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五(本)

關燈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經又妙吉(至)非真非有。

     贊曰。

    自下第二大段。

    調伏二乘心明大悲以破無。

    二乘唯自利。

    法執系縛。

    今說大悲妙慧方便解故。

    名調伏二乘心明大悲以破無。

    以著空者無大悲故。

    文段有三。

    初明大悲觀自他疾。

    次所以者何下。

    釋其所由。

    後菩薩如是下。

    結成離系。

    初中文二。

    初觀疾相。

    後起大悲。

    此初也。

    自他疾。

    非真實。

    非定有。

    因緣假合。

    所共成故。

     經。

    如是觀時(至)發起大悲。

     贊曰。

    此起大悲也。

    不應如凡夫有愛者以起悲。

    不如二乘起二見以起悲。

    或準下文。

    不應起愛味著諸定起見執愛無方便慧而起于悲。

    或不應見執彼實愛染名利等而起于悲。

    唯并為斷一切有情客塵煩惱。

    起大悲也。

    前所不應。

    後所應也。

     經。

    所以者何(至)而有疲厭。

     贊曰。

    下釋所。

    由此釋所不應。

    若同凡夫二乘。

    起于愛見。

    執著味染。

    處在生死。

    即有疲厭。

    煩惱未亡。

    物我未遣。

    故有疲勞。

    而生厭倦。

     經。

    若為斷除(至)無有疲厭。

     贊曰。

    此釋所應。

    煩惱若亡。

    物我複遣。

    攝他同己。

    故于生死而無疲厭。

    故般若雲。

    如是滅度無量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此是常心攝他同己。

    無愛見纏心。

    故能常度而無倦也。

     經。

    菩薩如是(至)纏繞其心。

     贊曰。

    自下第三結成離系。

    有三。

    初結成離系。

    次引教證成。

    後廣明縛解。

    初有四縛。

    初三自利。

    後一利他。

    此初縛也。

    乘前起下。

    故言如是。

    無疲厭故。

    便無愛見纏繞其心。

    此更互也。

    前言無愛見即無疲厭。

    此言無疲厭便無愛見。

    二互為因故。

     經。

    以無愛見(至)即得解脫。

     贊曰。

    此有二縛。

    以愛見滅。

    不為系縛。

    系縛無故。

    即得涅槃大解脫也。

     經。

    以于生死(至)證得解脫。

     贊曰。

    此縛利他。

    自既解脫。

    便有智力。

    為說妙法。

    令他離系。

    又證解脫。

     經。

    世尊依此(至)斯有是處。

     贊曰。

    此引教證成。

    初引。

    後結。

    若自有縛。

    不解他縛。

    凡夫二乘也。

    自能解故。

    能解他縛。

    如來等也。

    此說究竟利益一切故。

     經。

    是故菩薩(至)離諸系縛。

     贊曰。

    此結也。

     經。

    又妙吉祥(至)菩薩解脫。

     贊曰。

    下廣明縛解有二。

    初問。

    後答。

    此雙問也。

     經。

    若諸菩薩(至)菩薩解脫。

     贊曰。

    下答有二對。

    初明著禅名縛。

    不著禅則解。

    後明無巧有智名縛。

    有巧有智名解。

    此初對也。

    著四靜慮八解脫八等持九等至名縛。

    味定不增修餘慧品。

    攝有生故。

    若智善巧。

    不舍靜慮諸等。

    持等而随所應攝益三有等生。

    而生三有。

    無所貪味。

    名為解脫。

     經。

    若無方便(至)是名解脫。

     贊曰。

    下明無巧有智名縛。

    有巧有智名解。

    有三。

    初标。

    次釋。

    後解妙慧善巧差别。

    此初标也。

    此意說言。

    無善巧方便。

    但善攝妙慧名縛。

    二乘等是無智用故。

    有善巧方便并善攝妙慧名解。

    有善方便。

    慧之用故。

     經。

    雲何菩薩(至)名為系縛。

     贊曰。

    下釋有二對。

    初對住二乘無學菩薩。

    後對住二乘有學菩薩。

    初皆明縛。

    後皆明解。

    一一初皆問。

    次能答。

    後皆結。

    此問縛也。

    舊文二對。

    名字不同。

    義亦全别。

    應細勘之。

     經。

    謂諸菩薩(至)成熟有情。

     贊曰。

    答也。

    若諸菩薩。

    同二乘等。

    以三等持。

    而自調伏。

    有善妙慧也。

    由修空故。

    不以相好内飾其身。

    由修無相。

    不嚴佛土。

    由修無願。

    不利有情。

    名無方便。

    或随所應。

    不要次配。

    舊雲。

    以愛見心莊嚴佛土等。

    應雲無正慧心嚴佛等。

    故名為縛。

     經。

    此諸菩薩(至)則為系縛。

     贊曰。

    結也。

     經。

    雲何菩薩(至)名為解脫。

     贊曰。

    問解也。

     經。

    謂諸菩薩(至)修習作證。

     贊曰。

    下釋有二。

    初釋有妙慧。

    後釋有方便。

    此釋有妙慧也。

    有相者。

    無願所觀依他起性。

    無相者。

    無相所觀圓成實性。

    空于此二。

    觀我我所。

    都不可得。

    斷染依他。

    修淨依他。

    名修習于圓成作證也。

     經。

    複以相好(至)名為解脫。

     贊曰。

    此釋有方便并結也。

    舊文翻前無觀察義。

    準前應知。

     經。

    雲何菩薩(至)名為系縛。

     贊曰。

    下第二對問縛也。

     經。

    謂諸菩薩(至)深生執著。

     贊曰。

    釋也。

    見謂五見。

    煩惱謂貪嗔癡八纏三縛等。

    并如前說。

    此上現行。

    随眠謂種子。

    由安住此。

