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五(本)
關燈
小
中
大
入于涅槃。
菩薩樂遠離。
不求身心盡永入涅槃。
凡夫觀三界而迷亂真如。
菩薩觀三界不迷亂真如。
法界者真如也。
經。
若樂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有七句。
唯不同二乘。
于中分二。
初三等持行。
後四餘雜行。
此初也。
二乘觀豈性。
更無依求。
菩薩觀空性。
仍求功德。
二乘觀無相。
不外化衆生。
菩薩觀無相。
能外化衆生。
二乘觀無願。
而滅有趣。
菩薩觀無願。
示現有趣。
有謂三有。
趣謂五趣。
舊雲無作者願也。
經。
若樂遊履(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四雜修。
此初二也。
無作者。
無所起作。
空性滅理。
解觀我無。
故成差别。
替者瘀也。
二乘遊空。
不起衆行。
菩薩起空。
起善根無廢。
二乘遊六度。
便欣涅槃。
菩薩遊六度。
不欣涅槃。
住無住故。
有情心行妙智之彼岸。
是涅槃故。
舊雲知心心數法。
意顯彼所求彼岸。
知而不求。
經。
若樂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
二乘修無量。
求生梵世。
因有漏故。
此果必生初禅中故。
菩薩修無量。
求大菩提。
因無漏故。
二乘遊六通。
證漏盡之涅槃。
菩薩遊六通。
不證涅槃。
住無住故。
經。
若樂建立菩薩所行。
贊曰。
此有二句。
唯不同凡夫。
凡夫建立諸法。
攀緣邪道。
邪解分别諸法也。
菩薩建立諸法。
不緣邪道。
正理解了。
釋諸法故。
凡夫起六念。
随生諸漏。
愛慢等生故。
菩薩起六念不生諸漏。
滅諸漏故。
經。
若樂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十二句。
唯不同二乘。
有三。
初二句。
不同離染受生。
次七句。
不同修菩提分法。
後三句。
不同證無為有為。
此初二句。
二乘觀無漏。
希求離染。
菩薩觀無漏。
不希離染留惑。
至惑盡證佛一切智故。
二乘得有漏定。
随定力而受生。
菩薩得有漏定。
不随定力而受生。
經。
若樂遊履(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七句。
不同修菩提分法。
此初三句也。
二乘修念住。
求身受心法遠離。
菩薩修念住。
不求四遠離。
遠離者斷煩惱。
二乘起正斷。
勤斷二惡。
勤修二善。
故見善不善。
菩薩無分别起四正斷。
不見善不善。
二乘起四神足。
不能任運變現自在。
菩薩起神足。
能任運變現。
加行大故。
經。
若樂遊履(至)菩薩所行。
贊曰。
此中二句。
二乘遊五根。
自既得已。
亦起分别有情諸根勝劣之妙智境。
菩薩遊五根。
無分别故。
不起分别有情諸根之妙智境。
雖有根上下力。
而無分别故。
由此舊雲。
而分别衆生諸根利鈍。
二乘起五力。
不求十力。
菩薩起五力。
而求十力。
經。
若樂安立(至)菩薩所行。
贊曰。
此中二句。
二乘七覺皆圓滿已。
由有分别。
後求佛法差别妙智妙用境界。
菩薩七覺既圓滿已。
由無分别。
更不求佛差别妙智妙用所行。
智果滿故。
舊雲。
而分别佛之妙智。
文乃相乖。
不同二乘。
理可成矣。
二乘八道圓。
厭背邪道。
菩薩八道滿。
不厭邪道。
常教化故。
舊雲。
而樂行無量佛道。
求于果滿。
二乘不求作佛。
故不樂行。
經。
若求止觀(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三句。
不同證無為有為。
初二不同無為。
後一不同有為。
二乘求止觀二因。
堕畢竟滅。
菩薩起止觀。
不堕畢竟滅。
常化衆生故。
資糧者因也。
