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五(末)
關燈
小
中
大
贊曰。
此正釋有三。
一略例。
二廣成。
三引教。
此初也。
經。
如舍利子(至)而實非女。
贊曰。
此廣成也。
舉他顯自。
化女非實。
經。
世尊依此(至)非男非女。
贊曰。
此引教也。
相有男女。
實無男女。
事有男女。
理實無故。
言中一向。
故名密意。
經。
爾時天女(至)今何所在。
贊曰。
三還複本形。
有三。
一複形發問。
二依理為酬。
三贊揚引教。
此初也。
經。
舍利子言(至)無在無變。
贊曰。
依理為酬。
女相已無。
雲不在。
元非實女何所變。
又法性空。
何者在。
何者變。
舊雲。
無在無不在。
無有實女昔在今不在。
無實女。
何在不在。
經。
天曰尊者(至)是真佛諸。
贊曰。
贊揚引教。
法性本空。
何在何變。
又無如彼相。
立一切法。
悉皆無在。
新新生故。
無實自性。
雲何所變。
舊雲。
一切法亦無在無不在。
無實性故。
經。
時舍利子(至)當生何所。
贊曰。
下第四問沒生何處。
有四。
一問。
二答。
三難。
四通。
此問也。
不問所從。
但問所往者。
既言住此如住解脫。
故不問從。
唯問往也。
經。
天女答言(至)我當生彼。
贊曰。
二答也。
佛之化人。
當生之處。
哉當生彼。
經。
舍利子言(至)當所至處。
贊曰。
三難也。
化既非真。
無沒無生。
雲何今言當有生處。
經。
天曰尊者(至)當生何所。
贊曰。
空理義雲。
勝義谛中。
諸法有情。
既無體性。
當何所生。
應理義雲。
遍計所執法及有情。
都無實體。
當何所往。
況我化現而得有生。
經。
時舍利子(至)正等菩提。
贊曰。
下第五問證果時節。
有九。
此初問也。
汝于久近當得菩提。
當如何等。
經。
天女答言(至)久近亦爾。
贊曰。
亦答也。
如汝還成異生假者。
身中複起異生有漏。
如此久近。
當得菩提。
經。
舍利子言(至)異生之法。
贊曰。
三返答也。
無道理處所時位還成異生。
經。
天曰尊者(至)證菩提者。
贊曰。
四返成也。
真如理為大菩提。
故無住處。
亦無時位可能證得及能證者。
故般若雲。
實無少法名為菩提。
經。
舍利子言(至)已證當證。
贊曰。
五引教難。
現在現證。
未來當證。
過去已證。
經。
天曰尊者(至)超過三世。
贊曰。
六以理通。
經言三世當得菩提。
依世文字語言說有。
非依勝義真如菩提可有三世而言證得。
真如菩提過三世故。
經。
又舍利子(至)阿羅漢耶。
贊曰。
七又返問。
欲令義明。
故為此問。
經。
舍利子言(至)得無所得。
贊曰。
八答也。
從來不得今時證得解脫也。
從來謂得今無所得妄境也。
證無學時。
先不得者今得。
先得者今不得。
故名得無得。
又言不得即有所得。
若欲得者。
即無所得。
經。
天曰尊者(至)證無所證。
贊曰。
九釋成也。
菩提亦爾。
從來不證今證真如也。
無所證者今無所證所執也。
所證或妄境也。
經。
時無垢稱(至)永不退轉。
贊曰。
此第三段無垢贊歎。
初贊其德。
後釋為女。
所由此初也。
有六德。
一遇良緣。
二得神通力。
三得智慧。
四願滿足。
五得無生忍。
六至不退地。
經。
乘本願力(至)成熟有情。
贊曰。
此釋為女所由。
乘因本願。
随欲受生。
故居此室。
任物情宜。
故現為女。
菩提分品 方方品等下之五品。
利他勝行。
次上一品。
觀所化處。
次下二品。
真實義處。
明自利行。
初之一品。
真實有為世俗事行。
次後一品。
真實無為出世理行。
利他之後。
必自利故。
欲證其理。
先修事故。
菩提覺果。
分者因義。
