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五(本)
關燈
小
中
大
聞者意緣教也。
此四皆依有漏差别心而建立之。
故說真如非見聞等。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十不求惡業煩惱所為法諸無漏法。
非是惡業煩惱所為。
故名無為。
本求此故。
或唯真如。
名為無為。
法根本故。
經。
是故舍利子(至)應無所求。
贊曰。
此結成求法。
諸求法者。
不求一切諸非法法。
于非法法。
應無所求。
于是法中。
無求而求。
是為求法。
經。
說是法時(至)得眼淨。
贊曰。
此第四段。
時衆獲益。
得預流果。
經。
時無垢稱(至)大師子座。
贊曰。
自下第三顯不思議。
有二。
初現不思議事。
後說不思議事。
有解脫名不可思議下是。
現不思議事中。
有四。
初問座方三吉祥示處。
三正明設座。
四鹙子贊揚。
文可知也。
此間座方。
問曰。
何故初責求法非座。
後問座方。
方将設置。
答。
理應求真非俗。
所以初訖順機。
所以今設。
經。
妙吉祥言(至)安隐住持。
贊曰。
吉祥示處有二。
初示。
後贊。
示中有九。
一示處所。
東方。
二示道遠。
三十六競伽沙佛國。
三示佛國。
山幢。
四示佛。
山燈王。
五示安樂。
現在住持。
六示佛量。
八十四億逾僐那。
七示座量。
六十八億逾僐那。
八示菩薩量。
四十二億逾僐那。
九示座量。
三十四億逾僐那。
此文有五。
别僐配可知。
經。
其佛身長(至)逾繕那量。
贊曰。
此文有四。
經。
居士當知(至)具諸功德。
贊曰。
此贊座勝。
示之令取此。
或示化相主。
或示他寂土。
所以身座量皆大矣。
經。
時無垢稱(至)自在神通。
贊曰。
自下第三正明設座。
大文有三。
初明起通。
次明座至。
後勸就座。
此初文也。
八地以上。
恒在定中。
順俗起通攝念入定。
經。
即時東方(至)無垢稱室。
贊曰。
下明座至有三。
初明座至。
次明奇特。
後明含容。
此初文也。
應時衆數。
有三十二億。
顯座非實。
神力所緻。
乘空而來。
經。
此誰菩薩(至)既所未聞。
贊曰。
此時奇特。
聞能聞遠。
昔所。
見見近。
昔所未見。
能見近遠之間。
俱未有也。
故為奇特。
經。
其室欲然(至)不相妨礙。
贊曰。
下明含容有二。
初明室變容座。
後明世界不迮。
此初文也。
室廣為大。
淨而非穢。
諸獅子座。
悉能含容。
令小為大。
十八變中舒也。
或小能納大名廣。
非變為大也。
經。
廣嚴大城(至)前後無異。
頌曰。
此明世界不迮。
瞻部界小。
座量極大。
二共一處。
不相妨礙。
小界不為大座所便為迫迮。
故悉如本。
初後無二。
十八變中。
衆像入身之所攝也。
問。
何故方丈變之令廣。
世界極小不變令大。
答。
方丈别室。
衆集變之。
世界遍處。
故不須變。
計室論座。
大于世界。
神力任情。
有變不變。
經。
時無垢稱(至)就師子坐。
贊曰。
自下第三正勸就座。
有二。
初勸吉祥就座。
後勸餘人就座。
此初文也。
吉祥神力。
不待他令。
禮賓之法。
勸須就座。
所以勸也。
經。
與諸菩薩(至)稱師子座。
贊曰。
下勸餘人就座。
有二。
初勸。
後坐。
此勸也。
道力不高。
勸現神力。
恐不相稱。
故令變身。
經。
其得神通(至)端嚴而坐。
贊曰。
下明就座有二。
初明菩薩就座。
