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末)

關燈
經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此第四命蘇達多。

    初命。

    後辭。

    此初命也。

    蘇達多者。

    此雲善施。

    善濟孤窮。

    心無所吝。

    故名善施。

    舊雲善德。

    名義稍乖。

     經。

    時蘇達多(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此總陳道屈。

    渠設财會。

    世福。

    教法施因令祈出世。

    道窮理屈。

    故辭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期滿十日。

     贊曰。

    别顯理窮有二。

    初征。

    後顯。

    顯中有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辭。

    此征及陳已事也。

    祠者禱。

    會也集。

    财食俱傾。

    祈禱勝果。

    衆集一處。

    故名祠會。

    不簡缁素。

    故有沙門婆羅門等。

    不擇正邪。

    故有外道。

    不簡貧賤。

    故有孤獨乞人。

    無父母曰孤。

    無子弟曰獨。

    心祈世福。

    故限七日。

    期者退也。

     經。

    時無垢稱(至)财施祠為。

     贊曰。

    下顯他詞有四。

    初總勸舍财命修法施。

    二别顯法施衆行之相。

    三二百梵志皆發大心。

    四善施歡喜璎珞等施。

    此初文也。

    祠會之法。

    汝今不當。

    應設法會。

    而舍财祠。

     經。

    我言居士(至)法施祠會。

     贊曰。

    自下第二别顯法施祠會之相。

    于中有三。

    一問。

    二答。

    三結勝利。

    此為問也。

     經。

    彼答我言(至)法施祠會。

     贊曰。

    此答有三。

    初總答。

    次自征。

    後廣顯。

    此總答也。

    時無前後。

    顯心平等。

    行一一因。

    招大利果。

    供養一切。

    顯因境遍。

    果亦大故。

     經。

    其事雲何。

     贊曰。

    此自征。

     經。

    謂以無上(至)引發大舍。

     贊曰。

    下廣顯。

    有三十二句。

    分之為五。

    初四無量行。

    次六到彼岸行。

    次三等持行。

    次九雜修行。

    後十次第行。

    此即初也。

    說菩提樂相與衆生名慈。

    由說智覺引大慈故。

    解脫苦相。

    引發大悲。

    拔衆生苦。

    令得解脫。

    由說涅槃引大悲故。

    舊雲。

    以敬衆生。

    拔苦敬。

    仰令解脫故。

    欲令衆生善皆随喜。

    引發大喜。

    舊雲。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應在舍中令離之爾。

    其正法者。

    教理行法。

    于此正法。

    拟令攝受。

    又拟令于果法正智引發大舍。

    令舍貪嗔癡。

    而攝受正法故。

    舊經文别。

    義意微同。

     經。

    以善寂靜(至)波羅蜜多。

     贊曰。

    次六到彼岸行。

    令諸衆生除悭貪等。

    善能寂靜調伏心行。

    引于布施。

    化犯戒者。

    引于淨戒。

     經。

    以一切法(至)波羅蜜多。

     贊曰。

    若有我者。

    不能堪忍。

    見大苦故。

    故無我相。

    引發堪忍。

    執著身心。

    不能精進。

    生疲倦故。

    遠身心相。

    即能精進。

    不憚劬勞。

     經。

    以其最勝(至)波羅蜜多。

     贊曰。

    無漏七覺。

    必依靜慮。

    故為覺支。

    引發禅定。

    舊雲菩提。

    菩提分也。

    聞佛二智。

    拟當證故。

    引發般若。

     經。

    以他一切(至)引發無願。

     贊曰。

    此三等持行。

    見有衆生。

    不能化度。

    度之不堅。

    觀我如空。

    故能常化。

    故以化相。

    而引發空。

    有為有相。

    亂擾心神。

    為對治此。

    引修無相。

    舊雲不舍有為。

    與此相返。

    菩薩恒于欲色二界。

    随類化生。

    名故作意受生行相。

    引發無願。

    本不願求三界受生。

    名故作意。

     經。

    以善攝受(至)引發無慢。

     贊曰。

    次九雜修行。

    力有二種。

    一思擇。

    二修習。

    以将攝受正法行相。

    而引思擇修習二力。

    命根有二。

    一世命根。

    第八識種。

    二勝命根。

    謂慧種子。

    善修攝事。

    随其所應差别行相。

    引此二命。

    舊文稍别。

    菩薩持戒。

    于諸有情。

    心不貢高。

    如奴如仆。

    如栴荼羅。

    如孝子等。

    故如仆隸。

    引發無慢。

     經。

    以不堅實(至)引發正念。

     贊曰。

    生死有漏财。

    名不堅實。

    出世無漏财。

    名為堅實。

    以此換彼。

    故名貿易。

    将不堅實有漏身命财。

    換取堅實無漏身命财。

    六随念者。

    謂佛法僧施戒修。

    随教緣此。

    故名随念。

    由随念此。

