故雲非色滅空。
蘊現有時。
已有空故。
應理義雲。
略有二解。
一解。
所執色即是空。
色空無别體。
非所執色滅方始有空。
現色相時。
性已空故。
色既所執色。
空亦即空無。
二解。
所執及依他色。
并即真如空。
空與真如。
更無别體。
亦非二色滅方有真如空。
二色現時。
真如有故。
既無二别。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四界者地水火風。
空者。
空理義雲。
謂真空性。
應理義者。
所執即空無。
真如是空性。
準前取蘊與空二解。
前中後際。
去來今也。
性皆無倒。
即真理故。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眼色分别為二。
乃至意法分别為二。
根境對故。
了知六二其性皆空。
見眼空性。
于色境上。
便無三毒。
乃至意法亦複如是。
見已靜住。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布施為一。
回向一切智性為一。
故名為二。
一切智性。
即真如理。
是智體故。
知布施等即真如性。
故名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空觀我等為無。
無相無願。
緣無為有為為有。
了知我空。
都無有相。
此無相中。
亦無可願。
此無願中。
心意識三都不可起。
所取無故。
能取亦無。
又不别于無願以生心小。
空即無願故。
楞伽經雲。
藏識說名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
是說名為識。
如是于一空解脫門。
具攝三種。
能此通達。
名入不二。
成唯識雲。
空無相願。
于計所執依他圓成。
或皆通緣。
或次第别緣。
此依通緣。
故名不二。
乃至于無願亦即空無相。
皆準此知。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佛為先。
法僧為後。
三寶别體。
分别為二。
了佛尋法僧。
三寶同體。
皆無為相。
與虛空等。
無不在故。
諸法亦爾。
皆真如性。
名為不二。
同體三寶義如前說。
經。
後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薩迦耶者。
虛僞身也。
滅者真理。
僞身與如。
分别為二。
知僞身即滅。
不起僞身見。
故于僞身及滅二種。
無總分别及别分别。
證二真如究竟滅性。
無所猜凝。
無驚無懼。
執有身見。
乃有猜疑。
亦有驚懼。
經。
後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身語二色及意非色。
分别為二。
空理義雲。
了三本空皆無造作無造作之相相之故。
其相無二。
身空即語空。
語空即意空。
意空即一切法空。
若能随入一切法空無造作相。
名入不二。
應理義雲。
了三律儀本真如性皆無造作。
身真如即語真如。
語真如即意真如。
意真如即一切法真如。
能随入此無作真如。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法門。
贊曰。
諸不善業。
可毀可厭。
名為罪行。
欲界善業。
可愛可樂。
名為福行。
色無色界諸善定心。
住于一境。
名不動行。
散定二地。
分别為二。
無作相者。
空理無作相即真空性。
應理無作相性即真如。
故此空中無三差别。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此等以一為二。
一切二法者。
一切分别差别之法。
皆從我起。
知我真實之理。
即不起二。
不起二故。
即無能了。
無能了故。
即無所了。
名入不二。
無彼本來差别二故。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二法者。
謂一切分别差别。
有所得者。
謂本見有相。
若了本有所得。
若成本來無所得。
則無所起取舍本末二。
既無取舍二。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了本真理。
則無明暗。
明暗無二故。
如滅定無心。
無心漏明。
無有漏暗。
都無分别。
故舉為喻。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了知生死涅槃本真理性無二。
則無欣厭。
究竟之理。
生死無縛。
涅槃非解。
何所欣厭。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善住正道。
耶道便滅不行。
若見有邪道。
可見有正道。
邪道既不見行。
正道如何得有。
二境相既無二。
能覺非有。
無二覺故。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虛謂有為事。
實謂無為理。
理谛可證。
尚不見實。
何況虛法不可為證而能見之。
此真理性。
非肉眼可見。
唯慧眼能見。
無分别智慧眼證時。
于一切無分别故。
無見無不見。
名入不二。
經。
如是會中(至)不二法門。
贊曰。
下第二諸菩薩問妙吉祥說不二法門。
初結前生後以為問。
後随問以為答。
各别說已以上結前。
同時發問已下生後以為問。
客來小位。
解釋已周。
故問上賓。
談彰大義。
經。
時妙吉祥(至)猶名為二。
贊曰。
此随問以為答。
初非前。
後正述。
此非前也。
汝等雖遮二之分别名為不二。
以有言說及帶分别。
猶名為二。
我今除言及絕分别。
名為不二。
故知二者分别差别。
不是兩法。
名為二也。
經。
若諸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此正述也。
無言無說。
無表彰。
無指示。
離言說之戲論。
絕起心之分别。
名為不二。
以不可言不可分别之理。
遮于言說分别。
故名不二。
經。
時妙吉祥(至)不二法門。
贊曰。
上來明說方便因位外化利物不二法門。
