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五(末)
關燈
小
中
大
經。
雖複現處(至)度諸世間。
贊曰。
口不道忠信之言為頑。
心不測德義之理曰嚣。
雖現處此愚癡類中。
而具才辨總持念慧。
雖現耶道處外道等中。
而以正道化度一切。
經。
雖複現處(至)生死相續。
贊曰。
第七有三句。
中修不住行。
此二不住生死涅槃。
舊有二句。
處生死能永斷。
處涅槃能不住故。
經。
雖複現處(至)相續無斷。
贊曰。
此一不住因之與果。
雖現得果。
仍修因行。
經。
唯妙吉祥(至)到究竟趣。
贊曰。
第二結也。
經。
時無垢稱(至)願為略說。
贊曰。
自下第二無垢發問便明如來之種。
有四。
一問。
二答。
三征。
四釋。
此問也。
種者因。
性者類。
佛因體類。
名如來種性。
經。
妙吉祥言(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
二答有二。
初别說。
後結略。
别說有二。
初别陳。
後類說。
此别陳有四也。
佛性之義。
乃有多端。
且涅槃雲。
或有佛性。
善根人有。
闡提人無。
或有佛性。
闡提人有。
善根人無。
或有佛性。
二人俱有。
或有佛性。
二人俱無。
故涅槃雲。
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一切善不善法。
皆名佛性。
此經亦言塵勞之輩為如來種性。
種性有二。
一無漏。
二有漏。
無漏有二。
一無為性。
勝鬘經雲。
在纏名如來藏。
出纏為法身。
涅槃雲。
師子吼者。
是決定說。
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二有因緣性。
在纏名多聞熏習法爾種子。
出纏名報身。
楞伽經雲。
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
具足無漏熏習法故。
名不空如來藏。
勝鬘依無為義。
煩惱為能覆藏。
真理為所覆藏。
楞伽依有為義。
阿賴耶識為能攝藏。
種子名所攝藏。
二種能藏。
二種所藏。
皆名如來藏。
有漏有二。
皆增上緣。
一加行善者。
随順性。
随增長無漏種故。
二餘不善者。
違背性。
違背障礙無漏法故。
因斷于此。
而得菩提。
由此煩惱能覆真理。
由現起此增功德故。
名如來藏。
由具二義。
故此不善名如來藏。
是故教雲。
未得菩提持。
菩提為煩惱。
不覺故迷。
後處苦故。
既得菩提已。
煩惱為菩提。
不迷故覺。
因斷彼緣得菩提故。
僞身種性。
即薩迦耶見所緣五蘊身也。
有愛者。
潤後有愛。
由身見本。
無明為因。
有愛為因。
三界生死。
以為種性。
三毒四倒。
後随之起。
亦皆如是。
經。
如是所有(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
此類說也。
五蓋六處八耶十不善業道。
并如前說。
七識住者。
一身異相異。
如人欲界天及初靜慮。
除劫初起想。
謂苦樂不苦樂想。
二身異想一。
如梵衆天。
謂劫初起。
形貌既殊。
同想梵王為衆生父。
三身一想異。
如第二靜慮。
身貌不殊。
樂舍交雜。
四身一想一。
謂第三靜慮。
唯有樂想。
故名想一。
初靜慮中。
由染污想。
故言想一。
第二靜慮。
由二善想。
故名想異。
第三靜慮。
由異熟想。
故名想一。
上四識住已。
其下三無色。
名别自成。
五蘊四蘊。
如其所應。
是名識住。
餘處損識。
不立識住。
惡趣重苦。
第四靜。
無想定天。
非想地中。
有滅盡定。
能壞于識。
令相續斷。
故非識住。
又有别解。
如俱舍第八頌曰。
身異及想異。
身異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并無色下三。
故識住有七。
餘非有損壞。
九惱事者。
體皆即嗔。
愛我怨家。
憎我親友。
及我己身。
為三種。
三世各三。
此九能惱衆生之事。
名九惱事。
經。
以要言之(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