後明聲聞就座。
初中複二。
初明自能。
後顯他力。
此初文也。
身座相稱。
故名端嚴。
經。
其新學菩薩(至)師子之座。
贊曰。
下顯他方有三。
初不能。
次說利。
後方得。
此不能也。
住地前故。
經。
時無垢稱(至)得五神通。
贊曰。
此說利故。
得世五通。
經。
即以神力(至)端嚴而坐。
贊曰。
此方得也。
經。
其中複有(至)師子之座。
贊曰。
下明聲聞就座。
有五。
初不能。
二征诘。
三答屈。
四說利。
五方得。
此初不能。
二乘神力。
雖至大千。
他力所持。
而不能座。
或不現神通。
任身欲坐。
坐既高廣。
是以不能。
經。
時無垢稱(至)不升此座。
贊曰。
此征诘也。
聲聞極多。
難以對悟。
鹙子上首。
所以偏告。
欲令彼知聲聞道故。
經。
舍利子言(至)五不能升。
贊曰。
三答屈也。
座越已分。
故不能升。
經。
無垢稱言(至)方可得座。
贊曰。
四說利也。
座燈王。
故令禮敬。
要加神力。
方能升故。
顯歸敬者願必滿故。
顯佛加持辨善事故。
然前菩薩說令得通。
方升寶座。
機位堪故。
今諸聲聞禮佛而坐。
非得通者。
根未堪故。
經。
時大聲聞(至)端嚴而坐。
贊曰。
五方得也。
身坐相稱。
名端嚴坐。
謝座歸憑。
顯非勝道。
令發心故。
成唯識雲。
若定等力所變。
身器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由此準知。
座量及身他神力引。
識随大小。
變之無爽。
經。
舍利子言(至)不相妨礙。
贊曰。
現不思議事中。
自下第四。
鹙子贊揚。
有二。
初贊室能含容後贊世界如故。
此初文也。
問。
前變廣博。
室已非小。
今言小室。
何為相違。
答。
有二解。
一室不變大。
以小容大。
名為廣博。
室不大故。
今名為小。
二室變大。
略有三解。
神力變大。
故前言廣。
聲聞不測。
猶見小室。
又昔談今末。
故雲廣博。
今言昔本。
所以言小。
又理實變大。
前言廣博。
睹相見小。
今言小室。
亦不相違。
經。
廣嚴大城(至)前後無異。
贊曰。
此贊世界如故。
其所見故。
依初解廣。
界大室小。
依後解廣。
室大界小。
故言不迮。
經。
無垢稱言(至)可思議。
贊曰。
自下第二。
說不思議。
因前贊揚。
廣談希有。
大文有三初說不思議。
次迦葉歡眼。
後重成解脫。
初文有三。
初總标。
次廣說。
唯舍利子下結。
此初文也。
八地已上。
名為不退。
有神通名解脫。
證真解脫方能起故。
亦解脫定障。
名故名解脫。
神用難測。
名不思議。
經。
若住如是(至)形量不減。
贊曰。
下廣說中。
合有六翻。
一一翻中。
初皆有标。
後多有結。
此中六者。
一大小相容。
二寬狹相納。
三往來自在。
四延促任情。
五運轉随心。
六同類往趣。
初五轉境。
後一變身。
初翻之中。
文有其五。
一标能變者。
二正明神變。
三無緣不知。
四根熟能委。
五結成深妙。
此初有二。
标能變者解脫菩薩。
二正明神變。
山芥相容。
問。
山大不減。
芥不增。
大小既殊。
如何相納。
答。
空理義雲。
世俗虛假。
勝義本空迷空假以礙心。
大小由隔。
悟幻化而通意。
何不相容。
況乎大小懸差。
由迷執有。
達空勝義。
何礙不通。
應理義雲。
略有八釋。
一執有所執。
大小懸殊。
知所執空。
何小何大。
二不達依他。
謂真大小。
體之虛僞。
何理不通。
三事成大小。
或不能容。
理并圓成。