    修善本時。

    不回向菩提。

    而生執著。

    有諸煩惱。

    無方便也。

    又有釋言。

    此謂雙無。

    慧及方便二俱無故。

    舊無回向。

    前釋為正。

     經。

    此諸菩薩(至)名為系縛。

     贊曰。

    結也。

     經。

    雲何菩薩(至)名為解脫。

     贊曰。

    此問解也。

     經。

    謂諸菩薩(至)不生執著。

     贊曰。

    釋也。

    遠見故。

    修善回向。

    不生執著。

    二種是。

     經。

    此諸菩薩(至)名為解脫。

     贊曰。

    結也。

     經。

    又妙吉祥(至)是名為慧。

     贊曰。

    下解妙慧善巧善巧差别。

    總有二。

    初皆解慧。

    後解方便。

    此解慧也。

    能觀諸法。

    身及疾二皆無等。

    是名慧。

    慧能觀故。

     經。

    雖身有疾(至)名方便。

     贊曰。

    此解方便。

    雖疾不厭。

    常耐化生。

    慧之用也。

     經。

    又觀身心(至)是名為慧。

     贊曰。

    第二解惠。

    身心者。

    五蘊和合假生疾者。

    依此衆苦逼迫之用。

    此二無始展轉相依。

    後生前滅。

    曾無暫問。

    非曾不生今始新生。

    非舊不滅今時始滅。

    又若言新有。

    即是舊來病。

    若言是舊疾。

    念念新所生。

    知身及疾念念有生滅。

    是故說言非新非故。

     經。

    不求身心(至)是名方便。

     贊曰。

    此解方便。

    二乘知身及疾生滅。

    求畢竟滅。

    永入涅槃。

    名無方便。

    菩薩不然。

    不求永滅。

    故有方便慧皆二乘有。

    異生所無。

    方便二乘無。

    皆唯菩薩有。

     經。

    又妙吉祥(至)不調伏心。

     贊曰。

    自下第三。

    雙調二心。

    明菩薩行。

    彰不住道。

    以雙破也。

    大文有三。

    初總标。

    次略釋。

    後廣說。

    此标也。

     經。

    所以者何(至)菩薩所行。

     贊曰。

    此略釋也。

    煩惱生死。

    名不調心。

    出世自利。

    名調伏心。

     經。

    若于是處(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廣說有三十七句。

    菩薩所行。

    分之為二。

    初三十四句。

    不同凡夫二乘所行。

    名菩薩所行。

    後有三句。

    得勝不舍劣。

    名菩薩所行。

    初中分七。

    初一句總。

    次有四句。

    次第不同凡夫二乘。

    次有四句。

    二二不同二乘凡夫。

    次有四句。

    次第不同二乘凡夫。

    次有七句。

    唯不同二乘。

    次有二句。

    唯不同凡夫。

    次有十二句。

    唯不同二乘。

    此總也。

    處謂處所。

    所修行處。

    或是道理處所。

    餘又可知。

    舊有三十一句。

    二十八句不同凡夫二乘。

    後有三句。

    得勝不舍劣。

    初中有二。

    初十句。

    雜不同凡夫二乘。

    後有十八句。

    唯不同二乘。

    初中分四。

    初有三句。

    雜不同凡夫二乘。

    次二句。

    次第不同凡夫二乘。

    次有三句。

    初二不同二乘。

    後一不同凡夫。

    後有二句。

    次第不同二乘凡夫。

     經。

    若處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四句次第不同凡夫二乘。

    此二句也。

    凡觀生死。

    為所行境。

    便起煩惱。

    菩薩觀生死。

    而無煩惱。

    二乘觀涅槃。

    便畢竟滅。

    菩薩觀涅槃。

    不畢竟滅。

     經。

    若處示現(至)菩薩所行。

     贊曰。

    此中二句。

    凡現四魔。

    乃成魔事。

    菩薩現四魔。

    乃越魔事。

    二乘求果智。

    非時證聖智。

    菩薩求種智。

    而不非時證聖智。

    菩薩證智。

    外應群機。

    而能濟拔名不非時。

    二乘證智。

    外不利生。

    名曰非時。

    不應時故。

    非道理也。

     經。

    若求四谛(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四句。

    二二不同二乘凡夫。

    于中分二。

    初二句不同二乘。

    後二句不同凡夫。

    此初二句也。

    四谛者前方便。

    觀内證者正根本觀。

    非時證四谛。

    二乘所行。

    不非時證四谛。

    菩薩所行。

    自利不利他。

    名非時。

    自利亦利他。

    名為時。

    若正内證。

    便舍生死。

    二乘所行。

    雖正因證。

    攝受生死。

    名菩薩行。

     經。

    若行一切(至)菩薩所行。

     贊曰。

    此後二句。

    不同凡夫。

    凡夫有緣起。

    便生見趣。

    菩薩現緣起。

    而遠見趣。

    現緣起者。

    現生死也。

    凡夫起有情及法相雜。

    有煩惱随眠。

    菩薩現二相雜。

    而無煩惱随眠。

     經。

    若正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

    下有四句。

    次第不同二乘凡夫。

    此初二句。

    二乘證無生故。

    堕聲聞正性。

    菩薩證無生。

    不堕聲聞正性。

    正性者人無我理。

    證智證此人無我理。

    名堕正性。

    凡夫攝受有情行處。

    有惑随眠。

    菩薩攝受有情行處。

    而無煩惱種。

     經。

    若正欣樂(至)菩薩所行。

     贊曰。

    後二句也。

    二乘樂遠離。

    求身心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