此結略也。
不能具說。
是故要言。
一切煩惱惡不善法。
皆名佛種。
此前所說。
僞身識住。
是有滿果。
不善業道。
是有漏業。
所餘一切。
皆是煩惱。
除善順因。
略攝所餘生死法盡。
經。
無垢稱言(至)作如是說。
贊曰。
第三征也。
種者因義。
能生了因。
不善性乖。
如何為種。
故問此說何密意耶。
言甚難了。
經。
妙吉祥言(至)正等覺心。
贊曰。
第四釋中有二。
初廣釋。
後贊歎。
初中有二。
初釋。
後結。
釋中有三。
初喻高原花不生卑濕方能起。
二喻空中不種植處方生長。
三喻依海有勝寶非海即無珍。
初中有三。
一法。
二喻。
三合。
此法也。
正性者谛理也。
入者預也。
生謂異生。
離此異生。
名為離生。
位謂位次。
預在谛理。
離異生位。
即預流等。
非彼能發正等覺心。
要住煩惱。
方能發故。
此文多說。
未發心前二乘聖者。
非諸二乘畢竟不發。
又此多依猛利速疾超越發心。
故說二乘不能發心。
非二乘者不趣大也。
法華三周授聲聞記。
涅槃亦說須陀涅人八萬劫到。
乃至辟支十千劫到。
又雲所言到者。
到阿耨菩提心。
又雲我于一時。
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
能為衆生。
作大寂靜。
永斷一切結縛愁苦苦及苦因。
令一切衆生到于一有。
我諸弟子。
不解我意。
作如是言。
如來說一切衆生皆得佛道。
乃至廣說。
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背不得佛道。
皆不解我意。
故知二乘亦有得者。
如論廣說。
故言不得一向為論。
經。
譬如高原(至)此四種花。
贊曰。
喻也。
殟缽羅。
青色也。
缽持摩黃色也。
拘母陀赤色。
奔茶利白色也。
此乃四色蓮花。
經。
如是聲聞(至)諸佛法故。
贊曰。
合也。
二乘如原。
不能生故。
煩惱如泥。
能生花故。
由惑覆理。
理顯道生。
道如花故。
煩惱礙智。
斷之智生。
智如花故。
由起煩惱。
利樂衆生。
增長智慧。
慧如花故。
經。
又善男子(至)乃得生長。
贊曰。
下第二喻。
初喻。
後法。
此喻也。
經。
如是聲開(至)諸佛法也。
贊曰。
此法也。
二乘如空。
不可種植。
以無我故。
身見如地。
能生善故。
二乘證空。
不能進修。
為我出世。
不濟度衆。
不生能進修故。
經。
又善男子(至)無價珍寶。
贊曰。
下第三喻。
初喻。
後法。
此喻也。
經。
不入生死(至)一切智心。
贊曰。
此法也。
要入惑海。
識之起之及斷之故。
方發起大心。
經。
是故當知(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
第二結也。
經。
爾時尊者(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
二贊歎也。
有三。
初贊标舉。
次釋所由。
後結成義。
此初文也。
善說總也。
實。
如。
無異。
三語别也。
初中後三。
前三譬喻。
如次配之。
或如次配煩惱業苦。
或言不虛名實。
言順義名如。
更無别名無異。
經。
所以者何(至)正等覺心。
贊曰。
下釋所由。
有二。
初略。
後廣。
略中有二。
初明不能。
後明設能。
此初也。
相續者身。
心身之中。
煩惱種子。
已斷憔敗。
厭心不切。
行心不猛。
故不能也。
經。
甯可成就(至)究竟解脫。
贊曰。
此明設能。
設。
造無間業者。
能。
發心非二乘等。
經。
所以者何(至)永無此能。
贊曰。
下廣有二。
初釋前。
後喻顯。
此釋前也。
成就已下。
廣上設能。
我等以下。
廣上不能。
文意可解。
法花會前。
心猶未猛。
不能自知。
故自謙責。
經。
如缺根士(至)諸佛妙法。
贊曰。
此喻顯也。
随缺五根。
于五境中。
無能受用。
諸阿羅漢。
缺煩惱根。
故于佛法。
不志求也。
經。
是故異生(至)終不能報。
贊曰。
結成前義。
初略。
後廣。
此略也。
經。
所以者何(至)一切佛法。
贊曰。
下廣結成。
初廣異生報恩。
後廣二乘不能。
此初文也。
異生能速疾猛利發心修行。
頓證成辨佛法。
二乘不能。
故涅槃雲。
須陀洹八萬劫到。
