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五(末)
關燈
小
中
大
)四攝為伎女。
贊曰。
此中有三。
一仆俠。
二親友。
三眷屬。
伎女亦入眷屬所攝。
煩惱為賤隸。
任意起滅故。
覺分為親友。
能成菩提故。
能成佛因。
皆名覺分。
非三十七菩提分也。
六度為眷屬。
攝受萬行故。
四攝為伎女。
能生利樂故。
經。
結集正法言(至)說除諸垢穢。
贊曰。
下八頌半。
以出世法。
随配非情。
有十六。
一奇樂。
二園林。
三花果。
四池蓮。
五車馬。
六馳路。
七嚴具。
八衣鬘。
九珍财。
十床褥。
十一飲食。
十二沐浴。
十三塗香。
十四殄财。
十五除然。
十六建幢。
此中有四。
一法音為樂。
悅心靈故。
二總持為苑。
攝持諸行故。
大乘法為林。
萬德滋茂故。
三三十七覺品為花。
當開果實故。
解脫涅槃菩提智慧為果。
因花有故。
四八解脫為浴池。
除貪十垢故。
定水湛然漏者。
八解脫池中。
常有定水。
不動搖故。
池寬水狹。
如理應思。
七清淨花常彌布中。
如蓮處池。
浴池何為。
除惑垢故。
垢謂六垢。
害恨惱谄诳憍。
七清淨者。
一戒淨。
二心淨。
三見淨。
四度疑淨。
五道非道智見淨。
六行智見淨。
七行斷智見淨。
或總分三十三。
此中有九。
開林水花除垢故。
經。
神通為象馬(至)回向大菩提。
贊曰。
此中有五。
一神通為象馬。
能運化故。
大乘作車。
能載利故。
大乘之體。
即二真智。
故能載利。
準法花中。
後得智為一乘體。
無分别智為白牛。
二能調禦菩提之心。
馳于八道。
八聖道也。
三以三十二相而為嚴具。
八十随好而為绮間。
莊嚴内德故。
四慚悅為衣服。
衆惡故。
勝意樂為鬘。
瑩心首故。
五正法為财。
或七聖财。
如前已說。
或諸聖法。
皆名為财。
施諸衆生。
曉示此法。
以為方便。
自無倒行。
以為勝利。
回向菩提。
而自受用。
财有他自受用之德。
故以正法而為喻也。
或此有十二。
開車禦者绮好意鬘方便行行所回向故。
經。
四靜慮為床(至)建立菩提幢。
贊曰。
此中有七。
一四靜處為床。
心恒安處故。
無貪淨命。
以為菌耨。
三業恒以為近依故。
菌者單文。
褥如單文名為菌褥舊雲。
從于淨命生。
義稍難解。
近藉身故。
由念明記及智觀察。
常自覺悟。
恒在定中。
故以靜慮而為床等。
舊雲。
多聞增智慧。
因定增慧故。
以為自覺音。
将所問法。
以為自覺之音聲故。
更無别配。
二既餐真如不死之法。
無起滅故。
還飲擇滅解脫之味。
離諸苦故。
舊解脫味說為漿。
除煩惱熱渴故。
三于八解脫池。
浴妙淨心。
令無染故。
四于此心上。
塗上品戒香。
滅衆惡故。
熏身心故。
菩薩戒也。
五殄滅煩惱賊。
是故勇健更無勝者。
六摧伏四怨七建菩提幢。
無上菩提極高大故。
由此喻幢。
或此有十二開菌褥念智常定飲味勇健故。
經。
雖實無起滅(至)利物無體倦。
贊曰。
下有五頌。
以出世行。
随配世事。
以答前問。
有六。
一受生。
二現土。
三供養。
四修業。
五變現。
六破惡。
此中有四。
一雖無生死。
而故思于欲色受生。
二能現佛土。
明如日照生。
三供養如來三事體空。
一切無分别。
兼攝供具亦體空故。
四雖知佛國及有情空。
修淨土業及利物業。
曾無休息。
亦無勞倦。
經。
一切有情類(至)有表事皆成。
贊曰。
此有二也。
一有情色聲威儀等法。
學四無畏十力菩薩。
一刹那中皆能現起。
二生死魔業。
雖能覺知。
而能示現。
随彼起轉。
至究竟時。
以慧方便。
能還斷盡。
初覺魔業而示起者。
表後斷滅。
故至究竟。
以慧方便。
皆能斷盡。
名有表事皆能成辨。
本心所期。
今滿足故。
舊雲。
随意皆能。
現皆能現前而斷盡也。
經。
或示現自身(至)照令知速滅。
贊曰。
自下第三有二十二頌。
示随世事以答前問。
有六。