二乘觀無生滅理。
不能相好嚴身成滿佛事。
菩薩内觀無生滅理。
仍相好嚴身。
成諸佛事。
此二證無為不同。
下明有為事業不同。
二乘起威儀棄舍一切佛法緣慮之心。
起世事已。
不能更觀出世理事。
菩薩起二乘之威儀事。
亦能内緣一切佛法理事等。
加行大故。
經。
若随諸法(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上三十四句。
不同凡夫二乘所行。
下之三句。
得勝不舍劣。
名菩薩所行。
一入定現威儀。
二證理現衆相。
三得果現修因。
此中二句。
究竟清淨本性常寂真如也。
妙定者能觀定也。
雖得真如。
能緣勝定。
随定所行。
不舍有情所樂威儀。
或即不起滅定而現威儀。
第一句也。
一切佛土。
其性空寂。
無成無壞。
如于空者法性土也。
雖觀殊勝一切法性無相空土。
非不種種莊嚴佛土。
利樂有情。
修劣報化土。
第二句也。
經。
若樂示現(至)菩薩所行。
贊曰。
此有一句。
雖求殊勝八相現化。
未為佛事。
不舍修劣諸菩薩行。
此中且說在果二相。
後之三句。
顯能為勝不舍劣故。
經。
說是一切(至)發心趣向。
贊曰。
品第五段。
結成利益。
雖因次說菩薩所行天子發心。
然是一品。
終是利益。
是以屬品為第五段。
不屬近文。
不思議品 方便品下。
合有五品。
明利他行。
初之四品。
隐迹利他。
未現大神通。
随類濟物。
故名隐迹利他。
密權也。
此之一品。
現大神通。
明顯迹利他。
顯權也。
神通妙用上位能知。
故非下心之所思慮。
亦非下言之所議度。
今此廣明。
名不思議品。
此以無漏慧根為性。
不思議體即神通故。
其通之境妙用亦難測亦名不思議。
經。
時舍利子(至)當于何坐。
贊曰。
就此品中。
大文有四。
初鹙子心念。
二無垢诃說。
三顯不思議。
問妙吉祥十方坐是。
四時衆獲益。
八千菩薩得解脫是。
此初文也。
心念床座。
希自坐之。
舊文有三。
無時衆益。
經。
時無垢稱(至)求床坐耶。
贊曰。
下第二無垢诃說。
于中有四。
一問鹙子。
二鹙子反答。
三無垢廣說。
四時衆獲益。
此初問也。
由昔心念。
我等今者。
為聞法故。
二應相率。
随從詣彼。
既不求座。
故作此征。
經。
舍利子言(至)非求床坐。
贊曰。
二鹙子反答。
經。
無垢稱言(至)何況床坐。
贊曰。
三無垢廣說。
有三。
初總明求法。
次别明求法。
後結成求法。
是故舍利子若欲求法下是。
此初文也。
夫求法者。
于五明處。
求佛正法。
應住猛利愛重求聞。
設為聽聞一句善法。
路由鐵地。
尚歡喜入。
何況欲聞多善言義。
雖愛自身及諸資什。
比愛正法。
非為譬喻。
無足無倦。
深信柔和。
心直見直。
愛德愛法。
往法師所。
無诘難心。
唯作慧眼妙寶智明勝果無罪悅意之想。
深生敬重。
無高慢心。
不作壞戎畢族醜陋拙文鄙句異意之想。
唯為求善。
非顯己德。
不為名利而求正法。
應時殷重恭敬聽聞。
勿起損害順求過心。
唯為求解。
專情屬耳。
掃滌攝持。
如是名為求于正法。
所以雪山半偈舍命非難。
香城滿賣身為易。
皆以正法可重不領身命。
何況床座。
經。
又舍利子(至)無色界。
贊曰。
下别明求法。
總有十段。
所求謂作證法。
所不求者。
雖可求知。
不求證獲。
故名不求。
此即第一不求虛幻法。
蘊界處三。
及三界法。
皆虛幻故。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二不求二乘法。
二乘執有三寶及四谛故。
此不求别相三寶執。
非不求三寶。
不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差别分别戲論。
非不求證。
非安立谛之真理也。
經。
又舍利子(至)非求遠離。
贊曰。
此第三不求有漏法。
有二。
此不求起遣諸有漏法。
法名寂靜。
真如也。
及近寂靜。
餘無漏法也。
名行有漏生滅。