得佛菩提之因位行。
今此廣明。
名菩提分。
非唯三十七菩提分也。
經。
時妙吉祥(至)到究竟趣。
贊曰。
品段有三。
初吉祥發問略明菩提之因。
次無垢發問便明如來之種。
後善現發問廣明菩提之業。
能到佛趣。
是菩提因。
正修行故。
能生因者。
是如來種。
談本性故。
法父母等。
是菩提業。
果已滿故。
無菩提因。
佛果何以為證。
無如來種。
覺分如何得生。
無父母等。
佛果何相圓滿。
故為三段。
初為順因。
次為建因。
後明果德。
未得菩提時。
善不善法皆名佛性。
故二皆因。
善為報身因。
不善為法身因。
故勝鬘雲。
有二種如來藏。
空智煩惱亦名如來藏也。
初中有四。
一問。
二答。
三征。
四釋。
此問也。
諸佛法者。
謂通因果。
究竟所趣。
即佛果中菩提涅槃。
雲何能到得覺因也。
非三十七菩提之分。
彼共三乘。
此不共故。
經。
無垢稱言(至)到究竟趣。
贊曰。
二答也。
凡夫所歸。
名之為趣。
聖人所歸。
非凡所趣。
遊此非趣。
名行非趣。
或趣有二。
所趣名趣。
謂佛果法。
能趣非趣。
菩提分是。
今修覺分能趣。
故言行于非趣。
行此非趣。
能到究竟趣。
舊雲行于非道。
道者趣也。
如五道等。
經。
妙吉祥言(至)行于非趣。
贊曰。
三征也。
經。
無垢稱言(至)煩惱塵垢。
贊曰。
四釋有二。
初釋。
後結。
釋中有三十三句。
大文分二。
初十九句。
不同凡夫行。
後有十四句。
不同二乘行。
然總分七。
初六句依趣離惡行。
次三句依根滅毒行。
次十句依障修度行。
次兩句依小修大行。
次五句依惡修吾行。
次四句依劣修勝行。
後三句中修不住行。
舊有三十一句。
初唯有五句。
末後唯二句故。
初六句依趣離惡行中。
初二句地獄。
一句傍生。
一句阿素洛。
一句餓鬼。
一句天趣。
略無人趣及色界天。
舊經亦有色界天者。
锖也。
此舉最勝難修處。
故無人及色界諸天。
菩薩常依二處化故。
易而不論。
此初二句。
依地獄也。
五無間者。
謂殺父害母等五重逆業。
此通三乘。
若唯大乘。
破塔寺等。
無間生彼。
既生彼已。
受苦無間。
故名無間。
生五無間。
必是極惡。
多起恚惱忿恨毒心。
菩薩生彼。
利衆生故。
無恚惱心。
菩提分也。
那洛迦者。
此雲惡者。
奈落迦者。
此雲苦器舊雲地獄。
生苦器者。
名為惡者。
有情生彼。
煩惱塵垢。
必是極重。
菩薩生彼。
塵垢皆無。
此最下。
所餘地獄。
以下諸句。
言行彼者。
皆是菩薩随類化生。
示行惡處。
示起惡法。
而能于彼無所作。
事菩提分也。
一切準知。
更不重釋。
經。
雖複行于(至)傲慢故逸。
贊曰。
旁生名黑闇。
非天多自特。
傲慢憍逸。
菩薩皆離。
經。
雖複行于(至)不樂趣向。
贊曰。
焰魔者。
此雲靜息。
舊雲閻羅也。
地下過五百由旬。
有焰魔王國。
其王或不退菩薩所作。
或有情為之。
凡處焰魔者。
多不嚴勝因。
菩薩生彼。
能集福慧。
得無色定寂靜解脫。
多樂趣向彼定彼生。
菩薩行彼。
不樂定生。
經。
雖複行于(至)而自調伏。
贊曰。
第二有三句。
依根滅毒行。
貪于所欲多生染著。
嗔于有情非情境中多生恚害。
癡于一切黑暗無知不自調伏。
菩薩雖行三不善根。
而皆能滅此三毒性。
經。
雖複示行(至)見大怖畏。
贊曰。
第三有十句。
依障修度行。
此初二句。
雖複悭貪。
布施财位。
不顧身命。
雖示犯戒。
而立清涼十二杜多。
少欲不多求。
知足更不求。
八大人覺等及戒四支小罪大怖。
杜多者。
除棄義。
棄諸惡故。
如聲聞地及别經說。
八大人覺。
如涅槃遺教。
具戒四支。
如決擇分。
經。
雖複示行(至)精進無智。
贊曰。
雖示行嗔。
安住慈悲。
安忍無恚。