二頌示無常。
一頌勸求佛。
二頌遍知達。
七頌除憂苦。
三頌現善巧。
七頌濟危。
此初文也。
如遊戲具而作幻術。
示現病死。
非真亦爾。
有情多執世界為常。
故現火起及老病身。
令知速滅。
經。
千俱胝有情(至)皆令趣菩提。
贊曰。
此一頌勸令求佛。
受彼諸供。
勸趣菩提。
經。
于諸禁咒術(至)而不随諸見。
贊曰。
此二頌遍知達。
初頌知六藝至究竟以利樂。
後頌随諸道以出家而利生。
雖随出家。
不随彼見。
斷染見故。
經。
或作日月天(至)饒益諸有情。
贊曰。
下七頌除憂苦。
有四。
此一頌為有情及物随時而利濟。
經。
能于疾疫劫(至)欣然無恚害。
贊曰。
此三頌屬三災以救生。
經。
能于大戰陳(至)勸發菩提心。
贊曰。
此一頌勸怨因國以和好仍令發心。
經。
諸佛土無量(至)利樂名本生。
贊曰。
此二頌往惡道而救。
佛土地獄。
故菩薩救他。
亦無邊。
彼背正法。
而行衆惡。
故堕地獄。
亦複無邊。
悲速拔苦。
慈與安樂。
現為大魚。
于鱗甲内。
養諸小蟲。
而令啖食。
現為鹿王。
救懷孕鹿。
現為飛雉。
救諸被燒諸有情類。
如是往利樂。
此成佛已。
名為本生。
正是菩薩本生事故。
經。
示受于諸欲(至)後令修佛智。
贊曰。
此三頌現善巧。
有二。
初二頌現二善巧。
一受欲境而修定。
二擾亂惡魔令不得便。
下重釋初受欲修定。
第三頌。
示為淫女。
勸修佛智。
合有三種之善巧也。
經。
或為城邑宰宰(至)令趣大菩提。
贊曰。
下有七頌。
濟危。
分六。
此有二。
一為尊能利下。
初頌也。
二現财乃施貧後頌也。
經。
于諸憍慢者(至)令發菩提心。
贊曰。
此有二。
一有力除憍慢。
二巧便斷恐怖。
悸者怖也。
驚恐怯怖。
善巧安慰。
仍令發心。
經。
現作五通仙(至)皆能善修學。
贊曰。
此有二。
一自現為仙。
淨修梵行。
勸衆生類。
住戒忍慈。
二見乏供侍。
方便事之。
随彼種種。
智慧方便。
進谏勸修。
愛樂正法。
令于菩薩修行方便皆能随學。
經。
如是無邊行(至)度脫無邊衆。
贊曰。
此一頌總答。
一無邊行業。
二無邊所行境。
三無邊智。
四以上三種度脫無邊衆。
由以智證境。
起無邊行。
度脫衆生。
經。
假令一切佛(至)都無有慧者。
贊曰。
此二頌結勸發心。
初頌結勝。
故贊不窮。
後頌勸之發心修學。
上來略解文之意況。
諸有智者。
思之可知。
不可以已未悟之心而反責于人也。
新舊同異。
一一應陳。
恐厭繁文。
故略而止。
不二法門品 菩提分品及此一品。
真實義處。
明自利門。
前品真實有為世俗事行。
此品真實無為出世理行。
利他之行。
必自利故。
欲證其理。
先修事故。
二者差别之義。
二與非二。
俱名為二。
一三四等。
名非二故。
花嚴等。
以一為二。
法自在等。
以二為二。
甚深覺等。
以三為二。
光幢等。
以五為二。
喜見等。
以六為二。
準執一等。
故皆是二。
此除分别及事差别。
名不二故。
借其二名。
表二及非二。
非由言二體唯诠二故。
初有十六。
菩薩以二為二。
後有十五。
以非二為二。
文殊師利。
以言心為二。
無垢稱以有說為二。
至下當知。
空理義雲。
空性無差。
俗妄有異。
今說真同性不同俗妄異。
故言不二法。
此空即門。
緣此能生真空智故。
談其真性。
非二非不二。
今遮妄二法。
故言不二法。
妄不生空智。
真空方可生。
遮彼非門。
故非門強說門。
此品廣明。
名不二法門品。
應理義雲。
俗事及所執妄謂皆有異。
真理非妄。
成非妄異。
今顯無相真如理唯是一。
恐聞一定一。
不說于一。
但遮妄異。
故言不二。
不二之理。
可軌可摸。
故名為法。
此能通生死無漏智解。
立以門名。
據實真如非不二。
非法非二法。
非門非不門。
遮二故強名不二。
遮非法故名法。
遮非門故名門。
此品廣明。
名不二法門品。
經。
時無垢稱(至)各随樂說。
贊曰。
品段有二。