非謂求無漏法及求真如遠離法也。
經。
諸求法者(至)非謂求法。
贊曰。
不求有漏中。
此不求煩惱随增法。
法無貪染。
真如也。
離諸貪染。
餘無漏也。
皆不可貪染故。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四不求所知法。
此有二釋。
一不求妄心所取境界。
因緣真如非妄境故。
若心分别。
計為境界。
非謂求法。
數者計也。
二不求有相差别境界。
真如正法。
無差别故。
數者分别。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五不求攝棄法。
取謂攝取。
舍謂棄舍。
諸分别心謂法可取舍。
因緣真如無取舍故。
或法有生滅可有取舍。
真無生滅。
何有取舍。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六不求愛著法。
能攝藏則愛。
所攝藏者。
此愛所緣。
既不求貪愛。
故法不可攝藏。
非愛境故。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七不求有相法。
真如正智。
皆是無相。
若随法相而識遠者。
是求法相。
非求正法。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八不求世俗法。
諸求法者。
不共一切世俗住法。
真如法中。
無所住故。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九不求四境法。
對法論雲。
眼所受是見義。
耳所受是聞義。
自然思構應知如是如是是覺義。
自内所受是知義。
雖大乘中根識心所和合名見等。
然根五義強故得名。
瑜伽論雲。
見知現量攝。
聞謂量言量。
覺是比量。
故知眼名見。
耳鼻舌身并同時意名知。
意緣教名聞。
獨意思構名覺。
對法以耳為門而意緣教。
故耳所受是聞。
其實
菩薩樂遠離。
不求身心盡永入涅槃。
凡夫觀三界而迷亂真如。
菩薩觀三界不迷亂真如。
法界者真如也。
經。
若樂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有七句。
唯不同二乘。
于中分二。
初三等持行。
後四餘雜行。
此初也。
二乘觀豈性。
更無依求。
菩薩觀空性。
仍求功德。
二乘觀無相。
不外化衆生。
菩薩觀無相。
能外化衆生。
二乘觀無願。
而滅有趣。
菩薩觀無願。
示現有趣。
有謂三有。
趣謂五趣。
舊雲無作者願也。
經。
若樂遊履(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四雜修。
此初二也。
無作者。
無所起作。
空性滅理。
解觀我無。
故成差别。
替者瘀也。
二乘遊空。
不起衆行。
菩薩起空。
起善根無廢。
二乘遊六度。
便欣涅槃。
菩薩遊六度。
不欣涅槃。
住無住故。
有情心行妙智之彼岸。
是涅槃故。
舊雲知心心數法。
意顯彼所求彼岸。
知而不求。
經。
若樂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
二乘修無量。
求生梵世。
因有漏故。
此果必生初禅中故。
菩薩修無量。
求大菩提。
因無漏故。
二乘遊六通。
證漏盡之涅槃。
菩薩遊六通。
不證涅槃。
住無住故。
經。
若樂建立菩薩所行。
贊曰。
此有二句。
唯不同凡夫。
凡夫建立諸法。
攀緣邪道。
邪解分别諸法也。
菩薩建立諸法。
不緣邪道。
正理解了。
釋諸法故。
凡夫起六念。
随生諸漏。
愛慢等生故。
菩薩起六念不生諸漏。
滅諸漏故。
經。
若樂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十二句。
唯不同二乘。
有三。
初二句。
不同離染受生。
次七句。
不同修菩提分法。