乃至辟支十千劫到。
今說速疾猛利損發。
二乘不能。
非全不能。
又說。
決定性不能。
非不定性。
又說。
多分不能。
非全不能。
經。
聲聞獨覺(至)正等覺心。
贊曰。
此廣二乘不能。
義如前說。
經。
爾時衆中(至)皆何所在。
贊曰。
自下第三善現為問廣明菩提業。
有二。
初問。
後答。
此問也。
經。
時無垢稱(至)思空勝義舍。
贊曰。
下答。
有四十二頌。
分二。
初四十頌正答前問。
後二頌結勸發心。
發答前問中。
三十九頌别答。
後一頌總答。
三十九頌别答之中。
分三。
初十二頌。
以出世法随配世法。
以答前問。
次有上頌。
以出世行随配事世。
以答前問。
後有二十二頌。
示随世事。
以答前問。
雖事亦有親族之類。
欲令有情欣德修行。
故假德行。
以配臣僚。
或初明行。
次明境。
後明智。
故下總答雲。
如是無邊行及無邊所行無邊智圓滿以度諸衆生。
初段分二。
初三頌半。
以出世法。
随配有情。
後八頌半。
以出世法。
随配非情。
有情有五。
一父母。
二妻子。
三仆使。
四親友。
五眷屬。
或分為十。
開父母妻子男女舍妓女别故。
雖舍一種。
亦是非情。
理為本依。
故此先說。
從宗為論。
總名有情。
此初一頌有一。
謂父母。
第二頌有一。
謂妻子。
慧第六度無分别智。
衆善根本。
故名為母。
第七方便度為父。
後得智故。
世間菩薩諸佛導師生。
皆由此二智生故。
舊雲智度為母。
即第十度。
非衆德本。
如何為母。
故知智度無分别智。
非第十也。
法樂為妻聞法喜樂。
生善行故。
慈悲為女。
能柔知故。
谛法為男。
續果善故。
由聞谛教。
善法種生。
紹三寶故。
空理義雲。
世俗谛中諸有所思。
勝義谛空。
以為其舍。
一切菩薩之所歸故。
應理義雲。
諸所思空。
真如勝義。
以為其舍。
如來家有。
真如理也。
問。
佛地經說。
法樂為食。
何故此中說為妻也。
答。
據義名别。
彼據任持。
故名為食。
此據能生。
故名為妻。
亦不相違。
法花經言。
慈悲心為室諸法空為坐。
何故此中以空為舍。
二各别故。
有為及無為。
勝劣舍别故。
經。
煩惱為賤隸(至
雖複現處(至)度諸世間。
贊曰。
口不道忠信之言為頑。
心不測德義之理曰嚣。
雖現處此愚癡類中。
而具才辨總持念慧。
雖現耶道處外道等中。
而以正道化度一切。
經。
雖複現處(至)生死相續。
贊曰。
第七有三句。
中修不住行。
此二不住生死涅槃。
舊有二句。
處生死能永斷。
處涅槃能不住故。
經。
雖複現處(至)相續無斷。
贊曰。
此一不住因之與果。
雖現得果。
仍修因行。
經。
唯妙吉祥(至)到究竟趣。
贊曰。
第二結也。
經。
時無垢稱(至)願為略說。
贊曰。
自下第二無垢發問便明如來之種。
有四。
一問。
二答。
三征。
四釋。
此問也。
種者因。
性者類。
佛因體類。
名如來種性。
經。
妙吉祥言(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
二答有二。
初别說。
後結略。
别說有二。
初别陳。
後類說。
此别陳有四也。
佛性之義。
乃有多端。
且涅槃雲。
或有佛性。
善根人有。
闡提人無。
或有佛性。
闡提人有。
善根人無。
或有佛性。
二人俱有。
或有佛性。
二人俱無。
故涅槃雲。
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一切善不善法。
皆名佛性。
此經亦言塵勞之輩為如來種性。
種性有二。
一無漏。
二有漏。
無漏有二。
一無為性。
勝鬘經雲。
在纏名如來藏。
出纏為法身。
涅槃雲。
師子吼者。
是決定說。
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二有因緣性。
在纏名多聞熏習法爾種子。
出纏名報身。
楞伽經雲。
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
具足無漏熏習法故。
名不空如來藏。
勝鬘依無為義。
煩惱為能覆藏。
真理為所覆藏。
楞伽依有為義。
阿賴耶識為能攝藏。
種子名所攝藏。
二種能藏。
二種所藏。
皆名如來藏。
有漏有二。
皆增上緣。