初明不二法門。
後明利益。
初中複二。
初明說不二法門。
後明入不二法門。
無垢稱入不二法是。
說中又二。
初無垢稱問諸菩薩說不二法門。
後諸菩薩問妙吉祥說不二法門。
或三十一菩薩。
以分别執為二。
無分别理名不二。
智會此理。
名入不二。
文殊以言說為二。
離言法性名不二。
智達此性。
名入不二。
無垢以假智言說俱名為二。
諸法真如名為不二。
正智證真。
名入不二。
故故成各别。
初中複二。
初問。
後答。
此問也。
入者證也解也。
證解真理。
名入不二。
各随辨才。
随情樂說。
經。
時衆會中(至)次第而說。
贊曰。
下答有二。
初略。
後廣。
此略也。
經。
時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下廣。
合有三十一個菩薩。
别答前問。
一一答中。
文皆有四。
一标菩薩名。
二陳二法。
三明不二。
四總結之。
然空理義。
并以俗妄有二。
真空無二。
應理義雲。
皆以所執依他有二。
圓成真如實無有二。
此之二義。
言勢遮執解文雖同。
意況常别。
恐厭文繁。
更不别對。
一一疏條。
諸尋文者可具知也。
生滅為二理名不二。
證此無生正智名忍。
初地已上。
此忍證真如入不二。
空理義雲。
空無有二。
應理義雲。
理無事二。
以生滅二。
不分别故。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我我所分别名二。
無二理名不二。
證此無二理名入不二。
此下皆以理遮執二。
故言不二。
所以二中皆言分别。
舊經都無分别之言。
意存空理故。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有取者有著也。
無取者無著也。
有著無著分别為二。
著有著。
有所得。
有所得故有增減。
有增故有起作。
有減故有息滅。
若了證無著。
即無所得。
無
贊曰。
此中有三。
一仆俠。
二親友。
三眷屬。
伎女亦入眷屬所攝。
煩惱為賤隸。
任意起滅故。
覺分為親友。
能成菩提故。
能成佛因。
皆名覺分。
非三十七菩提分也。
六度為眷屬。
攝受萬行故。
四攝為伎女。
能生利樂故。
經。
結集正法言(至)說除諸垢穢。
贊曰。
下八頌半。
以出世法。
随配非情。
有十六。
一奇樂。
二園林。
三花果。
四池蓮。
五車馬。
六馳路。
七嚴具。
八衣鬘。
九珍财。
十床褥。
十一飲食。
十二沐浴。
十三塗香。
十四殄财。
十五除然。
十六建幢。
此中有四。
一法音為樂。
悅心靈故。
二總持為苑。
攝持諸行故。
大乘法為林。
萬德滋茂故。
三三十七覺品為花。
當開果實故。
解脫涅槃菩提智慧為果。
因花有故。
四八解脫為浴池。
除貪十垢故。
定水湛然漏者。
八解脫池中。
常有定水。
不動搖故。
池寬水狹。
如理應思。
七清淨花常彌布中。
如蓮處池。
浴池何為。
除惑垢故。
垢謂六垢。
害恨惱谄诳憍。
七清淨者。
一戒淨。
二心淨。
三見淨。
四度疑淨。
五道非道智見淨。
六行智見淨。
七行斷智見淨。
或總分三十三。
此中有九。
開林水花除垢故。
經。
神通為象馬(至)回向大菩提。
贊曰。
此中有五。
一神通為象馬。
能運化故。
大乘作車。
能載利故。
大乘之體。
即二真智。
故能載利。
準法花中。
後得智為一乘體。
無分别智為白牛。
二能調禦菩提之心。
馳于八道。
八聖道也。
三以三十二相而為嚴具。
八十随好而為绮間。
莊嚴内德故。
四慚悅為衣服。
衆惡故。
勝意樂為鬘。
瑩心首故。
五正法為财。
或七聖财。
如前已說。
或諸聖法。
皆名為财。
施諸衆生。
曉示此法。
以為方便。
自無倒行。
以為勝利。
回向菩提。
而自受用。
财有他自受用之德。
故以正法而為喻也。
或此有十二。
開車禦者绮好意鬘方便行行所回向故。
經。