雖行懈怠。
修善無休。
經。
雖複示行(至)波羅密多。
贊曰。
雖示根亂。
而常恬寂靜默住定。
雖示惡慧。
常達一切信所信境。
至慧到彼岸。
經。
雖複示行(至)濟度憍梁。
贊曰。
谄曲詐僞令他歡喜。
障方便善巧。
菩薩雖示谄曲詐僞。
而能修習方便善巧。
亦今他喜。
由憍慢故。
多起密語。
自恣陵他。
起世耶願。
障大妙願。
菩薩示行憍慢耶願。
而成濟度出世橋梁妙願。
能為濟拔。
能為橋梁。
度有情故。
如世願言無病長壽。
菩薩亦随而咒願之。
意符出世。
為世橋梁。
經。
雖複示行(至)不随他緣。
贊曰。
雖起煩惱。
而成勝力。
性淨無染。
雖示衆魔。
證佛覺慧。
不随魔縛。
随他緣者。
随他緣縛。
上十九句。
不同凡夫行。
後十四句。
不同二乘行。
二乘得有貪鈌根等諸惡劣故。
曲分為七。
其義分明。
經。
雖複示行(至)成熟有情。
贊曰。
第四有兩句。
依小修大行。
聲聞自利。
不濟衆生。
菩薩處之。
為他說法。
獨覺亦爾。
無大慈悲。
菩薩有之。
成熟有情。
經。
雖複現處(至)妙色嚴身。
贊曰。
第五有五句。
依惡修善行。
雖處貧窮。
而得珍寶之手。
出之無盡。
雖示缺根。
而具相好。
相有其惡。
心實得善故。
經。
雖複現處(至)福慧資糧。
贊曰。
雖示現處卑賤家生。
實生清淨法界佛家。
種姓尊貴。
修福慧因。
經。
雖複現處(至)超諸死畏。
贊曰。
雖現身處羸疲劣弱醜陋之形衆所憎惡。
而得勝妙那羅延天身。
那羅延天身。
最為第一。
衆所樂見。
雖現老病。
而能離此根本業惑。
超生死中五種怖畏。
經。
雖複現處(至)遠離之行。
贊曰。
第六有四句。
依劣修勝行。
預流一來。
尚有五劣。
菩薩不爾。
所餘皆通。
無學有之。
現作質易。
而觀無常。
不生貪著。
息諸希求。
雖處戲具。
而出五欲淤泥之中。
修遠離行。
此正釋有三。
一略例。
二廣成。
三引教。
此初也。
經。
如舍利子(至)而實非女。
贊曰。
此廣成也。
舉他顯自。
化女非實。
經。
世尊依此(至)非男非女。
贊曰。
此引教也。
相有男女。
實無男女。
事有男女。
理實無故。
言中一向。
故名密意。
經。
爾時天女(至)今何所在。
贊曰。
三還複本形。
有三。
一複形發問。
二依理為酬。
三贊揚引教。
此初也。
經。
舍利子言(至)無在無變。
贊曰。
依理為酬。
女相已無。
雲不在。
元非實女何所變。
又法性空。
何者在。
何者變。
舊雲。
無在無不在。
無有實女昔在今不在。
無實女。
何在不在。
經。
天曰尊者(至)是真佛諸。
贊曰。
贊揚引教。
法性本空。
何在何變。
又無如彼相。
立一切法。
悉皆無在。
新新生故。
無實自性。
雲何所變。
舊雲。
一切法亦無在無不在。
無實性故。
經。
時舍利子(至)當生何所。
贊曰。
下第四問沒生何處。
有四。
一問。
二答。
三難。
四通。
此問也。
不問所從。
但問所往者。
既言住此如住解脫。
故不問從。
唯問往也。
經。
天女答言(至)我當生彼。
贊曰。
二答也。
佛之化人。
當生之處。
哉當生彼。
經。
舍利子言(至)當所至處。
贊曰。
三難也。
化既非真。
無沒無生。
雲何今言當有生處。
經。
天曰尊者(至)當生何所。
贊曰。
空理義雲。
勝義谛中。
諸法有情。
既無體性。
當何所生。
應理義雲。
遍計所執法及有情。
都無實體。
當何所往。
況我化現而得有生。
經。
時舍利子(至)正等菩提。
贊曰。
下第五問證果時節。
有九。
此初問也。
汝于久近當得菩提。
當如何等。
經。
天女答言(至)久近亦爾。
贊曰。
亦答也。
如汝還成異生假者。
身中複起異生有漏。
如此久近。
當得菩提。