一加行善者。
随順性。
随增長無漏種故。
二餘不善者。
違背性。
違背障礙無漏法故。
因斷于此。
而得菩提。
由此煩惱能覆真理。
由現起此增功德故。
名如來藏。
由具二義。
故此不善名如來藏。
是故教雲。
未得菩提持。
菩提為煩惱。
不覺故迷。
後處苦故。
既得菩提已。
煩惱為菩提。
不迷故覺。
因斷彼緣得菩提故。
僞身種性。
即薩迦耶見所緣五蘊身也。
有愛者。
潤後有愛。
由身見本。
無明為因。
有愛為因。
三界生死。
以為種性。
三毒四倒。
後随之起。
亦皆如是。
經。
如是所有(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
此類說也。
五蓋六處八耶十不善業道。
并如前說。
七識住者。
一身異相異。
如人欲界天及初靜慮。
除劫初起想。
謂苦樂不苦樂想。
二身異想一。
如梵衆天。
謂劫初起。
形貌既殊。
同想梵王為衆生父。
三身一想異。
如第二靜慮。
身貌不殊。
樂舍交雜。
四身一想一。
謂第三靜慮。
唯有樂想。
故名想一。
初靜慮中。
由染污想。
故言想一。
第二靜慮。
由二善想。
故名想異。
第三靜慮。
由異熟想。
故名想一。
上四識住已。
其下三無色。
名别自成。
五蘊四蘊。
如其所應。
是名識住。
餘處損識。
不立識住。
惡趣重苦。
第四靜。
無想定天。
非想地中。
有滅盡定。
能壞于識。
令相續斷。
故非識住。
又有别解。
如俱舍第八頌曰。
身異及想異。
身異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并無色下三。
故識住有七。
餘非有損壞。
九惱事者。
體皆即嗔。
愛我怨家。
憎我親友。
及我己身。
為三種。
三世各三。
此九能惱衆生之事。
名九惱事。
經。
以要言之(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
此結略也。
不能具說。
是故要言。
一切煩惱惡不善法。
皆名佛種。
此前所說。
僞身識住。
是有滿果。
不善業道。
是有漏業。
所餘一切。
皆是煩惱。
除善順因。
略攝所餘生死法盡。
經。
無垢稱言(至)作如是說。
贊曰。
第三征也。
種者因義。
能生了因。
不善性乖。
如何為種。
故問此說何密意耶。
言甚難了。
經。
妙吉祥言(至)正等覺心。
贊曰。
第四釋中有二。
初廣釋。
後贊歎。
初中有二。
初釋。
後結。
釋中有三。
初喻高原花不生卑濕方能起。
二喻空中不種植處方生長。
三喻依海有勝寶非海即無珍。
初中有三。
一法。
二喻。
三合。
此法也。
正性者谛理也。
入者預也。
生謂異生。
離此異生。
名為離生。
位謂位次。
預在谛理。
離異生位。
即預流等。
非彼能發正等覺心。
要住煩惱。
方能發故。
此文多說。
未發心前二乘聖者。
非諸二乘畢竟不發。
又此多依猛利速疾超越發心。
故說二乘不能發心。
非二乘者不趣大也。
法華三周授聲聞記。
涅槃亦說須陀涅人八萬劫到。
乃至辟支十千劫到。
又雲所言到者。
到阿耨菩提心。
又雲我于一時。
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
能為衆生。
作大寂靜。
永斷一切結縛愁苦苦及苦因。
令一切衆生到于一有。
我諸弟子。
不解我意。
作如是言。
如來說一切衆生皆得佛道。
乃至廣說。
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背不得佛道。
皆不解我意。
故知二乘亦有得者。
如論廣說。
故言不得一向為論。
經。
譬如高原(至)此四種花。
贊曰。
喻也。
殟缽羅。
青色也。
缽持摩黃色也。
拘母陀赤色。
奔茶利白色也。
此乃四色蓮花。
經。
如是聲聞(至)諸佛法故。
贊曰。
合也。
二乘如原。
不能生故。
煩惱如泥。
能生花故。
由惑覆理。
理顯道生。
道如花故。
煩惱礙智。
斷之智生。
智如花故。
由起煩惱。
利樂衆生。
增長智慧。
慧如花故。
經。
又善男子(至)乃得生長。
贊曰。
下第二喻。
初喻。
後法。
此喻也。
經。
如是聲開(至)諸佛法也。
贊曰。
此法也。
二乘如空。