何不相納。
四執法有用。
大小乃乖。
知法因緣。
同虛豈隔。
五迷心執境。
實境難容。
識境皆心。
何礙不得。
六法真有相。
大小不容。
無相為真。
何大何小。
七未契真如。
愚心香隔。
知真達僞。
智洞能通。
八下位庸心。
不能通會。
上人威力。
何事不能。
此乃不思議力。
非餘之所測也。
合前十釋。
下皆準知。
然則随其所可方可為之。
不可以不思議便乖正理此言應允。
智者當思。
經。
雖現如是(至)何往何入。
贊曰。
三無緣不知。
經。
唯令所餘(至)入乎芥子。
贊曰。
四根熟能委。
睹神通力調伏之者。
應睹神通入道之類。
根熟者也。
經。
如是安住(至)獨覺所測。
贊曰。
結成深妙。
入者證也。
此乃菩薩巧智所證。
故非二乘凡夫境界。
舉勝二乘。
明凡不測。
經。
又舍利子(至)形量不減。
贊曰。
二寬狹相納。
文有其五。
此有初二。
标能變者。
正明神變也。
經。
雖現如是(至)憂怖惱害。
贊曰。
三無緣不知。
有二。
初明靈不測何往何人已前文也。
後情識無驚。
亦不令彼已下文是也。
經。
唯令所餘(至)獨覺所測。
贊曰。
此有後二。
根熟能委。
結成深妙。
經。
又舍利子(至)無所增減。
贊曰。
第三往來自在。
文亦有五。
此有初二。
标能變者。
正明神變。
陶家輪者。
陶師之家打凡輪也。
置手掌中。
而自旋轉。
擲置還取。
經。
雖現如是(至)亦無惱害。
贊曰。
三無緣不知。
運動既大。
仍不令其生往來想。
及無惱害。
經。
唯令所餘(至)獨覺取測。
贊曰。
此有後二。
根熟能委。
結成深妙。
經。
又舍利子(至)而令調伏。
贊曰。
第四延促任情。
文亦有五。
此第二正明神變中有二。
初明所為。
後明神變。
有見生死多時相續方能調伏。
為延短為長。
有見生死少時相續
此四皆依有漏差别心而建立之。
故說真如非見聞等。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十不求惡業煩惱所為法諸無漏法。
非是惡業煩惱所為。
故名無為。
本求此故。
或唯真如。
名為無為。
法根本故。
經。
是故舍利子(至)應無所求。
贊曰。
此結成求法。
諸求法者。
不求一切諸非法法。
于非法法。
應無所求。
于是法中。
無求而求。
是為求法。
經。
說是法時(至)得眼淨。
贊曰。
此第四段。
時衆獲益。
得預流果。
經。
時無垢稱(至)大師子座。
贊曰。
自下第三顯不思議。
有二。
初現不思議事。
後說不思議事。
有解脫名不可思議下是。
現不思議事中。
有四。
初問座方三吉祥示處。
三正明設座。
四鹙子贊揚。
文可知也。
此間座方。
問曰。
何故初責求法非座。
後問座方。
方将設置。
答。
理應求真非俗。
所以初訖順機。
所以今設。
經。
妙吉祥言(至)安隐住持。
贊曰。
吉祥示處有二。
初示。
後贊。
示中有九。
一示處所。
東方。
二示道遠。
三十六競伽沙佛國。
三示佛國。
山幢。
四示佛。
山燈王。
五示安樂。
現在住持。
六示佛量。
八十四億逾僐那。
七示座量。
六十八億逾僐那。
八示菩薩量。
四十二億逾僐那。
九示座量。
三十四億逾僐那。
此文有五。
别僐配可知。
經。
其佛身長(至)逾繕那量。
贊曰。
此文有四。
經。
居士當知(至)具諸功德。
贊曰。
此贊座勝。
示之令取此。
或示化相主。
或示他寂土。
所以身座量皆大矣。
經。
時無垢稱(至)自在神通。
贊曰。