    無漏念生。

    名引正念。

     經。

    以修淨妙(至)引發淨命。

     贊曰。

    觀無漏法淨妙行相。

    引發意樂信解之心。

    舊雲。

    于六和敬。

    起質直心。

    六和敬者。

    身語意戒施見。

    同而相敬。

    名六和敬。

    故起質直。

    義雖可然。

    文亦全少。

    正三業相。

    引發淨命。

    不以貪嗔根發邪命故。

     經。

    以淨歡喜(至)引調伏心。

     贊曰。

    以善歡喜。

    複樂親近。

    故能承事一切賢聖。

    不憎惡人非聖行相。

    調伏自心。

    不生忿恚。

     經。

    以善清淨(至)善巧多聞。

     贊曰。

    下十次第行也。

    以善出家。

    心生信解。

    常修中道。

    引發多聞。

    不多聞者。

    不識中道。

    自有多聞非善巧者。

    有妙慧用而多聞者。

    名巧多聞。

    既出家已。

    故次聞法。

     經。

    以無诤法(至)引發宴坐。

     贊曰。

    阿練若處者。

    此雲閑寂所。

    舊雲阿蘭若。

    即離村外二裡有餘。

    空閑之處。

    由住此處。

    不與物競。

    得修無诤。

    故欲通達無诤法相。

    引空閑處坐。

    拟求佛智。

    引發宴坐。

    宴坐定心能生智故。

     經。

    以正息除(至)妙福資糧。

     贊曰。

    瑜伽者。

    此雲相應。

    教與理。

    心與境。

    定與慧。

    因與果。

    藥與病。

    皆能相順。

    故名相應。

    師者。

    學此相應行者。

    瑜伽之師。

    名瑜伽師。

    地謂所依。

    師所依處。

    名瑜伽師地。

    即随所應三乘諸法境行果也。

    為息煩惱引此諸地。

    舊經文。

    總為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及成有情。

    并嚴佛土。

    引發妙福。

    妙福資糧。

    招三果故。

     經。

    以知一切(至)妙慧資糧。

     贊曰。

    智者第十波羅蜜多。

    此有二種。

    一受法樂。

    二成有情。

    為知有情心行差别。

    而為說法。

    引後智度。

    慧者第六波羅蜜多。

    無差别慧。

    于一切法。

    無取無舍。

    一正理門。

    即是真如。

    拟悟入此。

    而引妙慧。

     經。

    以斷一切(至)菩提分法。

     贊曰。

    煩惱粗重。

    名為習氣。

    諸不善法。

    皆名障礙。

    礙勝法故。

    為斷此等。

    便能引發。

    及能證得一切善法。

    一切智智者。

    佛之二智。

    一切善法。

    佛身諸德。

    為随覺此資糧因相。

    而能引發。

    證獲修行。

    一切所修菩提分法。

    但得菩提因。

    皆能引攝。

    故名一切。

     經。

    汝善男子(至)法施祠會。

     贊曰。

    此下第三結其勝利。

    有二。

    初結。

    後明勝利。

    此結也。

     經。

    若諸菩薩(至)天人供養。

     贊曰。

    此明勝利。

    心行寬廣。

    名大施主。

    因祈出世為益甚多。

    故名為天人普來供養。

     經。

    世尊(至)正等覺心。

     贊曰。

    第三大段。

    二百梵志皆發大心。

     經。

    我于爾時(至)殷勤等施。

     贊曰。

    第四大段。

    善施歡喜。

    璎珞等施。

    于中有五。

    一喜施。

    二不受。

    三重施。

    四方受。

    五獲益。

    此初文也。

    心無謟诳。

    名淨歡喜。

    形居卑俗。

    小故緻敬。

    物以表情。

    還解璎珞。

    顯心殷重。

    價直百千。

    謝德酬恩。

    殷勤奉施。

     經。

    彼不肯取。

     贊曰。

    二明不受。

    心無愛著。

    情異不貪。

    故初不受。

     經。

    我言大士(至)随意施與。

     贊曰。

    三明重施。

    慈愍我心。

    願必納受。

    情無貪著。

    任運施他。

     經。

    時無垢稱(至)難勝如來。

     贊曰。

    四明方受。

    于中有二。

    一明受己施他修行。

    二明事訖說施之法。

    初中彼二。

    一明受己施他。

    二明現其神力。

    此初文也。

    不逆來心故為受。

    顯己無著故施他。

    敬悲兩極。

    故分二施。

     經。

    以神通力(至)難勝如來。

     贊曰。

    明現神力。

    一睹良田。

    二見物變。

    此睹良田也。

    世界虛幻。

    故名陽炎。

    佛田第一。

    難勝如來。

     經。

    又見所施(至)甚可愛樂。

     贊曰。

    此見物變。

    與貧賤如故。

    施佛者變易。

    故言一分。

    顯随佛者。

    得出世故。

    不随佛者。

    生死如故。

    空中化現。

    名為佛土。

    證人法空。

    常住法界。

    一方一台。

    故言四台。

    四谛無量。

    化四生故。

    莊挍必周。

    故言等分。

    平等濟拔。

    無遍傥故。

    衆寶廁細。

    故言間飾。

    因此福慧具足成故。

    悅目賞心。

    名可愛樂。

    為諸衆生之所寶重。