不可種植。
以無我故。
身見如地。
能生善故。
二乘證空。
不能進修。
為我出世。
不濟度衆。
不生能進修故。
經。
又善男子(至)無價珍寶。
贊曰。
下第三喻。
初喻。
後法。
此喻也。
經。
不入生死(至)一切智心。
贊曰。
此法也。
要入惑海。
識之起之及斷之故。
方發起大心。
經。
是故當知(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
第二結也。
經。
爾時尊者(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
二贊歎也。
有三。
初贊标舉。
次釋所由。
後結成義。
此初文也。
善說總也。
實。
如。
無異。
三語别也。
初中後三。
前三譬喻。
如次配之。
或如次配煩惱業苦。
或言不虛名實。
言順義名如。
更無别名無異。
經。
所以者何(至)正等覺心。
贊曰。
下釋所由。
有二。
初略。
後廣。
略中有二。
初明不能。
後明設能。
此初也。
相續者身。
心身之中。
煩惱種子。
已斷憔敗。
厭心不切。
行心不猛。
故不能也。
經。
甯可成就(至)究竟解脫。
贊曰。
此明設能。
設。
造無間業者。
能。
發心非二乘等。
經。
所以者何(至)永無此能。
贊曰。
下廣有二。
初釋前。
後喻顯。
此釋前也。
成就已下。
廣上設能。
我等以下。
廣上不能。
文意可解。
法花會前。
心猶未猛。
不能自知。
故自謙責。
經。
如缺根士(至)諸佛妙法。
贊曰。
此喻顯也。
随缺五根。
于五境中。
無能受用。
諸阿羅漢。
缺煩惱根。
故于佛法。
不志求也。
經。
是故異生(至)終不能報。
贊曰。
結成前義。
初略。
後廣。
此略也。
經。
所以者何(至)一切佛法。
贊曰。
下廣結成。
初廣異生報恩。
後廣二乘不能。
此初文也。
異生能速疾猛利發心修行。
頓證成辨佛法。
二乘不能。
故涅槃雲。
須陀洹八萬劫到。
乃至辟支十千劫到。
今說速疾猛利損發。
二乘不能。
非全不能。
又說。
決定性不能。
非不定性。
又說。
多分不能。
非全不能。
經。
聲聞獨覺(至)正等覺心。
贊曰。
此廣二乘不能。
義如前說。
經。
爾時衆中(至)皆何所在。
贊曰。
自下第三善現為問廣明菩提業。
有二。
初問。
後答。
此問也。
經。
時無垢稱(至)思空勝義舍。
贊曰。
下答。
有四十二頌。
分二。
初四十頌正答前問。
後二頌結勸發心。
發答前問中。
三十九頌别答。
後一頌總答。
三十九頌别答之中。
分三。
初十二頌。
以出世法随配世法。
以答前問。
次有上頌。
以出世行随配事世。
以答前問。
後有二十二頌。
示随世事。
以答前問。
雖事亦有親族之類。
欲令有情欣德修行。
故假德行。
以配臣僚。
或初明行。
次明境。
後明智。
故下總答雲。
如是無邊行及無邊所行無邊智圓滿以度諸衆生。
初段分二。
初三頌半。
以出世法。
随配有情。
後八頌半。
以出世法。
随配非情。
有情有五。
一父母。
二妻子。
三仆使。
四親友。
五眷屬。
或分為十。
開父母妻子男女舍妓女别故。
雖舍一種。
亦是非情。
理為本依。
故此先說。
從宗為論。
總名有情。
此初一頌有一。
謂父母。
第二頌有一。
謂妻子。
慧第六度無分别智。
衆善根本。
故名為母。
第七方便度為父。
後得智故。
世間菩薩諸佛導師生。
皆由此二智生故。
舊雲智度為母。
即第十度。
非衆德本。
如何為母。
故知智度無分别智。
非第十也。
法樂為妻聞法喜樂。
生善行故。
慈悲為女。
能柔知故。
谛法為男。
續果善故。
由聞谛教。
善法種生。
紹三寶故。
空理義雲。
世俗谛中諸有所思。
勝義谛空。
以為其舍。
一切菩薩之所歸故。
應理義雲。
諸所思空。
真如勝義。
以為其舍。
如來家有。
真如理也。
問。
佛地經說。
法樂為食。
何故此中說為妻也。
答。
據義名别。
彼據任持。
故名為食。
此據能生。
故名為妻。
亦不相違。
法花經言。
慈悲心為室諸法空為坐。
何故此中以空為舍。
二各别故。
有為及無為。
勝劣舍别故。
經。
煩惱為賤隸(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