自下第三正明設座。
大文有三。
初明起通。
次明座至。
後勸就座。
此初文也。
八地以上。
恒在定中。
順俗起通攝念入定。
經。
即時東方(至)無垢稱室。
贊曰。
下明座至有三。
初明座至。
次明奇特。
後明含容。
此初文也。
應時衆數。
有三十二億。
顯座非實。
神力所緻。
乘空而來。
經。
此誰菩薩(至)既所未聞。
贊曰。
此時奇特。
聞能聞遠。
昔所。
見見近。
昔所未見。
能見近遠之間。
俱未有也。
故為奇特。
經。
其室欲然(至)不相妨礙。
贊曰。
下明含容有二。
初明室變容座。
後明世界不迮。
此初文也。
室廣為大。
淨而非穢。
諸獅子座。
悉能含容。
令小為大。
十八變中舒也。
或小能納大名廣。
非變為大也。
經。
廣嚴大城(至)前後無異。
頌曰。
此明世界不迮。
瞻部界小。
座量極大。
二共一處。
不相妨礙。
小界不為大座所便為迫迮。
故悉如本。
初後無二。
十八變中。
衆像入身之所攝也。
問。
何故方丈變之令廣。
世界極小不變令大。
答。
方丈别室。
衆集變之。
世界遍處。
故不須變。
計室論座。
大于世界。
神力任情。
有變不變。
經。
時無垢稱(至)就師子坐。
贊曰。
自下第三正勸就座。
有二。
初勸吉祥就座。
後勸餘人就座。
此初文也。
吉祥神力。
不待他令。
禮賓之法。
勸須就座。
所以勸也。
經。
與諸菩薩(至)稱師子座。
贊曰。
下勸餘人就座。
有二。
初勸。
後坐。
此勸也。
道力不高。
勸現神力。
恐不相稱。
故令變身。
經。
其得神通(至)端嚴而坐。
贊曰。
下明就座有二。
初明菩薩就座。
後明聲聞就座。
初中複二。
初明自能。
後顯他力。
此初文也。
身座相稱。
故名端嚴。
經。
其新學菩薩(至)師子之座。
贊曰。
下顯他方有三。
初不能。
次說利。
後方得。
此不能也。
住地前故。
經。
時無垢稱(至)得五神通。
贊曰。
此說利故。
得世五通。
經。
即以神力(至)端嚴而坐。
贊曰。
此方得也。
經。
其中複有(至)師子之座。
贊曰。
下明聲聞就座。
有五。
初不能。
二征诘。
三答屈。
四說利。
五方得。
此初不能。
二乘神力。
雖至大千。
他力所持。
而不能座。
或不現神通。
任身欲坐。
坐既高廣。
是以不能。
經。
時無垢稱(至)不升此座。
贊曰。
此征诘也。
聲聞極多。
難以對悟。
鹙子上首。
所以偏告。
欲令彼知聲聞道故。
經。
舍利子言(至)五不能升。
贊曰。
三答屈也。
座越已分。
故不能升。
經。
無垢稱言(至)方可得座。
贊曰。
四說利也。
座燈王。
故令禮敬。
要加神力。
方能升故。
顯歸敬者願必滿故。
顯佛加持辨善事故。
然前菩薩說令得通。
方升寶座。
機位堪故。
今諸聲聞禮佛而坐。
非得通者。
根未堪故。
經。
時大聲聞(至)端嚴而坐。
贊曰。
五方得也。
身坐相稱。
名端嚴坐。
謝座歸憑。
顯非勝道。
令發心故。
成唯識雲。
若定等力所變。
身器界地自他則不決定。
由此準知。
座量及身他神力引。
識随大小。
變之無爽。
經。
舍利子言(至)不相妨礙。
贊曰。
現不思議事中。
自下第四。
鹙子贊揚。
有二。
初贊室能含容後贊世界如故。
此初文也。
問。
前變廣博。
室已非小。
今言小室。
何為相違。
答。
有二解。
一室不變大。
以小容大。
名為廣博。
室不大故。
今名為小。
二室變大。
略有三解。
神力變大。
故前言廣。
聲聞不測。
猶見小室。
又昔談今末。