四靜慮為床(至)建立菩提幢。
贊曰。
此中有七。
一四靜處為床。
心恒安處故。
無貪淨命。
以為菌耨。
三業恒以為近依故。
菌者單文。
褥如單文名為菌褥舊雲。
從于淨命生。
義稍難解。
近藉身故。
由念明記及智觀察。
常自覺悟。
恒在定中。
故以靜慮而為床等。
舊雲。
多聞增智慧。
因定增慧故。
以為自覺音。
将所問法。
以為自覺之音聲故。
更無别配。
二既餐真如不死之法。
無起滅故。
還飲擇滅解脫之味。
離諸苦故。
舊解脫味說為漿。
除煩惱熱渴故。
三于八解脫池。
浴妙淨心。
令無染故。
四于此心上。
塗上品戒香。
滅衆惡故。
熏身心故。
菩薩戒也。
五殄滅煩惱賊。
是故勇健更無勝者。
六摧伏四怨七建菩提幢。
無上菩提極高大故。
由此喻幢。
或此有十二開菌褥念智常定飲味勇健故。
經。
雖實無起滅(至)利物無體倦。
贊曰。
下有五頌。
以出世行。
随配世事。
以答前問。
有六。
一受生。
二現土。
三供養。
四修業。
五變現。
六破惡。
此中有四。
一雖無生死。
而故思于欲色受生。
二能現佛土。
明如日照生。
三供養如來三事體空。
一切無分别。
兼攝供具亦體空故。
四雖知佛國及有情空。
修淨土業及利物業。
曾無休息。
亦無勞倦。
經。
一切有情類(至)有表事皆成。
贊曰。
此有二也。
一有情色聲威儀等法。
學四無畏十力菩薩。
一刹那中皆能現起。
二生死魔業。
雖能覺知。
而能示現。
随彼起轉。
至究竟時。
以慧方便。
能還斷盡。
初覺魔業而示起者。
表後斷滅。
故至究竟。
以慧方便。
皆能斷盡。
名有表事皆能成辨。
本心所期。
今滿足故。
舊雲。
随意皆能。
現皆能現前而斷盡也。
經。
或示現自身(至)照令知速滅。
贊曰。
自下第三有二十二頌。
示随世事以答前問。
有六。
二頌示無常。
一頌勸求佛。
二頌遍知達。
七頌除憂苦。
三頌現善巧。
七頌濟危。
此初文也。
如遊戲具而作幻術。
示現病死。
非真亦爾。
有情多執世界為常。
故現火起及老病身。
令知速滅。
經。
千俱胝有情(至)皆令趣菩提。
贊曰。
此一頌勸令求佛。
受彼諸供。
勸趣菩提。
經。
于諸禁咒術(至)而不随諸見。
贊曰。
此二頌遍知達。
初頌知六藝至究竟以利樂。
後頌随諸道以出家而利生。
雖随出家。
不随彼見。
斷染見故。
經。
或作日月天(至)饒益諸有情。
贊曰。
下七頌除憂苦。
有四。
此一頌為有情及物随時而利濟。
經。
能于疾疫劫(至)欣然無恚害。
贊曰。
此三頌屬三災以救生。
經。
能于大戰陳(至)勸發菩提心。
贊曰。
此一頌勸怨因國以和好仍令發心。
經。
諸佛土無量(至)利樂名本生。
贊曰。
此二頌往惡道而救。
佛土地獄。
故菩薩救他。
亦無邊。
彼背正法。
而行衆惡。
故堕地獄。
亦複無邊。
悲速拔苦。
慈與安樂。
現為大魚。
于鱗甲内。
養諸小蟲。
而令啖食。
現為鹿王。
救懷孕鹿。
現為飛雉。
救諸被燒諸有情類。
如是往利樂。
此成佛已。
名為本生。
正是菩薩本生事故。
經。
示受于諸欲(至)後令修佛智。
贊曰。
此三頌現善巧。
有二。
初二頌現二善巧。
一受欲境而修定。
二擾亂惡魔令不得便。
下重釋初受欲修定。
第三頌。
示為淫女。
勸修佛智。
合有三種之善巧也。
經。
或為城邑宰宰(至)令趣大菩提。
贊曰。
下有七頌。
濟危。
分六。
此有二。
一為尊能利下。
初頌也。
二現财乃施貧後頌也。
經。
于諸憍慢者(至)令發菩提心。
贊曰。
此有二。
一有力除憍慢。
二巧便斷恐怖。
悸者怖也。
驚恐怯怖。
善巧安慰。
仍令發心。
經。
現作五通仙(至)皆能善修學。
贊曰。
此有二。
一自現為仙。
淨修梵行。
勸衆生類。
住戒忍慈。
二見乏供侍。
方便事之。
随彼種種。
智慧方便。
進谏勸修。
愛樂正法。
令于菩薩修行方便皆能随學。
經。
如是無邊行(至)度脫無邊衆。
贊曰。
此一頌總答。
一無邊行業。