下明證入根本果位内證自利不二法門。
初問。
次入。
後贊。
此問也。
經。
時無垢稱默然無說。
贊曰。
此入也。
正理幽玄。
言蹄不測。
縱以不言之言遣言。
終非會于妙理。
故默無說。
以智冥真。
名入不二最為深極。
經。
妙吉祥言(至)說分别。
贊曰。
此贊也。
我說不二。
以言遣言。
汝入不二。
以智冥真。
會妙雖同。
親疏杳隔。
說契真者。
真由證故。
說為疏也。
證契真者。
離言說故。
證為親也。
經。
此諸菩薩(至)無生法忍。
贊曰。
下第二段明利益也。
創入初地。
名悎不二。
不二之理。
即真如法。
證會無生。
亦初得也。
或任運入不入八地也。
相續無生。
亦八地也。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五(末)
無增減。
故無起作。
無息滅。
故于諸法中。
無所執著。
無執著心。
達解此理。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寂滅迹者即真理。
理為智迹。
智喻足。
能履故。
理為迹。
所履故。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散動者心馳外境。
思惟者攝念内緣。
初了二無。
則無作意。
後住二無。
都無作意。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一相者。
空無我等共相之理。
無相者。
真如了知諸法無有共相。
亦無自相。
自相即别異相也。
知此共自二有為相。
一切都無。
亦無真無相之體。
知此有為及無為理。
二智平等。
名入不二。
共相自相俱是有為。
對彼無為。
故名為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聲聞菩薩。
二因緣心。
性皆如幻。
達二幻理。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二法門。
贊曰。
善及不善。
無所起作。
此二有相及與無相。
二俱平等。
無善可取。
無惡可舍。
了知于此。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有罪名縛。
無罪名解。
以金剛無漏之智。
達無縛解。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二法門。
贊曰。
有想者有漏想也。
無想者無漏想也。
或有漏生名有想。
無漏生名無想。
或有心想名有想。
滅或無心想名無想。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遠離一切有為諸行。
起于覺慧。
即觀無為如空之智。
極善清淨。
或遠有為行。
即無為覺慧如空之智。
極善清淨。
既都無執。
亦無所遣。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可毀可壞。
故名世間。
翻此名出世。
了世間空。
初既不入。
後亦不出。
以不入故。
無随生死流。
舊雲溢者流溢之義。
以不出故。
亦無散滅。
離于世間。
境既如此。
心亦不執。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知生死空。
本無流轉。
亦無涅槃。
二境本空。
分别便滅。
經。
複有菩薩(至)則名無盡。
贊曰。
此兩翻釋。
初了都無有盡無盡。
要究竟盡。
乃名為盡。
即煩惱等。
究竟盡流。
名為有盡既究竟盡。
不複更得常可有盡。
則名無盡。
有有盡則無。
無盡無便無體。
即有有盡。
有盡亦無體。
故都無二。
經。
又有盡者(至)不法門。
贊曰。
此第二翻釋。
前約相續以解無二此約刹那。
或前約染法。
此約淨法。
一刹那法。
暫等滅無。
定無有盡即是無盡。
一刹那中有盡無故。
無盡亦無。
了二本空。
分别不起。
名入不二。
舊雲。
若究竟盡者。
更不可盡。
故有盡者即是無盡。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我無我體。
其性都無。
不可論二。
此二分别。
名之為二。
了二境空。
其分别斷。
智達此理。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法門。
贊曰。
了知無明本性空理。
即是于明。
執二為實。
俱不可得。
不可算計為有。
超算計之路。
觀此無二。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上十六菩薩以兩為二。
下十五菩薩以非二為二。
或可總說。
以二為二。
五蘊為一。
空為一故。
下皆準知。
空理義雲。
世俗取蘊性即真空。
空與蘊體。
二種無别。
取蘊現在即有真空。
非蘊滅已方有空性。
由此故言。
即是色空。
非色滅空。
此破二執。
一執世俗色外别有真空。
為破此故雲即是色空。
色空無别。
二執俗色滅方有真空。
為破此故雲非色滅空。
蘊現有時。
已有空故。
應理義雲。
略有二解。
一解。
所執色即是空。
色空無别體。
非所執色滅方始有空。
現色相時。
性已空故。
色既所執色。
空亦即空無。
二解。
所執及依他色。
并即真如空。
空與真如。
更無别體。
亦非二色滅方有真如空。
二色現時。
真如有故。
既無二别。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四界者地水火風。
空者。
空理義雲。
謂真空性。
應理義者。
所執即空無。
真如是空性。
準前取蘊與空二解。
前中後際。
去來今也。
性皆無倒。
即真理故。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眼色分别為二。
乃至意法分别為二。
根境對故。
了知六二其性皆空。
見眼空性。
于色境上。
便無三毒。
乃至意法亦複如是。