故雲廣博。
今言昔本。
所以言小。
又理實變大。
前言廣博。
睹相見小。
今言小室。
亦不相違。
經。
廣嚴大城(至)前後無異。
贊曰。
此贊世界如故。
其所見故。
依初解廣。
界大室小。
依後解廣。
室大界小。
故言不迮。
經。
無垢稱言(至)可思議。
贊曰。
自下第二。
說不思議。
因前贊揚。
廣談希有。
大文有三初說不思議。
次迦葉歡眼。
後重成解脫。
初文有三。
初總标。
次廣說。
唯舍利子下結。
此初文也。
八地已上。
名為不退。
有神通名解脫。
證真解脫方能起故。
亦解脫定障。
名故名解脫。
神用難測。
名不思議。
經。
若住如是(至)形量不減。
贊曰。
下廣說中。
合有六翻。
一一翻中。
初皆有标。
後多有結。
此中六者。
一大小相容。
二寬狹相納。
三往來自在。
四延促任情。
五運轉随心。
六同類往趣。
初五轉境。
後一變身。
初翻之中。
文有其五。
一标能變者。
二正明神變。
三無緣不知。
四根熟能委。
五結成深妙。
此初有二。
标能變者解脫菩薩。
二正明神變。
山芥相容。
問。
山大不減。
芥不增。
大小既殊。
如何相納。
答。
空理義雲。
世俗虛假。
勝義本空迷空假以礙心。
大小由隔。
悟幻化而通意。
何不相容。
況乎大小懸差。
由迷執有。
達空勝義。
何礙不通。
應理義雲。
略有八釋。
一執有所執。
大小懸殊。
知所執空。
何小何大。
二不達依他。
謂真大小。
體之虛僞。
何理不通。
三事成大小。
或不能容。
理并圓成。
何不相納。
四執法有用。
大小乃乖。
知法因緣。
同虛豈隔。
五迷心執境。
實境難容。
識境皆心。
何礙不得。
六法真有相。
大小不容。
無相為真。
何大何小。
七未契真如。
愚心香隔。
知真達僞。
智洞能通。
八下位庸心。
不能通會。
上人威力。
何事不能。
此乃不思議力。
非餘之所測也。
合前十釋。
下皆準知。
然則随其所可方可為之。
不可以不思議便乖正理此言應允。
智者當思。
經。
雖現如是(至)何往何入。
贊曰。
三無緣不知。
經。
唯令所餘(至)入乎芥子。
贊曰。
四根熟能委。
睹神通力調伏之者。
應睹神通入道之類。
根熟者也。
經。
如是安住(至)獨覺所測。
贊曰。
結成深妙。
入者證也。
此乃菩薩巧智所證。
故非二乘凡夫境界。
舉勝二乘。
明凡不測。
經。
又舍利子(至)形量不減。
贊曰。
二寬狹相納。
文有其五。
此有初二。
标能變者。
正明神變也。
經。
雖現如是(至)憂怖惱害。
贊曰。
三無緣不知。
有二。
初明靈不測何往何人已前文也。
後情識無驚。
亦不令彼已下文是也。
經。
唯令所餘(至)獨覺所測。
贊曰。
此有後二。
根熟能委。
結成深妙。
經。
又舍利子(至)無所增減。
贊曰。
第三往來自在。
文亦有五。
此有初二。
标能變者。
正明神變。
陶家輪者。
陶師之家打凡輪也。
置手掌中。
而自旋轉。
擲置還取。
經。
雖現如是(至)亦無惱害。
贊曰。
三無緣不知。
運動既大。
仍不令其生往來想。
及無惱害。
經。
唯令所餘(至)獨覺取測。
贊曰。
此有後二。
根熟能委。
結成深妙。
經。
又舍利子(至)而令調伏。
贊曰。
第四延促任情。
文亦有五。
此第二正明神變中有二。
初明所為。
後明神變。
有見生死多時相續方能調伏。
為延短為長。
有見生死少時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