後三句。
不同證無為有為。
此初二句。
二乘觀無漏。
希求離染。
菩薩觀無漏。
不希離染留惑。
至惑盡證佛一切智故。
二乘得有漏定。
随定力而受生。
菩薩得有漏定。
不随定力而受生。
經。
若樂遊履(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七句。
不同修菩提分法。
此初三句也。
二乘修念住。
求身受心法遠離。
菩薩修念住。
不求四遠離。
遠離者斷煩惱。
二乘起正斷。
勤斷二惡。
勤修二善。
故見善不善。
菩薩無分别起四正斷。
不見善不善。
二乘起四神足。
不能任運變現自在。
菩薩起神足。
能任運變現。
加行大故。
經。
若樂遊履(至)菩薩所行。
贊曰。
此中二句。
二乘遊五根。
自既得已。
亦起分别有情諸根勝劣之妙智境。
菩薩遊五根。
無分别故。
不起分别有情諸根之妙智境。
雖有根上下力。
而無分别故。
由此舊雲。
而分别衆生諸根利鈍。
二乘起五力。
不求十力。
菩薩起五力。
而求十力。
經。
若樂安立(至)菩薩所行。
贊曰。
此中二句。
二乘七覺皆圓滿已。
由有分别。
後求佛法差别妙智妙用境界。
菩薩七覺既圓滿已。
由無分别。
更不求佛差别妙智妙用所行。
智果滿故。
舊雲。
而分别佛之妙智。
文乃相乖。
不同二乘。
理可成矣。
二乘八道圓。
厭背邪道。
菩薩八道滿。
不厭邪道。
常教化故。
舊雲。
而樂行無量佛道。
求于果滿。
二乘不求作佛。
故不樂行。
經。
若求止觀(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三句。
不同證無為有為。
初二不同無為。
後一不同有為。
二乘求止觀二因。
堕畢竟滅。
菩薩起止觀。
不堕畢竟滅。
常化衆生故。
資糧者因也。
二乘觀無生滅理。
不能相好嚴身成滿佛事。
菩薩内觀無生滅理。
仍相好嚴身。
成諸佛事。
此二證無為不同。
下明有為事業不同。
二乘起威儀棄舍一切佛法緣慮之心。
起世事已。
不能更觀出世理事。
菩薩起二乘之威儀事。
亦能内緣一切佛法理事等。
加行大故。
經。
若随諸法(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上三十四句。
不同凡夫二乘所行。
下之三句。
得勝不舍劣。
名菩薩所行。
一入定現威儀。
二證理現衆相。
三得果現修因。
此中二句。
究竟清淨本性常寂真如也。
妙定者能觀定也。
雖得真如。
能緣勝定。
随定所行。
不舍有情所樂威儀。
或即不起滅定而現威儀。
第一句也。
一切佛土。
其性空寂。
無成無壞。
如于空者法性土也。
雖觀殊勝一切法性無相空土。
非不種種莊嚴佛土。
利樂有情。
修劣報化土。
第二句也。
經。
若樂示現(至)菩薩所行。
贊曰。
此有一句。
雖求殊勝八相現化。
未為佛事。
不舍修劣諸菩薩行。
此中且說在果二相。
後之三句。
顯能為勝不舍劣故。
經。
說是一切(至)發心趣向。
贊曰。
品第五段。
結成利益。
雖因次說菩薩所行天子發心。
然是一品。
終是利益。
是以屬品為第五段。
不屬近文。
不思議品 方便品下。
合有五品。
明利他行。
初之四品。
隐迹利他。
未現大神通。
随類濟物。
故名隐迹利他。
密權也。
此之一品。
現大神通。
明顯迹利他。
顯權也。
神通妙用上位能知。
故非下心之所思慮。
亦非下言之所議度。
今此廣明。
名不思議品。
此以無漏慧根為性。
不思議體即神通故。
其通之境妙用亦難測亦名不思議。
經。
時舍利子(至)當于何坐。
贊曰。
就此品中。
大文有四。
初鹙子心念。
二無垢诃說。
三顯不思議。
問妙吉祥十方坐是。
四時衆獲益。
八千菩薩得解脫是。
此初文也。
心念床座。
希自坐之。
舊文有三。
無時衆益。
經。
時無垢稱(至)求床坐耶。
贊曰。
下第二無垢诃說。
于中有四。
一問鹙子。
二鹙子反答。
三無垢廣說。
四時衆獲益。
此初問也。