經。
舍利子言(至)異生之法。
贊曰。
三返答也。
無道理處所時位還成異生。
經。
天曰尊者(至)證菩提者。
贊曰。
四返成也。
真如理為大菩提。
故無住處。
亦無時位可能證得及能證者。
故般若雲。
實無少法名為菩提。
經。
舍利子言(至)已證當證。
贊曰。
五引教難。
現在現證。
未來當證。
過去已證。
經。
天曰尊者(至)超過三世。
贊曰。
六以理通。
經言三世當得菩提。
依世文字語言說有。
非依勝義真如菩提可有三世而言證得。
真如菩提過三世故。
經。
又舍利子(至)阿羅漢耶。
贊曰。
七又返問。
欲令義明。
故為此問。
經。
舍利子言(至)得無所得。
贊曰。
八答也。
從來不得今時證得解脫也。
從來謂得今無所得妄境也。
證無學時。
先不得者今得。
先得者今不得。
故名得無得。
又言不得即有所得。
若欲得者。
即無所得。
經。
天曰尊者(至)證無所證。
贊曰。
九釋成也。
菩提亦爾。
從來不證今證真如也。
無所證者今無所證所執也。
所證或妄境也。
經。
時無垢稱(至)永不退轉。
贊曰。
此第三段無垢贊歎。
初贊其德。
後釋為女。
所由此初也。
有六德。
一遇良緣。
二得神通力。
三得智慧。
四願滿足。
五得無生忍。
六至不退地。
經。
乘本願力(至)成熟有情。
贊曰。
此釋為女所由。
乘因本願。
随欲受生。
故居此室。
任物情宜。
故現為女。
菩提分品 方方品等下之五品。
利他勝行。
次上一品。
觀所化處。
次下二品。
真實義處。
明自利行。
初之一品。
真實有為世俗事行。
次後一品。
真實無為出世理行。
利他之後。
必自利故。
欲證其理。
先修事故。
菩提覺果。
分者因義。
得佛菩提之因位行。
今此廣明。
名菩提分。
非唯三十七菩提分也。
經。
時妙吉祥(至)到究竟趣。
贊曰。
品段有三。
初吉祥發問略明菩提之因。
次無垢發問便明如來之種。
後善現發問廣明菩提之業。
能到佛趣。
是菩提因。
正修行故。
能生因者。
是如來種。
談本性故。
法父母等。
是菩提業。
果已滿故。
無菩提因。
佛果何以為證。
無如來種。
覺分如何得生。
無父母等。
佛果何相圓滿。
故為三段。
初為順因。
次為建因。
後明果德。
未得菩提時。
善不善法皆名佛性。
故二皆因。
善為報身因。
不善為法身因。
故勝鬘雲。
有二種如來藏。
空智煩惱亦名如來藏也。
初中有四。
一問。
二答。
三征。
四釋。
此問也。
諸佛法者。
謂通因果。
究竟所趣。
即佛果中菩提涅槃。
雲何能到得覺因也。
非三十七菩提之分。
彼共三乘。
此不共故。
經。
無垢稱言(至)到究竟趣。
贊曰。
二答也。
凡夫所歸。
名之為趣。
聖人所歸。
非凡所趣。
遊此非趣。
名行非趣。
或趣有二。
所趣名趣。
謂佛果法。
能趣非趣。
菩提分是。
今修覺分能趣。
故言行于非趣。
行此非趣。
能到究竟趣。
舊雲行于非道。
道者趣也。
如五道等。
經。
妙吉祥言(至)行于非趣。
贊曰。
三征也。
經。
無垢稱言(至)煩惱塵垢。
贊曰。
四釋有二。
初釋。
後結。
釋中有三十三句。
大文分二。
初十九句。
不同凡夫行。
後有十四句。
不同二乘行。
然總分七。
初六句依趣離惡行。
次三句依根滅毒行。
次十句依障修度行。
次兩句依小修大行。
次五句依惡修吾行。
次四句依劣修勝行。
後三句中修不住行。
舊有三十一句。
初唯有五句。
末後唯二句故。
初六句依趣離惡行中。
初二句地獄。
一句傍生。
一句阿素洛。
一句餓鬼。
一句天趣。
略無人趣及色界天。
舊經亦有色界天者。
锖也。
此舉最勝難修處。
故無人及色界諸天。
菩薩常依二處化故。
易而不論。
此初二句。
依地獄也。