二無邊所行境。
三無邊智。
四以上三種度脫無邊衆。
由以智證境。
起無邊行。
度脫衆生。
經。
假令一切佛(至)都無有慧者。
贊曰。
此二頌結勸發心。
初頌結勝。
故贊不窮。
後頌勸之發心修學。
上來略解文之意況。
諸有智者。
思之可知。
不可以已未悟之心而反責于人也。
新舊同異。
一一應陳。
恐厭繁文。
故略而止。
不二法門品 菩提分品及此一品。
真實義處。
明自利門。
前品真實有為世俗事行。
此品真實無為出世理行。
利他之行。
必自利故。
欲證其理。
先修事故。
二者差别之義。
二與非二。
俱名為二。
一三四等。
名非二故。
花嚴等。
以一為二。
法自在等。
以二為二。
甚深覺等。
以三為二。
光幢等。
以五為二。
喜見等。
以六為二。
準執一等。
故皆是二。
此除分别及事差别。
名不二故。
借其二名。
表二及非二。
非由言二體唯诠二故。
初有十六。
菩薩以二為二。
後有十五。
以非二為二。
文殊師利。
以言心為二。
無垢稱以有說為二。
至下當知。
空理義雲。
空性無差。
俗妄有異。
今說真同性不同俗妄異。
故言不二法。
此空即門。
緣此能生真空智故。
談其真性。
非二非不二。
今遮妄二法。
故言不二法。
妄不生空智。
真空方可生。
遮彼非門。
故非門強說門。
此品廣明。
名不二法門品。
應理義雲。
俗事及所執妄謂皆有異。
真理非妄。
成非妄異。
今顯無相真如理唯是一。
恐聞一定一。
不說于一。
但遮妄異。
故言不二。
不二之理。
可軌可摸。
故名為法。
此能通生死無漏智解。
立以門名。
據實真如非不二。
非法非二法。
非門非不門。
遮二故強名不二。
遮非法故名法。
遮非門故名門。
此品廣明。
名不二法門品。
經。
時無垢稱(至)各随樂說。
贊曰。
品段有二。
初明不二法門。
後明利益。
初中複二。
初明說不二法門。
後明入不二法門。
無垢稱入不二法是。
說中又二。
初無垢稱問諸菩薩說不二法門。
後諸菩薩問妙吉祥說不二法門。
或三十一菩薩。
以分别執為二。
無分别理名不二。
智會此理。
名入不二。
文殊以言說為二。
離言法性名不二。
智達此性。
名入不二。
無垢以假智言說俱名為二。
諸法真如名為不二。
正智證真。
名入不二。
故故成各别。
初中複二。
初問。
後答。
此問也。
入者證也解也。
證解真理。
名入不二。
各随辨才。
随情樂說。
經。
時衆會中(至)次第而說。
贊曰。
下答有二。
初略。
後廣。
此略也。
經。
時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下廣。
合有三十一個菩薩。
别答前問。
一一答中。
文皆有四。
一标菩薩名。
二陳二法。
三明不二。
四總結之。
然空理義。
并以俗妄有二。
真空無二。
應理義雲。
皆以所執依他有二。
圓成真如實無有二。
此之二義。
言勢遮執解文雖同。
意況常别。
恐厭文繁。
更不别對。
一一疏條。
諸尋文者可具知也。
生滅為二理名不二。
證此無生正智名忍。
初地已上。
此忍證真如入不二。
空理義雲。
空無有二。
應理義雲。
理無事二。
以生滅二。
不分别故。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我我所分别名二。
無二理名不二。
證此無二理名入不二。
此下皆以理遮執二。
故言不二。
所以二中皆言分别。
舊經都無分别之言。
意存空理故。
經。
複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
有取者有著也。
無取者無著也。
有著無著分别為二。
著有著。
有所得。
有所得故有增減。
有增故有起作。
有減故有息滅。
若了證無著。
即無所得。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