見已靜住。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布施為一。
回向一切智性為一。
故名為二。
一切智性。
即真如理。
是智體故。
知布施等即真如性。
故名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空觀我等為無。
無相無願。
緣無為有為為有。
了知我空。
都無有相。
此無相中。
亦無可願。
此無願中。
心意識三都不可起。
所取無故。
能取亦無。
又不别于無願以生心小。
空即無願故。
楞伽經雲。
藏識說名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
是說名為識。
如是于一空解脫門。
具攝三種。
能此通達。
名入不二。
成唯識雲。
空無相願。
于計所執依他圓成。
或皆通緣。
或次第别緣。
此依通緣。
故名不二。
乃至于無願亦即空無相。
皆準此知。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佛為先。
法僧為後。
三寶别體。
分别為二。
了佛尋法僧。
三寶同體。
皆無為相。
與虛空等。
無不在故。
諸法亦爾。
皆真如性。
名為不二。
同體三寶義如前說。
經。
後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薩迦耶者。
虛僞身也。
滅者真理。
僞身與如。
分别為二。
知僞身即滅。
不起僞身見。
故于僞身及滅二種。
無總分别及别分别。
證二真如究竟滅性。
無所猜凝。
無驚無懼。
執有身見。
乃有猜疑。
亦有驚懼。
經。
後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身語二色及意非色。
分别為二。
空理義雲。
了三本空皆無造作無造作之相相之故。
其相無二。
身空即語空。
語空即意空。
意空即一切法空。
若能随入一切法空無造作相。
名入不二。
應理義雲。
了三律儀本真如性皆無造作。
身真如即語真如。
語真如即意真如。
意真如即一切法真如。
能随入此無作真如。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法門。
贊曰。
諸不善業。
可毀可厭。
名為罪行。
欲界善業。
可愛可樂。
名為福行。
色無色界諸善定心。
住于一境。
名不動行。
散定二地。
分别為二。
無作相者。
空理無作相即真空性。
應理無作相性即真如。
故此空中無三差别。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此等以一為二。
一切二法者。
一切分别差别之法。
皆從我起。
知我真實之理。
即不起二。
不起二故。
即無能了。
無能了故。
即無所了。
名入不二。
無彼本來差别二故。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二法者。
謂一切分别差别。
有所得者。
謂本見有相。
若了本有所得。
若成本來無所得。
則無所起取舍本末二。
既無取舍二。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了本真理。
則無明暗。
明暗無二故。
如滅定無心。
無心漏明。
無有漏暗。
都無分别。
故舉為喻。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了知生死涅槃本真理性無二。
則無欣厭。
究竟之理。
生死無縛。
涅槃非解。
何所欣厭。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善住正道。
耶道便滅不行。
若見有邪道。
可見有正道。
邪道既不見行。
正道如何得有。
二境相既無二。
能覺非有。
無二覺故。
名入不二。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虛謂有為事。
實謂無為理。
理谛可證。
尚不見實。
何況虛法不可為證而能見之。
此真理性。
非肉眼可見。
唯慧眼能見。
無分别智慧眼證時。
于一切無分别故。
無見無不見。
名入不二。
經。
如是會中(至)不二法門。
贊曰。
下第二諸菩薩問妙吉祥說不二法門。
初結前生後以為問。
後随問以為答。
各别說已以上結前。
同時發問已下生後以為問。
客來小位。
解釋已周。
故問上賓。
談彰大義。
經。
時妙吉祥(至)猶名為二。
贊曰。
此随問以為答。
初非前。
後正述。
此非前也。
汝等雖遮二之分别名為不二。
以有言說及帶分别。
猶名為二。
我今除言及絕分别。
名為不二。
故知二者分别差别。
不是兩法。
名為二也。
經。
若諸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此正述也。
無言無說。
無表彰。
無指示。
離言說之戲論。
絕起心之分别。
名為不二。
以不可言不可分别之理。
遮于言說分别。
故名不二。
經。
時妙吉祥(至)不二法門。
贊曰。
上來明說方便因位外化利物不二法門。
下明證入根本果位内證自利不二法門。
初問。
次入。
後贊。
此問也。
經。
時無垢稱默然無說。
贊曰。
此入也。
正理幽玄。
言蹄不測。
縱以不言之言遣言。
終非會于妙理。
故默無說。
以智冥真。
名入不二最為深極。
經。
妙吉祥言(至)說分别。
贊曰。
此贊也。
我說不二。
以言遣言。
汝入不二。
以智冥真。
會妙雖同。
親疏杳隔。
說契真者。
真由證故。
說為疏也。
證契真者。
離言說故。
證為親也。
經。
此諸菩薩(至)無生法忍。
贊曰。
下第二段明利益也。
創入初地。
名悎不二。
不二之理。
即真如法。
證會無生。
亦初得也。
或任運入不入八地也。
相續無生。
亦八地也。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五(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