五無間者。
謂殺父害母等五重逆業。
此通三乘。
若唯大乘。
破塔寺等。
無間生彼。
既生彼已。
受苦無間。
故名無間。
生五無間。
必是極惡。
多起恚惱忿恨毒心。
菩薩生彼。
利衆生故。
無恚惱心。
菩提分也。
那洛迦者。
此雲惡者。
奈落迦者。
此雲苦器舊雲地獄。
生苦器者。
名為惡者。
有情生彼。
煩惱塵垢。
必是極重。
菩薩生彼。
塵垢皆無。
此最下。
所餘地獄。
以下諸句。
言行彼者。
皆是菩薩随類化生。
示行惡處。
示起惡法。
而能于彼無所作。
事菩提分也。
一切準知。
更不重釋。
經。
雖複行于(至)傲慢故逸。
贊曰。
旁生名黑闇。
非天多自特。
傲慢憍逸。
菩薩皆離。
經。
雖複行于(至)不樂趣向。
贊曰。
焰魔者。
此雲靜息。
舊雲閻羅也。
地下過五百由旬。
有焰魔王國。
其王或不退菩薩所作。
或有情為之。
凡處焰魔者。
多不嚴勝因。
菩薩生彼。
能集福慧。
得無色定寂靜解脫。
多樂趣向彼定彼生。
菩薩行彼。
不樂定生。
經。
雖複行于(至)而自調伏。
贊曰。
第二有三句。
依根滅毒行。
貪于所欲多生染著。
嗔于有情非情境中多生恚害。
癡于一切黑暗無知不自調伏。
菩薩雖行三不善根。
而皆能滅此三毒性。
經。
雖複示行(至)見大怖畏。
贊曰。
第三有十句。
依障修度行。
此初二句。
雖複悭貪。
布施财位。
不顧身命。
雖示犯戒。
而立清涼十二杜多。
少欲不多求。
知足更不求。
八大人覺等及戒四支小罪大怖。
杜多者。
除棄義。
棄諸惡故。
如聲聞地及别經說。
八大人覺。
如涅槃遺教。
具戒四支。
如決擇分。
經。
雖複示行(至)精進無智。
贊曰。
雖示行嗔。
安住慈悲。
安忍無恚。
雖行懈怠。
修善無休。
經。
雖複示行(至)波羅密多。
贊曰。
雖示根亂。
而常恬寂靜默住定。
雖示惡慧。
常達一切信所信境。
至慧到彼岸。
經。
雖複示行(至)濟度憍梁。
贊曰。
谄曲詐僞令他歡喜。
障方便善巧。
菩薩雖示谄曲詐僞。
而能修習方便善巧。
亦今他喜。
由憍慢故。
多起密語。
自恣陵他。
起世耶願。
障大妙願。
菩薩示行憍慢耶願。
而成濟度出世橋梁妙願。
能為濟拔。
能為橋梁。
度有情故。
如世願言無病長壽。
菩薩亦随而咒願之。
意符出世。
為世橋梁。
經。
雖複示行(至)不随他緣。
贊曰。
雖起煩惱。
而成勝力。
性淨無染。
雖示衆魔。
證佛覺慧。
不随魔縛。
随他緣者。
随他緣縛。
上十九句。
不同凡夫行。
後十四句。
不同二乘行。
二乘得有貪鈌根等諸惡劣故。
曲分為七。
其義分明。
經。
雖複示行(至)成熟有情。
贊曰。
第四有兩句。
依小修大行。
聲聞自利。
不濟衆生。
菩薩處之。
為他說法。
獨覺亦爾。
無大慈悲。
菩薩有之。
成熟有情。
經。
雖複現處(至)妙色嚴身。
贊曰。
第五有五句。
依惡修善行。
雖處貧窮。
而得珍寶之手。
出之無盡。
雖示缺根。
而具相好。
相有其惡。
心實得善故。
經。
雖複現處(至)福慧資糧。
贊曰。
雖示現處卑賤家生。
實生清淨法界佛家。
種姓尊貴。
修福慧因。
經。
雖複現處(至)超諸死畏。
贊曰。
雖現身處羸疲劣弱醜陋之形衆所憎惡。
而得勝妙那羅延天身。
那羅延天身。
最為第一。
衆所樂見。
雖現老病。
而能離此根本業惑。
超生死中五種怖畏。
經。
雖複現處(至)遠離之行。
贊曰。
第六有四句。
依劣修勝行。
預流一來。
尚有五劣。
菩薩不爾。
所餘皆通。
無學有之。
現作質易。
而觀無常。
不生貪著。
息諸希求。
雖處戲具。
而出五欲淤泥之中。
修遠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