由昔心念。
我等今者。
為聞法故。
二應相率。
随從詣彼。
既不求座。
故作此征。
經。
舍利子言(至)非求床坐。
贊曰。
二鹙子反答。
經。
無垢稱言(至)何況床坐。
贊曰。
三無垢廣說。
有三。
初總明求法。
次别明求法。
後結成求法。
是故舍利子若欲求法下是。
此初文也。
夫求法者。
于五明處。
求佛正法。
應住猛利愛重求聞。
設為聽聞一句善法。
路由鐵地。
尚歡喜入。
何況欲聞多善言義。
雖愛自身及諸資什。
比愛正法。
非為譬喻。
無足無倦。
深信柔和。
心直見直。
愛德愛法。
往法師所。
無诘難心。
唯作慧眼妙寶智明勝果無罪悅意之想。
深生敬重。
無高慢心。
不作壞戎畢族醜陋拙文鄙句異意之想。
唯為求善。
非顯己德。
不為名利而求正法。
應時殷重恭敬聽聞。
勿起損害順求過心。
唯為求解。
專情屬耳。
掃滌攝持。
如是名為求于正法。
所以雪山半偈舍命非難。
香城滿賣身為易。
皆以正法可重不領身命。
何況床座。
經。
又舍利子(至)無色界。
贊曰。
下别明求法。
總有十段。
所求謂作證法。
所不求者。
雖可求知。
不求證獲。
故名不求。
此即第一不求虛幻法。
蘊界處三。
及三界法。
皆虛幻故。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二不求二乘法。
二乘執有三寶及四谛故。
此不求别相三寶執。
非不求三寶。
不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差别分别戲論。
非不求證。
非安立谛之真理也。
經。
又舍利子(至)非求遠離。
贊曰。
此第三不求有漏法。
有二。
此不求起遣諸有漏法。
法名寂靜。
真如也。
及近寂靜。
餘無漏法也。
名行有漏生滅。
非謂求無漏法及求真如遠離法也。
經。
諸求法者(至)非謂求法。
贊曰。
不求有漏中。
此不求煩惱随增法。
法無貪染。
真如也。
離諸貪染。
餘無漏也。
皆不可貪染故。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四不求所知法。
此有二釋。
一不求妄心所取境界。
因緣真如非妄境故。
若心分别。
計為境界。
非謂求法。
數者計也。
二不求有相差别境界。
真如正法。
無差别故。
數者分别。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五不求攝棄法。
取謂攝取。
舍謂棄舍。
諸分别心謂法可取舍。
因緣真如無取舍故。
或法有生滅可有取舍。
真無生滅。
何有取舍。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六不求愛著法。
能攝藏則愛。
所攝藏者。
此愛所緣。
既不求貪愛。
故法不可攝藏。
非愛境故。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七不求有相法。
真如正智。
皆是無相。
若随法相而識遠者。
是求法相。
非求正法。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八不求世俗法。
諸求法者。
不共一切世俗住法。
真如法中。
無所住故。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
此第九不求四境法。
對法論雲。
眼所受是見義。
耳所受是聞義。
自然思構應知如是如是是覺義。
自内所受是知義。
雖大乘中根識心所和合名見等。
然根五義強故得名。
瑜伽論雲。
見知現量攝。
聞謂量言量。
覺是比量。
故知眼名見。
耳鼻舌身并同時意名知。
意緣教名聞。
獨意思構名覺。
對法以耳為門而意緣教。
故耳所受是聞。
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